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大熔炉”中练就硬本领!广东高校7万余名师生组团开展社会实践

2019-10-17 16:27 来源:南方网 钟哲 吴淑斌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

  今年暑假期间,广东省教育厅组织“携手奔小康,共筑中国梦”广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实践育人工作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结合,教育引导大学生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向劳动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担当时代使命。

  这是近年来我省规模最大的一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省150多所高校组建22个实践团、5207支队伍,共74369名师生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参加活动的师生们表示,他们努力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放飞青春梦想,争当时代奋斗者。

中山大学口腔健康西部行服务队在西藏林芝为群众进行口腔检查。

  社会实践“大熔炉”中练就硬本领

  “与以往相比,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我们的专业更加密切相关。例如我这次的实践项目主要是做口腔医学知识的普及。”在7月举行的出征仪式上,中山大学口腔医学院学生杨乐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杨乐所在的中山大学口腔健康西部行服务队带着筹集来的38箱物资,辗转千里来到西藏林芝。他们通过科普漫画、现场讲解、张贴海报等方式,为藏族同胞们实地示范刷牙方法、使用牙线,并派送物资。一周时间内,队员们为1500余名藏区小朋友进行了细致的口腔检查。

  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练就过硬本领的“大熔炉”。

  在本次实践中,青年学生们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基层一线送去亟需的物资与健康服务。

  图书600本、文具300余套、体育器材100余件、笔记本300余本……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季华青年实践队的队员们提前募捐了一批学习用品,辗转带到四川省凉山州的宪次机乃村。

  “我到外面的世界看过,知道家乡的穷困。我希望开一场属于自己的演唱会,把彝族的文化展现给世界看。”看到队员们带来的电脑和投影仪后,村里的大学生拖木拉感慨地说。作为村里为数不多考上大学的孩子,他怀揣用音乐传播彝族文化的美好理想。

  除了送去物资和服务,支教是此次实践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实践团队为贫困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打开广阔的知识世界,引导偏远贫困地区的家长重视教育,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的通道,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广州体育学院实践队通过足球培训,在韶关市的南雄中小学的孩子们心里埋下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种子;岭南师范大学实践队为留守儿童人数较多的廉江市土石小学,开展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增强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广州大学南越支教志愿服务队在梅州市澄坑小学,开设了一系列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七色光”扶贫支教团队前往云南省怒江州,教会少数民族群众用拼音、讲汉语、写汉字……

  在其他队伍支教进入尾声时,一支特殊的队伍刚刚启程。

  8月下旬,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韶关学院、嘉应学院、惠州学院、肇庆学院等高校的134名师生陆续到达西藏林芝,开启新学期的支教工作。

  2017年起,省教育厅组织我省11所高校与林芝市六县二场一区合作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基地,迄今已派出632名大学生到林芝60多所学校开展支教活动,精准补充了当地短缺学科师资。

  “我们希望不仅是用暑假里的一两周,而是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是我们的国家,这是我们青年人的责任。”支教队的学生说。

  责任担当是检验青年学生家国情怀的“试金石”。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是我国青年的光荣传统,也是党和人民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以社会实践的方式,他们将青春之花绽放在了全国各地。

中山大学口腔健康西部行服务队在西藏林芝为群众进行口腔检查。

  长征路上把住思想行动“总开关”

  “在实践中,我充分了解了国家发展进程,感悟红色革命文化,油然而生一种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者和传播者的决心。”来自香港的历史学系2019级博士研究生利家兴说。

  中山大学港澳台学生国情考察学习团的同学们跨越9省14个城市,开展多项国情考察与社会实践活动,看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绩,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注重课堂里“授业”,还要注重实践中“传道”。

  围绕活动主题,各个实践团队精心设计实践内容,开展了“开一场宣讲会、教一首爱国歌、上一节党史课、走一段长征路、讲一个好故事、访一户贫困家庭、办一场技能培训、作一次知识分享、写一篇调研报告、提一项发展建议、掌握一门劳动技能、参与一次温情陪伴、参加一次环境整治、体验一回田间劳作、培育一种劳动情怀”的“十五个一”活动,真正做到了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组建了18人的“长征路上话初心”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小分队,由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陈小花和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李尚旗教授分别担任正副领队和主要主讲人,把思政课开在长征路上。

  历时26天,队伍跨越了广东、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10个省区,总里程超过8000公里。

  湘江血战、四渡赤水、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陈树湘断肠明志、飞夺泸定桥……实践小分队每个党员无时无刻不被那些英勇的、悲壮的故事熏陶着、激励着。

  一路上,师生们通过开展现场授课、唱爱国歌曲、与党代表话初心、社会调研、走访老红军及其后代、田野调查等系列活动,充分利用了长征路上丰富的红色教学资源,把枯燥的理论教学转化为社会实践。

  另一支队伍也将思政课堂搬到了历史现场。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美丽乡村服务团来到了广西桂林,参访桂林北兴安县的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莫吃湘江鱼。”中央红军长征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湘江战役发生于此。蒙蒙细雨中,队员们凝望烈士雕像,触摸刻着烈士名单的碑石,走过像是被鲜血染红的地图,深感对于革命先辈们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繁荣盛世应该加倍珍惜。

  理想信念是青年学生思想行动的“总开关”,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长征路上的思政课,是一次探寻初心之旅、一次锤炼党性之旅、一次磨砺意志之旅、一次勇担使命之旅,让更多的青年学生重温长征辉煌历程的“红色大课堂”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贵州省贵定县石板小学支教。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您好,我是A.I.党建助手,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问我哦!”“我想当一名医生,该怎么做?”一位俐侎族小姑娘正与“移动党校”中的虚拟讲师进行对话。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移动党校”项目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人像等技术和党建思政工作相结合,开发移动党校智能终端,目前已在河南兰考何寨村、广东清远柯木湾村等地投入使用,助力基层党建工作走向规范化和智能化。

  项目负责人、博士研究生王旭说:“我们要把科研做在祖国的美丽乡村上,让小我融入大我,用青春告白祖国。”

  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在实践中,各实践队的队员们躬行践履,为当地的发展贡献高校智慧,也为团队收获了重要的数据和资料,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广袤的基层大地,恰有取之不尽的科研素材。

  由于此次实践活动规模较以往最大,省教育厅在队伍建设、安全保障方面提前做好了安排部署。

  今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首次采用了组团的形式,改变了以往高校以院系为单位“单兵作战”,人手不足、组织力量较弱、帮扶力度有限的情况。暑假前夕,省教育厅统一接受各高校的申请,统一编制安全指引,明确队伍须建立临时党组织、高校须制定安全预案,并为师生购买保险、指导教师须全程参与活动,提出活动队伍须“日报平安、周报情况”等要求。

  按照实践地点,5000多支实践队伍划被分成西藏林芝团、广东湛江团等省内外22个实践团,指定团长单位和成员单位,落实责任分工,强化实践保障,筑好社会实践安全“保险阀”。

  “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通过扶志和扶智,激发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内生动力;与上好‘思政课’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景李虎表示,将总结成功经验,进一步开拓实践育人新模式,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增长才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

  案例

  华南农业大学:将农业与信息化技术带到新疆

  增氧、换水、干塘晒塘、控制养殖密度……两名水产专业成员正在为新疆的小龙虾养殖户提出建议,帮助他们解决鱼苗缺氧、小龙虾冬季死亡率高的情况。

  在“携手奔小康,共筑中国梦”广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华南农业大学作为广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长单位之一,联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派出13名师生,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开展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当地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信息化工作经验。

  实践团此行主要在第三师四十一团草湖镇开展活动。

  在八连和一连的苹果树林和枣树林进行调研后,成员们了解到,当地种植的骏枣和灰枣由于土地盐碱化,产量高但品质不太好,近两年出现滞销。队员们提出,可以引导农户利用套种等方法来增加收入,并对如何“去盐碱化”进行研究,争取给新疆的农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除了农业方面的指导,实践团的成员们也走进图书馆和学校,帮助工作人员和教师学习电子操作方式,推进信息化。

  图书馆中现存书籍一万多册,由于当地工作人员不熟悉技术,图书数据全靠人工录入,速度极其缓慢。为此,成员专门为图书馆设计了一套图书录入流程并编写了操作流程手册,实施后录入速度得到显著提升,从原来的每天不到100本上升为现在每天录入700本左右。

  实践活动进入尾声,成员们参观了位于八连的四十一团军垦简史馆后,认为简史馆具有发展军垦特色文化旅游的极大潜力,可以在旅游业方面多加规划,合理开发资源。

  返程前,成员就实践内容向团领导做了汇报,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四十一团党建工作办公室主任熊英对同学们的实践成果给予肯定,并欢迎更多的有志青年来新疆,投身到西部建设的伟大工程中。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贵州省贵定县石板小学支教。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连续3年支教贵州乡村小学

  “老师,给我们留一下你的电话或者QQ号码吧,这样以后我还可以联系你!”小朋友噙着泪水,把纸和笔递给来支教的老师们。

  这是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队成员们第三年来到贵州省贵定县石板小学支教,他们与当地的学生之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2017年,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实践团队,拉开了“轻爱黔行”的序幕。在2019年“携手奔小康,共筑中国梦”广东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团又一次前往贵州。

  在校友的带领下,团队到贵州省石板村开展调研实践工作。

  大山里的村民很热情,争相邀请团队成员们到家里休息。成员们和老奶奶们聊家常,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生活问题,为老人家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

  村里大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成员们深知,留守儿童更需要关怀,即使地方偏僻,也要让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抱有期待,能够感受到知识的美丽。第二站,实践队来到了石板村小学。

  虽然有了前两年的积淀,2019年,小老师们仍然怀着一颗好奇与忐忑之心,拥抱了前来迎接他们的小朋友。为了这次支教,成员们精心准备了许多小朋友感兴趣的课程,如画画、感恩的心手语课。此外,成员们还把小朋友们接触不多的人工智能、科学、少儿编程、VR等课程带给了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科技的神奇,明白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道别的那一天,支教团队举行了捐赠仪式和文艺汇演,许多小朋友在汇演中忍不住哭了。这样的画面,让成员们和拍摄者无不感动。十天的相伴给大家留下太多美好的回忆,小老师们与小朋友们难舍难分,相互留下联系方式,约定明年再见。

汕头大学实践队举行宣讲活动。

  汕头大学:多彩活动传承红色精神

  “一幅墙绘宣环保,一首MV传文化……”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中,汕头大学75名学生和6位老师组成服务队,赴红色革命老区汕头市潮南区雷岭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队伍从红色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出发,结合潮南区雷岭镇实际情况,开展了“四个一”行动——

  一幅墙绘——在雷岭中学的校园里,成员们绘制了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题墙绘,宣传环境保护、适度开发的理念;

  一场游园会——实践队开展了一场游园会,提醒沿岸群众不要往河流倾倒生活垃圾,同时宣讲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引导雷岭群众,环保科普要从日常小事做起;

  一首MV——以雷岭镇美丽乡村为背景、以人文为内容,成员们以拍摄MV的形式,记录、传播了雷岭镇乡村传统文化、文明乡风的历史传承,以及雷岭镇在新时代所呈现的新特点,呈现雷岭镇古朴民风民情;

  一幅地图——服务团的青马队将位于大南山的红场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石洞、红军军校等革命旧址,设计红色旅游路线并以一幅红色地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在“一幅地图”的基础上,社调组结合雷岭镇发展的需求,向雷岭镇当地住户、游客、族长、镇人大代表、革命老兵、村委会干部等详细了解到了雷岭的红色旅游文化景点这些遗址背后的故事。

  “政府应该多拨款支持红军活动的遗址修复工作。”走访中,调研组的成员有幸采访了雷岭镇在世的红军革命老兵,94岁高龄的他带着调研组的成员实地考察澎湃故居、红军炸炮厂等地。其中,红军炸炮厂在他的帮助之下获得拨款,即将进行修复工作。

  在当地,还有不少高龄老人,服务团医疗队深入村社走访义诊,为当地的老人们提供量血压、测血糖等常规义诊服务,宣讲登革热预防知识和“急救知识”。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季华灯塔青年队的队员们带领孩子们做体育课课前的热身运动。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让“山里的孩子”看看外面的世界

  历经52.5小时的火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季华灯塔青年实践队终于到达了此次暑期义教服务实践的目的地——四川凉山州宪次机乃村。

  在凉山这些天,他们遇到了重重困难:手机没有信号、卫生情况差、交通不便、饮食习惯不同、语言不通。但队员们想出了各种方法积极应对。交通不便,就一次性购买好几天的食材储存;饮食不习惯,就支起了锅炉自己做饭;语言不通,就请能够进行普通话交流的学生做翻译……

  出发前,成员们制定了一个涵括德智体美劳的课程表。但是到了凉山后,很多课程在开展中遇到了障碍。因为课室光线过强,又没有窗帘,带去的投影仪效果不佳。为了能够让孩子们更清晰地看见投影,他们借来床单做窗帘遮挡光线,用磁石把白纸吸附在黑板上作为投影幕布。

  第一次看见电脑和投影仪时,孩子们好奇的眼神以及期待的心情让队员们更加坚定了此行的决心——给孩子们带来开启大山外世界的钥匙。

  吉联子黑是从老碾子村走出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到村里当一位彝文老师。他说:“我通过努力读书走出了大山。虽然求学之路坎坷,但我们要始终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相信努力读书才是走出大山的正道。”

  在凉山,成员们也结识了扶贫干部,向他们了解三下乡各方面工作,以及凉山目前发展的障碍与未来前景。这些扶贫干部们多年来奋斗在扶贫攻坚战的前线,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凉山这片土地。

  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 吴淑斌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