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记者vlog|他的特殊军礼让无数人泪目!揭秘“死亡地带”上的中国扫雷兵

2019-05-20 13:00 来源:南方网
.

 

  在5月16日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扫雷英雄杜富国向习近平总书记敬上特殊军礼。这一幕,让无数人动容。

  “你退后,让我来!”时隔数月,杜富国受伤前说的这句话,还会时常被人们提起。

  去年10月11日,杜富国在雷场作业时发现一枚加重手榴弹,在独自上前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飞来的弹片伴随强烈的冲击波,让他永远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失去双眼双手的杜富国敬军礼。

  杜富国参加的中越边境第三次大规模扫雷行动,自2015年启动。在过去几年里,扫雷官兵出入生死雷场,蹚过“死亡地带”,把一片片安全的土地还给边境百姓。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家国边关》全媒体系列报道,走访祖国边关哨所,讲述戍边卫国故事。第一期就走近杜富国和他所在的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记录这群扫雷官兵的“雷场青春”。

  “我只是做了一名排雷兵该做的事”

  杜富国还是时常会梦见自己在雷场,那片土地上种满了草果和茶叶。可是,现实里这样的场景,他再也看不到了。

  4月的重庆还有些微凉,在西南医院康复中心,杜富国始终保持着一名老兵的样子:习惯早起,每天坚持康复训练。没有光的世界里,没有双手的平衡配合,他仍尽力如常人般生活。

  杜富国在接受康复训练。

  冬去春来。即便半年过去,杜富国负伤时的情景,仍如刀刻一般,烙印在当时所有在场官兵心里,挥之不去。

  “当时,富国和艾岩一组作业,发现了一枚67式加重手榴弹。”提起这段经历,扫雷大队四队分队长张波神情难掩沉重。对他来说,事发现场的画面,要忘记太难。

  张波说,自己接到报告后,命令他们注意安全,查明情况。作为组长的杜富国随即大声告诉艾岩,“你退后,让我来。”出乎意料的是,大概过了不到一分钟,雷场突然“轰”的一声巨响传来。

  离杜富国三四米远的张波和四队队长李华健第一时间赶过去时,杜富国已经躺在离炸点1米多的位置,“满脸是血,胸前的扫雷服被炸成棉絮状,两个手掌当场就没了……”张波第一时间反应用对讲机叫来医生,大家用最短的时间把杜富国送上了救护车。

  两周的生死抢救过后,杜富国才脱离生命危险。等到病情慢慢稳定下来,为了进一步康复治疗,2018年12月,杜富国转到了西南医院。

  杜富国的妻子正在询问他的感受。

  同时失去双眼和双手,对后续的康复训练挑战颇大。西南医院康复科主任刘宏亮说,医院进行了多次专家会诊排查,为杜富国安装上了肌电假肢,但假肢的训练需要眼睛配合,况且假肢没有触感,掌握不好力度,“有时用力一抓,东西就捏碎了。”

  “我们从来没见到过这么坚强的战士!”一路陪同杜富国康复训练走来,西南医院康复中心副主任周贤丽深有感触。她说,用残肢给自己擦脸,用假肢辅助吃饭,这些动作看似简单,实际上都需要上百次,乃至上千次的重复训练,但杜富国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双眼蒙着纱布,杜富国谈起雷场上的意外爆炸,语气一如既往的平静。他说,扫雷队的精神就是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所以大家每次遇到任务,都是争着上抢着上,“我只是做了一名排雷兵该做的事。”

  “我是一名军人,我应该重新站起来。”面对漫长的黑暗,杜富国没有想过逃避。如今,配合着假肢,他可以自己吃饭、写字。在有人指引时,还可以平稳地跑在医院的操场跑道上。

  在有人协助时,杜富国如今可以平稳地在操场跑步。

  除了康复训练,在往后的岁月里,杜富国还有想要实现的人生愿望。“我想学好播音,用自己的声音,讲出扫雷大队官兵们动人的故事。”杜富国说。

  蹚过“死亡地带”的勇士

  云南1450公里的某边境线,从麻栗坡县天保口岸往南延伸,山高入云,灌木丛生。沿路前行,道路旁、丛林里、山崖上,刷有骷髅头标志的雷区警示牌随处可见。

云南麻栗坡县天保口岸往南延伸,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刷有骷髅头标志的雷区警示牌。

  麻栗坡猛硐乡村民盘金良的田地里,今年开春已经收割了一次油菜花。曾被地雷吞噬双腿的盘金良,如今可以安心用假肢骑着摩托车,沿着山路到自己的地里,获得沃土带来的丰收。

  这些土地,原本是让无数边境百姓既恨又怕的“死亡地带”。战争遗留下来的雷患,曾给村民生活带来严重威胁。

中越边境雷场地雷数量多,而且性能极不稳定。

  “全乡2万亩茶园,有8000亩都在雷区,村民只能冒险去雷区摘点草果谋生。”再谈起往日情景,猛硐乡乡长盘院华依旧情绪激动。

  为了彻底扫除雷患困扰,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从2015年启动,来自各个单位的405名官兵,在此后三年多时间里就奋战在这片土地上。

  在扫雷行动结束前,战争遗留下来的雷患长期以来威胁着边境百姓的生命健康。不少村子里都可以看到装有假肢的村民。

  再次踏入雷场,时任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心潮难平。作为参与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的老兵,陈安游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这次的雷区都是制高点,是战术要地,坡度有的达到70度,机械是无法在这些雷区中展开作业的,只能人工排除。”陈安游说。

  30多年过去,地雷也因自然环境等影响,变得极不稳定。“中越边境的地雷中,最小的地雷,厚度只有3厘米,7至15公斤的压力,就能触发、引爆。”陈安游说,负重的战士们,如果脚底稍微一滑,甚至砂石滚过,都可能引爆地雷,危险不言而喻。

  在雷场,稍不留心都会酿成悲剧。险重的任务、复杂的地势、恶劣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考验扫雷官兵。

  上了雷场,战士们两人一组,迅速进入战斗岗位。扫雷先用炸药开路,炸出安全通道,再开辟出几条作业通道。然后穿着将近30斤的防护装备,手持探雷器搜索地雷。

  为了集中精力,士兵之间禁止交谈,整片雷场只有探雷器发出的滴滴刺耳声。一旦探测到金属,在退后十厘米的地方,插上小红旗,扫雷兵或蹲或趴,用探雷针沿着45度角轻轻测探,用小刷子慢慢刷去浮土,直到发现地雷。

  一枚教练雷在排雷演示训练中被成功挖出。

  战士们绝大多数是90后,考虑到这一代人是在物质生活丰富的条件下长大,时任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也曾担心他们吃不了苦。但三个多月的临战训练过后,周文春的顾虑彻底被打消了。

  “他们全都主动要求到一线去执行任务,像杜富国,为了学好排雷知识技能,他反复和老班长和技术骨干学习技巧,很快就熟练掌握了10余种地雷的排除方法,成为了全队公认的‘排雷尖兵’。”周文春说。

  扫雷官兵们需要经过严格的前期训练,通过考核才能参与到扫雷任务中,但真上了雷场,才是最考验战士们心理素质之时。

在已经清扫干净的老山雷场半上腰上,扫雷官兵们正在浓雾里进行扫雷示范作业。

  “怕,说不怕那是假的。”杜富国所在的五班班长刘贵涛记得自己第一次排雷时,犹豫了五六分钟,手止不住地发抖,靠不断深呼吸才冷静下来,用了半个多小时才成功解除第一颗雷。“当时站起来后,全身热血沸腾,像是消灭了一个敌人一样。”

  “让我来” 激励他们继续前行

  在第三次扫雷行动中,3年多时间官兵们共扫除雷区57.6平方公里,人工搜排出地雷和各种爆炸物19.82万枚(发)。

在第三次扫雷行动中,官兵们共人工搜排出地雷和各种爆炸物19.82万枚(发)。

  数字背后,是扫雷官兵与死神的较量。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中,共有2位扫雷战士壮烈牺牲,近40名官兵负伤。在那无数个日夜,有的战士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认认真真把遗书放好,再去执行扫雷任务。

  “每天要等到所有人员归队,自己悬着的心才能放下,不过第二天早上一出门,又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18岁当兵入伍,参与了两次大规模扫雷行动的二队队长付小科如此形容自己的扫雷感受。他还是战士那年,就曾目睹自己的指导员不幸触雷被炸断右腿。

  那时,付小科的上衣口袋里总是放着一封女儿写给他的信,一个人待着时,他常常翻出那封信,反复看了又看。

  战士们的朋友圈里,没有太多关于扫雷的信息。一些官兵怕家人担心,直到任务结束,都没有说自己在边境扫雷。战士张中君的姐姐曾与家人失联,至今下落不明,为了不让父母更加担心,他从未告诉父母自己所执行的任务。

  扫雷四队分队长张波,从西藏军区部队志愿加入扫雷队。来扫雷大队报到的头一天,妻子正好随军到拉萨。得知张波又要远行,只能默默地为他收拾行装。

  ……

扫雷战士正在土坡上进行排雷示范作业。

  如今,不少官兵因服役期满已经离开了扫雷大队,那些出生入死的难忘时光,却深深印在了每个人心里。

  作为有着20多年军龄的“老兵”,周文春从没想过,自己的军旅生涯,绝大多数时间是和地雷打交道。一路走来,让他感触最深的,是这群年轻战士们的奉献精神。

  “平常扫雷时,从来没有人说发现了危险物品让别人去,无论是新兵还是老兵,都是抢着上。”周文春说,自己曾问杜富国为什么在关键时刻要往战友那边挡一下,“他说我就想,如果我不挡那一下,我们两个人都完了,与其牺牲两个,还不如牺牲我一个,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

  生死一线,战友负伤,并没有打消官兵们退出雷场的念头。当新的任务来临时,大队官兵人人都递交了请战书,主动申请去边境继续扫雷。

  战士张中君的微信头像,是一张军徽的照片,上面写着“青春,是国防服役的自豪”。他说,杜富国在医院里,还不忘提醒他们注意安全,不要担心自己,“想到富国,就觉得一定不能半途而废。”说到这里,张中君忍不住哽咽……

  山河无恙,青春无悔。每当把安全的土地交给百姓,沿途欢呼的村民,遍地迎风飘扬的国旗,那便是战士们眼里最美的风景。

  女记者走边关,跟着扫雷官兵体验步步“惊雷”

记者手记

我们的岁月静好 他们的负重前行

去年,因为扫雷战士杜富国负伤的事情,了解到云南扫雷大队。在和平年代,这群年轻的官兵却在危险的雷场上出生入死。

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他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踏上此趟边关之行。

.

 

在中越边境县城麻栗坡随处走走,很容易发现街道旁安装假肢的店铺。玻璃橱窗里陈列的各式各样假肢,触目惊心。

死亡,距离生活在这的百姓并不遥远。

在边境村寨,常常能听村民说起身边人触雷的经历。过去,他们不知道哪一天上山割草、下地干活的时候,就会被那些隐藏的地雷,夺去手脚甚至生命。

这些场景同样也被扫雷官兵们看在眼里。他们作业的雷场,离村庄不远。不止一个战士提起,因为看了太多惨痛教训,更觉得自己有义务扫除雷患,还边境安宁。

再谈起雷场上的点滴,战士们大多轻描淡写地带过。但了解的人都说,在雷场作业,有着想象不到的艰辛。

在这里,先进的扫雷设备几乎寸步难行,只能靠官兵冒着生命危险人工排雷。他们穿着近30斤的防护服,出入生死雷场。即便如此,依旧不能完全抵挡地雷爆炸时的巨大威力。

人们没有忘记,数月前,杜富国在雷场作业时发现一枚加重手榴弹,在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你退后,让我来!”是杜富国受伤前说的一句话。

时任扫雷大队政委的周文春,谈起杜富国和扫雷官兵时,中断了采访,背过身去擦拭眼泪。这位军旅生涯绝大多数时间是和雷场打交道的老兵,对于这些战士,有着太深的感情。

他说,任务来临时,战士们人人都申请去一线扫雷,没人愿意留在炊事班做后勤。在雷场时,从来没有发现危险后让别人去,都是争着上抢着上,杜富国就是典型代表。

的确,这群年轻战士,给了人们太多感动。他们大多20岁出头,和很多年轻人一样,平日里也喜欢听听音乐、热爱运动,偶尔也会关注时下网络热门话题。

当他们谈起负伤的战友,牵挂的家人,尽管极力控制着情绪,有时依然忍不住哽咽停顿。那段记忆,对每一个人而言,都刻骨铭心。

结束采访后,问起一个战士,最贴近他们心声的歌曲是什么,他说自己觉得应该是《祖国不会忘记》,那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

请记住他们,这群蹚过“死亡地带”的扫雷兵!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