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彭庆华折“梅”:埋首耕耘,静待回响

入行30年获得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广东粤剧界第22朵“梅花”

2021-05-24 07:29 来源:南方都市报 周佩文

粤剧折子戏《赵子龙催归之“甘露寺”》,彭庆华扮演赵子龙。

  5月21日晚,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江苏南京揭晓,来自全国各地剧种的15名演员获得了本届梅花奖。作为参加本届梅花奖终评竞演的唯一的粤剧演员,彭庆华成功折“梅”,成为广东粤剧院第10位梅花奖演员、广东粤剧界第22位梅花奖演员。

  彭庆华以《粤韵华章——彭庆华粤剧折子戏专场》作为终评竞演剧目,以武生、小生、小武等不同行当塑造风格迥异的艺术形象,《赵子龙催归之“甘露寺”》《狸猫换太子之“搜妆盒”》《拜月记之“抢伞”》和《武松大闹狮子楼》四个粤剧折子戏,全面展示他文武双全、唱做俱佳的艺术才华。

  其中,《武松大闹狮子楼》是广东粤剧院2002年集结全院艺术骨干力量为彭庆华量身打造的剧目,该剧创造性地发展了粤剧的表演艺术特色,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硬桥硬马、拳拳到肉的南派武打风格,不仅有“高台照镜”、“手桥”等传统武打动作,还呈现在粤剧南派武打技艺“关斗砸人”的基础上独创的高难度动作“奔腾”。该剧至今已成功上演过百场,深得广大粤剧戏迷的喜爱。

  彭庆华是国家一级演员、广东粤剧院一团团长、文武生,师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彭庆华受家学熏陶,从小喜欢武术和戏曲,他嗓音清亮,功架扎实,造型威武,扮相英俊,富有朝气。在粤剧表演道路上,他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将詠春拳法融入戏曲表演,形成极具自我特色、刚柔并济的舞台表演风格。此次参与梅花奖竞逐前,他曾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谈到了粤剧武打戏的现状以及在新时代下的传承等问题。彭庆华这次参赛的折子戏专场里有一句话,“埋首耕耘,静待回响。”这同样也适用于彭庆华为粤剧的传承和发展所做的努力。

  谈“看家戏”

  演了20年“武松”

  仿佛就停留在那出戏里

  南都:在四个折子戏当中,压轴的《武松大闹狮子楼》无疑是最受观众喜欢的。你也曾开玩笑说“铁打的武松,流水的西门庆”,你的“武松”从20多岁演到现在40多岁,能谈谈感受吗?

  彭庆华:作为一名粤剧演员,特别是还在剧团里面演出的演员,我们记得住的不是岁月,而是每出戏。如果一出戏一直在演,那么你的时间仿佛就停留在那出戏里面。只有当这出戏放下了,才意味着演员可能过了某一个阶段。比如说《武松大闹狮子楼》,20年来观众的需求从没停过,时不时就要演一场,特别是早些年,每年十几二十场、二三十场这样不断地演出。说代表作也好,“看家戏”也罢,一说粤剧南派武打戏首先想到的就是《武松大闹狮子楼》。这么多年演下来,我经常提醒自己,哪怕场次再多,我也绝不能演“油”了。我就一直这么要求自己。

  南都:你受家学熏陶,从小喜欢武术和戏曲,请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彭庆华:我爷爷彭鸿秋,江湖上的名称是彭秋,人称“八叔”。他是詠春拳传承人,师承岑能,他是奠定詠春拳在广州武术界地位的一代宗师,现在是国内詠春拳辈分最高的人。我7岁起就跟爷爷练拳。(注:咏春拳自严咏春传下后,渐渐分为三派:咏春、永春、詠春。彭秋传的是詠春一派。)2013年起,我专门举办过“粤剧与咏春”的讲座。其实咏春拳跟粤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咏春,也称红船咏春。咏春拳几大流派的祖师,都属红船子弟。红船,更是粤剧演员在去表演时乘坐的船。粤剧讲究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与手眼身法步)和中国武术的“八法”(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也有着一定相似之处。当咏春拳元素融入到粤剧中,便形成独特的粤剧南派武打表演风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粤剧南拳,其招式、力量、速度都是经过加工变化的,是一种艺术的夸张。我从小练詠春,所以一上手练粤剧南派武打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彭庆华。

  谈表演进展

  主动吸取各流派精华

  变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南都:这么多年在粤剧舞台上呈现的南派武打表演,有没新的发展?

  彭庆华:其实粤剧一直都是随着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这些直接刺激观众(感官)的武打戏,所以在粤剧舞台上你会看到各流各派的武打动作。有来自京剧的武打动作,有像街头卖艺的动作,如梁荫堂先生曾经在舞台上表演心口碎大石、跪玻璃等,这些都是南派表演的特点,特别显豁刺激。这也跟南北观众的欣赏习惯有关,不同的欣赏习惯对演员的表演也会提出要求。粤剧生长在岭南,在广东这个信息最爆炸的地方,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打架”,我们会主动去吸取各流各派的精华,然后变化成为自己的东西。

  南都:你入行30年了,这么多年来你在舞台上有过要放弃的想法吗?

  彭庆华:萌生想放弃的念头,应该说是在不同的阶段都有过,但是幸好自己坚持下来了,也幸好身边有一帮很好的师长、同事,甚至领导,给我鼓励,支撑我走下来。也幸好是在广东粤剧院,这是一个对粤剧有信仰的地方,我作为身处其中的粤剧人感觉很幸福、很幸运。

  谈粤剧传承

  挖掘粤剧传统经典

  让观众买票入场看戏

  南都:前几年你主演的《决战天策府》又叫好又卖座,接下来有计划再做类似尝试吗?

  彭庆华:好的题材和好的项目是可遇不可求的,有些创作讲究天时地利,但需要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当然,我们很有信心,同样的题材在我们手里面都生出不一样的花。广东粤剧院中生代的创作人员其实都有一个很强烈的意愿,就是要演一些让观众记得住,并且愿意买票进场的戏——相信这会越来越成为主流的创作思维。

  南都:跟目前很多剧种一样,粤剧也面临着文戏多武戏少的局面,你怎么看待这种现状?对于发展南派武打表演,你有何建议?

  彭庆华:整个文艺行业,特别是戏曲行业更好的传承发展的话,应该让它恢复到本来的状态——让观众买票入场看戏,是指愿意买单的观众。如果没有文化消费,文化怎么发展?我们现在工作的重点放在把传统经典作品挖掘,是为了以后在创作里能找到粤剧的“根”,而不会因此演变成各剧种“天下大同”的局面。

  同样的题材,我们粤剧创作出来,有我们自己的美,这种美就应该在传统里面去挖掘,在我们不同的表演里面去发掘,在不同的传承里面去发掘。但是这种传承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像武打,我们不是为了武打而武打。排戏演出归根到底是搞清楚为了什么去演出、演给谁看。我们要清楚定位那些愿意买票入场的观众,比如说观众就喜欢看文戏,我们就用极致美、典雅的故事去感动他们。如果观众喜欢看武戏,我们就用精彩的武打去征服他们。但前提是,我们的故事、题材、创作,各方面的运作、运营,都要向着这帮观众去走。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一些既叫好又叫座并且具有自己特点、特色的作品来。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韦栩滢 李倩妍

  图片由广东粤剧院提供

编辑:陈雨昀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