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与古籍亲密接触,时光仿佛在纸上飞舞 | 南粤护宝人

2019-02-21 09:45 来源:南方网 宋金绪 徐佩雯 董天健

  每天8时30分,彭道友会来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特藏部一楼的文献修复室,冲好浆糊,打开一页古籍,开启一天的工作。他时而手拿镊子,时而喷水,用毛笔轻轻刷过,每天一般能修复四五页古籍,时光仿佛在纸上飞舞。

▲彭道友在修复古籍

  “按照你们这样的工作效率,一天只能修复几页纸,很难适应企业里的快节奏。”很多外行的朋友都对彭道友说过类似的话。彭道友的回答是,“我们修复古籍是为传承历史,这样的工作很难用金钱和效率来衡量。一个地方没有历史,古代的历史记载成为空白,也就没有了根脉。”

  十几年前,彭道友考入南京莫愁中专的全国首个古籍修复专业,毕业后不久南下广州,进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在年复一年的无数次挥动毛刷中,唤醒沉睡的古物,在喧嚣中固守宁静,在每个细节中追求匠心,每一天都像在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彭道友说,每一次修复其实就是一次修行。修书就是补好每一个孔洞,修行就是把每一点做到极致。

  每个纸片儿都是宝贝

  彭道友所在的文献修复室就像一间实验室,进门右手边就是一个L型带水槽的工作台,摆放着电磁炉、烧水壶等,墙上挂有大大小小的毛笔和刷子,室内安装了恒温恒湿监测等设备。

  9名古籍修复师的办公桌整齐地排向后方,桌上都准备了一套完整的修复工具,包括镊子、剪刀、喷壶等。这里的水是专门经过过滤的,修复用纸是在手工作坊定制的特纸,就连冲浆糊所用的淀粉也是手工做的。

▲彭道友的工作台

  戴着无框眼镜、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彭道友拿出喷水壶,在即将修复好的一页古籍上喷几下水,然后拿出一张黄色的竹纸覆盖到上面,再用压书机压平。

  彭道友正在修复的是明崇祯年间刊刻的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的《袁中郎全集》,这部书共有800多页,全部修完预计要用一年的时间。十几年前,这部书曾经被修复过一次,当时所用纸张较厚,使用多年后书籍不再平整。第二次修复,需要用镊子把原来修复的纸张去掉,重新修补,因此工作量大增。

▲彭道友修复《袁中郎全集》

  他的办公桌案头有一堆长长短短的纸片,发白的是连史纸,发黄的是竹纸,这些都是“宝贝”,“这些纸可以制作纸浆,如果修复古籍找不到合适的纸张,用相同或相近的纸张打碎制成纸浆溶液,这也是很好的办法。”彭道友说。

  修复古籍讲究整旧如旧,所用的纸张最好与古籍的纸张相同或相近,“修复纸比较复杂,可以分为麻纸、皮纸、竹纸、宣纸等几大类,每一大类又可以细分若干种”。彭道友所用的这些纸是专门去安徽、福建、江西、贵州等地的手工造纸作坊订购的,作坊里还保留着传统的造纸工艺,产量有限,有时候还受原材料的季节性影响。

▲案头的纸片都是宝贝

  “我们修复残破的古籍,首先是讨论制定修复方案,然后对残损的书页拍照存档,便于修复前后的比较检查,把方案和古籍的相关数据计入修复档案,才开始修复。修复完成后再装帧复原。”

  如在指尖上跳芭蕾舞

  今年春节过后,彭道友在中山图书馆工作已14个年头。几个月前,有个朋友发来他十几年前修复的古籍书影,他百感交集,往事历历在目。

  2001年,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古籍修复专业,彭道友就是这个专业的第一届学生。当时的专业课教学没有固定的教材,也没有专职的老师,学校与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合作办学,把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文献修复传承方式首次尝试引入到职业教育中来。毕业后,经过老师的引荐介绍,彭道友于2005年3月进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特藏部工作。

  多年来,彭道友经手了众多破损古籍的“疑难杂症”,参与过《广州大典》古籍底本修复等大型项目,不断尝试新的修复方案。2015年,全国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行时,根据课程的需要,利用纸浆修复破损文献,当时从库房中找出了一部清刻本《当阳县志》,这部书破损非常严重,轻轻翻动,碎片掉落,有虫蛀、水浸、霉变等诸多问题,部分书页粘连在一起,揭不开,就像‘书饼’一样。

▲《当阳县志》修复前

  经过研究讨论,采用手工纸浆修复比传统手工纸修复、传统手工托裱两种办法更胜一筹。《当阳县志》的书页为竹纸,色淡而黄。彭道友找出了深色和浅色的两种竹纸打碎,配备成纸浆溶液。再把破损的书页文字面朝下,平铺在竹帘上,用毛笔沾水把书页均匀地抹湿,然后用修补笔吸取溶液,滴补在破损处,等溶液形成纸面,再把书页从竹帘上揭下来晾干。

▲《当阳县志》修复前

▲《当阳县志》修复后

  培训班结束后,彭道友独自一人继续完成整部书的修复工作,“在修复用纸上,只用了纸浆溶液,没有用任何黏合剂,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古籍修复的‘最小干预’的原则,而且修复所用时间仅为传统手工修复的四分之一左右”。

  修复必须怀有敬畏之心

  经过十几年的历练,彭道友对古籍的理解和敬畏也越来越深。曾经有位老师告诉他,从事古籍修复工作有三个阶段的心境,刚开始时是什么都敢修,这属于新手阶段;第二阶段越补越怕,有这种体会就等于入门了;第三阶段修什么是什么,不再有怕的概念,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古籍修复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每到一个阶段,他就会感到手上的功夫和心态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加上自己经常总结,不断提高,在下一阶段来临时,修复能力会有质的飞跃。

▲彭道友使用镊子修复古籍

  目前,彭道友正在从第二阶段迈向第三阶段,“为什么会越补越怕,因为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你就会发现有些古籍的修复暂时想不到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这时候就不敢贸然动手,唯恐损坏古籍”。

  这些书的“年纪”少则几十上百年,多则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修复往往只有一次机会,必须怀有敬畏之心,恭恭敬敬地对待它们。”

  在与古籍的亲密接触中,彭道友也常常发现“有意思”的东西:织锦的函套,洒金、描金、带水波纹的书衣带来美的享受,古书上一幅手执毛笔姿势的画让爱好书法的他赶紧拍照留存。

  为了让更多人欣赏古籍之美,彭道友和同事积极参与省立中山图书馆举行的各类科普和体验活动,为市民展示古籍修复。古人的智慧让今天的读者大开眼界,传统古籍的精美与厚重吸引了越来越多市民的关注。

  ■支招

  保护书籍秘诀

  记者问,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有什么保护书籍的秘诀?彭道友说,书籍损坏多半是因为保存条件不够好。广东在不同时段保护书籍的重点不一样,梅雨季要把防霉放在第一位,平时把防虫放在第一位。书柜的环境要保持清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避免虫蛀、水浸,书籍要经常翻阅,开裂的地方不要轻易用不干胶、双面胶去贴。

  ■对话

  最大限度延长古籍使用寿命

  南方日报:修复古籍工作中的难点在哪里?

  彭道友:其实修复本身问题不大,修完之后的装帧难度较大。比如一本书在受潮之后纸张会伸缩,修复完毕后整册书的书页有大小不一的情况出现;再比如在修复遭虫蛀的书籍时,需要在书页破损处修补,这样一来被修补处就会增厚,出现不平整的状况。这种令人头痛的事在日常工作中其实很常见,我们在修复时不仅要保证修完可以阅读,还要保证美观,最大限度延长古籍使用寿命,因此这类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

  南方日报:遇到没有见过的古籍纸张,如何修复?

  彭道友:这种情况会经常遇到,我们一般是请教更资深的修复师傅,比如国家图书馆的老师等。国家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广东传习所几年前在我们馆成立,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研究馆员、国家级非遗项目古籍修复代表性传承人杜伟生担任我们的导师,每年都会来上课培训。在传习所这个项目中,我们自己也会挑选一些有代表性古籍,集中解决某一类的问题,积累经验。

  【记者】宋金绪 徐佩雯

  【编辑】徐佩雯

  【摄影】董天健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艺见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