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粤芯副总裁李海明:挣脱“卡脖子”,要当有“芯”人

2020-09-04 09:54 来源:南方网
.

 

  在广州市黄埔区中新知识城,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芯”)的无尘车间里,成排的机器发出节奏密集的“咔咔”声。

  这是粤芯副总裁李海明熟悉的声音。过去23年,他一直在和芯片打交道,见证并参与了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黄金年代。现在,他选择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启又一轮激情燃烧的创新创业。

粤芯副总裁李海明。

粤芯副总裁李海明。

  三次参与企业创业,让他练就一颗强大的心脏,磨砺出过人的毅力。“挫折与困难不可怕,要相信自己能想办法解决它。”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下,谈及逆势增资扩产的粤芯,他内心坚定。

  站在行业的“风口浪尖”,他期待在事业上乘风破浪:“国内的芯片产业有危机,更有转机。我看到的更多是机会,芯片产业的未来就在粤港澳大湾区!”

  人员减21%产量增25%,粤芯是如何做到的?

  南方日报:今年的疫情,给粤芯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大吗?

  李海明:从去年的9月20日到现在,粤芯一直处于量产爬坡的阶段。面对疫情冲击,我们的现场人员减少21%,但第一季度的产量比预期还要提高25%。

  南方日报:这很难得。是怎么做到的?

  李海明:这主要归功于我们有高度自动化的工厂,受外部影响小。不光这样,粤芯还在逆势投资,预计明年把第二条产线建起来,最大月产能从现在的2万片晶圆提高到4万片。

粤芯车间内景。受访者供图

粤芯车间内景。受访者供图

  南方日报:全球局势正倒逼国内半导体产业加速国产化替代。你从事的行业可谓在风口也在浪尖。但总体而言,中国芯片产业在关键技术上仍面临“卡脖子”困境。该如何突围?

  李海明:模拟芯片相对好一些,比如粤芯的电源管理芯片和驱动芯片等都可以替代进口,但也有部分前沿产品目前还不能量产。目前受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数字芯片,这个领域面临的“卡脖子”挑战不只是在研发技术方面,还在于缺乏研发和制造的设备。

  个别国家在芯片技术上步步紧逼,粤芯也感受到危机,但看到的更多是机会。我们得自立自强,提升产品能力,还要用更开放的方式去吸引技术以及人才聚集,向着以国产替代进口的方向努力,向着增强供给能力的目标迈进,也只有这样才能破解“卡脖子”困境。

  南方日报:有人说,支撑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是工业基础和工业化进程,“国产自给”这条路,也是充满挑战的。

  李海明:确实,国内芯片的自给率还不到20%,很多自主产品没有办法能够做到匹配。从设备、原材料到设计制造、封测,国内半导体产业链跟国外仍有至少十年的差距,我们现在追赶得很快,但很多差距属于基础科学领域,需要有一个进程。

  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有世界上最重要的芯片市场,国家提供很多优惠政策,也不缺资金,但技术人才存在短板。我们估算过,国内芯片人才缺口差不多30万。要实现追赶,就要用5到10年把教育、产业和研究结合在一起。

  海外半导体产业积淀深厚,粤港澳大湾区还有机会吗?

  南方日报:对于半导体产业而言,后起之秀粤港澳大湾区的机会在哪里?

  李海明:看全世界的新兴产业应用场景,很多时候你就看粤港澳大湾区。我告诉你两个数字:中国芯片使用量占全球60%,其中又有60%在粤港澳大湾区。从消费型电子产品到工业控制、家电和装备制造,加上汽车电子,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非常全面性的芯片需求市场。

  要把市场的优势发挥出来,就要将制造与应用紧密地“锁”在一起。芯片制造企业要有耐心,等国内产品愿意使用国产芯片;芯片应用企业要对国产芯片有信心。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5G等新兴产业上,国内应该自主制定规则去主导行业发展,同时以开放的态度邀请全世界企业一起来享受市场蛋糕。比如,国内新能源自主品牌要推出新车型和新应用,都将给国内芯片产业带来许多新机会。短期内技术相对落后,但我们最贴近市场,能在最短时间匹配市场新需求,这是巨大的优势。

  我认为,芯片产业的未来就在这里。

  南方日报:在粤港澳大湾区,粤芯能创造哪些独特价值?

  李海明:粤芯的客户集中在电源管理、电机驱动、指纹识别、图像传感器领域。在粤芯成立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有很多半导体企业。粤芯的最大价值之一,是把产业上中下游串联起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一日产业圈”,也就是一天内可以找到客户协同解决问题,开发新方案、做出新设计。

  没有粤芯,芯片设计公司、芯片制造厂、封装测试厂和晶圆应用公司散布在不同城市,无法现场沟通,就难以一天内解决问题。粤芯把“一日产业圈”闭环里先进制造这一块补上了。两年来,超过80家上下游企业提出希望落户广州,有40家已经落户,其中营业额突破亿元的公司就有7家。

  我们正站在风口浪尖上,在未来更要稳健发展,通过不断创新,突围“卡脖子”关键环节。我们期待粤芯让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变得更加完整,期待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半导体产业链的高地。随着模拟芯片产品的优化升级,我们努力让人们生活更智能、更节能,给区域和国家发展带来更大的价值。

粤芯的最大价值之一,是把产业上中下游串联起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一日产业圈”。受访者供图

  三次创业曾72小时不合眼,是什么决定了企业未来?

  南方日报:这应该是您第三次参加企业创业了。

  李海明:(笑)是啊。1997年,我从台湾的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专业毕业,遇上台湾半导体发展的黄金年代。2002年博士毕业后,我跟老师到了力旺电子创业,2010年成立了自己的芯片设计公司,主要与日本东芝等合作进行芯片设计制造,格力、美的都是我的客户。2017年下半年,粤芯筹办,我决心加入。我看中了这里的市场潜力、资金力量和芯片产业链发展速度。

  南方日报:创业的艰辛可想而知。

  李海明:确实。仅仅就芯片本身而言,学问就不少。芯片生产出来会焊在电路板上,电路板又写入很多程序组成系统,最终用在客户的产品上,怎样找到问题所在,是一个非常费时、耗资源的过程。早期创业,有一位客户的产品出现问题,必须在三天内出库,我带着技术团队从台湾飞到深圳,为了在限定时间内解决问题,10个人72个小时没有合上眼,很辛苦。最后,我们发现不是我们产品的问题,才如释重负。所以,既然选择了干这个,定好战略战术方向后,韧劲也非常重要,要坚持和不断突破。

  南方日报:你如何看待在干事创业过程中企业家精神的作用?

  李海明:企业家精神意味着要树立非常明确的企业文化。粤芯的企业文化就是以客户为导向,以市场为主导,把技术作为公司发展核心。还有很重要的是必须诚信、敬业、开放、透明。好文化,才能揽人才。干企业,其实也是在做人的工作。我们希望吸引更多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跟着企业一起成长。我最担心的是大家在稳定步调后不再思索如何颠覆自己。创新力,关乎企业的未来。

  策划:郑佳欣 曹斯

  统筹:彭琳 张西陆

  摄影:石磊

  剪辑:万稳龙 实习生 严绮慧

  海报:刘子葵

  记者:王彪 实习生 赵鸿娟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