•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兄弟扶贫曲

2019-02-15 09:26 来源:南方杂志 刘艳辉

  2016年,广东向全省2277条省定贫困村选派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开展扶贫工作,其中就包括张俊峰、张剑峰两兄弟。两年多来,他们扎根乡土、身体力行,改变了广东一南一北两个村庄的命运

  “再过三天,驻村、住村就满32个月了!”1月14日,湛江市遂溪县河头镇上坡村第一书记张俊峰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话。算起来,他已在上坡村度过近千个日夜。

  与此同时,他的弟弟、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驻南雄市珠玑镇中站村第一书记张剑峰,已于去年9月完成预期脱贫目标后,回到广州,“虽然有了新的职责,心里始终牵挂着中站村的父老乡亲,希望他们越来越好”。

  2016年,广东向全省2277条省定贫困村选派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开展扶贫工作,其中就包括张俊峰、张剑峰两兄弟。两年多来,他们扎根乡土、身体力行,改变了广东一南一北两个村庄的命运。随着扶贫工作由攻坚期进入巩固期,唱响南粤大地的兄弟扶贫曲即将开启下一篇章。

  从输血到造血

  阳光下,占地2800多平方米的225千瓦薄膜分布式光伏发电站正吸收着能量,每年可源源不断为中站村带来20万元左右的收入。

  “不是工作队支持,(光伏发电)怎么搞得起来?!” 中站村党支部书记徐学广说。曾经,中站村共有贫困户35户107人,原来人均可支配收入才3000元左右。

  改变发生在2016年。这一年4月,张剑锋带领工作队驻村。经过多番考察,工作队看中了光伏发电技术成熟、无需劳动力、一次投资、长期收益等产业优势,在珠玑镇第一个建起了光伏发电项目。

  在日照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光伏发电日发电量可达1200多度,每度电售价0.98元,合计可收益近1200元。全年可为贫困户实现人均1000元以上的分红,并为村集体创收10多万元。

  在张剑峰的组织下,贫困户养起了鸡和蜜蜂;结合传统的种植业特色,村里还种植了100亩优质油菜花、300多亩优质水稻,“2018年村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增加到1.5万元~1.7万元,全部达到了预脱贫标准”。

  千里之外的上坡村,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上坡路。

  2016年5月,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选派张俊峰带领工作队来到上坡村驻村扶贫。当时,村里以种桉树和甘蔗为主,经济模式单一、效益较低。由于缺资金缺技术,摆脱贫困在很多村民看来遥不可及。

  既要扶真贫,又要真扶贫。张俊峰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打破传统路径依赖,把过去输血性扶贫转变为造血性扶贫。

  上坡村位于有“中国南加州”之称的雷州半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调研之后,张俊峰决定把桑果基地确立为上坡村的“造血项目”。为确保销路,工作队引进广东丝源集团有限公司与上坡村委会共同对240亩土地进行“连片规划、连片开发、连片种植果桑”,并由丝源集团进行日常指导和保价收购。

  “让一部分贫困户先富起来,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沿着这个思路,张俊峰和工作队通过对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外出务工等行为进行奖补,鼓励大家勤劳致富,以形成长效机制。

  在工作队的帮扶下, 2016年9月,村民刘福等几家贫困户开始养猪。第二年1月第一批生猪出栏,刘福赚到了第一桶金。利用这些资金不断滚动发展,目前他的猪场保持有80头猪的规模。

  两年多来,上坡村共发放“以奖代补”资金约42万元,41户有劳动力贫困户自发发展种植、养殖、外出务工、自主创业等,年户均增收约3500元。“从没有集体收入,到每年创收20多万元,整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头镇党委书记邹良告诉《南方》杂志记者,现在村里90%贫困人口达到了预脱贫水平。

  从旧貌到新颜

  2018年7月,广州至湛江高铁通车。扶贫近3年,张俊峰终于坐上动车。

  走上脱贫致富快速路的上坡村,面貌也焕然一新:拆废旧闲置房屋、废弃牛猪栏、露天茅房2000多平方米,绝大部分村道实现硬底化,路灯陆陆续续亮了起来,宽敞明亮的新卫生站投入使用,党群服务中心从危楼变成3层楼房……

  让张剑峰难以忘怀的,不是备受外界赞誉的光伏发电,而是中站村大礼堂的重建。

  该礼堂曾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听采茶戏、看电影……对于老一辈中站人来说,这里是承载着记忆与乡愁的精神家园。由于年久失修,礼堂屋顶已坍塌,瓦砾遍地、形同废墟。重建礼堂,是村民们一直未完成的心愿。

  了解到该情况后,张剑峰在支部大会提出了重建礼堂的想法,立即得到了全村人的热烈支持。

  “曾经做过两套方案,第一个是修旧如旧,但原来的材料找不到,而且成本不菲,因此采用了第二个,既保留了原有的空间功能,又增加了党建公共服务平台等。”张剑峰说。

  从策划、调研、规划、设计到重建完成,共投入150余万元,用了整整两年时间。得益于村民的支持和配合,过程出乎意料地顺利。

  徐学广还清晰地记得,动工那天是2017年9月18日,8个月后,新礼堂终于竣工。

  现在一进中站村,抬头就可以看到路边这栋崭新的两层小楼:楼下是电商平台、便民服务中心、党员学习室、医疗站、老年活动室,楼上是新的礼堂。村民们跳广场舞、休闲聊天有了去处,礼堂周围渐渐恢复了曾经的热闹。一旦附近长出了杂草,村民都会自发地进行除草和维护。

  与此同时,后龙山公园、榕树广场、停车场、鱼塘……在中站村都一一变成了现实。

  “驻村的时候,规划只是在纸上做出来的。两年多后,除了个别不具备条件的,其他40项任务都完成了。” 张剑峰打心眼里感到骄傲。

  从攻坚到巩固

  对于家人来说无比漫长的三年,张俊峰一忙起来,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随着4万棵桑果生根发芽结果,他从一个长期在省级机关工作、几乎没接触过农业的人,成长为一名真真正正的村民,接了地气也尝遍了酸甜苦辣。

  得知不久后张俊峰将结束3年任期、回广州的消息,有村干部跟张俊峰开玩笑,说要跟上级打报告让他继续留在村里,带领大家奔康。刚开始对扶贫工作消极抵触的贫困户感慨,工作队真是比亲人还亲。

  不过,一种担心同时存在:工作队走了之后怎么办?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是齐为民经常说的一句话。去年10月,他从张剑峰手中接过接力棒担任中站村第一书记,将带领中站村走过“三年攻坚”后的“两年巩固”时期。

  他筹划着,2020年之前中站村还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巩固扶贫成果,二是建设美丽乡村。

  经过前期调研,齐为民最近在跟几家企业洽谈,准备在村里发展一些规模化的种养殖业项目,助力村民持久增收。

  徐学广算了算,光伏发电加上新的种养殖业项目,一年下来集体收入就有30多万元。“再经过两年巩固,没什么好担心的!”

  “前三年扶贫是输血加造血,后两年应以造血为主,最关键是激发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张俊峰说,目前上坡村已有一半贫困户可以通过养生猪、开早餐店等实现自我“造血”。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张俊峰有些遗憾的是,上坡村还有4户贫困户仍未脱贫。未来两年,还要加紧步伐,确保已脱贫的不返贫、未脱贫的成功脱贫。

  于个体而言,从“三年攻坚”到“两年巩固”,不仅是工作内容的变化,更意味着角色的转换。

  齐为民信心满满,在他看来,“两年时间绰绰有余”。

  聊起中站村的事,张剑峰张口还是“我们村”。他说,虽然有了新的岗位新的职责,但心里始终牵挂着中站村的父老乡亲,希望他们越来越好。

  2018年2月,《南方》杂志推出主题宣传片《兄弟扶贫记》,记录下张俊峰、张剑峰两兄弟的驻村故事。

  ◎《南方》杂志记者∕刘艳辉 发自湛江、韶关

 

 

编辑:杨雪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