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百岁国医邓铁涛:临危救场,中医好几次“死火”都被他重燃

2019-01-11 09:58 来源:南方网 黄锦辉;朱晓枫;李秀婷;张梓望

  低沉的乐声里,前来吊唁的人们眼中含泪,深深鞠躬,在邓铁涛遗像前献上一束菊花寄托哀思。

  10日上午6时6分,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首届国医大师、现代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104岁。下午5点,邓铁涛的追思会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举行,家属、弟子和医学同行一齐到场悼念。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从幼时见父亲悬壶济世,到走上中医求学之路,再到为中医学教育发展奔走呼告,为中医学的发展呕心沥血,邓铁涛的一生始终做着一个未曾改变的中医梦。他说,“我是为中医而生的人。”

  前不久104岁生日时,邓铁涛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说:“希望中医走向世界,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作出贡献。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必然的趋势。因为中国文化是和平友好共同发展的文化,会引导世界走向和平发展。”

  他证明了中医也能治好危重急难病症

  1916年,邓铁涛出生于广东开平的中医家庭,因耳濡目染,邓铁涛中学未毕业就考入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这里是他中医梦的开始。 1940年,父亲邓梦觉逝世后,邓铁涛子承父业,并在香港、广州、武汉等地行医,一干就是整整一甲子。

  在很多人理解中,中医是慢郎中,不能解决疑难重症, 但从医80多年的邓铁涛证明了运用中医非手术疗法也能治好危重急难病症。

  在如今医学版图上,重症肌无力治疗仍是世界性的难题,危象可多次发生,一次抢救成功则易,而第二、第三次抢救成功则难。但是邓铁涛带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队,成功抢救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过百人次。

  2003年4月17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里,一对夫妇闯入禁止探视的重症监护室,直奔罹患重症肌无力危象儿子小林(化名)的病床,拔下了呼吸机的套管和氧管。小林很快就因呼吸困难脸色发紫、神志模糊,12岁的孩子命悬一线。

  原来,那对夫妇家境贫困,为救孩子已变卖仅有的房产。孩子来广州入院后经5天治疗虽有好转,但钱已花完。绝望之下,才有这些极端做法。面对危重患儿,家属自愿放弃抢救,并签字承担责任后果。

  邓铁涛得知后,第一反应是亲自到ICU病房看望患儿。他鼓励孩子父母,小孩还有生机,治疗得当还有希望。“小孩瘦成这样,单靠药物如何能起作用?”看到干瘦如柴的孩子弯缩在病床上,邓铁涛马上拿出早已准备的5000元给ICU护士长:“到营养室买鼻饲食物,要保证每天所需要的能量,有胃气才有生机。”又对ICU主任翁书和说:“重上呼吸机,费用我先垫。”

  经过系统治疗,孩子一天天好转:2003年5月12日,转入普通病房,邓铁涛定期查房;5月19日孩子可以自行吞咽饮食;5月23日拔除胃管,体重从最初的17公斤增加至21公斤;6月1日儿童节,孩子背着医院送的新书包,高高兴兴地参加广州一日游。6月9日,孩子出院随父母回到湖南老家。广州名医治好小林的消息一时间轰动乡村。

  多次上书中央,捍卫中医药生存发展

  上世纪80年代, 全国中医药发展每况愈下。一些人不重视中医,重视进口药,甚至中成药也要用日本产的。社会氛围影响了个人的职业选择。当时,邓铁涛做了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有中医3万人,但到了1980年初,只剩下一半,且还在继续减少。

  眼见中医事业日渐衰落,邓铁涛既痛心又焦急,常常辗转反侧、夜不能眠。他暗下决心,要在自己有生之年,尽己所能跟中医不断萎缩的趋势作斗争,让中医发扬光大。

  邓铁涛曾奋笔疾书向中央反映情况:“如果再不花力气去抢救中医学,等现在的老中医都老去,再去发掘就迟了。发展传统医药已明文写入宪法,但我们失去的时间太多了,必须采取果断的措施,使之早日复兴。” 这封信迅速得到了批示。1986年12月,国务院会议经过讨论,同意并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这是邓铁涛的第一次上书。

  4年后,国家进行机构改革,邓铁涛听说中医药管理局要被精简,立即牵头我国各地名老中医再次上书中央,这就是中医药界著名的“八老上书”。1个月后信访局回信,表示会保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邓铁涛是个从不含糊的人,只要中医界遇上事情,他总是第一个挺身而出。1998年,全国刮起了一股“西医院校合并中医院校”的风潮。消息传到邓铁涛处,他忧心忡忡:“国家要抓大放小,对很多行业可能合适;但在医学界,西医大、中医小,抓了西医而放任了弱势的中医,岂不‘死火’?”

  于是,邓老再次联合其他中医老专家一起上书,中西医院校合并风紧急“刹车”。

  邓铁涛第四次上书,是2002年12月31日,主题是“中医不能丢”,呼吁全社会对中医药加以重视。在弟子刘凤斌看来,邓铁涛是位有战略思维的中医思想家、教育家,“他多次上书,一直为中医药的发展奔走呐喊。”

邓老生前照片。陈安琳 摄

  带领中医 “抗非典”取得“三零”成绩

  2003年1月28日早上,在去往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会诊心脏病患者的路上,邓铁涛得知弟子的妻子、急诊科护士长感染“非典型肺炎”3天了,西医治疗一段时间后,一直高热不退。于是,邓老采取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通过电话会诊治疗。3天后,病人开始退烧,最后痊愈出院。

  这是邓老首次接触由SARS病毒引起的“非典”病例。

  那时,医学界还未研究出对付“非典”的方案,人人惶恐,谈“非典”色变。时任科技部中医药科技情报所所长贾谦等人为抗击“非典”,到广州中医药大学调查研究,问:中医能否治疗非典?

  邓老肯定地说:能!

  第二天,邓老就和弟子邱仕君、邹旭一起执笔,撰写中医防治非典的文章,把诊治的典型病案也附在后面。文章发表后,激起千层浪,不少人有点惊讶于“原来中医还能防治非典”。

  在邓老的理解中,非典本属于中医“温病”的范畴。几千年来,中医与瘟疫作战,中医的温病理论及其辨证方法是传统医学治疗“非典”的理论武器,自然有法可医。

  当年2月,邓老再次上书,请求中医介入非典治疗,并被任命为中医专家组组长。在他的努力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了73例SARS病人,最终取得了“零转院”“零死亡”“零感染”的“三个零”的成绩。

  中医抗非典的经验赢得了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认可,被推广到全国,连香港都在历史上首次邀请广东中医进入公立医院参与救治。

  2003年5月,  广东省中医院应香港医管局邀请,派出两位青年女中医专家林琳、杨志敏到香港支援“抗非”。初到香港,两位“女郎中”压力很大,邓老就给她们壮胆:“你们两位不是孤军奋战,身后有整个省中医院,有我们这班老中医在撑着你们,有什么困难,随时在晚上7点到9点来电话,我随时支援你们!”

  于是,邓老家的电话每天晚上就成了“热线”。面对长期服用抗生素的香港病人,林琳和杨志敏想开出益气温阳的温药,恢复病人阳气,但心里还是没有把握,就打电话咨询邓老。邓老给了她们一颗“定心丸”:“有这样的症,就用这样的药,要注意活血化瘀。”

  抗非典的成功可谓是中医命运的转折点,中医得到了香港医管局的认可,正式进入公立医院体系。听闻这一消息,邓老说:“我这个参谋真的是老怀欣慰!”

2005年,邓老89岁生日放声高歌。(资料图)

  “学我者,必超我”

  邓铁涛认为,中医与西医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思路不一样。“这也是我们不能以西医的标准,来看待和衡量中医的原因。”他说,西医讲究对抗性治疗,以生物为本,凡病都要找到病的源头,找到元凶,然后杀死;而中医则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发人体本身的潜能,从而抵抗各种侵扰。

  邓铁涛曾对二儿子邓中光说:“学习中医要相信它, 假如你不相信它的这一套理论,那么你很难学进去。” 这句话与邓老的教学理念一脉相承:培养“铁杆中医”以振兴中医。

  2000年,全国中医传承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局。邓铁涛和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商定,引用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名言,振臂一呼,带头示范,号召全国名老中医打破门户之见,集中到广东省中医院带徒,全力打造一个“铁杆中医的黄埔军校”。

  他倡导“集体带、带集体”,提出“学我者,必超我”,名中医师带徒工作开风气之先,在全国中医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邓老第三代弟子、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专科副主任医师吕渭辉1999年入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快20年过去了,他依然记得第一课是邓老给他们这样的本科生讲中医看法,“讲要做‘铁杆中医’,鼓励我们看中医经典,并与临床结合。”

  如今邓铁涛桃李遍天下,学生遍五洲。学术传人与师带徒弟子横跨中医内科、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医史文献等领域。

  邓老弥留之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内科主任吴伟一直陪伴在他身边。“邓老的思想影响深远,我们必须拿好中医的接力棒,传承好、发展好中医。”吴伟说,邓铁涛强调要学好中医,四大经典为根,各家学说是本,临床实践是生命线,仁心仁术乃医者灵魂。

  “我能留给儿孙最大的遗产为仁心仁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笔遗产早已交给两个儿子。” 弥留之际,邓老看淡生死,从容嘱咐后事:“我最后要穿西装打领带,戴国徽,希望以后经常有人去看看我,下一世还做中医。”

  【记者】黄锦辉 朱晓枫 李秀婷

  【摄影】张梓望(除署名外)

  【通讯员】方宁 张秋霞 肖建喜

  【校对】曹柏英

  【作者】黄锦辉;朱晓枫;李秀婷;张梓望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健康~健康~广东健康头条

编辑:林湄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