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连官兵在高温暴雨环境下,锤炼过硬军事技能。
连队在连石前举行宣誓仪式,筑牢官兵理想信念。
7月20日,“硬骨头六连”连史馆。走进大门,按左右四行、五列排开的40多幅奖项奖牌岿然展现,满满挂了一墙。中心最大的两幅,分别写着“硬骨头六连”和“英雄硬六连”。最右下角留了一个空缺。
这是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的荣誉墙。“硬骨头六连”是一支传承红军血脉、敢打硬仗恶仗的英雄连队,以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三股劲”和战备思想硬、战斗作风硬、军事技术硬、军政纪律硬“四过硬”为核心的“硬骨头精神”享誉全军。
1964年、1985年,连队分别被国防部和中央军委授予“硬骨头六连”“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8次、集体二等功27次,3次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空白处,是全连下一个进发的高地。”六连连长赵松说道。在他看来,强军之路漫漫,全连官兵应不断踏上越战越强的征程。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南都记者走进“硬骨头六连”营地,一睹这一英雄集体背后铮铮铁汉们的风采,讲述这一硬核基层部队铁心向党铸忠诚、实战实训强本领、英勇无畏砺血性的先进事迹。
铁心向党铸忠诚
在“硬骨头六连”有这样经久传诵的一句话:“铁心跟党听指挥,万难不屈硬骨头。”革命战争年代,六连官兵将铁心向党的坚定信念视为“命根子”,在生死考验中浴血奋战;走进新时期,他们把向党看齐作为凝心聚力的“传家宝”。
“在连队,深读历史、学研理论成为新风尚。”指导员冯杰介绍,每当新兵入伍、干部调入,第一件事就是参观荣誉室,读的第一本书是连史册,唱的第一首歌是连歌。在连队,3个排分别以刘四虎、尹玉芬、李恩龙3位全国著名战斗英雄命名,每个班都把本班的战斗英雄画像悬挂在墙上。“六连官兵都通晓连队历史,每个人都可以当解说员。”
连队坚持每日读书、每周评书、每月荐书、每季购书,官兵靠着“读书”这一法宝,扎牢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子。《长征》《苦难辉煌》……这些都是连队官兵常见的案头书,连队官兵在通读几遍之余,还把关于工作、生活、成长的感悟写在学习笔记上,用理论解答平时遇到的思想困惑。不少年轻士兵在六连坚定理想信念,取得成长。
2019年8月,旅里组织官兵重走长征路,六连排长高博文一路思一路学,理论笔记记了一大本。大学生士兵刘思实,刚下连时面对紧张的训练生活不适应,为了逃课经常借故站岗、帮厨,一坐进教室就哈欠连天,大家给他取了个外号“逃课分子”。在时任指导员的督促下,刘思实学习了共产党人在各个时期的奋斗故事,深受触动。从此,他暗下决心、奋起直追。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刘思实如饥似渴学习盛会精神,不仅当上连队十九大精神宣讲员,退伍后还凭着深厚的理论功底考上公务员。
今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给“硬骨头六连”全体官兵回信,勉励他们牢记强军目标,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
收到主席回信后,官兵争相传阅抄写,围绕回信展开讨论,把学习回信精神转化为练兵备战的实际行动。一排一班战士骆开文的体能项目较弱,于是下定决心,立下考取高标准体能级别的“特三级”目标。“既然我们承载了‘硬骨头’这份荣誉,就应该为之付出更多。”
实战实训强本领
连队组建于1939年,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火洗礼,先后参加战役战斗161次,打主攻,抗顽敌,屡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官兵们深深懂得,杀敌本领强,才能打胜仗。
走进六连排房,随手打开一个背囊,里面大到帐篷小到针线,战备物资一应俱全。战备检查量背带长短、看鞋袜型号、掐时间节点……这些习惯和细节,无不散发着一种随时准备打仗的信号。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六连就以“战备思想硬”而闻名全军,他们总结的“三分四定”被写入条令,成为全军规范。如今虽身处和平年代,但六连官兵始终坚持每天战备抽查,每周战备训练,每月全装拉动,每逢大年初一、连庆日等重要时节,连队都会以战备拉动开启新的一天。
无论是落实战备,还是军事训练,六连官兵始终盯着战场练兵、瞄准打战建连。转隶后的首次海训,面对陌生海域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危险挑战,六连充分做好风险评估后,主动提出“打头阵”。干部带头驾驶战车蹈海攻坚,率先完成多个险难课目试训,作出了表率。
“要达到真正实战的水平,平时训练一定要以苛刻的高标准来要求。”连长赵松毫不避讳指出,必须通过训练暴露的问题倒逼战斗力提高。在六连,训练按照实战要求提档加压,训练标准源于大纲,但严于大纲、难于大纲。连队的训练强度比他人多出一成,招法练得更为极致,本领往往突破极限。
“优秀成绩算起步,破了纪录才算数!”一次军事训练比武中,六连下士张亚秋参加单杠卷身上项目。凭借120个的成绩,他已经稳操胜券,然而仍顽强坚持着。“手掌的皮不断脱落,掉一块,我扯掉一块,继续拉。”张亚秋对这次比赛印象深刻,他的衣袖被渗出的血侵染,疼痛难耐。成绩最终定格在265个,刷新了该项目纪录。
在六连门口公示栏上,常年贴着一张军事训练纪录表,五公里、十公里、炮手快瞄……调整改革以来,连队基础训练和专业训练成绩年年全旅第一,先后19人次打破旅纪录,16人次在集团军以上比武竞赛中摘金夺银,全旅共同课目纪录近六成被连队包揽。
英勇无畏砺血性
70多年前,六连二班班长刘四虎面对团团围住自己的十多个敌人,像红了眼的豹子一样冲入敌阵,一连刺杀涌上来的7个敌人,连刺刀拼弯了都不后退一步,身中11刀,昏迷十天才被抢救过来。
如今,连队装备历经更新换代,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拼刺刀训练这一磨砺血性的传统仍被作为必训课目保留了下来。这把拼弯的刺刀也保存在连史馆中,以激励后人。
在战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年代,六连以敢打猛冲、刺刀见红而威震敌胆,锻造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几十年来,一代代官兵接力传承,硬骨雄风的本色始终旺盛不衰。
一次,六连要执行一项军事课目演练任务。演练当天,气温骤降至8摄氏度,寒风阵阵,大雨倾盆。由于云梯湿滑,六连战士杨树林翻身准备跳下时脚底踩滑,重重地从高处摔落,右小臂当场失去知觉。有人劝他退出演练,他说:“右手不行有左手”。他用左手撑地、端枪,捏住拉火管……高标准完成一系列战术动作。演练结束后,经诊断,他的右手臂粉碎性骨折。一位观摩的将军对他“单臂突击”的血性豪情印象深刻,并由衷赞叹:“手臂折了,还能做出这么标准的动作,硬骨头战士真是硬!”
血性传奇在续写,拼刺精神在传递。战火硝烟虽然渐行渐远,但一茬一茬年轻战士身上却依然充盈着拼劲、韧劲、倔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