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料哥
几天前,中山大学南校园挖出古墓的消息刷爆了朋友圈。各著名高校鲜为人知的考古发现也纷纷浮出水面。
刚刚,又一座岭南出土的考古遗址要火了:10日上午,一场全国文物考古界的“华山论剑”在京城揭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上,2018年中国六项考古新发现正式公布。其中,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遗址榜上有名。
万件标本还原岭南最早“老广”生活
大家还记得三年前青塘遗址出土的那位“老祖宗”吗?2016年《南方日报》曾独家披露(《一万多年前老广就会烧烤吃海鲜?这位“老广”穿越时空告诉你》):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英德市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在清远英德青塘遗址黄门岩1号洞,发现了广东、乃至岭南最早的古代墓葬,从中发掘出广东保存最完整的1万多年以前的古人类骨架。
华南是研究现代人起源和农业起源非常关键的区域。这件人骨化石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它采用的蹲踞葬葬式,表明当时岭南古人类已具有明确的生死观念和有意识的埋葬行为,而这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
这一考古成果是华南史前考古重大新突破。经过三年考古工作,青塘遗址建立起距今2.5万年至1万年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个重要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一万余件。它们共同还原“老广”的生活场景:烤肉、吃海鲜……岭南古人类的生活,原来也与当代“吃货”一样活色生香。而那位13500年前的“老广”也验明真身,证实为一位年轻女性。
距今2万余年、华南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距今1.7万年的陶片、广东年代最早的陶器……收获满满的发现,也让考古专家更清晰了解早期陶器生产工艺的发展过程。
青塘遗址是华南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典型洞穴遗址。“它展现了华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的聚落形态特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中心副主任、青塘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领队刘锁强说。
研究东亚—东南亚史前人类的“标尺”
重大发现的背后,还有一批功不可没的考古工作者“幕后功臣”,他们个个都“身怀绝技”:他们在项目工作之初,就设计了明确的课题目标与技术路线。在常规田野考古发掘外,还引入年代学、古人类学、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土壤微形态、残留物分析、石料产地分析及三维重建等多学科理念与技术手段,全面提取、分析遗址内各类信息,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经初步研究,考古专家将青塘遗址文化遗存从早至晚分为四期,各期的文化面貌具有明显阶段性差异,清楚地显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技术、人类行为与史前文化演变的过程。遗址的环境考古结果显示,该阶段气候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过程较为吻合。
青塘遗址成为“2018年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还因其具有更深刻、普遍的学术意义:它的文物资料全面地反映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发展的新阶段及社会复杂程度,系统再现了中国南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它就像一把标尺,我们使用这把标尺,就可以把这个历史阶段的整个华南地区整合起来,也可以比较同时期华南与华北发现的异同。它具有全国性的学术意义。”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点评道。
专家进一步指出,青塘遗址的新发现,也为东亚—东南亚史前人类与文化发展的认识和探讨,包括旧大陆东部现代人出现与扩散、东亚与东南亚史前文化交流、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等前沿课题提供了新契机。
对话:
充分说明广东史前文物发言权
有料哥:青塘遗址获得“2018年六大考古新发现”,这对广东考古有什么重要意义?
刘锁强:“2018年六大考古新发现”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评选产生的,侧重学术性。这次获选,表明广东这一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性发现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充分说明广东的文物资料和早期历史在中国、乃至国际性前沿课题上的地位和发言权。
有料哥:青塘遗址的考古发现披露以来,已经过去三年,后续研究有何进展?未来如何延伸?
刘锁强:过去三年来,我们的考古发掘工作持续进行,不断有重要的新发现,包括搞清楚了墓葬人骨的年龄、性别等信息。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出土文物资料的整理和综合研究,比如石器技术分析、动植物种属鉴定、测年工作等多学科测试与分析,更全面复原新旧石器过渡阶段岭南先民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发展程度。现代人出现与扩散、旧石器向新石器的过渡、早期陶器的出现、早期栽培作物经济起源等课题,都有机会与国际研究相结合。
有料哥:取得这样重量级的考古发现,青塘遗址会采取原址保护吗?当地有可能建一座古人类博物馆吗?
刘锁强: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我们采取了一些临时性保护手段,今后的工作重点就是遗址保护。目前,青塘遗址正在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接下来需要编制保护规划,再考虑具体的保护措施。
【记者】杨逸
【图片】李细华
【校对】曹柏英
【作者】杨逸;李细华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深度~粤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