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新增的“网络保护”专章成为备受关注的部分。随着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地,无论是社交应用的微信,还是备受青少年喜爱的抖音快手,或者是各种网络游戏产品,都在根据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对产品进行优化和改进,而对于如今投入越来越多时间在网络世界的未成年人而言,网络世界将会有何不同?
非理性打赏充值有望得到遏制
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短视频和网络游戏领域,因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信息绕过监管进行非理性消费所造成的纠纷屡见不鲜,也成为了互联网平台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最大的顽疾所在,而通过技术手段将未成年人非理性“打赏”和“充值”等问题解决,则成了互联网平台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落地后对未成年保护方面的重点工作之一。
据腾讯方面介绍,在对已实名未成年人“限玩、限充、宵禁”基础上,为了防止未成年人冒用成人账号绕过游戏防沉迷限制,腾讯游戏扩大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范围,要求用户在游戏登录和支付环节两种场景中都要求发起人脸识别验证。而在网易游戏方面则表示,目前已经搭建了一个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融合模型,用于识别未成年玩家使用成年人账号不理性消费行为,针对识别出来的疑似未成年人,使用多种方式进行干预验证,并采取限制充值或开启防沉迷的措施。此外据微信团队介绍,在5月底,微信对青少年模式下的支付保护也进行了全面升级,在青少年模式下,Q币充值、微粒贷、理财通、信用卡等功能也将不可使用。
除了在网络游戏中非理性消费这个老大难问题外,如今新兴的短视频平台也造成了未成年人非理性打赏消费的这一新问题。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在今年“六一”前,抖音方面就升级了未成年保护措施,针对14岁以下实名用户将无法观看直播或是充值、打赏。而快手方面则表示,在一方面禁止未成年人进行充值打赏等活动的同时,另一方面还对未成年人未经监护人同意进行的充值行为开通“未成年人退款”在线申诉流程,并可在48小时内完成审核,一经审核通过,在10个工作日内返还100%款项。
据此前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的报告显示,不少未成年人充值均是通过记住家长支付密码后支付的,同时从众多的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的案例来看,冒用成年人身份进行认证也是最常见的情况之一,而如今各大互联网平台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诸如人脸识别和禁止充值打赏等技术升级和改进后,有望对非理性“打赏充值”这个重点问题进行有效的遏制。而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原主任曾锦华则指出,目前,各平台上线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都不是防沉迷的万能模式,家长应充分尽到监护人的职责,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网络游戏消费观念。
“青少年内容”标准有待明确
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为了未成年人可以在互联网世界中健康翱翔,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就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通过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不难看出,正向引导未成年人在网络世界的资讯和内容,也是为青少年打造清朗有序网络空间的前提条件。
据悉,针对提供“青少年内容”的要求,微信和抖音在升级后的青少年模式中,青少年只能在微信视频号和抖音上看到由平台精选、适宜青少年观看的内容。而快手方面还会根据“小学、初中、高中”档位为不同年龄段孩子提供相对应的优质内容,引导塑造良好价值观。同时,5月上线的快手青少年小程序通过机器人工双重审核模式,为青少年用户集中展示优质内容。
但是值得留意的是,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各家内容平台纷纷出招为未成年人提供“对口”的内容,但是针对“青少年内容”的标准却一直处于各个平台自行探索的阶段。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强调,网信部门会同公安、文化和旅游、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等部门根据保护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需要,确定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网络信息的种类、范围和判断标准。
据统计,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就达到了1.75亿,未成年人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重要组成部分,而内容平台也正在成为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的“第一线”。因此互联网规则的制定、内容的治理、风清气正的环境营造等变得迫在眉睫,这也要求互联网企业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表示:“未成年人保护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网络平台,以及社会多方协同共治。”孙宏艳认为,需要整个互联网内容行业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全社会形成合力,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南方日报记者 叶丹 实习生 黄雅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