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未成年人保护法》7年来首次修订,对校园欺凌将有新规

2019-10-19 07:35 来源:南方都市报 蒋小天 李慧琪 韩晓丹

  近年来性侵未成年人、校园霸凌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情况多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下周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将有哪些立法回应?

  10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召开第二次记者会,发言人臧铁伟介绍立法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据了解,这是《未成年人保护法》7年来首次修订。针对校园欺凌的现象,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也增加了许多具体措施。臧铁伟介绍,比如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学校对学生欺凌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和处理,并通知被欺凌和实施欺凌行为的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监护人;学校应当配合有关部门根据欺凌行为性质和严重程度,依法对实施欺凌行为的未成年学生予以教育、矫治或者处罚;对相关未成年学生应当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引导。

  值得一提的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在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内容。在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保护和政府保护两章。针对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各方面普遍关注的网络社会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规定。

  A

  现状

  南都调研:两成未成年人遇色情暴力信息

  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草案,将提交下周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

  南都记者了解到,网络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和侵害,是近年随着互联网发展出现的突出问题。南都未成年人保护研究中心此前调研结果显示,网络不良信息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诱因之一,有21.25%的受访学生表示曾在使用手机时遇到过色情或暴力信息。

  有学生称看完网络小说后

  会觉得自己变“暴力”

  今年上半年,南方都市报未成年人保护研究中心通过田野调查,重点关注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遇到不良信息的情况,田野调查的结果以《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使用现状调研报告》形式对外公开披露。

  调研显示,有21.25%的受访学生表示曾在使用手机时遇到过色情或暴力信息,其中,男生更常遇到色情、暴力信息,而且随着年龄增长,遇到此类信息的频率也更高。

  南都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研究员在田野调查中还发现,以“死亡”“杀人”“恐怖”或另类情感为主题的暴力色情小说出现在一些网络阅读平台上,且对未成年人完全开放。

  以看网络小说上瘾的初二学生王伟(化名)为例,他平时喜欢看有暴力和刺激元素的小说,其中暴力血腥“描写并不多,只是点到为止”,不过,他发现网络阅读平台上有种“死亡游戏QQ群”小说更为惊悚,“死亡游戏QQ群,会描写一点点用刀片去杀人。看了之后,大脑中能想象那种画面,感觉有点想呕吐。”另一名看网络小说的初二男生也表示,这类型的小说会让他恶心,产生生理上的不适。

  受到网络小说中暴力内容的影响,王伟形容以前的自己比较老实、内向、安静、懦弱、容易害羞,现在在组织班级参加比赛和活动的时候,如果有人磨蹭,就会想动拳头,特别是寒假暑假阅读大量网络小说后刚回学校的时候,会变得“勇敢”和“暴力”。

  南都调研发现,除了暴力和恐怖内容,还有的网络小说平台上则包含着大量的色情信息。此外,游戏产业发展带火的游戏周边App由于存在监管漏洞,爆粗口、语音中谈及不适合未成年人交谈内容的现象层出不穷。

    近7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存在接触网络不良信息问题

  南都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透过田野调查发现,一部分未成年人沉溺网络,出于好奇、寻求刺激、崇拜模仿等心理通过网络实施犯罪,走上犯罪道路。而另一方面,一部分未成年人对网络危害信息、不良人群的辨识能力差,加之对网络的虚拟性认识程度不足,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今年发布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创新发展白皮书》也呈现了同样的现象。

  该白皮书从北京一中院近10年审理的4175个案件中分析发现,其中近7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与近6成的未成年人被害刑事案件中,都存在未成年人不正常接触网络不良信息的问题。

  白皮书指出,由于近几年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但相应的未成年保护机制及立法亟待完善导致未成年人极易通过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直播平台等接触到色情、暴力等信息,影响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针对上述问题和现象,多位首访学者和研究团队建议:应建立互联网信息分级制度,全面规制涉未成年人不良网络信息。制定和完善网络管理方面的法规政策,确立信息分级技术和过滤技术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中的作用。与此同时,明确各互联网平台在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有害信息侵害的义务和法律责任,加强对新媒体的网络监管。

  B

  治理

  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将出新规防网络不良信息、网络沉迷

  10月18日,南都记者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记者会上获悉,下周即将提交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将针对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各方面普遍关注的网络社会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规定。

  对于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问题,今年上半年,南方都市报未成年人保护研究中心曾组织问卷调查,并赴河南、山东、福建、广东、北京五省份进行田野调查。

  问卷调查显示,约65%的社会人士表示身边有未成年人沉迷于玩手机的例子,有40.59%未成年受访者表示使用手机的主要用途为玩游戏。南都未成年人保护研究中心在田野调查中发现,证明自我价值、获得外界的关注与肯定等,成为未成年人热衷游戏的主要心理动因。

  沉迷社交软件和短视频的现象也不容小觑。问卷调查显示,相比游戏,社交类和短视频类应用更受学生们青睐,受访学生使用频次最高的app包括:微信、QQ、抖音、百度和快手等。

  南都未成年人保护研究中心在田野调查时发现,河南省某中学一初二学生周末或寒暑假期间几乎全天QQ在线,巅峰时期有2000多位QQ好友,曾加入过有1000多个人的未成年交友群。同时,他还沉迷于短视频平台,经常熬一整夜刷短视频。

  而对于未成年人使用手机、沉迷网络的情况,不少家长则表达了无奈。

  超九成受访家长会对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和方式作出管理和要求,但有超半数的家长不知道孩子最常使用的手机应用是哪些。缺乏了解成为家长管理办法少、管理效果不佳的一个主要原因。

  学校方面则通常选择禁止学生带手机的方式管理未成年人使用手机。南都未成年人保护研究中心的调查问卷显示,有94.39%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就读的学校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学校;受访老师中,也有76.23%表示不同意学生把手机带到学校来。

  如何防治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童小军对南都记者表示,学校不应该对移动互联网一刀切,一律不允许进校园,而是应该开设专门的网络素养课,并将这门课纳入常规教育中。

  多位受访专家也建议,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应共同合作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安全使用移动互联网;此外,还需考虑通过立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来为此划出相关原则和底线。

  采写:南都记者 蒋小天

  见习记者 李慧琪 韩晓丹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