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上午,广东省省长马兴瑞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透露,预计2019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元。
比数据更重要的,是经济体量增长背后的高质量发展轨迹。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从全球来看,广东还处于追赶者的位置,增长空间还很大,要乘势而上,争做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典范。
在数据背后,我们看到了支撑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种力量”。
区域的力量
广深引领世界级城市群加速崛起
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广东经济从区域上看,既不是“单核”也不是简单的“双核”,而是以广深“双核联动”为基础的多层级城市群。
长期来看,这为广东经济的强大韧性和质量跃升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从历史上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一个经济区域内部很容易形成一个要素高度集聚的中心,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
然而,要素集聚超过一定限度,往往会给经济增长带来负面效应:道路拥堵、土地成本飞涨、市场价格扭曲……最终导致经济效率的停滞乃至下滑。
而在要素集聚、产业结构等方面各有特色而又彼此快速联通的城市群,则可以让经济要素保持高效利用。
回到广东,从单个城市看,广州、深圳两大头部城市GDP均超过2万亿元,佛山已经成为GDP“万亿俱乐部”新成员,东莞GDP加速逼近万亿大关。从彼此邻近的城市圈看,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个都市圈既相互融合、又特色鲜明。
如今的珠三角不仅经济体量大,还逐步构建起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除此之外,“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正重构广东经济空间布局,极大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腹地。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将沿线重要城市联系起来,促进经济要素向沿线聚集,形成了新的交通轴带,成为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的有力支撑。”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燕说。
港珠澳大桥加速港澳优质资源向珠江西岸辐射、广深港高铁让粤港澳大湾区联系更加紧密、深中通道即将打通珠三角东部与西部要素流通新动脉……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雏形已现,成为我国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平台之一。
产业的力量
万亿级产业集群锻造“钢铁脊梁”
日前举办的2020国际消费类电子展(CES)上,大疆创新带来了无人机全系列产品,优必选人行机器人Walk功能更强大……这些来自广东的先进制造企业向全球展现了广东“智造”的硬核实力。
制造业强,则广东强。
在广州,粤芯12英寸晶圆项目正式投产,结束广东制造“缺芯”历史;
在深圳,华为、中兴5G基站设备市场份额在全国超过70%、全球超过35%;
在佛山,格力、美的引领新一轮制造升级,智能车间已成为生产标配;
在东莞,生产着全球1/4的智能手机,华为、vivo、OPPO成为世界智能手机前五厂商……
“世界工厂”华丽蝶变,广东“智造”加速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跃升,支撑起制造强省的“钢铁脊梁”。
华为、正威、广汽、美的、格力……这些博弈全球市场的世界500强,均分布在珠江口两岸,成为广东制造最亮眼的明珠。
当前,广东全面融入了世界制造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制造中心。
数据显示,全省规上工业企业超5万家,居全国第一,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一批产值超万亿的产业集群。
紧随其后的,还有一批正在冲刺万亿产值规模的产业集群:超高清视频、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及精密制造等。
这些产业集群是支撑广东实体经济的“钢铁脊梁”,是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
市场的力量
千万市场主体迸发创业创新活力
从全国范围来看,广东市场经济最为发达,民营经济特别活跃,占据市场主体地位,经济活力、韧劲和潜力都非常巨大。
当前,广东民营经济大约贡献了全省5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税收、60%以上的投资、75%以上的创新成果、8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95%以上的市场主体,广东民营经济增加值、单位数、实现税收、进出口总额均居全国第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广东经济首当其冲,之后的数年时间里,部分省份与广东经济总量差距逐年缩小。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转型,近年来,这种差距再次拉开。在这其中,民营经济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截至2019年11月底,广东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246万户,超过全国总量1/10,市场主体数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
在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看来,“精准有度的政府行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是广东经济奇迹的秘诀。让各类市场主体竞相迸发出活力,汇聚成广东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有13家来自广东,且民企占据主体,来自制造业就有6家,它们在榜单的排名大多出现快速跃升。巨头企业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以民企为主体的广东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入榜企业营业收入增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较大,这说明粤港澳大湾区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已经初见成效。”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表示。
追赶的力量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蕴含广阔空间
广东率先迈上发展新台阶,但从人均GDP来看,广东尚处于中等偏上行列,离世界发达经济体仍有较大差距。
最近,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部长彼得·阿尔特迈尔在柏林发布《国家工业战略2030》,提出在全球范围内维护德国工业的技术主权。
这只是近年发达国家通过占据产业制高点维系经济地位的缩影。
能否在与发达地区的同台竞技中夺得先机、占领高地,成为广东的时代抉择。
“广东强芯”行动推动粤芯芯片等产业项目释放更大潜能,东莞散裂中子源、深圳国家基因库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蓄势待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汇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
在此背景下,广东亟待产生更多世界级企业、未来型企业引领变革,培育更多像新一代信息技术这样的世界级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是广东下一阶段发展必须跨过的另一道“坎”。
压力即动力。辩证来看,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正是广东下一阶段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所在。
目前,广州、深圳“双核联动”已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在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集聚更多产业和人口。
粤东粤西粤北联通珠三角的快速交通网络正加快建设,一批化工、海工、能源重大项目布局东西两翼,“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推进,正在让广东的经济地理面貌发生新的变化,重塑区域发展新格局。
“广东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典范,这些年GDP占全国近九分之一,贡献很大。”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广东要对新形势、新环境进行战略分析,对下一步各个世界级湾区在贸易层面、技术层面、人才层面的剧烈竞争要有前瞻性研判和布局,从而使高质量发展基础打得更牢更实。
南方日报记者 王彪 彭琳 李凤祥 苏力 陈晓
制图:谭唯 黄敏璇(实习生)
策划:王溪勇
统筹:黄应来
出品:南方经济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