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用12个整版点赞广东

2021-05-25 16:07 来源:南方plus

  《人民日报》2021年05月25日09版

  不忘初心牢记嘱托奋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

  广东是拥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光辉发展历程的红色热土。回望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一代又一代广东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披荆斩棘、攻坚克难,谱写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广东篇章。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东率先改革开放,实现从一个农业省向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全球重要制造基地的历史性跨越,成长出深圳这样的创新型国际化城市,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成为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生动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次亲临广东视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支持深圳开展综合改革试点,赋予广东重大机遇、重大平台、重大使命。2020年10月,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使命任务,给予广东干部群众最亲切的关怀、最有力的指导和最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形成“1+1+9”工作部署并不断深化,一张施工图干到底,奋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广东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举全省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牵引带动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深入推进“湾区通”工程,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跨境基础设施开通运行,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等便民利民举措落地实施,释放出强劲的“双区驱动效应”。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充分发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自贸片区“试验田”作用,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湛江巴斯夫、惠州埃克森美孚等高质量外资项目落地建设,国际投资者继续看好广东、投资广东。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大抓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牵引,高水平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建设,实施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研发经费支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位居全国首位。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部署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着力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2020年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提高到56.1%、31.1%。贯彻总书记对广东提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主战场中选准自己的定位的重要要求,提出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努力方向,明确了打造规则衔接示范地、内外循环链接地、科技产业创新策源地、高端要素集聚地、安全发展支撑地五大任务。

  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显著提高。强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3年取得重大进展”目标。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提升,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效应凸显,沿海经济带重大产业加快布局,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步伐加快。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深入推进平安广东法治广东建设,突出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办理制度,“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累计培训400万人次,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好国家安全“南大门”。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密防线,把“两难”变为“两全”。稳妥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和香港“修例风波”,旗帜鲜明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全省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提供坚强保证。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制定实施省委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巩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夺取新胜利,靠的是总书记、党中央的坚强领导,靠的是总书记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靠的是总书记山高水长的关怀厚爱。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经验,也是今后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我们面对“两个大局”风云变幻最大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力量所在。

  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推动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广东省委书记 李希

  广东以“双区”建设牵引带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增创新优势 实现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考察广东、两次参加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殷殷嘱托为广东改革发展锚定航向,激发奋斗新征程的不竭动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广东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牵引带动改革开放再出发,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

  从澳门半岛坐公交车到横琴口岸40余分钟,通关后再步行10分钟到达办公室,这是澳门青年张思远每天往返澳门和珠海横琴通勤的日常。“在横琴上班就和在澳门上班一样方便!”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两年前的全国两会前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广东肩扛重任,以全省之力勠力践行,推动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及“粤港澳大湾区”更是多达百余处。

  两年多来,广东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继港珠澳大桥后,深中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经济圈生活圈加快成型;围绕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一批“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的创新举措惠及越来越多“湾区人”。

  一头挑起大湾区广阔腹地,一头挑起全球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在不断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叠加、优化升级,增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2020年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1万亿元,日益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去年,总部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云鲸智能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我们已孵化机器人创业公司60余家,其中引进港澳台企业12家。”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公共关系部经理向荣说,通过联结香港、内地及全球的高校、研究所等资源,松山湖搭建起一个完整的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

  在粤东、粤西、粤北,各地在参与大湾区建设中各展所长。今年2月22日,位于粤北清远的广清产业园举行了2021年首批重点产业项目集中动工投产活动,15个项目总投资近30亿元,“入珠融湾”全面加速……

  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牵引,带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牛年开年,深圳前海一批建设工程上马在即,港资企业奥雅纳工程顾问有限公司的设计师们跃跃欲试。公司董事马晖说,去年10月,前海首创推出专门针对香港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机构和人士资质、资格内地认定的新举措,至今已有37位港资企业的专业人士在前海完成备案。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奏响了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

  “如果深圳要做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的标杆,前海就要做标杆的旗帜。”前海管理局首任局长郑宏杰说,开发开放以来,前海的制度创新迸发出巨大能量,深港合作区注册企业增加值增长了51倍,税收收入增长91倍;2020年,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按关区申报口径进出口总额克服疫情影响同比增长38%。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广东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牵引带动改革开放再出发——新增117项省级行政职权事项调整由广州、深圳实施,8项省级行政职权调整由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管委会实施;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支持珠海、汕头、湛江三市发展及有关“放权强市”等工作,探索实施一批创造型、引领型重大改革举措。

  深圳一马当先。今年3月,随着个人破产条例正式生效,深圳成为我国破产制度综合试点的第一块“试验田”。

  广州时不我待。今年5月10日,广州印发《广州市用绣花功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围绕“国家试点、湾区示范、指标攻坚、涉企服务、数字赋能、智慧监管”六大方面总体布局,研究提出了35条改革举措、共260项年度任务。

  创新驱动,找准高质量发展新方位

  在珠江西岸的南沙科学城,中科院广州明珠科学园一期项目正紧锣密鼓建设中,计划于2022年底前基本建成。

  而在距其100公里开外的横琴先进智能计算平台,一排排服务器高速运行,为近百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算力支撑。其所采用的,正是中科院计算所孵化的独角兽企业寒武纪的最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

  对标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广东启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做强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打造空间分布集聚、优势协同互补的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进一步集聚全球高端创新和产业资源,积极打造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在粤东、粤西、粤北,各地结合“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在动能转换中各尽所能。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潮州三环集团,春节期间大部分工人就地过年,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公司董事长张万镇欣喜地说,企业自主创新的多项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

  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创新驱动不断提速……经济总量领跑全国32年的广东,正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乘风破浪,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找准高质量发展新方位——

  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11万亿元,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跃居全国第一,推进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面对全球疫情冲击与经济衰退,全省GDP在2020年实现2.3%增速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8.6%,两年平均增长5.2%,超过全国增速0.2个百分点,展现出发展的强大韧性。

  “付出总有回报……要做就做最好!”这首广东民谣《步步高》中所唱的,不仅是亮丽的经济发展数字,还有背后“老广”越来越强的幸福感:全省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奔向致富路;茅洲河、练江污染和城市黑臭水体等一批环境沉疴顽疾得到有效治理……“这些都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初心。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梁道刚如是说。

  《人民日报》2021年05月25日10版

  推进改革创新 提高发展质量

  制造变创造,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加强技术研发,一口气拿下多项国际专利,彻底解决铝材窗户容易漏风透湿的问题,这让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坚美铝业副总工程师、技术中心管理部主任周玉焕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更有信心。

  坚美铝业虽是一家传统企业,但同许多广东制造业企业一样,骨子里的创新基因与生俱来。周玉焕介绍,公司创业初期仅有一台挤压机、一座熔铸炉,而且挤压机还是日本上世纪80年代淘汰的注塑机,技术工艺非常落后。经过多年不断的科研攻关,终于掌握了核心技术。“现在坚美有50多台挤压机、20多座熔铸炉,产量更高,品质更好。”周玉焕说。

  坚美铝业也曾想着走技术引进之路,但渐渐发现这条路越走越窄。“引进的技术看起来很好,实际上很难满足我们的需求,转型升级必须要靠自主创新。”周玉焕介绍,2010年,坚美铝业引进一条意大利自动包装线,却发现并不适用,效率很低。为此,公司专门成立了设备研发部,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系列全自动化铝型材包装机。“去年,我们靠着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增加了15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周玉焕说。

  坚美铝业的转型升级,是拥有近300万家工业企业的广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广东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相继出台《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培育出一批世界领先的制造业企业。

  去年,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近九成,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制造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已成为广东制造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建孵化基地,助力港澳青年圆梦

  “租金减免20万元,还有创新创业补贴……这可都是实实在在的支持。”在广州黄埔区励弘文创旗舰园的办公室里,香港青年刘鸣翻看着报表上的各项优惠政策,不住地感慨。

  3年前,刘鸣创办的施德朗(广州)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创意园区,工作人员主动上门讲解政策,指导他填报申请,“政策真贴心!服务真暖心!”

  “不仅如此,园区还为创业青年量身定制了知识产权培训、金融专题培训、港澳青年项目路演会等活动。”该园区总经理严捷表示,基地的各项工作就是为了推进区域创新、孵化潜力新锐,带动港澳中小微企业发展。目前,基地已有28家优秀港澳数字创意类项目企业入驻,知识产权覆盖率90%以上,每年开展相关港澳活动20多场。

  在广东各地,这样的孵化基地正蓬勃发展,目前仅广州黄埔区的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载体的总孵化面积就达7.7万平方米,累计引进服务港澳台项目107个。

  为了让港澳青年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2019年5月,广东省制定方案,要求在珠三角9市各建设至少一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推动成立大湾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联盟,共享人才、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创业资源,打造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高地。

  这些年,刘鸣和科技团队少了很多后顾之忧,能够更专注于科技研发,“现在我们有顶尖的研发团队,取得多项发明专利,还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成为腾讯、华为等大企业的合作供应商。”

  2020年,在园区指导下,刘鸣的企业与广东岭南技术学院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并在学校设立了实训基地,“大湾区是一片发展的热土,我们要带动更多人一起奔跑!”

  拓红色资源,老区人吃上旅游饭

  在广东惠州市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东江革命委员会旧址百庆楼旁,村民戴木贵正忙着为游客准备红军茶。这种由野生香菜、薄荷、新鲜茶叶、芝麻、花生仁和炒米等材料制作的擂茶,吃起来口齿生香、生津止渴。戴木贵介绍说,当年红军来到中洞村驻扎,村民热情地以擂茶招待。革命胜利后,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便将擂茶改名为“红军茶”。如今擂茶的制作工艺已经成为惠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洞村位于惠东县高潭镇东北部,毗邻海陆丰。1922年深秋,彭湃在这里点燃了农民运动的烈火,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土地革命时期,中洞是中共东江特委、东江革命委员会和红二师师部所在地,是领导东江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中洞共有革命遗址30多处,是省定第一批“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示范点,惠州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漫步在中洞村村道,百庆楼、红军井、东江特委印刷厂旧址……目之所及,处处是红色记忆;耳之所闻,处处是红色故事。中洞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江明坤介绍,近年来,政府部门在中洞投入近7亿元修复革命遗(旧)址。去年以来,到中洞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和普通游客累计超过40万人次。

  目前,中洞村已被列为惠州市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现场教学推荐点,以“中洞改编”为题材创作的情景报告剧《东江红都》在全社会热播,引起广泛反响。

  游客多了,返乡创业的村民也多了,戴木贵以前在外务工,现在他把“红军茶”经营得风生水起。

  丘荣相是在中洞村第一个开民宿的村民。2017年,在惠东做装修工程的丘荣相,看到中洞村大力完善基础设施,修复革命遗址,便回乡开起了“根据地民宿”,如今已经成了当地有名的民宿。

  数字化赋能,推动企业提质增效

  做纺织服装生意的第一步,是要找到合适的布。这块“合适的布”需要找多久?在10年前,要一周甚至更久,而现在依托数字化平台,一周内就可以完成设计、销售、生产、发货,其中找布这个环节只需要5分钟。

  “要用物联网手段,让找布不再难!”2013年,赵振洪在广州市海珠区琶洲创办了致景科技,如今其旗下的布匹面料数据库已经覆盖全国市场可见面料的90%以上。“通过对纺织服装生产、交易、流通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提高采购、交易和供应链协同效率,我们已经帮助织布厂将机器开机率提高了30%。”赵振洪说。

  致景科技的故事,正是广东大力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近年来,广东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集群数字化升级扶持政策,目前已有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50个,重点引进培育了优秀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及服务商370多家,推动超过1.5万家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50万家企业降本提质增效。

  作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核心片区,琶洲的数字经济创新生态不仅有一大批“灌木”式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茁壮成长,也有腾讯等21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的“参天大树”引领风潮。

  今年,广州琶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获批,还获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高层级创新平台。2020年,琶洲营业收入达2690.14亿元,是2015年的2.9倍。目前,琶洲已落地全省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和全省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园,38个重要建设项目中,唯品会、赫基等项目已投入使用。

  “组团式”帮扶,夯实基层医疗力量

  用力握住超超(化名)父亲因激动而颤抖的手,方明说:“我们到佛冈来帮扶,就是为了让你们大病急病不出县。”方明是广东清远市佛冈县人民医院刚上任的院长,也是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重症救治专家,是广东实施三甲公立医院对县级医院“组团式”帮扶行动的一员。

  今年1月底,5岁的超超因围墙倒塌受压致伤,被送入佛冈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病情危重,医院准备手术。因为担心县级医院的治疗水平不够,超超父母强烈要求转院到广州的大医院治疗。长途转院颠簸极易出现大出血,经过医生劝说,超超父母最终同意在县医院手术。他们没想到的是,受益于“组团式”帮扶,这台手术竟有6位省人民医院的专家参与,另有多名省人民医院专家在后方会诊。当夜,超超的生命险情被解除了,目前正在顺利康复中。

  多年来,由于佛冈县医疗技术存在短板,当地群众一旦得了急病、重病,往往长途跋涉到广州求医。“‘组团式’帮扶,可以把大医院较高的医疗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下沉到县级医院,加快补齐基层医疗服务短板,形成分级诊疗秩序,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广东省卫健委主任段宇飞说,广东通过“组团式”帮扶,院包院、院包科、科包科,已在粤东、粤西、粤北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15个地级市70个县市区逐渐建立一支带不走的“珠三角医疗队”,同时在104个县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形成了按功能定位分工协作的县镇村分级诊疗格局。

  变“输血”为“造血”,通过“组团式”帮扶,广东共有3000余名基层卫生人员到支援医院进修学习,10.3万余名本地医务人员接受培训,1422项适宜技术在基层推广,受援医院申请并立项137项科技项目,医院的人才素质、专科能力、管理水平得到较快提升,越来越多居民选择在家门口看病,分级诊疗秩序基本形成。

  促老街新生,打造亮丽文化名片

  周末一大早,陈涵鸿和黄惠华夫妇来到汕头老城小公园开埠区文明驿站,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最近游客一天比一天多了。”作为小公园志愿服务队队长,妻子黄惠华介绍,上世纪30年代初建设的汕头小公园,是汕头老城的文化标志,从这里走出去的潮汕籍华侨数不胜数,很多时候,志愿服务队是为那些回乡的华侨华人提供问询、带路、免费茶水等志愿服务的。

  开埠区是汕头老城区的核心地域和文化标志,是潮汕地区商业、文化中心,南生公司百货大楼的繁华以及安平路灯光夜市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小公园开埠区里拥有大面积的骑楼群,包括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大清邮局等历史文物建筑。汕头老城那段悠长的故事,留存在老街的石板蹬道处,镌刻在骑楼的窗台楼阁间。

  近年来,汕头全力推进小公园开埠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金平区西堤路骑楼“修旧如旧”试点工作启动;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浓缩展示了汕头开埠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侨批文物馆则向大家讲述了关于潮汕华侨的家国情怀、责任信用与担当的往事……如今的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再次成为汕头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

  “汕头因侨而立,因侨而兴,汕头开埠的历史与潮汕籍华侨的历史紧密相连。”陈涵鸿说,国家的发展建设与这些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志愿者们在这里守候的是一道风景,也愿意为大家守住历史记忆。

  《人民日报》2021年05月25日11版

  传承红色基因 展现新的作为

  TCL(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

  “改革先锋”勇担时代使命

  “TCL近40年的成长历程,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我深深感恩这个时代。”作为电子产业打开国际市场的开拓者,TCL(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身为共产党员的李东生,有一种积极进取、创新不止的精神。1999年,从中国市场上成长起来的品牌TCL打响了全球化发展的第一枪, TCL电视首先进入东南亚市场,继而向欧美市场进发。2004年TCL收购了法国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为今天TCL建设覆盖全球生产制造、全球研发、全球产业链、全球品牌营销及全球服务的全球运营体系奠定了基础。

  今天,TCL在全球拥有42家研发机构、10余个品牌联合实验室、4个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资质认证实验室,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围绕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新型半导体显示技术和材料、5G应用等新技术做了积极布局并不断完善,已逐步建立起产品技术优势。

  广州海格通信集团副总工程师杨春宝——

  投身北斗的追“芯”人

  早晨8点准时到单位,制订一天的计划,召集团队开沟通会,进行各种硬件软件的开发测试……一直忙到晚上8点多回家。从2005年博士毕业加入广州海格通信,这种马不停蹄的工作节奏,伴随了杨春宝十几年。他说站在北斗最前沿科研平台上,不敢缓,只能赶。

  投身北斗科研多年,杨春宝坦言,为党尽职、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的使命担当提供了无比强大的支撑。为了攻克“卡脖子”的芯片技术,他很早就组织攻关芯片所需关键自主知识产权IP核。此后,参与和主持了三款北斗三号芯片研制,均一次流片成功,为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组网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对杨春宝来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一定不负期望,继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团队一起自主创新,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事业继续努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部长成守珍——

  为生命“提灯” 为祖国争光

  今年国际护士节当天,得知获评第四十八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在重症护理一线坚守40年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部长成守珍热泪盈眶。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冲上去!”去年初,武汉抗疫形势严峻,有抗击非典经验的成守珍三度请缨奔赴一线。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重症病区,成守珍带领团队,创建“分组式”“一对一”救治护理体系,抢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作为中山一院支援湖北医疗总队临时党总支书记,在她的带领下,54名队员火线入党。

  武汉归来后,得知国家需要派一名重症护理专家支援塞尔维亚,成守珍毅然请战。在塞尔维亚,一个多月里她走遍当地定点医院、老人院等人群密集高风险场所。在中国专家的帮助指导下,塞尔维亚新冠肺炎危重症人数下降超过80%,成为欧洲重症率、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成守珍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驻村扶贫干部胡红军——

  留下“永不撤退的扶贫工作队”

  来自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的驻村扶贫干部胡红军扎根贫困村已经有11年了,先后帮助3个贫困村摘帽,还为村里发掘磨合出致富带富能力强、干劲足、作风好的村干部队伍,留下了“永不撤退的扶贫工作队”。

  在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马头镇桐木山村,胡红军经过多方考察,发现冬种大芥菜这个项目“大有搞头”——可以利用水稻、大豆等春夏作物收割后闲置的土地种植。

  胡红军一边联系一家农业合作社让村民加入种植,一边为村民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培训。经过几年的准备,村里将芥菜深加工成酸菜和梅菜。胡红军说:“深加工提高了芥菜种植的经济效益,现在冬种芥菜每亩可获1万元以上的收益。”

  今年2月,胡红军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广东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制定实施《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聚焦规范化建设、组织力提升、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等主题,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达标创优活动、“头雁”工程、南粤党员先锋工程、基层基础保障工程等,巩固党在基层执政基础,密切党群血肉联系,有力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党建意识“强起来”,牢记新时代使命担当

  广东创新开展基层党组织达标创优活动,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意识。全省各级党组织通过“领学带学督学”等方式,构建省市抓规划指导和远程教育、县镇抓集中培训、党支部抓“三会一课”的基层党员教育格局。

  与此同时,广东全力加强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全省2696个社区党组织优化升格为党委。广州、深圳、佛山等5市率先出台快递行业党建工作意见,打造快递网点“党建加油站”、快递小哥“党员先锋队”。

  广东还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实施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其他组织的统一领导、党员领导干部乡村振兴基层联系机制、农村基层党建“整镇推进,整县提升”等举措,打造了60个省红色村党建工程示范点,建起1600多个镇街党校。

  基层党组织“硬起来”,充分发挥“头雁效应”

  支部强起来,发展活起来。广东注重选拔基层党组织“头雁”,选优配强班子。3年来,全省动态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1978个,以及国企、高校、两新组织等领域软弱涣散党组织475个。撤换调整政治不合格、经济不廉洁、能力不胜任、工作不尽职的“四不”书记1272名。今年3月中旬,广东平稳完成26244个村(社区)“两委”换届,大批高素质人才进入“两委”班子,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者占62.8%。

  为了选优配强“头雁”,广东制定“村推镇选县考察”选拔制度,“选管育用储”并用。全省储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4.6万名,选派近万名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同时,建立考评激励机制,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调动基层党员干部抓党建的积极性。

  针对基层党建工作薄弱环节,广东加强工作责任、经费投入等基础保障。督促各级党委书记增强党建主业意识,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党组)必须把抓好党建作为第一职责。3年来,省市县财政投入基层党建经费力度加大,新增村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两新组织区域党委工作经费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绩效奖励经费。

  广大党员“站出来”,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广东实施南粤党员先锋工程,“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增强党员的自豪感和积极性。突出政治标准,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农村发展党员实行“村培镇管”制度和“两委”干部近亲属入党备案制度。街道社区、单位、行业党组织“互联互动”,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与社区党组织共抓基层党建、共解社区难题。

  从省委书记到市、县、镇、村党组织书记,广东“五级书记”抓党建,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省近200万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下沉支援社区,19万名各级党代表在医疗、科研、工厂、农村、社区等岗位履职尽责,2万多人在疫情防控一线递交入党申请书。

  奋进新征程,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的重要指示要求,接续制定实施《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8个方面28项重点工作,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大决心、更有力举措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量,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

  无愧伟大时代 不负人民重托(感悟初心)

  在南粤大地沿着红色足迹寻觅:广州恤孤院路3号,掩映在鲜花苍榕之间的中共三大会址墙基;罗浮山下,东江纵队战士用脚踩出来的“省港大营救”生命通道……

  百年栉风沐雨、坚毅前行,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百年历史中,贯穿着中华儿女对民族复兴的不懈追求。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她从诞生之日起就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无论经受了什么样的困难和曲折,这样的初心使命始终不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年革命先烈的憧憬,今天已然化为灿烂的现实;面对新时代的美好前景,历史同样记录着我们每一步的前进。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为祖国更加辉煌的明天贡献自己一份力量,无愧伟大时代,不负人民重托。

  《人民日报》2021年05月25日09版

  《光明日报》2021年05月25日 05版

  广东:改革开放永不止步 高质量发展再创辉煌

  大潮起珠江。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考察时指出,这次调研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莲花山上,两棵高山榕生生不息,见证更多“春天的故事”在新时代传唱。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中共三大召开到国共大革命合作开启,从深圳蛇口打响改革开放“开山炮”到粤港澳大湾区建立,在建党百年的风华岁月中,广东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埋头苦干的精神、顽强奋进的姿态,一代接着一代干,交出了一份举世瞩目的答卷。

  回望来时路,广东勇立潮头搏浪远航;展望新未来,广东前进步伐更加坚定。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广东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途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辉煌。

  1、科技创新引领,勇做改革开放排头兵

  在岁月的长河中,40年也许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在深圳,从“杀出一条血路”到“走出一条新路”,40多年间,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变成了如今创新创业的热土,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深圳奇迹”。

  “与其说我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我更愿意称自己为陪伴者。”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高三英语教师黄嫄媛,这样形容自己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出生后不久,她就随父母来到罗湖黄贝岭定居,读书工作、成家立业,一待就是35年。

  “来了就是深圳人”。40多年来,五湖四海的人才来到深圳,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扎根立业。如今,深圳科技人才队伍已经从特区刚建立时的两名技术员,发展到超过200万人。这里汇聚了华为、招商、平安、腾讯、万科、正威、恒大、深投控8家世界500强企业,还吸引了290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

  敢闯敢试,才能敢为天下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广东创造性地运用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积极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进外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建立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推进价格、投资、财政、土地、住房、劳动用工和行政体制等一系列改革,以“排头兵”和“试验场”的昂扬风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大步向前。

  “经济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最新数据显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20年超过11万亿元,年均增长6%,以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饱满精神状态跑出经济发展的“加速度”。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拉开序幕,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广东紧抓发展新机遇,坚定推进“双区”建设、“双城”联动,进一步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横琴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正式开通,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正式启动,中新广州知识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等建设加快推进……喜讯不断传来,发展永不停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活力四射。

  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是广东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2020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从1800亿元增加到3200亿元,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首位。目前,广东省已形成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等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启动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4K电视、风力发电机组、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20%、136%和28%,着力推进解决“卡脖子”问题。

  2、传承红色血脉,英雄土地焕发新生机

  “再揭史书,烽烟中血拼,前路晦暗期待有黎明。烈士奋勇担起了使命,热血挥洒开辟路径。”当记者走进位于广州市文明路的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会旧址,越秀区清水濠小学的关雅庭、李诗尹两位小讲解员正在演唱粤语童谣《英雄花开英雄城》,她们甜美的歌声、自信的笑容,吸引了前来参观的游客驻足欣赏。

  在广州这片革命热土上,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英雄城”的美名。仅越秀区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聚集了37处红色史迹,其中还有中国共产党的“十个第一”。

  在越秀区东山口错落有致的西式楼群中,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并将于7月前重新对外开放。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近40名来自全国各地和共产国际的代表出席大会。大会制定了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由此掀开了中国革命历史崭新的一页。

  1924年,中共广东区委员会迁到广州文明路194至200号。作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大区委,大革命时期全国辖区最广、党员人数最多的地方党组织,它还建立了地方监督监察机构以及地方军事机构,为大革命作出重要贡献。

  为支持广州国民政府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中共广东区委组织党员、团员,发动工农武装和革命群众,支持和配合广州国民政府的军事斗争。至1926年年初,广东境内的军阀基本被肃清。在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北伐军一路攻下了通往武汉的要冲汀泗桥、贺胜桥,歼灭了直系军阀吴佩孚主力。然而到1927年4月,蒋介石集团公开叛变革命,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共广东区委被迫暂时撤离广州,迁往香港,后改组为广东特委,继续领导广东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

  如今,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红色基因继续传承,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在越秀区桂花岗小学,通过“小桂花学党史,党的精神代代传”系列活动,各班级的队员化身为小讲解员,用讲故事、表演课本剧、互动答问等方式,将辉煌灿烂的百年党史故事讲给校内校外许许多多的听众。

  在2021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越秀区文德路小学的孩子们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红色研学先锋棋。这副先锋棋的游戏规则很简单,参与游戏的人员只需要投色子、走点数,就可以在地图上打卡“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红色景点,行至特殊的格子时需要答题才能前进,如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怎么唱、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名称是什么等。“无数革命先烈不怕流血牺牲,无数共产党人舍小家、为大家,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应该纪念他们,向他们学习,将他们的故事告诉更多的人。”红色研学先锋棋的设计师吴伟哲说。

  3、人文荟萃,突显深厚文化底蕴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文化的力量滋养着城市的灵魂,一座城市的发展与这座城市的文化建设密不可分。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粤剧五大名家展区,这里展示了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罗品超、红线女等名家的生平……”在广州市荔湾区粤剧艺术博物馆,记者在讲解员的指引下与众多游客一起驻足观赏,了解粤剧名伶、粤剧行当及唱腔流派。

  一方水土养一方艺。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是继昆曲之后第二个被列为世界级非遗项目的中国戏种,如何让粤剧在更多人心中播撒?粤剧艺术博物馆给出了全新的答案。这是一座岭南风格的中国园林式博物馆,以保护、传承、弘扬粤剧艺术为主旨。在这个精心打造的粤剧体验空间,粤剧艺术不仅存在于舞台之上,还以一种“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形式,让参观者真切地感受粤剧艺术的无限魅力。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优秀传统文化的存续为城市发展留住了“根”,也为城市文化创新提供源头活水。粤剧艺术博物馆所在的荔湾区恩宁路永庆坊有着百年历史,曾是聚集着老房危房的老社区。广州用修旧如旧的修缮理念保留了旧城风貌,永庆坊成为市民、游客打卡地。

  老城市的华丽蝶变与传统非遗技艺光彩再现同频共振。广绣、珐琅、醒狮、牙雕等非遗特色文创商店纷纷入驻永庆坊,还邀请了非遗大师工作室进驻。随之而来创业、游览的年轻人也给非遗老街区注入了新活力,在这里不仅能了解到老广州的点滴,还能嗅到新时代的气息。坐落在永庆坊的非遗街区,已经与粤剧粤曲一起融入城市的血脉肌理当中,成了广州的文化面孔。

  而在距离广州市荔湾区一百多公里的深圳市坪山区,又是另一幅完全不同的文化图景。

  近年来,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之一,坪山区在文化发展领域大胆创新,以新时代“拓荒牛”精神,确立了“正而新、小而精、特而亮、惠而美”的文化发展路线,着力打造深圳市的文化新地标。

  提供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2020年,深圳市坪山区实现区、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6万余平方米,增幅近70%。

  依托坪山图书馆、坪山大剧院、坪山美术馆等多所公共文化设施,坪山区以坪山文化智库为主体,衍生出图书馆、美术馆、大剧院等人才平台矩阵,形成了“人才共治”的乘数效应。坪山区以“文化聚落”的呈现方式成为驱动文化发展的核心引擎,构筑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勾勒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精彩蓝图。

  如今,踏上坪山区文化聚落的土地,仿佛开启了一场朝气磅礴的文化之旅。在一座座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建筑空间内,阅读、观剧、观影、看展……各类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目不暇接。

  近年来,广东省扎实推进重点工程“三馆合一”项目建设,实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省、市、县、镇、村五级全覆盖。潮州古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南粤古驿道等岭南特色文化遗产保护有力推进,“南海I号”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加大潮剧、侨批等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健全岭南考古学文化谱系。办好深圳文博会、广州文交会,促进文创产品和文旅融合产品高质量开发等。

  粤剧、粤菜、骑楼……一张张广东文化名片,彰显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自信。广东省在迈入新百年征程的起跑线上,站在丰厚文化积累上,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开创城市文化发展新格局,建设文化新高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4、迎风起航,奋斗中书写幸福篇章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无一不立在潮头,先行先试。有强大的经济后盾、雄厚的科技实力,广东省各项社会发展事业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初夏时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木棉花正在盛开,火红的花朵成为一道美丽的校园风景。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X等级技能证书培训和考核基地,智能终端开发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于志诚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认真训练。除了到更高学府学习深造的“小目标”,于志诚还谈及自己的“大目标”:“我想在毕业后参军,投身到军工电子信息行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数字经济时代,要擦亮信息学院的信息底色,为国家培养面向未来、面向前沿、面向产业、面向国际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真正的大国工匠。”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王晖表示。

  除了教育事业,养老服务也事关发展全局和百姓福祉。深圳市福田区园岭街道正借着产业发展与技术领先的东风,探索智慧养老的新路。

  打开电子设备上的智慧服务平台,研究员伸出双手,屏幕上的“火柴人”立刻开始模仿。当研究员模拟老人跌倒的动作时,智慧服务平台马上发出警示,并将情况记录下来。在园岭街道,记者见识到了这样一种对居家老人进行智能看护的“黑科技”——通过摄像头获取老人活动数据,将老人的形象简化为“火柴人”进行隐私保护,并用AI模型识别其行为,对老人实施全时段全方位的看护。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随着早期来深建设者开始迈入老年行列,养老问题逐渐显现。园岭街道共有10万名居民,其中包含1.2万名老人,目前已有200户居家养老的家庭尝试利用“5G+AI”技术满足居家养老需求。

  “我们用科技打通居家养老的‘最后一米’,用5G满足老人家的多样性需求,街道从街道、小区、家庭、个人4个范畴来提供智能支撑。”园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赖育明介绍,从研发到落地,这个智能养老看护设备经历了3年多的研发。园岭街道是全国第一个接入5G光纤的基层社区,现已建成全国第一个配备多种智能看护设备的5G养老院,最终开辟出“街道有平台、社区有管家、小区有支部、居家有智慧”的养老新路。

  近年来,广东省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广东省全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97%,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动态清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029元,养老、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

  乘风再破浪,立潮敢争先。站在新的起点上,广东正以更大魄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迎风起航。

  《光明日报》2021年05月25日 06版

  勇立潮头,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100多年前,梁启超在《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中断言,作为“世界交通第一等孔道”,“广东非徒重于世界,抑且重于国中矣”。

  广东,这块近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确实像梁启超预言的一样,现在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占据着重要位置。经济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并以“一省之力”超过全球90%以上的国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排在全国首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量等保持全国领先;人口总量全国第一,达到1.26亿,过去十年常住人口更是增长了2171万,未来发展潜力无限;制造业产品种类丰富,大类行业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国九成无人机在粤生产,三大手机品牌全球市场份额名列前茅……

  这便是广东,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敢饮“头啖汤”的胆略气魄,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勇立潮头,在党的百年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角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广东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一直被党中央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广东,多次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可以说,每到重要节点、每逢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就会来到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向全党全国全世界宣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并面对面为广东发展领航定向、把脉指路。从“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到“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从“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两个重要窗口”,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一次比一次深化、一次比一次重大,也一次比一次光荣。

  广东向来不坠青云之志,不敢松劲歇脚,始终牢记党中央厚爱重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东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下大力气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集中力量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有力有序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经贸摩擦、香港“修例风波”等严重冲击,推动全省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今天的广东,“双区”建设热火朝天,“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渐次成形,创新能力基本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作用日益显现,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于地处“两个前沿”的广东来说,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蕴藏前所未有的机遇。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使命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抓住“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入实施“1+1+9”工作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广东一定能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勇立潮头、奔涌向前,更多“春天的故事”等着广东去续写!

  作者:丁建庭,系南方日报评论员

  珠江之畔,用梦想和奋斗托起美好生活

  【幸福故事】

  “我再次相约乌涌,逐水徐行。溯于源头,两岸古木参天,茂林修竹,古老石桥横卧,河壁绿苔遍布,僻静清幽,水声潺潺。”今年3月,万绍山在散文《乌涌行思》里写下了这段话。作为广州黄埔区作协代主席和广州科学城第二园区园长、党总支书记,用散文的方式记录所见所闻所想,早已成为他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乌涌发源于黄埔区水口水库,最终汇入珠江,全长约22.66公里,其中联和街辖内就有19公里。和周围社区居民一样,移居联和街已有十多年的万绍山常来乌涌休闲散步。据他回忆,就在几年前,乌涌还完全是另一副模样。

  由于两岸工业企业众多、雨污管网复杂、生活污水排放不规范等原因,乌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笼罩在“黑臭”的阴影中。2016年年底,乌涌被纳入国家督办的广州市35条重点整治河涌之一。黄埔区按照“控源、截污、清淤、调水、管理”的工作思路,为乌涌量身定制了一套治理方案,不仅从源头对污水围追堵截,还在水质改善的基础上,投资7000余万元打造湿地公园、恢复河流生态。

  渐渐地,乌涌变了,变得绿意盎然、五彩斑斓。粉红的美人蕉、紫蓝色的再力花、青翠的风车草……如今,乌涌上游湿地四季有花,白鹭、翠鸟也在这里出现。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守住一方水,保护一条河,就是留住我们的记忆,就是我们追求的幸福。”为了这个绿色梦想,万绍山和联和街百姓一起,正在见证着、书写着、呵护着。

  黄埔区委编办驻联和街道选调生高佩也在这方山水中,开启了自己的追梦人生。

  三年前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高佩放弃留京机会,毅然来到黄埔成为一名选调生,用她的话说就是“走出象牙塔,在现实中做学问”。

  2019年10月,高佩被派到九佛街重岗村驻村。尽管去之前已做好心理准备,但重岗村的现实状况还是打破了她对驻村的“遐想”。

  重岗很小,在山窝窝里面,村里总共1300多人,其中残疾人有50多人,60岁以上的占13%。不少村民觉得旧城改造之后会失去祖宅,自己没地种、没猪养,吃青菜还要去菜市场,“活得不像个农民”。

  “比起敲开村民的家门,更难的是‘敲开’他们的心门。”高佩说。在驻村的一年中,高佩和村干部共同努力,渐渐地“敲开”了村民的心门。越来越多的村民把政策听进了心里,开始接受新变化、奔赴新生活。老党员陈灼华说:“现在住上了有空调的屋子,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日子比过去好太多了!”

  有梦的人生才精彩,奋斗的时光最美丽。来到黄埔后,高佩每年都会参加黄埔马拉松“欢乐跑”活动。“在奋力前行、追逐梦想的奔跑者身上,我看到了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在新时代绽放的无限活力。”高佩说。

  行走在黄埔区,街道两旁名企林立,宽敞的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经济快速发展,不仅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才汇聚于此,越来越多在外工作的本地青年也返回乡村,用自己的所学和聪明才智服务父老乡亲,为社区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联和街玉树社区党总支书记龙沃杰身上有几个闪亮的标签——“老广”“退伍军人”“新晋奶爸”“90后书记”。生于斯长于斯,他对玉树社区的发展一直格外关注。

  2010年光荣退伍后,龙沃杰加入广州市南沙区一家全国知名房地产公司,并成为该公司最年轻的片区经理。玉树社区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社区党组织的领导,社区今后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作为退伍老兵的龙沃杰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在群众的支持下和党组织的鼓励下,2020年年底“两委”换届时,龙沃杰辞去工作,返回家乡,参选并成功当选为玉树社区党总支书记。

  曾经每天往返130公里上下班,如今在家门口上班,收获这份“轻松”的同时,龙沃杰也感受到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

  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必须先让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龙沃杰介绍,早在2007年,玉树社区就利用村集体土地建了一个16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并对外出租,去年社区人均分红达1.4万元。近期,借着大湾区发展的契机,村集体引入国企共同开发大湾区科创走廊新光谱项目,预计2022年6月交付后,将使村集体收入翻两番。

  此外,玉树社区还完成了小区道路、绿化、景观等硬件的升级改造,加强“有呼必应”机制建设,全方位服务社区群众。“这些惠民措施的落实,将给村民带来切实好处。”龙沃杰信心满满地说:“我希望把自己融入这个过程,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不断提升乡亲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光明日报》2021年05月25日 07版

  风从鹏城来,遇见仰望星空的奋斗者

  【记者手记】

  来深之前,提起深圳,记者脑海里浮现的首先是“高楼”“速度”“技术”等词。立夏前夕,记者来到这块寸土寸金的土地,通过现场采访观察,除了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现代化、科技感,更感受到来深奋斗者不一样的精神面貌。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依托科技产业,深圳人均GDP快速提升。在这里,年轻人的拼搏奋斗与城市的飞速发展相映成趣。2020年年底,“深圳女孩”一词火遍社交网络。“不聊八卦不吹水”、爱“搞钱”、喜独立的年轻女孩们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深圳女孩”只是广大来深奋斗者的代表。来深奋斗者是深圳特区腾飞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他们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在这里,发现创新精神。采访第一站,我们来到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信院”)。十年前,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毕业后,王新中来到深信院。为了突破发达国家对中国半导体材料的技术封锁,王新中经常连续数日泡在实验室里,昼夜交替地开展研究。谈及自己科研攻关的心路历程,王新中说:“科研的过程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过程。”

  深信院校园文化宣传平台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依托数字媒体学院,深信院打造了校园形象大使“深小信”“深小希”,开发了系列线上线下产品,备受关注的“校宠”黑天鹅每次出现在微信公众平台都会引发上万关注……细节之处,体现着一所职业院校的创新活力与人文关怀。

  在这里,体味创意理念。曾被称为“文化荒漠”的深圳,是如何变成“文化绿洲”,且着力打造“文化森林”的?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深圳市坪山区。在坪山文化聚落,文化创意的气息弥漫在各个角落。坪山文化智库成立后,吸引了周国平、刘晓都、南兆旭等一批文化名人扎根于此,也吸引了一大批文创产业从业者、爱好者向这里集聚。在坪山书店,不仅可以和周国平共读一本书,还可以在读书活动中与他面对面交流。在亦山品物等本土文化品牌店,能购买到由艺术名家设计的文创产品。随着名人集聚效应的逐步显现,文化已成为坪山区的软实力,“文化+”正在为城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赋能。

  在这里,见证“深圳速度”。目前,深圳是全国5G基站密度最高的城市,也是全球智能硬件供应链发展最快的城市。福田区园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赖育明介绍说:“居家养老面临着三大痛点,意外情况发现难、老人多样化需求难满足、居家陪护费用高。解决这些问题、迈向‘老有颐养’,必须加速行动起来。”经过三年时间研发,并在街道200户试点,当地采用“5G+AI”技术推出“智慧养老”。这项5G应用的落地跑出了“深圳速度”。

  深圳的发展进程正离开单一依托科技引领发展的舒适区,进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无人区。当深圳从单向冠军向全能冠军迈进,我们如何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这座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圳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联通、深港澳合作、重大平台建设等方面将更好地发挥核心引擎作用。从鹏城吹来的风,是新时代创新发展之风,风口中毅然挺立的奋斗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深圳,未来可期!

  知识分子党员风采

  陈克复,男,汉族,1942年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位委员会主任。

  陈克复

  他长期从事轻工(造纸)技术与工程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致力于解决我国造纸工业多年来存在的“污染”和“落后”问题,在造纸工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技术及现代造纸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工程化应用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开创的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被选入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造纸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制浆造纸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为实现造纸工业绿色发展提供了科技基础。他作为第一完成人承担的项目“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朱建霞,女,汉族,1960年生,中共党员,1992年至2014年在深圳大学工作,退休后创办深圳市诗碧曼集团,任董事长兼首席研发官。

  朱建霞

  她致力于中草药护肤养发研究30余年,立足于用新工艺、新方法发掘中草药中的精华成分,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抗衰老研究为方向,以创新配方、创新工艺为手段,为人类的肌肤、头皮、头发等提供了更加健康的护理方案。

  她和她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经销商不收取加盟费、品牌使用费等以外的费用,降低开店门槛,为近千人提供创业平台,创造了近万个就业岗位,先后获得中华女性创业榜样奖、深圳市女企业家协会新锐创新奖等荣誉。

  王新中,男,汉族,1979年生,中共党员,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电子学博士,现任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研究所负责人。

  王新中

  为了传授新工艺,他深入企业做流水线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获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被评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劳动模范、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他潜心科学研究,主持科研课题20项,发表论文近100篇,申请专利30件,积极研究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生长和器件封装技术,助力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作为光电技术应用专业创建人和带头人,他打通研、产、学、用,打造职业教育新标杆,指导的光电技术专业选手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中摘得金牌。

  亲眼见证“深圳速度”

  【青年学子说】

  我来自汕头。在那边时常听人谈起最想要去哪个地方发展。答案毫无疑问包含深圳和广州。因此,我脑海中,对这两个城市的初步印象就是:它们经济好。

  2017年高考结束,我准备填报志愿。两个姐姐都建议我去深圳,我的第一志愿就填写了深圳大学坪山校区,即当时筹办中的深圳技术大学。

  我对大学的最初印象来自高中时参观汕头大学的经历——校内别致的图书馆、林立的教学楼,校外繁华的商城、便利的交通。初次来到深圳技术大学,我有些意外,心里甚至有点小小的失落。

  下高铁后,我和其他同学坐上了学校的大巴车,驶向了位于坪山的校园。沿途店面稀疏零落,人流也不多,路边的野草长得比人高。抵达学校,只见空旷的校园里,只有一座一层的学生活动中心和一座低矮的实验楼,教学楼一座也没有,上课只能借用深圳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室。当时陪我一起报到的姐姐苦笑着跟我说了一句:“天哪,你来到了乡下上大学。”

  如今,我在深圳技术大学已经学习生活了四年。这四年,改变的不仅有学识日益充盈的我,还有深圳技术大学。四年中,深圳技术大学多座现代化的学院楼、独具个性的空中校园已经落成。学校周边的荒地覆盖上了错落有致的绿植。

  2017年,深圳坪山正式设区。2018年,深圳技术大学在坪山成立。深圳技术大学内部和周边环境的发展变化,是坪山区发展变化的缩影。过去几年,比亚迪等多家新能源车企纷纷落地,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产业加紧布局,香港名医诊疗中心开始入驻,坪山河畔的一座座小学、初中已经建成,坪山大剧院为市民提供着精彩的演出……深圳坪山在经济、科技、医疗、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全面突破,让世人再次见识了“深圳速度”。

  深圳坪山取得的骄人成绩,彰显了深圳人真抓实干的精神,也充分证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深圳面临着新的挑战,对外开放遭遇反全球化和保护主义逆流,供应链创新链面临着被西方“卡脖子”的风险。作为深圳技术大学的一名青年学子,我和我的同学们需要进一步弘扬特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闯科技险滩,勇攀科技高峰,将自己的学业融入到深圳特区的二次腾飞中。

  《光明日报》2021年05月25日 08版

  奋力走在全国前列 创造广东发展新辉煌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走在全国前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一以贯之的要求。2017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广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希望广东“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广东要“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充分彰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广东担当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实施“1+1+9”工作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民生社会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彰显了广东担当。

  一是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为7.5万亿元,2020年超过11万亿元,年均增长6%,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9367亿元增加到12922亿元、年均增长6.6%,是全国唯一突破万亿元的省份。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突破4万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7万亿元,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27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4万元、年均增长4.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万元、年均增长8%。

  二是以“双区”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战略部署,赋予广东重大历史使命。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重大战略全面实施,深圳先行示范区开局良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车,新横琴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正式开通。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加快建设,新注册港资企业1.3万家、澳资企业3280家。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广州期货交易所设立等重大举措落地实施。

  三是社会民生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十三五”时期,广东城镇新增就业700万人、占全国1/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大力加强教育投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比例提高到86%,457万随迁子女就近就地接受义务教育,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居全国首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3%提高到52%。医疗建设方面,投入150亿元支持30家高水平医院、8家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3家国际医学中心建设,投入500亿元全面提升县镇村医疗卫生水平,医共体实现县域全覆盖,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8.4岁。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年均增长5.9%,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80%,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大幅提高。

  四是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广东共派出6.5万名驻村干部,投入1600亿元,全省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坚决扛起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政治责任,帮助广西、四川、贵州、云南4省区93个贫困县摘帽、500多万人口脱贫,援藏援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五是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东第一时间建立战时指挥体系,迅速启动全省一级响应,调配最强救治力量,构筑起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迅速有效控制疫情,牢牢守住了疫情防控“南大门”。坚决服从服务全国大局,驰援湖北武汉和荆州,加强国际医疗合作和科研攻关,口罩、口罩机等防疫物资与装备国家调运总量全国第一,交出一份体现广东效率、彰显广东担当、展现广东力量的答卷。

  积极探索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广东经验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推动广东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广东经验。

  一是以创新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根本之策。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工作布局上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来谋划,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省发展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制定出台“科技创新十二条”,组织实施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立省之路。“十三五”时期,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从1800亿元增加到3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4%提高到2.9%,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跃居全国第一,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首位。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形成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等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全省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从7家增加到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5.5万家。不仅在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出华为、腾讯、大疆这样的世界级科技企业,还通过转型升级使格力、美的等老牌企业从“制造”走向“智造”。

  二是以协调发展构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的治本之策。广东把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目前,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广州、深圳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佛山进入万亿元城市行列,东莞经济总量接近万亿元。沿海经济带海上风电、核电、绿色石化、海工装备等产业特色突出,巴斯夫、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等百亿美元重大项目等相继落地。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优势凸显,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绿色低碳产业等加快发展。同时,广东积极统筹大湾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公共资源支持力度,出台支持老区苏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破解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三是以绿色发展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广东致力于探索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之路,在全国率先实施环保实绩考核制度,全面实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地区9市全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珠三角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示范区。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5%,PM2.5浓度降至22微克/立方米,“南粤蓝”成为常态。

  四是以开放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开放是提升地区发展活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广东走在全国前列的关键一招。广东充分发挥自身产业、区位和市场优势,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深入推进“双区”建设和“双城”联动,提高自贸区、开发区等建设水平,率先引领推进制度型开放,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贸和投资协定,健全对外开放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2020年,外贸进出口7.08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22%,规模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20亿元、增长6.5%,总量创近年来新高。

  五是以共享发展实现高质量全面小康。共享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广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推进共同富裕摆在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安全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通过普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更加充分就业,健全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和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及效能,建设文化、教育、体育强省和健康、平安、法治广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广东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寄望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明确了广东在全国大局中的总定位总目标。广东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紧紧围绕新发展阶段的总定位总目标,谱写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广东篇章。

  一是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根本出路。要聚焦新发展阶段总定位总目标,围绕实现现代化,抓住事关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精准施策、久久为功。要积极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在大变局中塑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要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要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强化整体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战略效应和辐射引领效应。要着力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推动城乡区域、“两个文明”、人与自然等协调发展。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社会事业,让广大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二是要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广东的特殊优势和鲜明特点。广东靠改革开放走到今天,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要大力实施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突出抓好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进一步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在重点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完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机制,健全对外开放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担当更重要角色。要抓住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重大历史机遇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全省一盘棋,蹄疾步稳推动重大改革举措和授权事项落地落实,着力打造具有标志性引领性意义的改革品牌。

  三是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办好广东的事,关键在党的全面领导。广东要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必须以更高要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旗帜鲜明讲政治抓政治,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把全省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广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我们坚信,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南粤人民有信心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续写更为动人的崭新篇章,切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汲取百年党史智慧 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广东贡献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广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赴地方考察的第一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希望“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基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红色文化等资源,广东始终在党的奋斗历程和国家发展战略格局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东作为大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心,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和全国人民一道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拉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先行一步”,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创造了众多的“全国第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视察广东,两次参加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审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广东改革发展定向导航。回望过往的奋斗路,在百年党史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广东形象和广东担当的代名词;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在民族复兴中,“走在全国前列”将成为广东新的精神姿态和行动成效,通过奋力书写“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广东贡献。

  在学史明理中提升境界,以思想伟力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列

  党的创新理论是前进的旗帜、发展的方向和行动的先导。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广东这片沃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是我国经济大省、外贸大省、创新大省和全球重要制造基地,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生动缩影,诠释了思想的伟力。能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取决于多重因素,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能否从党的百年历史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有效指导现代化建设事业。广东省委要求牢牢抓住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根本,以更有力举措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把学习党史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进程以及广东发生的巨变结合起来,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和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将之贯彻广东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在学史增信中坚定信念,以战略定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学习党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广东省委要求持续在开新局上下功夫,扎扎实实把广东的事办好。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切实发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功能,深化“双城联动、比翼双飞”,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坚定不移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全面实施强核、立柱、强链、优化布局、品质、培土“六大工程”,做强做优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全力做好“六稳”工作,在稳中求进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广大党员干部聚焦用力、久久为功,通过敢闯敢干的豪情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苦干实干,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上。

  在学史崇德中锤炼党性,以精神毅力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壮丽征程继往开来,宏伟事业薪火相传。广东这片英雄地,革命传统、斗争精神,自古有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习仲勋同志为代表的改革先行者以巨大改革勇气和忘我奋斗精神,带领广东人民率先破除了各种束缚生产力的条条框框,为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按照中央部署,将广东打造成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于关键处落好子,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深入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认真落实“1+1+9”工作部署,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协同联动,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大力实施18项重大改革和13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将革命前辈的正能量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奋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在学史力行中扛起担当,以率先之志取得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守的是人民的心。立定时代潮头,广东省委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及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奋力推动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上率先取得更多实质性进展。牢牢把握党的性质宗旨,从百年党史中感悟初心使命,坚持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补齐民生短板,兜牢民生底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深刻领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历史穿透力和生动感召力,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认真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完善“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办理制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孟源北,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经济日报》2021年05月25日 09版

  走在全国前列 创造新的辉煌

  广东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为。“走在全国前列”,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一以贯之的要求。广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交上了一份优异答卷。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广东将时刻保持奋斗姿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为。“走在全国前列”,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一以贯之的要求。2017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作出重要批示,希望广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希望广东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广东要“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真抓实干、奋发进取,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取得辉煌成就,给党中央交上了一份优异答卷。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广东必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时刻保持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奋斗姿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广东以“1+1+9”工作部署为统领,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为7.5万亿元,2020年超过11万亿元,年均增长6%,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9367亿元增加到12922亿元,年均增长6.6%,是全国唯一突破万亿元的省份。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突破4万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7万亿元,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27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4万元,年均增长4.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万元,年均增长8%。

  “十三五”时期,广东社会民生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广东城镇新增就业700万人,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大力加强教育投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比例提高到86%,457万名随迁子女就近就地接受义务教育,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居全国首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3%提高到52%。医疗建设方面,投入150亿元支持30家高水平医院、8家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3家国际医学中心建设,投入500亿元全面提升县镇村医疗卫生水平,医共体实现县域全覆盖,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8.4岁。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年均增长5.9%,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80%,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大幅提高。

  “十三五”时期,广东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共派出6.5万名驻村干部,投入1600亿元,全省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坚决扛起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政治责任,帮助广西、四川、贵州、云南4省区93个贫困县摘帽、500多万人口脱贫,援藏援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广东经验”彰显新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近年来,广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率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推动广东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广东经验”。

  一是以创新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十三五”时期,全省研发经费支出从1800亿元增加到3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4%提高到2.9%,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跃居全国第一,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首位。目前,广东形成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等7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全省进入世界500强企业从7家增加到14家,规上工业企业超过5.5万家。不仅在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出华为、腾讯、大疆这样的世界级科技企业,还通过转型升级使格力、美的等老牌企业从“制造”走向“智造”。

  二是以协调发展构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目前,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广州、深圳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佛山进入万亿元城市行列,东莞经济总量接近万亿元。沿海经济带海上风电、核电、绿色石化、海工装备等产业特色突出,中海壳牌等百亿美元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优势凸显,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绿色低碳产业等加快发展。同时,广东积极统筹大湾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公共资源支持力度,出台支持老区苏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破解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三是以绿色发展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广东在全国率先实施环保实绩考核制度,全面实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地区9市全部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珠三角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示范区。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5%,PM2.5浓度降至22微克/立方米。

  四是以开放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2020年,全球疫情蔓延让国际贸易形势变得复杂严峻,但广东通过网上举办广交会,实施“粤贸全球”计划,外贸进出口规模和市场份额保持稳定,外贸进出口总额为7.08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的22%,规模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位;新增7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出口增长23%;新设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3万个,其中超1亿美元项目43个。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620亿元,增长6.5%,总量创近年来新高。

  五是以共享发展实现高质量全面小康。广东坚持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通过普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更加充分就业,健全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和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及效能,建设文化、教育、体育强省和健康、平安、法治广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排头兵”再出发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根本出路。广东要聚焦新发展阶段总定位总目标,围绕实现现代化,抓住事关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精准施策、久久为功。

  要积极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在大变局中塑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要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要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强化整体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战略效应和辐射引领效应。要大力实施创造型引领型改革,突出抓好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要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完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机制,健全对外开放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担当更重要角色。要着力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推动城乡区域、“两个文明”、人与自然等协调发展。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社会事业,让广大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办好广东的事,关键在党的全面领导。广东必须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旗帜鲜明讲政治抓政治,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把全省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经济日报》2021年05月25日 10版

  荒滩蕉林蝶变活力新城

  2021年2月,百济神州广州生产基地获批商业化生产并正式启动供货,比预期提前了1年9个月,实现了创新药从科研到商业化的重要跨越。随着第三、第四工厂动工,百济神州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占地面积从最初的10万平方米扩展至15.8万平方米,预计到2022年建成后总生产能力最高可达到20万升,或将成为中国乃至亚洲产能最大的本土创新药企自有生物药生产基地之一。

  百济神州在广州的高速成长是“开发区速度”的缩影。历经30多年的高速发展,广州开发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税总收入均大幅增长,综合排名连续3年稳居全国经开区第二位,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等5项重要指标居全国经开区首位。

  在改革开放中争先、在科技创新中争先是广州开发区的发展底色。据介绍,广州开发区近年来致力打造“四区四中心”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已形成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两个超1500亿元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多亿元,占广州四成以上。

  广州市委常委、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周亚伟告诉记者,作为广州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的地方,广州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实践者,也是受益者。在党的领导下,开发区从2万元起家,目前已发展成为全国首家财税收入过千亿元的开发区,由过去珠江口的一片荒滩蕉林,蝶变为现代化活力新城。

  “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是广州开发区对企业的承诺。近年来该区出台的“金镶玉”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成为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与此同时,该区不断推进建设“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被称为“距离成功最近的地方”。

  “这里的政府对发展新兴技术有着清晰的认识,对新技术的应用充满热情。”在落户广州开发区一年后,百度智能交通业务广东省总经理孙婧说:“中国智能网联的路径是百度和广州开发区一起闯出来的。”

  2021年初,该区提出“万亿制造”计划,大力发展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汽车制造、新材料、绿色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美妆大健康八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茂名荔枝线上“甜”遍市场

  5月20日,2021中国荔枝产业大会在茂名开幕。在主会场的高州根子镇,漫山遍野的红荔果实令人垂涎欲滴;蜂拥而至的客商们正与果农热烈对接,茂名荔枝又将迎来新一季的买卖两旺,伴随着产业大会而展开的一系列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让人们看到了茂名荔枝未来的优化升级方向。

  茂名种植荔枝有2000年历史,是世界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面积和产量均约占全球的1/5。全市90%乡镇大面积发展荔枝,85%的农户种植荔枝,水果产业占比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

  近年来,为不断推进茂名荔枝产业的发展,广东省和茂名市积极采取行动,通过打好产业、市场、科技、文化这“四张牌”,逐步促进茂名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带动了乡村振兴。“现在有产业园了,品种改良、储藏、运输都有人管,我们农民不用担心价钱、销路的问题。”根子镇元坝村荔枝种植户吴兴华说。

  据了解,2020年底茂名市荔枝种植面积135.51万亩,总产量51.74万吨,产值53.18亿元,预计2021年全市荔枝产量约60万吨。荔枝营销将是篇大文章,茂名采取十大措施促成销售转化:推出荔枝产销大数据系统、为采购商提供贴心的采购服务、做好田头仓储冷链建设工作、打通全球核心销售区市场渠道、推动荔枝出口逆势增长、促进全产业链升级发展、做实茂名荔枝品质承诺、启动10万电商卖荔枝擂台赛、培训一批荔枝产业人才、集中全民力量密集化宣传。

  而茂名今年发起的茂名荔枝“12221”市场营销活动,也聚集了众多茂名新农人参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进驻等方式,今年公司已经预售荔枝20万斤,5月19日已经开始发货。”广东中和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加劲说。

  铸绿色“底色” 添创新“亮色”

  在党的领导下,广东这艘南海上的“小舢板”乘风破浪成长为经济总量占全国1/9、进出口接近全国1/4的“巨轮”。广东一次次以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验证着党中央谋划部署的科学性。

  未来,广东驶向高质量发展的航路上依旧充满激流险滩。从外部看,全球化深度调整、国际经贸摩擦不断,给广东产业攀登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及“粤贸全球”带来不确定性;从内部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存,生态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依然“压力山大”。

  如何应对重重风险挑战?紧随党中央确定的航向,让新发展理念在岭南大地落地生根,成为广东的坚定选择。

  “十四五”期间,广东的一个个“小目标”引人注目: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0%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左右,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下降到31%……广东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十四五”发展全过程各领域,铸绿色“底色”,添创新“亮色”,让发展有“量”更有“质”。

  党中央积极支持广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双区”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和先行先试政策在广东叠加,广东省委、省政府把“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作为广东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期待广东再写新篇章。

  “弄潮儿”再向潮头立

  傍晚时分,广州港南沙港区码头霓虹闪烁,往来的货车排成长龙,一个个集装箱“整装待发”……在千年广州港,记者能清晰感受到广东经济不息的脉动。

  大潮起珠江。勇立潮头40多载,广东练就了一身“弄潮”好本领。“十三五”时期,广东不负党中央重托,展示了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姿态:经济总量跨上11万亿元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创新引领取得新突破,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进出口总额连续居全国首位……广东正在书写新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链”动万亿级产业集群

  记者近日走访珠三角多地发现,一种共识正在企业间凝聚:在全球产业链上产生自己的影响。

  新疆棉花从种到收有多“智慧”?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发言权。无人机拍摄高清地图、物联网设备记录棉花生长,棉农用手机就能管理棉田。去年新疆机采棉花中有很大一部分由极飞农业无人机管理。“我们的服务网络已覆盖42个国家和地区。”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说。

  走进深圳比亚迪集团,一项项“未来技术”给人无限遐想。“想造新能源车?不用花费成本去研发,只要把车子抛在我们的e平台上,就能共享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比亚迪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有很多‘黑科技’储备,一旦市场需要,可以在技术‘鱼池’中拿出一两条‘大鱼’。”如今,比亚迪新能源车足迹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共识来自“痛的领悟”。以制造业立省的广东,一次次抢抓党中央赋予的机遇期,“村村点火”的工业化势成燎原,“世界工厂”迈向先进制造高地,书写了世人瞩目的制造业发展史。但随着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短板逐渐显露,“广东制造”亟待找寻新的竞争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次次理念革新在岭南大地上引发产业“蝶变”。“十三五”期间,广东再次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推动制造业跃向高端。出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启动实施“强核、立柱、强链、优化布局、品质、培土”六大工程……到2020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4万家,居全国第一;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7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链”动未来。

  “中国制造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广东责无旁贷。”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吴东文表示,“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巩固提升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前瞻布局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破解重点领域技术

  10多年前的荔枝林,如今是“国之重器”所在地。走进东莞松山湖畔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记者见到多家高校用户正开展电池、航空材料等课题研究。“散裂中子源的建成弥补了大湾区基础研究能力的不足,运行以来用户申请踊跃,已完成国内外科研与产业界课题400多个,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俊荣说。

  产业自立背后是科技自立。多年来,广东积极贯彻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提升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一短”“一长”成为有力抓手。

  广东的“短板”在基础研究。近年来,广东着力提升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实验室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创新基础力量。东莞散裂中子源、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一流科技基础设施陆续“落子”,3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96个省重点实验室形成体系……依托众多创新平台,广东破解了一项项重点领域技术问题,实现了一批从“0”到“1”的创新突破。

  广东的长项是活力迸发的创新主体。广东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十三五”期间,广东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5.3万家,总数、总收入、净利润均居全国首位。

  近两年,在党中央谋篇布局下,广东以更高视野,携手港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速打造“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2020年,广东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技术自给率达7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1.1%,已基本达到创新型地区水平。

  展望“十四五”,广东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将打造体现国家使命和广东特色的科技“王牌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

  清晨,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内,满载着大湾区电器等产品的中欧班列正等待东莞海关放行。“今年中欧班列开行频次不减反增,反映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和企业的信赖。疫情让越来越多外贸商看到了中欧班列的可靠准时、经济实惠。”东莞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宏楠说。

  广东一直是世界看中国的一扇窗。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党中央领导下创办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经过几代人努力,昔日的改革开放“试验田”,今天已成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创造性地将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变为高水平开放的鲜活实践: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提速,率先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领域大幅放开外资准入,创建“智检口岸”“全球质量溯源体系”等智能化监管体系;“十三五”时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7.9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明确了“施工图”和“任务书”……

  长风起,潮头立。广东省发改委主任葛长伟表示,“十四五”广东将以“双区”建设为引领,在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高地、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经济日报》2021年05月25日 11版

  与时代潮流同频共舞

  5月10日,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一台顶部有美妆镜的冰箱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冰箱顶部特设点触式LED美妆镜和收纳区,采用电脑精准控温,4档温度适配不同温度存储需求的美妆护肤品。这台号称“掌上梳妆台”的化妆品冰箱,是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兰仕)近年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出符合年轻人审美、个性化需求家电产品的一个缩影。

  捕捉消费新需求

  作为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国第一代家电企业代表,格兰仕与时代潮流同频,始终踩在时代的鼓点上。

  1978年4月,格兰仕创始人梁庆德带着20多名公社社员在广东顺德的一片荒滩上开始创业。

  格兰仕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梁昭贤说:“当时,公社党委只给了梁庆德一个公章、一包花生。除了这两样东西,最重要的就是梁庆德‘努力,让顾客感动’的初心。带着这样的初心,梁庆德创立了格兰仕。”

  敏锐捕捉消费新需求的格兰仕,于1992年进军家电领域,专注微波炉制造,1998年格兰仕微波炉销量与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格兰仕因此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4月16日,在雄壮有力的国歌声中,“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佛山市党史学习教育进万企活动在格兰仕集团拉开帷幕。“格兰仕虽然是一家民营企业,但是长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党组织,各级干部职工积极加入党组织,这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梁昭贤说。

  聚焦“卡脖子”技术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国潮IP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品牌上。国潮IP崛起的背后是对核心技术的掌握,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上世纪90年代,当格兰仕微波炉做到产销世界第一时,遇到微波炉核心部件——磁控管“卡脖子”问题。格兰仕痛下决心,“砸锅卖铁”也要研发出我们自己的磁控管。1999年,格兰仕立项自主研制磁控管,2001年9月,格兰仕第一个自主品牌磁控管正式装机投放市场。

  聚焦新时期中国制造的“卡脖子”问题,2019年格兰仕正式启动科技转型战略,向开源芯片产业进军,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反向定制专属芯片的家电企业。

  目前,格兰仕第一块自主开源芯片“细滘”已经应用到家电产品上;更加高端智能的芯片“狮山”将广泛应用到所有智能家居产品与可穿戴设备中,还可满足智慧冷链、智慧能源、智慧环保、智能制造等不同应用场景,格兰仕以一项项科技成果为家电制造赋能。

  梁昭贤表示,多年来,格兰仕以自主研发、自我配套、全产业链制造、培育一流装备与世界一流人才,打造格兰仕核心产业链布局,确保了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市场竞争优势更为突出,奠定了格兰仕白色家电的品牌地位。

  据了解,格兰仕2020年整体营收仍然实现两位数增长。今年,格兰仕一季度外贸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90%。

  做强民族品牌

  5月6日,格兰仕要约收购惠而浦(中国)股份有限公司51.1%的股权。格兰仕通过收购国际知名百年家电品牌企业顺利迈向资本市场,这是格兰仕创立40多年来的重要决策。“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格兰仕全产业链将合力扩大国内市场发展。‘再造一个中国市场’是格兰仕今年的新目标,未来格兰仕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营收结构可望调整至五五开。”格兰仕副董事长梁惠强说。

  作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格兰仕不仅以微波炉闻名世界,近年来向全品类家电发力,收购了惠而浦,还是日本家电企业象印最大的单一股东。

  3月28日,格兰仕举办的“2021中国市场年会”上,公布“一地一代”等一系列助力经济内循环的创新举措。“格兰仕将以多品牌、全品类和全渠道做大国内市场。”梁昭贤说。

  据了解,格兰仕已经发展出包括微蒸烤、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大家电,集成灶、抽油烟机等厨房电器,早餐机、咖啡机等小家电等在内的家电矩阵,每年供应世界各地的产品超过5000万台。

  风霜雨雪,筚路蓝缕。作为创业43年的民族品牌,格兰仕以超前的创新力和敢为天下先的奋斗精神,通过品类创新、产品出新和品牌革新,从微波炉冠军到家电领军企业,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立足自身 止于至善

  在科技进步的道路上,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能立足自身,自立自强。苇渡科技立足科技创新,自主研发的电动水翼冲浪板有效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应用空白,引领水上智能运动革新,为人们追求美好运动生活注入新内涵。

  得益于我国非公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好的政策环境、完善的产业链配套,像苇渡科技一样异军突起的企业在深圳还有许多,如今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洪流。

  深圳企业的繁荣与发展仅仅是建党百年来的一个精彩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破除改革壁障,探索创新突破,神州大地不断演绎着更加精彩的故事。

  如今,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生态康养等新兴名词、新生事物纷呈,这些无不浸润着党实现共同富裕的殷切之情,无不闪动着基层干部的劳作之身。贯彻新发展理念,追求止于至善,是共同富裕,是消除城乡差别,是效率与公平的和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勇于与国际同行竞争比拼

  近年来,以冲浪为代表的水上运动正加速走向大众。深圳市苇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电动水翼冲浪板将电动智能控制、电池管理系统、水翼与冲浪板创新结合,有效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应用空白。

  苇渡科技运营总监王平介绍,目前,全球拥有冲浪人群8000万人,市场规模约60亿美元。水上户外运动迎来高速增长期。正是瞄准这一行业发展趋势,苇渡科技专注于水上智能运动消费品研发。

  传统的无动力冲浪是一项对场地和技能要求极高的运动。“我们通过冲浪板和水翼将水面冲浪和空中飞行两种运动结合,配合电动螺旋桨动力总成,形成该产品。”王平说,“零基础玩家在教练指导下仅需几个小时就能掌握使用操控技巧。”该产品还广泛运用于紧急救援、抢险救灾、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

  “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王平告诉记者,公司虽对流体力学的应用研发已有丰富经验,但要想让产品从空中到水中,还需要解决防水、抗腐蚀、承重等多项技术难点。以桅杆为例,作为连接冲浪板与螺旋桨、水翼的中间结构,在冲浪过程中需要承受极大的扭力。研发初期,科研团队找了很多材料进行测试都不理想。期间还咨询了很多材料学专家,最终锁定了一种航空级铝材,才破解了难题。历经近1年的研发创新,终于在2019年初做出了电动水翼冲浪板原型机,并在半年间实现量产。

  目前,苇渡科技已拥有166项国家专利和18项PCT国际专利。短短3年,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南非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行业市场占有率达45%,企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0%。

  “公司的快速成长离不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以及越来越好的政策环境。”王平坦言,一方面,公司的产品对材料及工艺的要求非常高,我国的供应链优势、制造业协同优势、人才优势能有效解决工业化生产难题,让产品在国际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让企业能够安心发展,无后顾之忧。

  “目前,我们的产品和技术已处于全球同行业第一梯队。2020年夏季以来,我们的订单激增,使得我们今年有望实现销售额翻番。”王平告诉记者,得益于深圳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现在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希望用科技创新让更多人享受水上运动的乐趣。

  “蓝天盛会”跻身世界五强

  作为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航展)举办以来的承办方,珠海航展有限公司因中国航展而生,与中国航展共同成长,见证并参与了20多年来中国航展跻身世界五大航展之列。

  回忆起2000年第三届中国航展举办前夕南下珠海入职公司时的情景,珠海航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洁峰说,第一届中国航展被确定作为“国家行为”的定位,第二届中国航展以更新更强的参展阵容,迅速吸引了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但前两届受经验缺乏和办展条件所限,中国航展没有区分专业日与公众日,现场秩序有些混乱,到第三届赴海外招商时,就有国际参展商提出了改进要求。”孙洁峰说,在珠海市政府的支持下,第三届中国航展做出了重要决策:将专业日与公众日严格区分,并简化开幕式,由此提高了参展商的满意度,迈出了专业化与国际化办展的坚实一步。

  作为国内新生事物的中国航展,在诞生之初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在党的领导下,珠海航展有限公司与中国航展不断开拓创新,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信息化、产业化办展,实现了从小到大、从青涩到成熟的跨越。

  孙洁峰介绍,中国航展创办初期,实行“管办一体、政企不分”模式。由于前期投入大、收入微薄,珠海航展有限公司经营一度难以为继。从第三届起,办展模式开始向“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转变,实行“管办分离”——政府负责主办、协办和支持单位的工作协调以及提供城市公共服务和产品,航展的招展、招商、宣传、飞行表演、经营等工作及费用由珠海航展有限公司自行负责。“我们一边围绕中国航展做品牌深度开发,一边创新展位销售以及门票、纪念品开发等经营方式,突破原有路径,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办事,为公司和航展本身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提供了全新视野。”孙洁峰说,到2006年第六届中国航展结束,珠海航展有限公司就基本实现收支平衡。不仅如此,中国航展还为珠海市旅游、餐饮、酒店、租车、广告、建材等多行业多部门产生触媒与拉动作用。

  经过十二届的发展,中国航展展品结构已实现“陆海空天电”全覆盖,成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航空航天类专业展会之一。孙洁峰说:“我们深知,举办中国航展不仅是商业行为,更关乎城市和国家形象,责任十分重大。我们定当不负党和国家的嘱托,继续办好中国航展这场‘蓝天盛会’,促进世界航空航天科技发展,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为世界各国人民共享航空航天技术发展成果作出贡献。”

  《经济日报》2021年05月25日 12版

  勇立潮头敢为先

  广东改革开放先行,勇立潮头击水。

  从蛇口半岛“开山炮”惊起的“蛇口春雷”到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从这里播种;从东莞太平手袋厂到顺德大进制衣厂建成,中国“三来一补”外贸先河从这里开创;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到大部制改革的探索,深化改革的列车从这里驶出……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勇敢地闯“盲区”、破“难区”、趟“雷区”,“摸着石头过河”,先行先试引领全国。

  “最”广东,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从一个落后农业省份一跃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第一个生产总值破10万亿元,第一个外贸进出口总额超万亿美元,跨境电商稳居全国第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保持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国第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孔雀”继续“东南飞”。

  最新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广东人口增量超2170万,遥居全国第一。连续14年常住人口规模居全国首位的广东,一直处于人口净流入状态,人们用脚为自己的选择“投票”。

编辑:陈雨昀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