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伟(左一)所在的团队和一线医护人员合影。
方钟钦的员工在厨房为医护人员准备盒饭。
疫情之下,一群广东老板留守武汉,同城亦同乡。
十几年前,带着录取通知书、创业梦想,乃至在广东经历非典的回忆,他们兜兜转转从岭南来到武汉。有人看中这座城市的发展空间,有人喜欢武汉人的“江湖气”,有人偏爱此地四季分明。武汉城里,他们求学、结婚、生子、创业,深深扎根。
2020年初春,疫情打破了所有人按部就班的生活。
从病毒潜伏,到引起警觉,再到“封城”,留守的粤菜馆老板广东汕头人方钟钦和来自广东德庆的叶锦盛拿出原本为春节准备的食材给医护人员做盒饭,在武汉做快消品经销商的云浮人李俊良开起货车雪中为医疗队送去棉服,在广东长大的天津某盐厂湖北总配送商张凌打开仓库捐出20吨食盐……原本在武汉城各自打拼的广东老板,此时不约而同地,为了同一个目标各尽其力。只愿疫情尽快散去,这座城市快点恢复原本的模样。
病毒潜伏:
备好的数十万海鲜没等来上桌
在武汉经营粤菜海鲜餐厅的广东汕头人方钟钦,曾无数次走进后来成为“风暴眼”的华南海鲜市场。那时,他与采购员工几乎每天都要去挑货,看着市场售卖的小贝壳被倒进充入了氧气的海水袋里,与一些调味料和蔬菜一起装车,源源不断地运到1.4公里外,他的酒楼后厨。
华南海鲜市场容纳商户1000余户。一些经营户也是方钟钦店里的熟客。
2019年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委发布首个关于该市肺炎疫情的情况通报,称已发现27例病毒性肺炎病例,多例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联,“该病可防可控”。
次日,华南海鲜市场休市整顿环境卫生,一些店主结伴来餐厅吃饭,方钟钦开玩笑说:“你们还敢过来?”
方钟钦向南都记者表示,“最开始很多人没觉得有什么大的问题,维持了有一段时间,就那几个人(生病)。”武汉市卫健委发布的通报显示,从1月3日至15日24时,武汉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病例始终停留在41例。
数据无更新的那段时间里,方钟钦的两个餐厅过年期间每天三百桌的饭席均被订满。成本数十万元的帝王蟹、波士顿龙虾、太子蟹、进口生蚝……从广州、深圳、上海陆续运到他的店里,填满海鲜池里的每个角落。
在武汉经营中医馆的“80后”茂名人刘亚就也常去华南海鲜市场,却从去年12月底就开始警惕。他听说里面有人患上了不明原因的肺炎。“我也知道那个地方,说是海鲜城,其实是一个大杂烩,藏有野味。”
元旦前,他叮嘱各个门店的医生,接诊有感冒、咳嗽、发热症状的病人时,只能开两天的药。且务必告诫患者,如果两天内没有好转,一定要做相关检查。
1月19日,54岁的何辉到方钟钦的餐厅吃饭。他是武汉本地人,却也喜欢口味清淡的粤菜。店里许多员工都认得这名从七八年前起就时常出现的客人。没有人曾料想,那将是最后一面。
几天后,作为志愿者一直为各大医院运送物资、义务接送医护人员的何辉,因感染新冠肺炎,病情迅速恶化,于2月3日逝世。
1月20日,钟南山院士明确表示新冠肺炎“肯定人传人”。一天之内,方钟钦的店员接到上百个电话,六七成预订被退。后来他决定休店,取消全部饭席。
那时,武汉市内过年期间计划营业的饭店早已完成备货,消息给整个地区的餐饮业闷头一棒。方钟钦说,上百万元的原材料投入就此打了水漂。他是个凡事精打细算的潮汕老板,未来一个月里,却迟迟没有止损。
封城之后:
火锅店和粤菜馆联手为医院做盒饭
1月22日,腊月二十八,刘亚就启程回老家广东茂名。凌晨两点,还有一个小时到家,他的手机上弹出新闻提醒:“即日起,武汉‘封城’。”随后,刘亚就按照防疫要求居家隔离14天。
本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武汉急速“冷冻”。
两天后,大年三十,在广东长大的天津某盐厂湖北总配送商张凌出门买菜囤货,开着车子去各家亲戚楼下绕了一圈,“已经不敢下车了,就是在车子里和大家打个招呼,知道彼此都还安全就好。”
这晚,没有堵车的喇叭声,也没有熟悉的武汉话。张凌从大学开始在武汉生活了24年,第一次感到“完全的安静”。
在空荡荡的店里与伙计吃完年夜饭,方钟钦回到只剩他一人的家中。他从朋友圈中刷到了一个让他揪心的拜年视频——武汉同济医院的医生们祝福大家新年快乐,年夜饭却只有泡面、蛋黄派和饼干。
家人均已返回汕头老家,那天夜里,方钟钦独自想着店里近三千斤的冻肉和几天之内就会烂掉的数百斤蔬菜,一筹莫展。“对于我们做餐饮的来说,食物不能浪费。浪费了很心疼。”
第二天醒来,再次查看疫情消息后他想明白了,行业的这个冬天不会轻易过去。“我跟我朋友说,要不我们把这些东西做了,送给医护人员吃。”
来自广东德庆的叶锦盛就是这位朋友,他是一个养生火锅品牌的创始人,在武汉拥有二十几家连锁店,主营猪肚鸡火锅。那张医护人员简陋的年夜饭照片让他与方钟钦一拍即合。
叶锦盛也来不及考虑如何在疫情中“自救”,年前备好了4000斤大米、2000斤娃娃菜的他开始从各个渠道集结更多食材。“我的店平时做火锅,主要送鸡汤,而方钟钦的粤菜餐厅做炒菜更合适。”他为方钟钦的海鲜餐厅提供部分肉类、蔬菜、大米、打包盒等。
方钟钦的员工们基本住在餐厅隔壁的小区,他召集了五六名厨师和其他几名愿意冒着风险出门的员工,一共13人,制作盒饭。
1月26日开始,叶锦盛组建的“武汉餐饮支援群”每天给金银潭医院、中南医院、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汉口医院等定点医院送出1000-1500份餐食,两荤一素。叶锦盛表示,盒饭均无偿提供,部分成本由湖北省广东商会承担,其他由餐厅老板自己消化。
几天之内,两人为春节准备的食材已被耗尽,这时许多同乡、同行主动联系提供帮助。1月27日,大年初三,同行支援三千套餐盒,1月28日,4000斤大米运到。1月30日,200斤鸡肉被制成500份鸡汤。2月1日,700斤胖头鱼抵达,6个人花了几小时才宰杀完成。
一些陌生人想给方钟钦捐款,被他拒绝,“我说不用,我现在暂时还能够支持。”为了让员工安心上班,他自己负责起了一切需要外出的任务,包括进货与送餐。后来,送餐被志愿者车队“承包”,又有热心人送来了免费的青菜,方钟钦也不知道他们是费了多大力气才找到的货源。
方钟钦向南都记者表示,“按照店里的库存量,原本这件事我只能支撑一周,但后来有了这么多人的帮助,我才能一直做下去。”
全家出动:
港式茶餐厅改做早餐,半夜熬粥蒸包子
来自广州、在武汉开港式茶餐厅的林振伟最近的日程不太正常。
每天凌晨3时许,整座城市安睡之际,他竟准时起床喝功夫茶。3时30分,闹钟会叫醒妻子和儿子,半小时后,一家三口驾车到20公里外的店铺,为武汉协和医院的两个科室及附近的一个隔离酒店提供两百余份早餐。
林振伟负责熬粥、分粥、打包。“皮蛋瘦肉粥、小米南瓜粥、白粥、红豆八宝粥,几个粥来个遍。”他的儿子负责蒸包子、馒头、鸡蛋,分打包盒。一般在7时20分左右收工。
准备完成后,林振伟顺路将孩子和妻子送回家里,再开往医院和隔离点。他曾以为自己可以一个人完成这些。
2月2日,他单枪匹马送出了第一餐,一个人围着粥、包子、馒头、鸡蛋和几百个包装忙得“像打仗一样”,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半个小时送到,满怀歉意。回到家后,他和家人商量一起出动。
此前一天,新冠肺炎已在全国范围内导致超过300人死亡,14000多人确诊。从林振伟送餐那天起,武汉连续17天新增确诊病例超过千人。
2月2日上午,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对所有疑似患者集中隔离。方钟钦的员工们原本以为坚持一周将备下的食材耗尽即可,却发现老板并没有停下的打算,开始动摇。于是,方钟钦第一次挡住了自己餐厅的大门——他搬来两张办公桌放在门口,志愿者们在外取餐,与餐厅内不发生任何接触,以此安抚员工。
疫情期间,叶锦盛为供餐频繁外出,也让家人非常担心。“我老婆都说了几百次,‘让别人去做’。我说:‘如果每个老婆都希望别人老公做,不让自己的老公去做,社会上哪还有人去做?’”
2月15日,方钟钦在朋友圈发出志愿者冒着严寒开车取餐的视频。这天上午,刚刚经历了一场雷雨,还刮着强风的武汉大雪纷飞。
各出其力:
有人雪中送羽绒服,有人捐20吨食盐
送往广东省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的12吨棉被、羽绒服等物资,与鹅毛大雪一起抵达。
1月24日,大年三十,来自广东和上海的医疗队作为第一批增援赶赴武汉。此后一个月内,广东已有22批医疗队,共2424人驰援湖北。
许多医护人员也许没有见过李俊良,但一定吃过他配送的盒饭,穿着他运来的棉衣。
大雪前一晚,武汉风雨交加。2月14日18时,在武汉做快消品经销商的云浮人李俊良接到湖北省广东商会秘书长的电话,受广东省人民政府委托,第二天需紧急接运一批物资至医疗队。放下电话,他通过供应链的朋友找来两辆货车,办理车辆通行证,随后赶往街道,恳请工作人员加急办理八名志愿者的防疫证。
2月15日,武汉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骤降。0时许,李俊良顶着寒风回家,盘算着4.25米的车身,装下十平方的物资应该不是问题。
第二天6时许他出门时,武汉已经飘起了雪。他和朋友们从光谷、汉阳、汉口、青山等地赶到了武昌火车站,将物资装车。一周后,又给广东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移动P3实验室等11个医疗队下榻的酒店送去洗衣机。
疫情中,除了防护物资、餐食与保暖用品,还有一些别样的捐赠。湖北省广东商会会员张凌是天津某盐厂湖北总配送商,1月底从朋友圈得知方钟钦正在义务为医护人员准备餐食,“有点惭愧”,立刻为武汉餐饮支援群捐了款。
2月19日,她通过广东狮子会、湖北省广东商会与湖北省残联取得联系,把仓库里20吨食盐捐赠出来。这批食盐,被送往孝感市孝昌县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分发给当地的居民。
正月十四,是回到茂名的刘亚就隔离期的最后一天,他迅速提交返汉申请,在茂名的医院确认健康后与同事带着一批药材,驱车近20小时回到武汉。“我们的医馆现在在做的事情,一是发放预防的中药,同时还承接了新冠肺炎患者的身心康复工作。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团队,通过热线电话对患者或疑似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故事
广东人在武汉:扎根后越来越多牵挂,他乡已是故乡
在武汉体育中心改造成方舱医院之前,那里是李俊良常去看球的地方。虽然下一场球赛遥遥无期,2月21日,他告诉南都记者,最近留意到那里偶尔有一些床位空出,几家医院的医生朋友们也减少了发布有关物资紧缺的公告,“这可能是状况在一点点变好的信号吧。”
过去一个月里,李俊良的车轮停靠在了大大小小的路口。接应湖北其他医护回武汉,把自己经销的饮料免费送往各大医院和方舱建设工地。加满的油箱,三天就变空。
过去16年,广东云浮罗定人李俊良兜兜转转,最终定居武汉。2004年,他来到湖北荆州的长江大学读本科,200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读研,毕业后北漂两年,又回到了湖北。“武汉九省通衢的位置很适合发展,在中部地区也有很强的虹吸能力。”李俊良告诉南都记者,他很喜欢此地的“江湖文化”——“武汉人只要认定你了,大家讲话做事都顺心。”
与李俊良一样,捐出20吨海盐的张凌也是湖北省广东商会的成员。张凌的母亲是广州人,父亲是湖北人。1996年到武汉上大学以后,她在这个城市工作、结婚、生子,深深扎下根来。相比于广东潮湿闷热的气候,她更中意此地四季分明的天气。
17年前,非典时期,张凌怀着九个月的身孕在上海出差。而这次,她感到疫情更加汹涌,甘愿被困在家督促孩子上网课,“现在年纪大了,牵挂多了,更怕死了。”
那些在艰难时刻仍出力维系武汉城运转的广东人,他们的奋斗史也被这座城市见证。
“80后”刘亚就于2000年到武汉读中医专业,毕业后自己开起了连锁中医馆,20年里,也成了“半个武汉人”。
55岁的林振伟来自广州,厨师出身,14岁开始在中国大酒店当学徒,30岁来到武汉做厨师。2009年,他在武汉注册成立了一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承包了一些单位和公司的食堂。2019年,他在武汉客厅租下商铺开了一家港式茶餐厅。
林振伟的同行、连锁火锅店老板叶锦盛出生在广东德庆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从学徒做起,成为广东、上海五星级酒店的行政主厨。婚后,他来到妻子的家乡武汉开始创业。将一个最初的路边店经营进商圈,后来开成了全国连锁。
与叶锦盛联合送餐的海鲜酒楼老板方钟钦是广东汕头人,15岁外出打工后,在深圳做厨房帮工,2006年,他前往武汉做厨师,初来乍到,就感受到武汉的“码头文化”、江湖气息,还有“汉骂”。他笑着说,习惯“也不用很长时间,因为这个话经常听得到”。
三年后,他开始创业,现在在武汉有两家门店,分别在汉口和武昌。他说,武汉已是第二故乡。
心声
疫情之下:有人问前路如何,有人说活着就好
方钟钦向南都记者回忆,“发起(无偿送餐行动)的时候,也不知道能够一直做下去。现在想起来,是不是马上就一个月了?”
一个月,也正是广东商会承诺的补贴期。“商会一天一个盒饭支持6块,我们到2月25日就一个月了,之后可能自己再想办法。我也不知道接下来怎么走。”
他算了一笔账,一个无偿提供的盒饭成本在15元左右。有时做一次红烧肉,一下就会把成本推到了每盒二十元。每天做1000多个盒饭,交五千元租金,开支共两万元,这已经算上了商会的补贴。
至于海鲜池里的海鲜,由于担心有医护人员过敏,他们不敢加入。“封城”后,员工餐变成了奢侈的龙虾和帝王蟹,但三五天后就没人再有食欲。“海鲜有专门的喂养条件,有些它换了一个位置,就不再吃东西。”这些食材只消耗不到十分之一,其余全部死亡、被倒进垃圾车里。
叶锦盛也表示,他的所有员工每个月工资支出高达200万,另需支付租金190万。“我们小老板能撑得住吗?撑不住。”他不敢接受更多医院的送餐请求。
“本来这个时候应该开始为樱花季做准备了。”方钟钦告诉南都记者,武汉的樱花一般会在3月中下旬进入观赏季,持续10-20天的花期里,是他的餐厅生意最红火的时候。
他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他最关心的是生意如何运转,店面的租金、员工的工资、原材料支出。而现在的他在想,武汉这座城市什么时候才会好起来?
人们总是带着惯性生活。方钟钦在广东深圳经历过非典,他对南都记者表示,给人们的眼前蒙上一层阴影的疫情退去后,很多人还是会尽可能减少外出吃饭,避免去特别热闹的场合。他说,假设疫情在两个月内被完全控制,“(餐饮业)半年之内能够恢复到以前那种状态,我认为就已经不错了。”
疫情结束后,他想要回汕头一趟,见一见家人和朋友。“只有看到了疫情能得到控制,你才能正儿八经回到正常的生活轨迹。”
张凌也说,疫情短期内对行业造成了巨大打击。她决定,这一切结束后,他们一家要好好吃顿火锅,“一定要辣,非常辣的那种。”
而李俊良现在最期盼的事情,就是疫情过后和朋友们一起好好踢一场球。“生意我都不想估算。只要人活着,国泰民安做什么都赚钱。”
统筹:南都记者 刘苗
采写:南都记者 林子沛 诸未静 吴佳灵 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