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广东援鄂医生坐着高铁重回武汉

00后患者康复考上大学,方舱医院已了无痕迹

2020-10-01 08:08 来源:南方都市报 马辉

9月27日夜晚,武昌江边,武汉长江大桥下,市民们在晚饭后跳广场舞。

9月27日,刘晓春医生乘坐高铁回到曾经战斗过的武汉。

刘晓春医生带着一本书打算赠送给曾经治疗过的患者。

9月27日,刘晓春医生终于见到他曾经治疗过的患者,他已经是个大学生了。

9月28日,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曾经的武汉江汉方舱医院已经恢复正常秩序,布展如火如荼。

武汉国际会展中心非展区,在曾经的江汉方舱医院,刘医生捡到一块曾经用在医院的标志牌。

  10月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将联合启动“坐着高铁看中国”主题宣传活动。

  此次主题宣传活动选取京沪高铁、哈大高铁、青藏铁路等10条有代表性的铁路线路,从历史维度、国家战略、百姓民生等视角挖掘提炼线路特色主题,从10月1日到8日集中推出报道,实现中央地方媒体联动、网上网下贯通。活动将从节日乘车出行切入,借铁路线串联起经济社会发展的地理线和动人暖心的故事线,营造轻松愉悦、温馨祥和的节日氛围,反映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展示历经风雨磨砺出的民族自信心、精气神。

  活动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澎湃新闻、现代快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将综合运用直播报道、纪实故事、景观航拍、数据描述、大小屏融合等融媒体方式开展报道,吸引高铁乘客、沿线群众、广大观众参与互动。 新华社

  半年之后,广东援鄂医生刘晓春回到武汉。他特意强调是“回”,这个字已然超越地理空间的往复、车次终点的转换。刘医生把它总结为“武汉情结”,属于成千上万在特殊时期驰援过、战斗过的医护人员的共同特质。

  4个小时,列车从羊城直达江城。两天时间,刘晓春重回方舱医院,还和当时结识的一位18岁新冠病人真正见了一“面”:短短几个月,对方的身份由方舱内复习高考的中学生变成初入校园的大学生。

  在武汉的所见所闻中,给刘医生留下深刻印象的长江大桥底岸边火热起舞的人群。如此规模,刘晓春第一次见到,心有震撼,视其为城市活过来的一种象征:“经历灾难,武汉人是懂得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

  从游客到驰援

  公交车载着他们去酒店。从此,依靠公交上班、下班,刘晓春过上“两点一线”的生活

  刘晓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今年疫情最严重时期,作为广东援鄂医疗队队员、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队员驰援武汉,长达一个多月。

  于武汉而言,6年前,他是游客。2014年的十一假期,刘晓春去了一次武汉。彼时,武广高铁开通5年,时空大大缩短。刘晓春记得,除了高楼大厦,到处都是人,他的形容词是“熙熙攘攘、人山人海”。挤在人群中逛黄鹤楼、户部巷,游客刘晓春觉得武汉有繁华气度,何况武汉站周边还在修修建建,整个城市都在兴土木,生机勃勃。

  再见时却是冬春之交。一场疫情,调动全国医护力量。今年2月4日下午,刘晓春和同伴由广州出发,晚上到达武汉。武汉站在12306购票网站上处于“消失”状态,队员们的车票买到的是下一站,仍在武汉下车。站内空荡阴沉,日常停摆了,只有停摆本身继续推进。

  天气有点冷,医疗队员穿着冲锋衣。刘晓春心里挺沉重。一开始,紧张情绪在所难免。“有人戏称,武汉的上空都漂浮着病毒”,但落地之后他没再害怕。公交车载着他们去酒店。从此,依靠公交上班、下班,刘晓春过上“两点一线”的生活。

  2月5日,他进入江汉方舱医院工作。2月下旬,转至支援江汉开发区方舱医院。3月8日,江汉开发区方舱医院休舱。经过休整,3月20日他从武汉站返回广东。

  80后和00后

  渐渐地,两人关系变熟,聊天范围变广,80后刘医生成了00后李同学的“哥”

  北上的高铁时速300公里。此次,刘医生特意抽出两天的时间重返武汉。3月份支援任务结束离开后,刘晓春有很长一段时间仍在关注武汉的情况,他每天尤其注意武汉新冠疫情的各种数据。好消息伴随春天而来。4月8日,武汉离汉通道正式解封;4月26日,经过武汉和全国援鄂医务人员共同努力,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

  “医生,你会有害怕紧张的时候吗?”时隔数月,刘晓春还清晰地记得在方舱医院交到的“小朋友”李华华。

  “年龄小,看起来就是学生”,例行查房询问病情时,刘晓春注意到角落里一个文静的男孩。他瞥见这个病人的小桌子上放着特别的东西:英语、数学、化学学科资料。

  是个高考生。刘医生侧面了解到一点信息,也猜出了男孩的焦虑。此后,他会特别留意,每次路过都要上前搭几句话:“快高考了,你紧张吗?是不是压力大?”渐渐地,两人关系变熟,聊天范围变广,80后刘医生成了00后李同学的“哥”。

  “你当年会紧张吗?”李同学反问他。刘晓春参加高考是2003年,恰逢非典,同样特别,因此就用亲身经验开解“小朋友”的疑惑。

  大约过了10天李华华出院了。刘医生列了长长的注意清单,包括饮食、去哪复查、和家人如何相处等。在李华华出院隔离期间、考前考后,刘晓春都会给他一些嘱咐和鼓励。

  “比以前更懂事了”

  看到他的点滴改变,由衷感到欣慰,相信经过大学的磨炼,会好更多

  李同学考上了武汉本地的大学。“本来约定高考之后,他来广州找我,后来他自己去参加社会实践,要锻炼自己”,刘晓春对此很支持,认为小孩应该多出去经历经历。

  9月,李华华终于开学了。有一天,刘医生突然告诉他,要去武汉看看这个弟弟。李华华当即答应,约定在学校见面。“我没有见过他的真面目,他也没看过我摘掉口罩的样子呢”,到达武汉前,刘医生想着,即使是曾经并肩协作的医护战友也看不清面庞,那确实是特殊情境下互相存在的神秘感。

  出发之前,刘晓春还在纠结,自嘲有点不懂该送现在的大学生什么礼物。他最终决定带的,一份是应景礼——月饼,一份则是《武汉一定赢》,一本抗疫漫画纪念册。高铁到了,刘医生直接打车奔赴李同学所在的学校。

  这也算一次“网友见面”,甚至在聊了半个小时之后两人才摘下口罩。李华华说,“大哥哥”摘掉口罩的样子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年轻。“宿舍几个人?课多不多?中秋回不回家?转变适不适应?专业要跟上;英语很重要;有时间一定多运动”,刘医生主导了聊天的方向,倾心给出了经验之谈。

  关于方舱的故事,李同学补充了一些细节。认识没几天,刘医生怕李同学冷,托同事给他送去厚衣服;刘医生话比较多,一直是他发起话题,关心李同学的学习和身体状况;此外,有个内蒙古包头的护士姐姐对他也特别好,给他送好吃的。

  李同学在1月底2月初,也度过灰暗的时刻,那一段时间他天天发高烧。对于过往,他现在几乎未与他人主动谈起。虽然疫情对自身成长的影响,李同学难以具言,可是他妈妈告诉他:你比以前更懂事了。

  第二天,刘医生回忆起见面场景,看到李华华的点滴改变,他由衷感到欣慰。“他以前都不太爱说话的,我相信,经过大学的磨炼,会好更多”。李华华私下里对刘医生说:真的要当面谢谢你,没有你的照顾,我可能没有那么好的心态应对高考。

  方舱已难认得

  一块小小的指示板上面有“病毒采样管、真空采血管”字样,似乎是仅存的方舱“遗物”

  9月底的一天,武汉国际会展中心。这里将进行为期两周的服装展,商铺和工人忙着搭场地、运来物料,快递小货车在门外停得满当。穿越人声鼎沸,绕过麻袋纸箱和模特衣架,刘晓春试图寻找工作过的“痕迹”。

  “当时的病人、队友,历历在目。然而,如果不是在这工作过,几个月前方舱医院内的布置、场景、如何进出,外人根本无从得知”,刘晓春感慨万千。

  江汉方舱医院位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今年初经过紧急改造建设,成为武汉首批投入使用、收治患者的方舱医院。截至3月9日正式休舱,先后有20支外省援鄂医疗队、武汉本市5家医院与协和医院医、护、技管理团队共同奋战过。

  方舱里的新冠患者以轻症居多。轻症并不代表毒力弱,医生要对症治疗,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同时还要管理患者在方舱的日常生活。“管几十个病人,我每天都特别忙”,刘医生不怕忙,他觉得最难熬的是下半夜2点到早上8点的班。病人都入睡了,他只能站一站、坐一坐,一个人发呆,一分钟一分钟地计算时间。加上护目镜花掉了,身上厚厚的隔离衣,出完汗黏黏的,时间一长阵阵发冷。

  此方舱医院总床位数超过1500张。在会展中心一楼,一块小小的指示板被发现,上面有“病毒采样管、真空采血管”字样,似乎是仅存的方舱“遗物”。

  半年多前,这里曾经是武汉累计收治病人最多的方舱。刘晓春也亲眼见证了舱内病人心态的前后对比。许多病人从最初的不理解、紧张,到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顺利出院,增强了信心。秩序好了,他们开始习惯方舱的生活,看报纸、读书、听广播,聊聊天、练练字、下下棋,唱歌做操跳舞,舱内百态。

  方舱医院有个医生工作群,大群几百人。到支援后期,有医生会在群里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

  刘晓春因为工作的关系,也结识了内蒙古等地的医护战友。也是因为驰援武汉的原因,他在自己住的酒店见到了大学同学,两人超过10年未见。因武汉而产生的缘分让刘医生心心念念。他定了一个计划,等明年2月,会再访武汉,那将是别样的一周年。

  记者手记

  武汉生活

  十一长假未真正到来时,长江大桥下的江边还是武汉人的地盘。秋天的夜晚,气温适宜,把时光消磨于舞步间。在树影斑驳处、或明或暗处,三三两两,成双入对,优雅有优雅的风格,放肆有放肆的市场,和大分贝的音乐起承转合步调一致。音响里的歌声都是流行的,只不过“流行”具备50年的跨度。“在广州都很难见到”,刘晓春医生发出赞叹。

  我之前2月中旬到4月下旬在武汉采访报道,是这座城市历经伤痛然后重启的千千万万亲历者之一。虽然,4月解封后武汉逐渐有了人气,但恢复仍需时间的考验。五个月后重返武汉,长江边舞者们表现出的生命力像是给我心头一击,令人几欲落泪。

  武汉堵车。傍晚6点多,市区(未跨江)不到5公里的路堵了十几分钟。也许这是再日常不过的现象,并且谁都会遇堵火大。那么,武汉现在和其他城市有什么不同?有一位市民的声音如下:表面上一切恢复了,实际上武汉经历了什么,只有武汉人自己知道。

  也有好消息。之前采访过一对年轻夫妻,疫情期间被困武汉。待产的孕妇缺乏交通工具,志愿者帮助接力,才把她安全送到近20公里外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3月3日凌晨入院,当天早上顺利诞下男婴。最近,婴儿的爸爸告诉我,前几天志愿者团队和当时所接送的孕妇们还进行了线下聚会。目前,小宝宝已经快7个月,长得很快;他们夫妇的生活中心完全放到了孩子身上,“今年感到五行缺钱,为了下一代要赚点钱了”。

  (本文中,李华华为化名)

  采写:南都记者 马辉 摄影:南都记者 钟锐钧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