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迟到的婚礼 迟来的春节

外出务工20年的侗族小伙吴育位国庆回乡为妹妹摆婚宴

2020-10-07 06:41 来源:南方都市报 任磊斌 黎湛均 张志韬

10月4日,侗族姑娘吴玉花出嫁了。

新郎接亲,要先经“关卡”考验。

中秋夜,吴育位和家人们团聚,一起吃晚饭。

吴玉花带着侄儿侄女们在田间地头玩耍。

10月1日上午,吴育位与妻子乘高铁回贵州老家,窗外广西桂林风光如画。

  10月2日,晴间多云。

  10月3日,多云间阴。

  10月4日,小雨。

  10月1日,中秋国庆双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已进入了秋收的常态。4日凌晨开始,小雨,温度下降了约10℃,这片大山迎来了一个“迟来的春节”。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大家过春节的节奏。侗族大姑娘吴玉花的婚礼,从原定的农历新年推迟到了10月4日举行,这里的说法是“办酒”,老家寨子上会很热闹。为了妹妹办酒,在广州花都狮岭做皮具皮革行当的大哥吴育位和大嫂谢绍英,赶完9月底最后一批货,中秋节当天一大早就出发,乘坐贵广线高铁,用最快的速度赶回山里来。

  从矿井捡回一条命,两兄弟决定外出闯荡

  育位和育树两兄弟在坌处镇孔埠村的寨子上长大,用他们经常挂在口边的话来形容,“小的时候,真是穷怕了!”1980年生的大哥育位只读到了初二便辍学,老二育树也只读完了初中。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村子附近的金矿打散工帮补家里,他们还有两个弟弟育定和育政,以及最小的妹妹玉花仍在读书。淘金矿上的打工生活,让两个少年尝尽了苦头,也慢慢承担起养家的重任。

  “运气不好,有一次在浙江洞(来自不同省份的矿主所承包的矿井称谓),我们碰到了一坨大的(矿脉)石头,可石头砸下来,我二弟肩膀和腰都被砸中了,手电筒没了,蜡烛也没了,一片漆黑,我俩互相推拉,凭着记忆,爬了100多米爬到了井口,捡回了一条命。第二天进去的人就在我们被砸到的位置挖出了金,一坨石头就赚了5000多元。要知道5000多元,在2000年的时候算很多了,我们两兄弟还没见过那么多钱……但自从那一次之后,我和我弟就有了很深的心理阴影,决定不能再挖矿了,要出去打工,闯一下。”

  同年,两兄弟各揣着攒下的钱,到了广州花都狮岭,开始了在外地务工的生活。其间,他们也辗转到过广东东莞、深圳,浙江等地的箱包厂、手表厂打工。20年的打工经历,两兄弟没赚到他们理想中的“大钱”,但完全能解决温饱,奔向小康生活。两兄弟打工,不断往家里寄钱,三个弟妹也读完了初中,老家的生活条件慢慢好转。就和中国大部分的农村务工家庭一样,兄长打了前站,弟妹们也先后到了广州花都狮岭工作。

  二弟育树现在在狮岭有个箱包小厂子。今年受到疫情影响,生意一般般,9月25日才接到一个订购几百个女式手提包的单子,一定要在5天内赶出来。请临工,叫大哥和嫂子晚上来帮忙,连续几天工作到深夜。育树是小老板,买了台小汽车,9月30日,他开车载着小儿子吴迪、两兄弟给妹妹准备的一大堆结婚礼物,还有两盒广式月饼回了家。妹妹玉花的婚事是家里近几年最重要的心头事,两个哥哥虽没有把疼爱挂在嘴边,但半吊着的心还是从言行上就能轻易看出来。

  大哥吴育位和大嫂谢绍英则乘坐高铁返乡。10月1日,G6253,广州北到广州南;D1842,广州南至从江。“这次回家感觉很不一样,虽说妹妹办酒是最重要的事,但这次回家我们还得一起把稻子收了,然后才办酒。我出来打工20年,还是第一次回去过中秋呢!”

  贵广高铁,务工者的快速通道

  “先生,出示一下您的身份证!”

  D1842,动车在贵广线上运行,一路往西。列车正准备进入广西境内时,身着漂亮制服、个子高高的列车长周洁正进行着车票查验工作,刚好来到吴育位身旁。

  列车从广东进入广西,贺州沿线的峰林风光很好。吴育位看着窗外一下没有反应过来,听到了周洁的问询才回头,手插进口袋掏出身份证。

  “几点能到从江啊?”心急,明明知道到站时间的他还是多问了周洁一次。

  “12点32分会到达从江站,放心我们按计划运行,准点到达!”周洁审慎地再翻看了一次时刻表,给予了吴育位肯定的回答。“前面到达阳朔站之前还会有一段山水甲天下的好风景呢!是高铁的独家角度喔。在这一侧的窗边就可以看到,我们会有车厢广播提醒的。”周洁跟育位说。

  见到有记者跟随贵州少数民族老乡返乡,周洁简单介绍了一下贵广高铁的情况。“针对贵广线上‘旅行团多、务工人员多、少数民族多’的旅客特点,我们车队创建了‘醉美黔程 精彩旅行’服务品牌,有‘四心’服务、‘全心’服务,突出车班作业乘务规范,展现服务形象。‘耐心’服务,突出做好贵广线列车安全基础与应急演练工作。贵广线这边很多旅客都是第一次乘坐高铁动车,对于高铁动车禁止吸烟这一点认识比较薄弱,我们必须做到每个站、每半小时在车厢里宣传一次,以确保列车安全运行。‘精心’服务,结合贵广线路旅行团客流和当地的少数民族特色,由我们的乘务员充当导游,向旅客们介绍沿途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还有‘爱心’服务,我们在5号车厢乘务间内设有哺育室,配有儿童小玩具、漫画图册等,在大件行李架存放处放置‘卡轮器’和防滑垫,在测量身高时会为儿童提供爱心脚垫。”

  就像吴先生这样,爱看这条中国最美高铁线沿途风光的旅客,我们也有特别设定。在列车抵达阳朔站前5分钟,旅客往车外放眼望去,远方群山耸翠,村树含烟,阡陌纵横,屋宇错落,宛若陶渊明笔下“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桃源画境。

  “你看,我用视频记录了下来,带回去跟家里的爸妈和孩子分享,从广州南出发到阳朔只要2个小时的车程,但他们也只有在镜头里才能感受到这美丽的风景,现在就希望疫情快点过去,爸妈和孩子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出来旅行了。”周洁掏出手机展示给育位和邻座的几位乘客看,一段短短的竖屏录影,风光很棒。

  育位得到了到达时间的肯定回答,又看到风光视频,着急的心情舒缓了很多。就在5分钟之前,他还和提早出发但还堵在高速公路上的弟弟聊过语音,近20个小时的公路车程,二弟育树在中秋节当天中午才刚刚进入贵州境内。“如果不是要拉很多东西回去的话,坐高铁还是方便很多。我记得以前没有高铁的年代,要不就是去县城坐大巴,要不就是先坐车到湖南怀化,然后坐铁路(普铁)去广州。那几乎是整整的一天一夜时间。太折腾了,所以前十几年几乎是过春节才会回家一趟。这几年,有了高铁,我一年就会回老家几次。”

  办酒,成为他们中秋团聚的主话题

  二弟育树经历了22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在10月1日午后1点多回到了老家孔埠村。而1日早上才出发的大哥育位则通过高铁到达从江站,然后转乘小面的在下午3点多回到村寨。

  这个时候,妹妹玉花扎着马尾夹着红色的大蝴蝶结,正带着几个哥哥的小孩在房子山头对开的天地里玩耍,一点都没有即将做新娘子的紧张,更像是幼儿园老师,带着大中小班的孩子在上课。

  吹一口蒲公英,撕开芒草心往嘴里嚼,将脚插到溪水里洗干净泥巴。这些山沟沟里面的记忆,在家里第三代的孩子们脑海里正一点点地填写着。

  吴育位、吴育树两个哥哥为首,打工赚钱,家里十年前建了新房。是个“独家山”,就是距离村子一公里外,在一个小山头上建起单家独院,这个小山头位于县道边上,被两侧的梯田包围起来,风光旖旎。出行没问题,但通讯网络还有点差。

  1日晚的中秋节,老爸凡叔亲自做的焖鸭非常美味,饭后的柚子是老二育树用车拉回来的广东梅州特产,当然还有广式月饼了。除了育位和育树的两个大儿子一个高一,一个初三,其他的第三代都在10岁以下,有六个,堂屋里充斥着吵闹声。两老和兄妹们自然以办酒的事作为了中秋节团聚的主话题,这是20年来人最齐的一次中秋节,也是家庭会议开得最久的一次。

  一段家族音乐会的场景忽然出现。4个6至10岁的孙女要为姑姑办酒表演一个舞蹈,音乐是“网络神曲”《旧梦一场》,老大育位的小女儿和老三育定的大女儿是主角,负责跳舞。

  2日一早,天还有点阴,山里面雾气有点重。但育位带着老三老四到天柱县城置办办酒用品去了。老二育树则在家里准备收稻子。见是阴天,他开着车在几公里范围内的公路边绕了一下,摘了些松树菌。“正好中秋国庆双节,有8天长假就回来了,每年也只有这个季节才有松树菌,美味,而且周期只有几天。这次遇上了,要摘一些。煮个鸡汤,甜得很。小时候家里穷,有松树菌吃特别兴奋。”

  “山里面的菌菇很多,外边人不懂的可能就有危险,很多有毒,不能吃。松树菌可以吃,一般都长在小棵的松树底下,和枯叶颜色差不多,不容易找到。也有人摘了拿去卖,现在要50块钱一斤。”育树说。

  临近中午,育树的手机响了起来。原来是妻子给他打电话喊帮忙了,太阳出来了,要赶紧把最后一片稻子收割完。爸爸凡叔、妹妹玉花和4个嫂子是梯田里收稻谷的主力,今年刚买的电动打谷机派上了用场。就是因为要办喜酒,堂屋、阁楼都变成了宴席场地,稻子没更多的地方晾晒,要用上电动机器尽快把稻子打成谷子堆放到角落里。气温在20多℃度,汗和脚丫上泥土的味道混合,发散在山间的树、草、花之中,这是丰收季节的味道。

  “这几天对于我来说很特别”

  3日,喜酒越来越近。作为山沟里面的大龄女青年玉花开始有点紧张和兴奋了。“前两天晚上我都睡得特别香,一觉到天亮。但今天见到很多亲戚都已经提前过来帮忙了,他们都是为我而来,我是主角,独家山上很难有这么多人聚过来,很兴奋。”

  妹妹玉花也只是读到了初中毕业,在外打工,在工厂里面做过包装组长,也尝过连续通宵工作没有领到工钱的亏;面对过大城市里的竞争,吃过不少苦;然后为了能近距离照顾父母,又回到了县城做销售。回到老家来,也帮助哥嫂们照顾着留守儿童、留守少年,成了小半个妈妈、小半个老师;她是第二代里唯一一个90后,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性格开朗而练达,也是在同辈中极少接近30岁还没有成家的女性。

  “本来办酒是在农历新年,原定正月初八的,那时候全家人都在,亲戚朋友过来也方便。但疫情来了,大家不能串门,按照规定还只能有限制地出门采购生活物资,酒席根本办不成。只能推迟了。现在疫情已经缓和了,第一个长假赶不上,就只能在第二个长假进行了。刚好还碰上了中秋节和收成的时间,亲戚和闺蜜们都能来参加婚礼,这几天对于我来说很特别。”玉花说。

  10月4日凌晨,冷空气静静地翻越黔东南的侗族大山,雨点由微弱渐大,气温一下子骤降了超过十℃。寨子上大家纷纷穿上长袖和外套,“这天气,真的有过年的感觉呢!”大哥育位说。

  小雨中,鞭炮声响起,烟花也点上了,从“独家山”上飘过来的空气中带着火药的熏味,新郎的花车来了。进门前先挡两道酒卡,拉几段山歌,这是侗族办酒的习俗。蛋卷、腌鱼和扣肉是侗族寨子的必备菜,还有炒牛肉、煮鸭等,压轴菜是粉蒸肉。当然,少数民族的自酿米酒可是后颈很足的气氛催化剂了。

  采写:南都记者 任磊斌

  摄影:南都记者 黎湛均 张志韬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