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粤博古画修复师很风雅?NO!其实是苦、累、脏!

2019-02-15 08:46 来源:南方网 李培 杨逸

  古画修复到底是什么?或者光从这幅修复前后的《商山九老图》对比看,这属于一个“见证奇迹的时刻”。

  霉在空气湿度超过60%会有长霉的趋势,超过80%的时候会产生一个爆发期。60%以下的湿度和20度左右的温度,是保护文物的理想环境。

  曾有行家说,按照目前从事文物艺术品修复行业的人员来算,要修好已知的所有文物艺术品,恐怕得用上数百年时间。但这个假设是在另一个假设的前提下建立的:那就是文物艺术品不会继续损坏。

  显然,在广东省博物馆有机文物修复组组长李涛看来,他的担忧更有前瞻性:“我们在不停修复的过程中,因自然或人为原因,有更多作品不停地坏。所以,环境控制和预防性保护,是我们必须未来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2019开年,李涛接受记者独家专访,分享他如何修复粤博宝库里的珍贵古代字画。

  机缘巧合,国内第一届古画修复与装裱本科生

  17岁时的一个决定,让李涛与文物修复结下不解之缘。

  吉林艺术学院,是全国第一个开设了修复装裱专业的学校,李涛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毕业工作7年后,虽脱离了书本学习很久,李涛还是决定继续攻读硕士。

  “当时根本不懂字画装裱这个专业,我叔叔是个当地的画家,当时报考的时候就想着家里有这个家传。”李涛笑着对记者谈及往事。在吉林艺术学院的学习生涯,李涛系统学习修复专业的技法,也感念老师的付出:“他开设这个课程顶着很大的压力。老师用自己的讲课费请了很多业界的前辈,包括了沈阳故宫字画修复的戴老师,这些老师用他们的丰富经验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作为国内第一届古画修复与装裱专业的毕业生,最后赢得了广东省博物馆的工作机会。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过去旧时代的“裱画匠”的职业,在大学系统教育后,成了今天的热门专业。

  当时在粤博旧馆(文明路旧址),我们的修复工作在一个展厅里进行,当时粤博的文物修复处于一个青黄交接的空档期。“一次清点时说即将有一大批字画文物要运过来修复,我们当时的压力特别大,然后粤博申请调用全国其他博物馆的一些修复专家过来。”李涛回忆道。

  正是那次机会,他得以学到了其它各省博物馆字画修复师的独门手艺。“现在想起来,机会十分难得。”

  很风雅?NO!“每天绕工作台走一万五千步以上” 

  远离市井烟火气,远离繁华喧嚣......在外界看来,文物修复工作者大抵不过是这样的角色。

  在早些年,李涛和他同事们的工作,并不被外界所知,十分冷清。近些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热映,大众的视野开始聚焦这个行业,作为字画修复师的职业一下子升温了。

  因兴趣而坚持,在李涛看来,文物修复师并没有外界想的那么“风雅”。“如果打开计步器,我每天绕着工作台走来走去的步数,都是15000步以上。”

  确实是一份脏、累、危险的工作,修复文物的过程常常需要长时间的全神贯注,往往一个小细节的修复结束后,他的身上总是沾满浆糊、粉尘。

  对文物的清洗,需要对材料的性能和所带来影响了如指掌;修复古画,需要对画画的知识有基本了解,包括颜色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修复工作的还原难度........在粤博,文物修复工作需要的人才已经越来越趋向考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李涛所在的部门就有分析化学、材料化学专业、文物保护专业、古画修复专业、生物学的博士。修复艺术品,必须了解艺术品——这样看来,文物修复工作的专业性似乎无可厚非。

《商山九老图》修复过程示意图

  但李涛一直保持着对这份职业的痴迷。“有时候感觉自己很幸运,修复这些古代字画,我是在跟几百年前、上千年前的古人在对话,我触摸着他们曾经触摸过的纸;修补色彩的时候,我是跟古人曾经用的颜色进行一场碰撞和交接。”

  从大学毕业至今,李涛进入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科技中心,已经有11年。而文物保护修复科技中心的人员队伍也从当年的五六人,到现在已有十二人的规模,其中还有了“海归”。但他依然觉得:文物修复工作需要更多民间力量的参与和支持。

  “我们在不停修复的过程中,因自然或人为原因,有更多作品不停地坏。所以,修的速度有时候不及损坏的速度。我们是跟时间在赛跑。”李涛说。

  书画进库房前先“消毒”

  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是文物保持生命力的密码,但遗憾的是,虫子和霉菌也同时借以生存。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广东,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丰富的降水量和常年湿润的天气,给文物保护带来一些特殊性。面对这个问题,李涛和同事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做好书画的预防性保护。

  在粤博,书画类文物主要是岭南画派作品;从修复角度来说,南方潮湿气候带来的问题是容易虫蛀、长斑。“每一件文物艺术品要进入省博库房都要首先消毒杀菌,提前做一些预防性保护处理,虫子和霉菌才不会蔓延到库房的各个角落。”李涛说,“就好像是人去体检一样,而且这个体检在文物展览前后不同周期,都要进行。”

  不过,庆幸的是,与以前的装裱工作不同的是,现在有空调和抽湿机,还有大数据环境检测系统;季节的限制大大降低之后,修复工作就可全年进行,极大改变了修复工作的效率。“霉在湿度超过60%会有长霉的趋势,超过80%的时候它会产生一个爆发期,所以我们会把它保存在一个合适的湿度;温度的话主要是国家设置的标准,大概20℃左右。这样控制了之后,环境就达不到霉要长的一个状态。”李涛说。

  为了更好地做好预防性的保护工作,近年来,广东省博物馆更注重环境监测与控制,环境监测,即监控整个库房、工作室和展厅的温湿度,以保证更好地保存文物。“我们在环境监测方面在全国范围来说,开展得比较早,到现在已经比较成熟。而近两年,我们尝试开始做环境控制。通过前期收集的大量环境监测数据,实现实时的环境控制,预防和抑制生物对文物的损害。”

  李涛介绍,这方面可能是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科技中心近年来的重点工作,“个人认为这一点比修复意义更大”。

  【作者】 李培 杨逸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艺见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