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邵维正是我国知名党史专家,生于193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教授,少将军衔。
邵维正于1951年3月参军,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978年全军院校恢复招生,邵维正调任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教研室教员,从事党史研究教学工作。著有国内第一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获全军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主编的《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创建纪实》被中宣部、中组部列入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
在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项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篇章撰写过程中,邵维正考证出中共一大召开的准确时间和出席人数,解决了中共党史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产生了很大反响。
中共一大召开的确切时间和出席人数曾是党史中的两大悬念。党史学者邵维正通过多年来的文献交叉印证,推动解开悬念,使之成为党史研究的经典范本。
谈起这段历史考证的往事,邵维正将之归功于改革开放,“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果。”此后40多年,邵维正一直在党史研究领域深耕,对党史中的人物事件如数家珍、无不熟稔。
年逾八旬,邵维正仍笔耕不辍,最近将党史研究写作的重心放在通俗化上,如何再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引导青年读者爱读党史,成为他的晚年追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邵维正通过主编《写给青少年的党史》,在86岁完成了写一套适合青少年的党史普及读物的夙愿。
抗美援朝给我带来思想的升华
南方日报:早年为何选择参加人民解放军,后来又投身志愿军赴朝作战?
邵维正:我是16岁参加人民解放军。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人们投身革命建设热情非常高,“跟党走”成为青年人的时尚。那时候,我初中还没毕业,正好有一支南下部队,我凭着一股热情参军了。参军后,我在浙江守了一段海防,第二年我们部队转为志愿军开始北上。当时我们知道,美军和所谓联合国军的飞机已经飞过了鸭绿江,在安东(注:今辽宁丹东)投弹。如果朝鲜守不住,战火势必要烧到东北。唇亡齿寒,当时我们就是怀着很朴素的爱国心。
跟随部队进入朝鲜领土后,我看到铁路、公路两边几乎是一片废墟,看不到一栋完整的房子。看到朝鲜人民受苦受难,我们更加认识到,如果朝鲜守不住,中国人民就会遭灾。因此,在我看来,志愿军的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结合。
南方日报:在朝鲜那段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
邵维正:对于新中国而言,这是经受的第一个外部考验。帝国主义联合起来要把我们扼杀在摇篮里,斗争很严峻、很惨烈。
当时,因为美军有空中优势,我们的部队大量隐蔽在山沟里;到了后期,我们建设了很多坑道,这是志愿军的一个创新。刚开始,我们建的坑道是直的,美军的炸弹能钻到坑道里。后来,我们吸取教训,挖了一段坑道后向两边拐、再向下走,这样飞机轰炸就起不到作用了。
总体上,这场战争打得很艰苦,志愿军打出了军威国威。就个人来讲,我也经受了战场生与死的考验和思想的洗礼。在我的一生经历当中,抗美援朝这几年是对自己的检验、考察,也是思想的升华。
反映历史就应该把事实搞清楚
南方日报:考证中共一大召开的准确时间和出席人数,这项研究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启动的?
邵维正: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一个历史性转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人心。关于中共一大的研究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启动的。可以说,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不可能考证出一大召开时间。
在改革开放初期,党内一致认为,要把党的历史特别是重要时间节点搞清楚。当时,胡乔木同志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个任务:成立现代史研究所,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
胡乔木同志强调,要把事实搞清楚,把历史的细节挖掘出来。他有一次讲到,我们的党史波澜壮阔,非常生动形象,但是写到书上很干巴。他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历史学家李新。他们研究决定,在组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写作班子时,从军队抽调专家参与。
于是,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军事科学院四个单位各抽一个人参加这套书的写作,我就在其中。1979年,我们集中在中央党校进行写作,经过十几年努力,到上世纪90年代最后完成。一共12本,记载了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30年的历史。
其中第一本就是《伟大的开端》,这本书讲了三件事: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这本书的写作集中了十几名同志,我参与第二章的写作,负责起草党的一大这部分初稿。
南方日报:当时考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有哪些难点?
邵维正:可以说,这个问题的考证,80%的精力是在收集材料,写作时间并不长。稿子一共1.8万字,但光材料就收集了几十万字,还有大量访谈,从中进行筛选。
接受任务后的前几个月是收集材料,包括回忆录和当时的报纸等。从中我就发现一个问题: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有几十种说法,有7月1日、7月3日、7月5日,也有说十几日、二十几日……到底哪一种说法准确?我感到很迷茫。
于是,我向李新同志反映: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当时的历史,就应该把历史事实搞清楚。我决定先把一大召开的日期和出席人数搞清楚。李新同志对此很支持很赞同,叮嘱我先不写书,而是先考证。
1979年,一大参会者中还在世的有刘仁静和包惠僧,我拜访他们很多次。另外,李达的夫人王会悟曾为一大做会务工作,但已经82岁,身体不大好。我几经辗转打听,她躺在病床上接受了我的采访。当时能找到的人都找到了,尽量搜集“活”的资料。
后来,经过多方考证和研究,我通过当时一大代表的行踪进行确认。过去传统说法是7月1日召开一大,为了确认准确时间,就对每个代表到上海的时间进行考证。结果发现,7月1日在上海的代表只有5人,因此基本排除了这天召开的可能性。后来,我们又从文献资料、回忆录、当时报纸报道进行间接论证,最终确定是7月23日召开。
南方日报:一大召开日期和建党纪念日为何不是同一个日期?
邵维正:为了讲清楚两者的关系,我为《红旗》杂志写了一篇文章,讲清了来龙去脉。1938年,为了庆祝建党17周年活动,需要确定中共一大召开日期。当时,毛泽东和董必武都回忆确认是在7月到达上海,但会议开始的具体日期记不清了,于是商量将7月的月首定为纪念日。(注: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十七周年纪念日。”)
建党20周年是党内第一次大规模召开纪念活动。194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廿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指示》,这是中央文件中正式规定“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出席人数的考证也有一个过程。在过去比较长的时间里,一大参加人员不会列全,一般都是写“毛泽东、董必武、李达、李汉俊、陈潭秋等”,其他人用“等”代替。其中一个原因是,确实没有考证出到底有多少人出席。后来经过多方考证,我们最终确定参加人员是13个人,其中12个人是各地党组织代表。
党的系列伟大精神一脉相承
南方日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背景下,开展中共一大历史研究,这正是伟大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生动体现。伟大建党精神如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发展,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邵维正: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不仅建立了丰功伟绩,而且通过长期探索、拼搏形成了优良的传统作风,培育了党的红色基因。这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也是战胜任何敌人、克服艰难险阻的法宝。百年实践证明,优良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会失去灵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会改变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总书记还强调:“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和本、根与魂。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展现了薪火相传、波澜壮阔的精神力量。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特区精神的形成中,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闯出一条新路;“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中得到生动诠释,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和奋斗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构成了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要义,鼓舞着党和人民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辉映着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把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等崇高理念刻印在大地深处……
一系列伟大精神在不同时期体现出各自特点、不同含义,但本质内容和精神实质却一脉相承、相通相融,追根溯源,都可以在伟大建党精神中,找到其精神渊源和底色底蕴。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南方日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们应该如何从百年党史中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邵维正:伟大建党精神,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人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提供了一把“金钥匙”,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学习党史是为了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为在中国长期执政的党,“资政”需要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履行治党治国治军的使命;“育人”是要传承红色基因,更好地培养党的优秀接班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廉洁奉公,取信于民,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应激发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是取之不尽的源泉,要善于从革命前辈的成功实践中感悟真谛,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磨练本领,增长才干,努力担当起新时代的新使命。我们党的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要善于从党的斗争精神、英雄模范的感人事迹中获取前进动力,鼓起新时代的精气神,努力拼搏、敢于创新,在新征程中不断攀登新高峰、开创新局面。
做党史研究也要面向广大群众
南方日报:这些年转向党史通俗化写作,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邵维正:从建党八十周年开始,我的党史研究有比较大的转变:从专业转向通俗,面向广大读者。
当时我认识到,党史不能搞成空中楼阁,搞成脱离群众的最高殿堂。做党史研究也要面向广大群众。
因此,在2001年建党八十周年,我的作品《中国共产党80年大事聚焦》出版,这本书通过100个题目、1000张照片,图文并茂讲述党的历史。这本书出版后,6个月内印了7次,大部分是个人购买,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
从2018年开始,我开始编写《写给青少年的党史》。为此我们做了一番调查研究,认为要从青少年的特点出发,而且还要考虑到青少年的阅读习惯:从感性认知入手,再升华到思想理论,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
因此,这套书我们没有采取章、节、目的体系,而是从党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找出了一些重点、难点、热点、亮点,列出了60个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构成一套书。
我今年已经86岁了。有人曾说你这个老爷子怎么搞起“小儿科”来了?我回答说精力有限,想用余生为青少年学党史作一点贡献。
【出品】南方日报阅政观 GDToday
【记者】赵晓娜 王诗堃 谢庆裕
【统筹】骆骁骅 黄应来 谢庆裕 赵晓娜
【策划】谢思佳 赵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