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疫情下的中国蓝盔,他们为和平而来

2020-09-14 11:39 来源:南方网 汪棹桴 彭希 等

  9月9日,惠州,陆军某部营地,中国第十八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以下简称“维和部队”)的官兵们“回家”了。

  上午的总结大会刚开完,军医黄金强就迫不及待地奔回了宿舍,眼睛已经笑得眯成了一条缝:“回去就结婚!尽快结婚!”隔壁宿舍的林子刚则掏出手机给妻子打了通电话,再三叮嘱:“别给女儿说,我要给她一个惊喜!”

  去年5月,他们正是从这里出发,前往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按照计划,他们本该于今年5月回国,但是受疫情影响,归期一拖再拖,这次在外驻守了一年零三个月。

.

  疫情下的中国蓝盔,他们为和平而来

  “看到天上那道云了吗?是导弹飞过的痕迹。”

  飞机在空中盘旋准备降落,姜国力第一次看到了黎巴嫩的模样:湛蓝的海水,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时隔一年,他仍然忘不了当时的美景。

  可当大巴从贝鲁特机场驶离,一路向南时,空气中有了硝烟的味道,布满枪眼弹孔的建筑、道路两旁张贴的烈士遗像、严密设防的武装哨卡,以及举着AK47游行的人群和随处可见的武装士兵,都提醒着他,这是一个战乱中的国家。

  当地翻译指着天空对他们说:“看到天上那道云了吗?是导弹飞过的痕迹。”

天空中飞过的导弹痕迹

  天空中飞过的导弹痕迹

  危险与挑战如影随形,“听着枪声睡去,闻着硝烟醒来”,是维和部队工作和生活的常态。到黎巴嫩的第一晚,姜国力就深切体会到了这一点。

  “刚躺在床上准备睡觉,就听到外面一阵枪响。”警觉的他立刻做好了战斗准备,冲出了房间。但营地内外并无任何异常,只有随风飘过的硝烟味。

  已是第二次来到黎巴嫩维和的修理班班长王成鹏为他解答了疑惑,确实有人在开枪,但这并不代表危险。“因为当地人开心了就开两枪庆祝一下,难过了也开两枪发泄下情绪。”

维和官兵执行任务

  维和官兵执行任务

  警卫毕文奇的遭遇则凶险得多。

  他和战友外出执行任务时,遇到不明身份武装势力阻挠。

  虽然携带着武器,但是他知道,只有冷静和友善才能解决问题。

  当地翻译下车向对方解释情况,他则不停地指着自己左臂上的五星红旗臂章,嘴里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自己学会的唯一一句阿拉伯语,翻译成中文意为:“我是中国人”。在维和部队中,这句话被称为“保命符”,每位官兵都被要求必须掌握。

  由于一批又一批中国维和军人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当地人对中国极有好感。领头的人挥了挥手,让中国车辆通行。

开展训练

  开展训练

  但也有一些维和战士,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2006年7月25日,中国维和战士杜照宇和其他3名联合国观察员遭遇以色列空军袭击,不幸牺牲。据统计,自1990年参加维和国际行动以来,中国已有13名军人牺牲在维和一线。

  “你们专业过硬、能力出众。”

  杜照宇牺牲时,正在黎以“蓝线”附近的观察哨内执行观察任务。

  “蓝线”,是联合国、黎巴嫩和以色列三方商议划分的一条停火线。而作为专业的工兵队伍,建筑工兵分队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在蓝线上栽设“蓝桶”的方式,将这条无形的线变为有形。同时,他们还需要在蓝线附近建设观察哨,保护执行维和任务的联黎人员。

守卫营地安全

  守卫营地安全

  这并不是普通的建筑施工,官兵在建设时,还要提防脚下可能埋藏的地雷,头顶随时落下的炮弹。特别是在2019年9月之后,随着黎以冲突再度爆发,蓝线随时可能变成双方战斗交火的“第一线”。

  为保护“蓝线”附近维和人员安全、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联黎司令部于当年12月在“蓝线”附近营区紧急部署了19个加强型观察哨修建任务,其中11座交给了中国维和部队负责,而建筑工兵分队则承担了8座的修建任务。

  可是据工程参谋陈威介绍,8座观察哨大部分的施工点位附近都有未探明的雷区,大型机械无法作业。这不仅增加了施工的安全风险,更增加了施工难度。但在这种条件下,维和官兵们依旧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施工速度与工程质量。

建设观察哨

  建设观察哨

  经过7个月连续奋战,中国维和官兵战高温、斗酷暑,克服雷区附近作业、长途机动、疫情防控等重重困难,坚持工程质量,高标准完成了任务。2020年7月13日,联黎司令部举行了竣工仪式。司令部司令德尔科尔登上了由中国维和部队修建的观察哨并检查工程质量。他表示,中国维和部队全程参与并按计划完成了观察哨的建设任务,一切都很圆满。我必须要说,所有工程点位的联黎维和分队都要感谢中国工兵分队,你们专业技术过硬、能力出众。”

联黎司令授予全体官兵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联黎司令授予全体官兵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我们要不要在黎巴嫩买一批口罩寄回去?”

  谈到这一年来发生的事,新冠肺炎疫情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

  今年1月,疫情暴发后,官兵们就一直在思考,远在黎巴嫩的他们能为祖国做点什么。“我们要不要在黎巴嫩买一批口罩寄回去?”新闻报道员彭希首先提出了这个想法。

  可是黎巴嫩轻工业并不发达,医用物资基本依靠进口,因此药店里出售的口罩来自天南海北,产地、规格各不相同,别说普通人,就连一同出门采购的军医也很难辨认哪种才满足防疫需求。

采购防疫物资

  采购防疫物资

  经过沟通,他们决定先购买一批样品,由军医和国内的专家进行挑选,看看哪种符合需求,再去统一采购。经过挑选,最终只有五种口罩满足要求。

  第二天一大早,官兵们就直奔当地药店,开始了大规模的采购。“那些当地人知道我们国家发生了疫情后,很愿意帮忙,一些暂时没有货的店家,还会主动安排第二天送货到营地来。”

  经过一周不停的奔波,他们共采购到N95口罩5500个、普通医用口罩3万余个、防护服100多件。当时很多前往中国的航班都停飞了,大家又开始想办法怎么将口罩寄回国。“寄国际快递的话,一是运费非常贵,都快赶上我们买物资的费用;二是特殊时期,谁也不能保证这批物资会不会在哪被截停。”

将物资寄往武汉

  将物资寄往武汉

  关键时刻,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帮助他们申请到了防疫物资的绿色通道,卡塔尔航空免费将这批物资运到广州,从海关清关,再通过快递送往湖北。就这样,只用了两天时间,物资就到达了武汉和孝感的两家定点医院。

  “我没有辜负祖国的重托,仅有的愧疚是对妻儿。”

  翻译官胡清的老家在湖北黄冈,每天和父母视频时,他们都会聊到当地的疫情。“我爸我妈时不时就会告诉我,今天小区里又有几个确诊的,有几个疑似的,我真是恨不得立刻就飞回去。”

  毕文奇则通过家人朋友的“通风报信”,发现父母两次出门没戴口罩。这个22岁的小伙子,跟父母通话时忍不住加重了语气,让他们立刻回家。生气之余,内心更多的是担心与愧疚。毕文奇已经4年没有见到父母了,一家人最后一次团聚,还是父母送他去参军时。这次出国维和,他瞒着父母提交了申请书,“怕他们担心,不让我去。”当他通过了考核,确定出征时,才壮着胆子说了。

  沉默半晌,父亲叮嘱他:“注意安全。”毕文奇说,这句回答令他更难受。

向家人告别

  向家人告别

  和他一样,谈到家人时,每个人言语中都充满着愧疚。

  疫情发生后,他们不惜付出高昂的邮费,也要将自己在当地购买到的口罩寄给家人。然而很多包裹还没抵达目的地,国内的疫情防控局势便基本稳定,中东的疫情却开始逐渐蔓延。亲人们也开始在电话里叮嘱起了官兵。

  维和营地也执行了最严格的防控措施,除执行任务外,其余人一律不得外出,进出人员设备也需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和检验。

营地执行严格的防控措施

  营地执行严格的防控措施

  疫情下,联黎司令部要求所有出兵国在6月30日前停止轮换,他们的归期一拖再拖,原本计划1年的任务期最终推迟了近3个月。一直到7月28日,建筑工兵分队首批100人回国,8月18日,最后100名官兵也踏上了返乡的旅程。

  为了确保安全,官兵们回国后,还需要进行为期15天的隔离观察及4次核酸检测,显示一切正常,才能返回营地。

  “最可爱的东方朋友”

  维和部队的任务区内,有一个小村庄叫曼苏里村,这里地处偏远,医疗条件落后,村民就医困难。得知情况后,维和部队将曼苏里村定为长期帮扶的对象。每周三上午9点半,医疗小分队都会准时来到村里义务巡诊。

  不少周边的居民,也会在这一天赶到曼苏里村,寻求中国医生的帮助,不到20平方米的候诊室常常坐满了前来就诊的病人。

开展义诊

  开展义诊

  其中还有来自首都贝鲁特的病人,可面对军医和当地翻译的询问,这位患者却什么都不肯说。当男军医想要为她做检查时,她又捂着头巾一直摇头。女卫生员巫露露注意到这个细节后,主动上前将她带到隔壁房间,为她进行一对一检查,最终查明了病情,协助军医对症下药。

  这位患者离开时,给了巫露露一个深情的拥抱,并多次以贴面礼的方式向巫露露表示感谢。“一般行贴面礼就是左右脸颊各贴一下,但她来回贴了十几次,把我吓一跳!”不过巫露露明白,这是这位患者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中国医生、中国军人的感谢之情。

  除了在当地开展义诊活动,维和官兵还为当地的玛加迪小学建成了一座集标准篮球场、600平方米遮阳棚和停车场于一体的综合广场。

共同庆祝广场落成

  共同庆祝广场落成

  3年前,学校就希望修建一个广场,让学生们有一个户外运动场地。但因缺乏财力和人力,一直未能建成。

  2019年8月,该校向维和部队提出援建请求。经联黎司令部批准后,官兵们立即着手设计。但在施工时,却遇到了困难。“学校大门很窄,大型器械进不去。” 孔令桂回忆。

  工程中修建的广场遮阳棚棚顶都是钢架结构,重量非常大,这要求立柱基座必须非常牢固,但是在地基挖掘过程中遇到很多大块石头。没有挖掘机等大型器械,官兵们就利用电锤、钢钎等工具一厘米一厘米往下凿,确保深度达到施工图纸要求,保证工程质量安全。

  揭牌仪式上,学校的孩子们精心画了一幅画送给维和官兵,“画上的两只和平鸽上分别载着黎巴嫩国旗和中国国旗,孩子们说,感谢中国维和部队带来了和平,也希望黎巴嫩永远和平。”

  中国官兵们援建的这个广场,被学校命名为“中黎和平广场”。

学生向官兵赠送精心绘制的画

  学生向官兵赠送精心绘制的画

  【南方日报记者】汪棹桴 实习生 吴立洋

  【通联】李明桂

  【摄影】彭希

  【策划】洪奕宜 何雪峰

 

编辑:于艳彬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