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团在香港掀起科创风

2021-08-26 09:03 来源:南方网 李乔新 王勇幸

  8月25日,香港青年联会主办的“活力与机遇 共建美好湾区”青年分享会在香港公开大学举行,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团也前往现场和青年人交流。与会成员都相当关注香港青年就业问题,听到中央将给香港青年带来的各种机会和便利都表示振奋。香港特区创意智优审核委员会委员梁殷欣更在接受采访时说期待香港青年有机会将发展空间由香港扩展至大湾区。

  港府近年来力推科创教育

  一段时间以来,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都是香港本地教育的热词,发展科创产业十多年来亦一直是全社会讨论的热点。然而,十年来的热潮,却未能帮助STEM学科的学生走上专业的就业道路。

  近几年来,香港青年STEM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都是一个难题。STEM系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近年来政府以多个计划来推动创科发展,自STEM成为政府教育发展蓝图后,教育局于2016年年底推出新网站,发布有关香港STEM教育的最新信息,亦于2016年向每所小学发放一笔过的10万港元津贴,以提升STEM教学资源;2017年,向每所中学提供20万港元的同类津贴。今年亦透过STEM计划邀请中国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约定本地青少年9月3日进行“天地对话”。

  然而,基础教育的STEM热潮在就业市场很明显被泼了冷水。根据香港“大学教学资助委员会”(UGC)的最新数据,可以看到香港的大学毕业研究型人才很难找出路,理工科就业岗位也实在不够多。而在此次分享会上国家“十四五”规划宣讲团释出的声音意味着国家将帮助香港解决这些就业难题。

  理工科研究生比本科生更难就业

  根据2019/2020年的UGC数据,在当年参与调查的两万名全日制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有11.6%的人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研究生修课课程毕业生只有5.9%找不到,而研究生研究课程毕业生却高达32.2%的人没有明确出路。这一定程度反映出香港研究型人才就业难的问题。

  比起本科生和修课式研究生,研究课程研究生对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要求更高,就业方向也更偏科研路线。但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导致研究课程研究生更难在香港找工作。香港大学陈清泉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香港的研究院太小,研究机构太少,导致香港的研究型人才难以就业,研究生博士生除了努力进入香港高校之外没有出路做研究。香港的大学科研水平强劲,八间公立大学在世界都名列前茅,但是毕业出来的研究型人才却也面临就业压力。解决这个问题显然需要建设一些研究机构,让这些研究型人才能对口就业,发挥所长。

  理工科大学招生分数最低

  在关注到研究人员就业难的问题后,记者又进一步挖掘相关数据,想看看究竟哪些专业的研究生最难找工作。根据UGC的分类方式,主要学科被分为六大类别,对应相关的一些就业岗位。然而在对比学科毕业人数和成功就业人数后,很明显可以看出理工科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毕业人数和就业人数差别最大,也意味着理工科研究型人才想对口就业最难。

  事实上,在香港,理工科一直被视为“水泡科”,学生戏称的各校几大“颓科”也都是理工学科,大学招生分数也是这类学科最低。但是反观中国内地、新加坡等周围地区,理工科都很抢手。这或许和就业环境脱不开关系。香港产业结构不均衡,理工科相对应的行业产业都不发达,自然就业也不理想。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化学教授黄乃正曾表示,香港其实不乏基础研究人员,问题是本地就业前景暗淡。他谈到自己的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从事教师等收入稳定的职业,不愿做研究。而中国内地相对产业丰富,大力发展科技过程中对理工科人才需求也大,理工科反而成为受欢迎的专业。这也难怪近些年来香港人才外流,实在是本土难就业。

  而其他一些学科也多少存在研究人员对口就业困难的问题,只有教育科不但就业岗位覆盖毕业人数,还吸纳很多别的学科的毕业生。教育业也是香港的热门行业,因为教育需求一直存在,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也不错,并且和诸多基础学科相关联。因此,许多不好对口就业的研究生毕业生纷纷转到教育业工作。就像上文黄乃正院士所说,自己很多学生不干科研就转去做教师。

  “十四五”香港建设科创中心需融入国家发展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香港建设成国际科创中心,还可以对接大湾区推动产业化发展。国家提出要加快推进深港创新和科技园建设,支持香港和深圳共建一流的科技集群,完善整个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商品化、产业化、市场推广的过程。在这个背景条件下,理工科在未来也许能一扭颓势,成为就业新热门。更多研究型人才也有望找到对口工作,继续在研究之路走下去。

  香港广东青年总会主席霍启山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大湾区正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于落马洲设立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香港青年只要肯迈出脚步,一定可以在大湾区找到职业发展的方向和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主席吴学明指出,香港高校在多个研究领域名列前茅。港澳青年可抓住机遇,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健康医药、金融科技等产业的创科发展。

  而在这次的青年分享会上,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黄柳权也表示,中央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其中一个重要考虑是为港澳青年成长拓展空间、搭建平台,提供更多机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他提到,截至2020年底,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共孵化出港澳项目765个,吸纳港澳青年超过1000人。未来还会推动前海、南沙等地的创业基地建设,推出具吸引力的职位,为港澳青年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和工作机会。

  南方网记者 李乔新 王勇幸 见习记者 李心迪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