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看!这就是广东的青春

2021-05-06 20:00 来源:南方plus 陈理 钱明雅
.

 

什么是青春?

对广东青年来说

青春可以是冲锋一线,战疫“打满全场”;

青春可以是潜心教学,把“道理讲到学生心里去”;

青春可以是刻苦钻研,铸就“大国工匠”;

青春也可以是坚持创新,攻克氢能产业“卡脖子”技术......

  钟南山说,青年要心怀‘国之大者’,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01在志愿服务的“战场”上

  今年,张莹莹成为广东省唯一获评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个人。

  幼年时,小儿麻痹症让张莹莹的下肢几乎丧失了行动能力。动行只能依靠轮椅的她却认为:被照顾并不意味着就要当一个弱者。

  “不会因为你是残障人士就不让你做事,只要能做,大家都会鼓励你去做。”张莹莹不仅加入学生会,一直主动协助老师、帮助同学,还加入志愿者协会,参与、组织各类志愿和公益活动。而她的公益之路,也由此起步…

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张莹莹

  大学毕业后,张莹莹来到深圳。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和不停前来提供帮助的志愿者,让初来乍到的她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暖与包容,觉得残障人士特别适合在这里扎根。

  之后,她投身助残就业帮扶工作。带着想真正帮助残障人士群体做点实事的想法,她拉上小伙伴注册筹建“深圳雨燕残疾人关爱事业发展中心”,为残疾人开展专业培训、心理辅导、就业对接等项目。

  “不是特别重的体力劳动,我们残疾人都能做,但我们需要挖掘岗位。”张莹莹不断研究适合残障人士的岗位,讲师、程序员、翻译、茶艺师、化妆师、话务员…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残障者就业的“多元化就业”模式。

张莹莹在舞台上向大家分享个人的成长故事

  2018年,张莹莹与龙华区残联筹划创办龙华区残障者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项目,并将其命名为“龙华区IC爱创空间”,开创了残疾人多元化就业和孵化创业模式,帮助2700多名残障人士实现就业…

  “每个残障人士都在成长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他们大都有以劳动反哺社会的决心。希望能鼓励更多残障人士走出来,让他们知道全社会都在向我们献出爱心,让他们知道如何在这个美好的社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才是我们做残疾人志愿服务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张莹莹如是说。

  02在繁忙的施工现场

  4月21日下午3点50分,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全线最深管节——第9个管节(E9)在深达37米的海床上完成安装沉放,至此,项目沉管隧道已建成1443.5米。

  在此之前,作为深中通道海底隧道工程施工的“开路先锋”,中交广航局深中通道项目团队克服工期紧迫、挖深大、回淤强等不利因素,完成了海底隧道基槽开挖和清淤工作,保证了沉管隧道E9管节的顺利沉放安装。

“浚海5”轮正在E9管节施工海域清淤作业

  “沉管安放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直接把巨型管节沉下海去,而是必须要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深海长眠’的环境,就像为他们铺好一张干净的海床,这就涉及到沉管隧道深水基槽复合型边坡及槽底清淤施工,这是沉管安放和基础质量控制的关键一环。”

  由于管节沉放安装施工区域地处珠江口繁忙水域,受汛期以及独特的水文条件影响,海底隧道基槽回淤强度变大。而E9管节基槽属于沉管隧道工程最深处,回淤强度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2-3倍。

  可以这么理解,这次施工,比夜间在狭窄的盘山公路上开大卡车难度还大。正常人走在坑坑洼洼的路上都容易摔跤,更别说是在近40米深的海底进行清淤施工了。

中交广航局测量人员利用泥浆密度仪进行海底环境密度检测

“捷龙”轮驾驶员进行”盖章式“清淤作业

  这样的难题,团队并不是第一次遇上,也不是第一次完美解决。

  自2018年成立以来,中交广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团队已完成E1-E9管节精挖和清淤,E6-E12管节岩石处理,以及桂山岛沉管出运航道、龙穴岛沉管出运航道开挖工程,成功攻克国内首例深水深槽岩石处理、DCM桩精挖、深水深槽高精度清淤等世界级难题,填补了我国在特殊条件下实施超常规深度疏浚施工的空白。

中交广航局合照

  03在“西电东送”的技术“无人区”

  放眼全球,中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近14亿的超庞大人口却依然能做到全民通电的国家。面对用电需求的高速增长,西电东送应运而生。

  而如何将电力送往负荷中心,需要依靠输电工程,尤其需要依靠远距离输电技术。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直流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就是其中一支服务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需求,专注于推动直流输电领域技术革命创新的队伍。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直流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

  在西电东送初期,我国直流工程建设完全依赖外国,工程自主化率几乎为零。2007年,团队前身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完整掌握了高压直流技术,建成我国首个直流自主化依托工程-贵广二回直流工程,换流站首次装上了“中国心”。

  面对“西电东送”进入发展快车道,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研究,主持设计了世界首个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南澳工程;设计了世界首个输电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长的双回共站直流工程,世界首个高海拔、高地震烈度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为我国南方电网打造11条“西电东送”直流通道。

  在掌握高压/特高压直流、柔性直流技术后,团队主持设计了世界首个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输电工程(昆柳龙直流工程),打造“中国直流技术”新名片。

  “昆柳龙直流工程全部建成后,将创造17项世界纪录,标志着我国直流输电工程技术再上一个新台阶。作为世界上首个多端柔性直流工程,它将柔性直流技术带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表示。

  目前,昆柳龙直流工程已于2020年12月实现三端混合系统全面投产,创造19项“世界第一”。而这从“无”到“有”、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背后,是中国科研人员在直流输电技术领域的“无人区”奋力鏖战。

  有外国专家询问,这些世界第一怎么做出来的?科研人员回答:“这是我们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结果。”

  04 在灯火通明的设计院大楼

  有着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实现了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可以在国内国外建成多座兼顾安全性、经济性、先进性和成熟性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

  “华龙一号”研发与创新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打造全球最高核能安全级别的核电项目,数百亿元建设投资中的一半以上都要用来保证核安全。然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背后,是成千上万个复杂度极高的难题。

大国重器“华龙一号”

大国重器“华龙一号”

  就在研发工作刚刚开始不久,一场震惊世界的核泄漏事故给“华龙一号”按下了暂停键,令这个团队猝不及防。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海域发生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日本本州东海岸遭遇重创,位于此地的福岛核电站遭受猛烈冲击,引发核泄漏事故。

  “华龙一号”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极端灾难?这不仅要提高它的抗震标准和能力,让它坚不可摧,还要增强其自身的紧急救援能力。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攻坚克难,还要通观全局,综合考虑施工的难度周期和成本要素。

  最终,团队在充分吸取福岛事故的经验反馈,不懈努力,历时一年多,将难题各个突破。

  要从根本上杜绝“华龙一号”的各种风险,解决所有技术问题,保障方案顺利投产。这是一个自找麻烦的梳理过程,而不到半年时间,1万多个问题便被梳理出来…随之,便是团队成员连轴转的工作节奏,以及整个设计院大楼入夜后的灯火通明。

  当“华龙一号”完成了加冕仪式,我国核电,可以说是从当初建设大亚湾核电站时,连水泥和电话线都要依赖进口的局面,转到了能够建成国产化率接近90%的“华龙”。这背后,离不开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核电人,攻克一道又一道难关,打造出安全核电超级工程的奇迹。

事实上

像他们一样在自己岗位上

书写青春底色的年轻人

并不在少数

这是他们的故事,这就是广东的青春!

  本文由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广东共青团联合发布”

  【记者】陈理 钱明雅

  【视频拍摄】张梓望

  【视频剪辑】罗斌豪

编辑:陈雨昀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