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大数据追踪、用户画像应有边界

个人信息保护主题日活动观点交锋环节,迎来神秘嘉宾王源

2020-09-21 07:51 来源:南方都市报 李玲 黄莉玲

  昨日,网络安全宣传周个人信息保护主题日活动上,神秘嘉宾——知名歌手、演员王源(右一)亮相。 南都记者 潘颖欣 实习生 孙逸辉 摄

  昨日,网络安全宣传周个人信息保护主题日活动在北京举行,观点交锋环节,现场迎来一位神秘嘉宾——知名歌手、演员王源。

  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王源、21世纪报系首席运营官虞伟、TalkingData创始人兼CEO崔晓波和梆梆安全董事长兼CEO阚志刚,围绕数据画像、精准推送和隐私保护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与会嘉宾认为,大数据追踪和用户画像应当有边界,在提升企业效率、个人便利和隐私保护之间应取得平衡,建议对标签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并赋予用户拥有不被追踪的控制权。

  谈App追踪:

  关键看追踪到什么程度

  在“App个人信息保护主题”发布活动上,观点交锋环节由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组副组长洪延青主持。他向四位嘉宾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App的追踪行为。

  首先被邀请回答的是王源。他提到作为公众人物,确实在很多情况下经常被追踪,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但这是主观可感知的。相比之下,App的追踪更加隐蔽和难以感知。“在用户未知情、未被告知的情况下,(在网上)任意一个操作都会被记录、甚至汇总起来,这严格来说是一种侵犯隐私的行为,有可能会带来电话骚扰、短信轰炸、甚至个人账号受威胁等问题。”王源说。

  虞伟则表示大数据时代,个人上网不想被追踪几乎不可能,关键在于这种追踪到什么程度。App所收集的个人信息应该与其提供的网络服务相关,否则就存在过度收集的嫌疑。

  据崔晓波介绍,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原则:一个是正当性,如果收集数据侵害到用户隐私,则缺少正当性;二是必要性,现在一些App往往会越权收集信息,这并不可取;三是最小化原则,主要适用于信息的应用环节,目的是为了防止用户数据被滥用。

  针对人们关注的话题——安全,是否有技术手段防范“被追踪”?从事网络安全工作的阚志刚表示,相关的技术是存在的,但要做到百分之百地防范不太可能。目前市面上有越来越多的黑灰产人员在汇总用户信息,他希望可以和商业公司共同努力,逐渐提高安全防范的能力。

  谈人脸识别技术:

  若不涉及公共安全,不应大范围使用

  除了App追踪外,摄像头也是常见的追踪手段。尤其是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不断加速落地,从门禁考勤、交通安检到支付转账、政府办事,处处可见这项技术的影子。

  王源发现近两年来,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如果不涉及公共安全却大范围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王源表示不太赞成。为了不被识别,“我们每天遮上脸也不是办法,况且现在戴上口罩也能进行识别。”

  虞伟也认为,目前存在不少过度收集人脸信息的现象,即便在特定场景下收集了人脸信息,也要特别关注这些信息的保存期限和使用范围,它们多久会被删除,是否被共享、用于其它目的。

  在阚志刚看来,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并非绝对安全。不巧在上周,他刚遇到了手机丢失的情况——“手机失踪24小时,我感觉我的钱随时可能被黑客转走。”因此,阚志刚认为在一些特定场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比如抓犯罪分子等)可以理解,但如果将人脸识别用于身份认证上,则需要考虑风险。

  据南都记者了解,美国的部分州专门出台了人脸识别禁令,要求学校、旅馆、饭店等场所不得使用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阚志刚建议,国内也应该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规范,出台相应的规定。

  谈用户画像:

  给用户权利控制标签的颗粒度

  大数据时代,通过各种各样的追踪手段,人们被收集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并在后台被机器打上了一个个标签,最终形成用户画像。

  当天,王源分享了自己的很多生活感受和疑惑——刚刚聊到或者搜索某样东西,很快收到App的推送,一开始他觉得很方便,后来想想有点后怕。“这种画像的积累次数越多,会不会使得个人信息暴露越多?会不会让我们的有些个人信息被恶意利用?”王源担忧道。

  阚志刚认为,企业出于正当性目的对客户进行画像的行为可以理解,但必须对画像的结果进行强度保护。他建议将标签分成群体标签和个人标签两大类进行管理,并严格控制与个人隐私相关联的标签。

  崔晓波也持类似的观点。在他看来,当前人们对于精准推送和用户画像的担忧源于信息的不透明。因此,建议在数据加工环节,由政府或行业协会为主导对在某一类的行业里面的标签进行定义,再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此外,在应用环节也应加强监管,比如关注大数据杀熟,探究这种打标签的行为是否会带来价格歧视的后果。

  南都记者注意到,“观点交锋”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的是,嘉宾们希望对标签有什么控制能力?虞伟表示,希望用户拥有可知晓、可修改、可删除互联网标签的权利。他认为,算法经济下,应关注信息收集的边界、信息的挖掘和利用场景,要在算法中加入人文关怀,让算法服务于社会,而不是把人当成一个各种数字算法叠加的工具。“说白了,这还是一个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数据的聚合会提高社会效率,但是人类社会不能唯效率论。商业时代的数据画像也需要有伦理,有温度。”

  作为一名00后,王源将目光放在青少年网络保护上。他提到相比成年人,青少年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识别能力,他们所处的网络空间更加脆弱,也更需要得到保护。因此,他呼吁App对于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少一点追踪,多一点关怀。”与此同时,每一位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也要在家长的指导下保护好个人隐私,避免受到网络伤害。

  关注

  公安部依法处置七千余款违法违规App

  昨日,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分别介绍了本部门的App治理工作的内容和未来工作重点。

  回顾2020年的工作,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处长尚铁力介绍,工信部累计巡查了4.8万余款App,专项检查200余款App。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处长赵云霞表示,今年以来,依托网民举报,公安部巡查发现并依法处置了7000余款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App。

  据了解,今年7月,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四部门启动了新一轮2020年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治理工作。面对百万量级的App市场,治理工作仍然艰巨。中央网信办网络安全协调局副处长梁立军指出,后续治理工作要聚焦个人信息收集使用中的争议问题和复杂场景,加快推动相关标准制定工作。他强调,第三方SDK、应用商店和手机厂商等需落实相关主体的责任,对拒不整改、逃避打击等情节严重的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处罚力度。

  市场监管总局处长徐秋媛表示,市场监管总局将联合中央网信办等部门,研究建立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治理长效机制,继续指导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查处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违法行为;加大App安全认证实施力度,推动认证结果在社会的广泛采信。

  出品: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

  采写:南都记者 李玲 黄莉玲

  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尤一炜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