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亲历者揭秘:人民大会堂是怎样设计建成的?

2021-03-17 17:03 来源:南方plus 赵晓娜

  每到两会,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就济济一堂,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在这里参政议政,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很难想象,这个面积17万平方米的“庞然大物”,从破土到完工,仅用了十个月的时间。

  这个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是怎样建成的?近日,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举行的一场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人民大会堂设计施工亲历者、见证者讲述了人民大会堂设计建设背后的故事。

1958年,张镈为周恩来总理讲解人民大会堂方案,左一是万里,右二是张开济。

1958年,张镈为周恩来总理讲解人民大会堂方案,左一是万里,右二是张开济。

  从破土到建成仅用了10个月

  从东门进入人民大会堂,经风门厅、过厅到中央大厅,这里彩色大理石铺砌护墙和地面,20根汉白玉明柱屹立,6座正门通往万人大礼堂。进入万人大礼堂,穹窿顶、大跨度、无立柱、扇面形结构,让坐在任何一个位置上的嘉宾都可无遮挡看到主席台。

  而每年两会闭幕前,位于人民大会堂三楼的“金色大厅”,成为中外瞩目的焦点——届时,总理在这里就未来我国发展路径,回答来自国内外媒体的提问。因此,金色大厅被认为是我国重大政经政策动向的窗口,见证了我国发展进程。

  即使建成于60多年前,人民大会堂目前仍是全世界最大的会堂式建筑。很难想象,这样雄伟壮观、庄严肃穆的政治建筑,从破土到建成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

  事情缘起于一场会议。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决定: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要在北京建设一批重点工程,时称十大建筑。

  其中,人民大会堂是重中之重,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民族文化宫、北京民族饭店、华侨大厦、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也赫然在列。

  9月7日,国内30多位建筑界顶级专家先后收到一份加急召集文件。文件发自北京市政府,要求名单所列人员迅速赶到北京。梁思成、张开济、吴良镛等30多位全国顶级建筑师星夜赶路,到京后才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用最短的时间设计一座属于人民的大会堂。

  时任人民大会堂结构设计组设计师的李国胜回忆,在当时的情况下,国外也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大礼堂和宴会厅,没有任何资料可以参考。至于功能,万人大礼堂、宴会厅、人大常委办公楼,三个功能使用要求是比较复杂的,且要求面积限定在7万平方米。

  这样一个大规模、要求高的工程究竟如何做方案?这让建筑专家们犯了愁。如今已87岁高龄的李国胜,回忆当时的情景:他们当时心里直发虚——无论怎么精打细算,设计出的方案都显得“小家子气”。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设计大师马国馨曾多年后向数位亲历者还原当时的情形:当时受邀的建筑界专家们一共提交了3个方案,另外两家都严格按照要求设计了7万平方米,北京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前身)大胆提交了一个建筑面积超过原要求一倍多的设计方案。

  令人意外的是,经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商议,周总理亲自拍板:就用这个!

  “从事后很多人的回忆和现在的实践检验来看,当时同意这个方案非常英明,很有远见。”马国馨说,时至今日,人民大会堂依然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和变化。这60多年来,人民大会堂没有太大的变化,完全适应了我国这么多年的快速发展需求。

人民大会堂建设者艰苦奋斗,成就“奇迹”。

人民大会堂建设者艰苦奋斗,成就“奇迹”。

  多方协作艰苦奋斗成就“奇迹”

  为了尽快赶工,人民大会堂当时建设采用的是“三边”,即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你得考虑得非常细致,设计要充分地留有余地。”马国馨表示。

  李国胜回忆,方案定下来后,北京规划局设计院要求10月21日在原来方案基础上作出初步设计,25日就要完成基础刨槽图,为施工单位提供开工的条件,10月28日正式开工。也就是说,从方案到开工,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在李国胜看来,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依赖于多方协作。虽然事情交给了北京规划局设计院,但过程是多方参与的,比如钢结构部分交给了钢铁设计院钢结构研究所来负责,装修是由工艺美院负责等;更重要的是,当时方案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周总理都亲自参与。

  马国馨补充道,人民大会堂广为人知的“水天一色”设计就来自周总理。按照当时的设计,人民大会堂高30米,声学专家认为,这个体积太大了,要做成后面高前面低的形式,周总理则建议做平,那做平后,屋顶和墙体如何衔接?

  周总理提议:是不是可以考虑“水天一色”的设计?如今,大会堂的穹窿顶,与墙身以大圆角交接,使得上下浑然一体;大堂中心镶嵌直径5米的五角星灯,三圈水波纹暗槽灯环绕似璀璨的围拱的群星。

  马国馨还举了另外一个例子,当时宴会厅的设计是中间高两边低,体现出有主宾有次宾的感觉。周总理否决了这种做法,他认为,应该让每个来参加宴会的人感受到平等。“周总理从宏观到微观都考虑得非常细致,这是十大建筑能够实现的重要保证。”

  “要说十大建筑总建筑师是谁?其实就是周总理。”马国馨说,总理虽然不是搞建筑的,但考虑得更全面更长远。考虑到大会堂工期特别紧张,可能有许多遗留问题,周总理就提出要一年完成,5年维修,“留有余地”。

  李国胜也坦承,当时的设计工作量非常大,院里非常重视,成立领导小组,总工是张镈和朱兆雪。12月6日设计人员就全部到达现场,其中有一个三人组成的结构领导组,年仅25岁的李国胜作为三人的助手。

  “当时的设计人员除了要完成图纸,还要配合施工,几乎每晚都要加班,整晚都在设计图纸也不奇怪,也常常连续两晚加班。”李国胜说,就是通过这样的努力,设计人员给施工创造了条件。到1959年3月初,结构设计组就完成了钢结构部分的全部图纸,一共3600多张。这些图纸也成为珍贵史料,保存在中国档案馆。

  李国胜回忆,从1958年10月28日正式开工,到1959年7月中旬施工基本完成,8月份验收完毕,9月初投入使用。“从验收完成到投入使用,这么短的时间能完成,靠的就是艰苦奋斗。”

  9月10日,万名施工代表整装迈入装点一新的人民大会堂,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国庆工程竣工表彰大会。周恩来总理站在门口迎接大家,与每一位与会代表握手、问候。万里宣告:“今天我们能够在这里开会,说明我们胜利了!”顿时,掌声响彻整个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施工过程中。

人民大会堂施工过程中。

  “对当今城市建设有启迪作用”

  1959年9月30日,人民大会堂举行新中国成立10周年盛大国宴,中国领导人和来自80多个国家的外宾、国内代表、海外华侨共同庆祝这一伟大时刻,人民大会堂也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来宾无不为这一宏伟建筑所震撼。

  作家冰心就在其中。在《走进人民大会堂》中,冰心形容:走进人民大会堂,使你突然地敬虔肃穆了下来,好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细小,感到海洋的无边壮阔;步进万人大礼堂,使你突然地开朗舒畅了起来,好像凝立在夏夜的星空之下,周围的空气里洋溢着田野的芬芳。

  “可以说,当时建成的十大建筑,达到了专业技术的顶点,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它为我们探索建筑服务国家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经验,是建筑文化和技术发展重要的里程碑。”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总建筑师邵韦平表示。

  他介绍,北京古城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中轴线,这也是紫禁城一个重要的城市符号。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长安街这样一个政治的轴线初步形成,十大建筑中有六个建筑都是位于长安街及其附近,它构建了首都的基本雏形,在当年就打下了很好的城市基础。

人民大会堂落成后,参观者无不为之震撼。

人民大会堂落成后,参观者无不为之震撼。

  马国馨表示,1959年,新中国成立刚刚10年,这样一批建筑物在北京建成,当时对人民起到了很大的凝聚和推动作用,也已经成为传世之作。“对于人民大会堂,我虽然不是亲历者,但我也算是见证者。”

  那一年,马国馨尚是一名高三学生,还曾经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劳动,后又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建筑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建筑设计院,多年后又参与了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机场新航站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等重点建筑项目。

  邵韦平说,虽然处于一个经济和技术水平还很有限的年代,但是经过建设者的努力,仍然创造出高水平的建筑作品。“当下,我国处于建党百年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回顾十大建筑所呈现出来的文化自信、科技创新,对当今的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南方日报记者 赵晓娜

  (以上图片均由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