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疫情影响下国内文旅市场升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生机

2021-01-24 16:41 来源:南方plus 沈丛升

  刚刚过去的2020年,因为疫情持续影响,文旅业发展一度按下暂停键。1月22日,深圳后院读书会会长宋黎鹃坦然告诉记者,疫情只不过让他们将目光从国际投向了国内。

  “对于文旅产业来说,疫情是严峻的考验,会面临一定的困境。”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庄伟光认为,目前国家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疫情发生后,文旅发展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教授、博导江金波则认为,疫情影响是短暂的,“新业态的文旅融合是亮点。文化不再是死的文化,必须活化成文旅产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游客参观牌坊街(深圳后院读书会供图)

  疫情影响研学从国际转向国内

  深圳后院读书会会长宋黎鹃还记得,2016年,为了读懂黑格尔哲学,他们组团去了德国。而后院读书会从纯文学分享沙龙,走向研学之旅的转变则发生得更早,那是2009年。

  疫情影响下,宋黎鹃的目光从国外投向国内。一次偶然的机会,宋黎鹃在朋友的推荐下,前往潮州天啸楼参观,并开始接触国学大师饶宗颐的故事。让宋黎鹃感到遗憾的是,饶宗颐学术馆位于潮州古城里,外面人山人海,但是馆里游客却门可罗雀。

  “开展一次潮汕文化之旅吧!”宋黎鹃的想法渐渐明晰起来。2020年7月,在读书会创始人王绍培和“地主”陈椰博士的带领下,会员在短短的几日里,踏遍南澳岛、樟林古港、潮州古城、汕头小公园……

潮汕文化吸引众多游客。(深圳后院读书会供图)

  在开展研学之旅前,读书会给会员推荐饶宗颐的书,分享纪录片,开讨论会,让会员浸润在文化里。“我们发现,从潮汕美食文化切入,可以让研学之旅更加接地气,并让会员体会潮汕文化的精工细作。”宋黎鹃坚信,如果是一张白纸,缺乏知识储备,被丢到一个陌生文化里,会错失很多东西。

  “从文本,到现场,又回归文本,文化主题之旅才有了‘新鲜感’。可以说,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无法触摸,旅游拓展了人们对文化的理解。”

  现场体验加深对文化的认知

  宋黎鹃告诉记者,此次潮汕研学之旅会走进一些书斋祠堂,例如韩文公祠、起凤陈公祠等,“正所谓成风化雨,正是在书斋里,才能真正浸润于家风文化里,家族古训代代传承,并镌刻在墙上。”

  “现场感和体验感是完成对文化认知的重要过程。”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教授、博导江金波说,旅游如果处于单纯看热闹阶段,就没什么大产出。

  当前遗产旅游兴起,“就是在不影响的前提下,对遗产积极深度保护,并加以开发利用。”江金波进一步解释,保护不是为了保护本身,保护文化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认识文化并加以传承。

  江金波认为,老房子本身没有旅游价值,打开门才是干旅游融合的第一步,关键还得看如何用政策进行盘活,例如通过合伙经营,产权转让经营来盘活资产。“旅游对文化的传播是潜移默化的,并非说教式的。”

  “文化旅游对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国际游客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成为没有在外仪式,却有内心仪式的持久民间外交。”江金波认为,种子就这样撒播在游客的心里,“有的人从对文化的陌生,最后蝶变为文化传承人。”

南澳岛看日出(深圳后院读书会供图)

南澳岛看日出(深圳后院读书会供图)

  文化投入需要长期积淀

  位于广州华南植物园的琪林里文旅产业园在去年正式开业,董事长杨飞凰对文旅有自己的坚守,她更愿意用大树来比喻文旅的意义。“旅游像一棵大树一样,文化是大树的根基,需要它扎得够深,旅游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我们将产业园当成品牌运营,与短期商业行为有本质区别,文化打头阵,商业成为附加值,在旅游中带有文化的属性。”杨飞凰解释道,文化和教育是一体的,并非立竿见影,需要长期打磨形成无法复制和替代的灵魂。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和载体,让中西文化全面接轨,传递生活的真善美——杨飞凰对产业园的文化定位清晰。产业园推出各种结合园区的文化亲子活动,开发应季文创产品,例如24节气小点心等。“回归本心,以人为本。有文化植入进去,旅游才能让每一个客人在文化里,真正体验到自然景观之美。

  “旅游消费是短期的,例如一天、三天、一周,但是文化投入可能是十几年”,宋黎鹃和杨飞凰有同样想法,读书会坚持了十几年再进入研学领域,文化投入需要积淀。

  引导政策促进文旅融合

  江金波告诉记者,“十四五”时期是文旅全面融合、系统融合、深度融合时期。“对政策进行梳理,才能更好发挥促进文旅融合的作用。”

  江金波介绍,从目前来说,文旅融合最主要表现的载体,包括博物馆和演绎旅游、文创旅游和研学旅游、会展旅游和节事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与购物旅游以及宗教旅游与遗产旅游。

  据庄伟光介绍,广东文旅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并交出不错的成绩单。改革初期,以文化为资源,旅游为载体,通过打造景点来开发旅游,处于景点化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深圳华侨城等主体公园崛起,旅游业已经从依托资源迈向创造资源的阶段。

  “深圳华侨城可以说是我国文旅产业中的一面旗帜,引领深圳文旅产业的创新潮流。“庄伟光说。

  在庄伟光看来,随着广东提质扩容,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发展,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文化创意等,文旅融合发展走向产业园区发展阶段,目光从城市投向乡村,发展模式从市场化探索走向政府引导的决议先行。如今,全域旅游自然区的创建,为未来文化旅游奠定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文旅带来生机

  未来文旅之路应该如何走呢?江金波告诉记者,文旅发展需要从物质上升到精神层面。

  广州荔湾老城区如何打造新活力是江金波一直研究的领域,同理国内许多其他城市的老城区活化面临同样的问题。他认为,虽然荔湾现在仍然在打造老字号等文旅消费品,但夜间文旅、舞台化和符号化文旅消费潜力空间巨大。

  “首先在舞台化方面,没有剧场、没有表演,难以将2000年的文化加以展示。旅游应该是一趟从眼睛之旅到心灵之旅的升华。”江金波表示,无形的东西最有力量,有无限的消费空间——精神是无价之宝。

  “其次是符号化方面,”江金波认为,属于荔湾的独特符号需要被提炼,例如街巷文化,可以通过街巷来打造不同的ip,以此提升文化荔湾的整体风貌。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广东文旅发展带来了生机。在江金波看来,文旅的技术赋能,产业升级固然很重要,但首先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共有的精神符号,完成湾区人的共同标识,达到心理的认同。

  做文旅久了,宋黎鹃依然乐此不疲。她发现,在研学过程中,会带来一些意外“开花”的地方,“因为一趟旅程,有小朋友把零花钱省下来学德语,一心想去德国留学。”

  “5分钟搞定一本书,30分钟进行你的人生规划,不可能是其他人替你做消化或选择。文旅之路也一样。”宋黎鹃说,“路要自己走,个人成长的事情不能由别人替代。“

  【记者】沈丛升

编辑:郭昊奇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