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深圳“十大诺奖实验室”已建成9家

重点布局基础科研,以源头创新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2019-06-21 08:20 来源:南方都市报 程洋

  2018年5月23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脑所研究员朱英杰坐在从深圳飞往德国哥廷根的飞机上,他此行带着一个目标,要见一见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厄温·内尔(E rw in N eher),洽谈合作共建诺奖实验室。今年3月23日,深圳内尔神经可塑性实验室正式成立,这是厄温·内尔在中国设立的唯一科研实验室,朱英杰成为该实验室的执行主任。

  依托大学、事业单位、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科技型企业等单位,邀请诺奖得主来深圳共建实验室,是深圳基础研究“十大行动计划”中的重要内容。目前深圳计划建设的“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已建成9家,深圳内尔神经可塑性实验室便是其中之一。

  与诺奖得主共建实验室

  深圳5年将累计支持1亿元

  2018年6月,厄温·内尔第一次来到深圳,与深圳先进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筹建内尔神经可塑诺奖科学家实验室。对于深圳这座城市,他的印象是活力与创新,而这也是他选择深圳的重要原因。朱英杰回忆当时陪厄温·内尔买手机,厄温·内尔指定要买华为手机,他认可深圳的高科技产品,“他知道深圳是中国的硅谷,国际化水平很高,他对深圳很满意”。

  内尔神经可塑性实验室的建立,吸引来了一批高水平人才。目前该诺奖实验室已拥有近30人的全职研究团队,其中包括高级研究员5名,在深圳先进院的支持下正开展一系列前期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支撑团队,预计到2019年底,团队将达到50人。

  “厄温·内尔教授是神经可塑性研究方面的鼻祖,对推动脑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发明的膜片钳技术几乎是每一个脑科学实验室都必备的技术。相信在他的影响力下,更多的国际知名科学家将汇聚深圳,加速深圳在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朱英杰说。

  “未来10家诺奖实验室对于深圳汇聚人才、支撑深圳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朱英杰表示,十大诺奖实验室的建设,将从整体上提升深圳的科研水平,“以前很多实验没法在深圳做,要去北京、上海等地做,如今在深圳也能做了。”正是基于此,在朱英杰的接触中,已经有好几位院士、杰出青年来到了深圳。

  深圳市副市长王立新在出席内尔神经可塑性实验室的授牌仪式上表示,深圳市政府重点布局基础研究,成立了一系列基础研究机构,吸引了大量海内外人才来深圳从事科研创新活动。诺奖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的成立,将进一步加强深圳先进院在脑科学等领域的科研和人才聚集的能力。

  在支持诺奖实验室建设方面,深圳也是投下了真金白银。根据《深圳市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组建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根据诺奖实验室的建设需求,形成了最高1亿元首个建设期资助方案。

  发力源头创新

  今年投入基础研究超40亿

  除了建设“十大诺奖实验室”,深圳还计划建设“十大基础科研机构”、“十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力图补齐基础科研的短板。事实上,深圳的科研实力正在发生质的变化。2018年,深圳获批全国首批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已经建设了一大批基础研究机构。

  王立新曾表示,深圳作为一个地方政府,近年来的一个重大转变就体现在不断真金白银投入到基础研究,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用于基础研究,今年投入基础研究超40亿元。

  过往深圳以4个90%著称(即90%以上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源于企业,90%以上专利发明出自企业),研究人员、研发资金、研发成果、研发机构主要在企业,政府主要支持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较少投入到技术研究当中。王立新表示,如今政策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深圳这两年相继成立(或计划成立)两个省实验室、10个诺贝尔奖实验室和13个基础研究机构,希望通过基础研究机构的成立,吸引全球科学家。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大湾区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深圳围绕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在技术创新、科研成果产业化等领域不断深耕,围绕国家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设立多个基础研究机构和设施,逐渐形成了创新靠人才支撑的体系。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朱英杰看来,只要能引进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深圳基础科研的水平就能上去。王立新亦强调,深圳始终把创新和人才作为城市的主导战略,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基础科研是所有应用研究、产业研究的基础,短期可能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长远来看,基础科研十分关键。”朱英杰说。发力基础研究,深圳近年来通过“官助民办”的模式培育了光启研究院、国创新能源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并已建成中科院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中国首个、全球第四个国家级基因库和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指出,诺奖实验室的建设更多是一种导向,短期内可能很难看到效果,但是要把目光放得更长远。这说明深圳在重视基础研究,欢迎各种创新资源在深圳集聚,做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和开发。

  专家观点

  基础科研助力产业升级 提升城市竞争力

  向晓梅对南都记者表示,深圳是一座新兴的城市,整体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相比一些中心城市、省会城市,会弱一些。“深圳的科研,以前是以产业发展拉动的应用研究为主,最近在补基础研究的短板,实际上这有利于深圳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提升科研实力,深圳找到了一条合作共建的路子———与高校合作共建院校,如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港中文深圳校区等。建设诺奖实验室,是合作共建模式的拓展,对于深圳来说,建设诺奖实验室获得基础研究的一些资源和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引进相应的人才和科研项目在深圳落地,有助于深圳弥补基础研究的短板。

  向晓梅认为,诺奖实验室吸引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进驻深圳,从而构成了这座城市很重要的科技实力和人才集聚,对提升城市竞争力会起到重要作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背景下,深圳要建设国际科创中心,要发挥的一个核心作用就是搭建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开展基础性研究。一方面是补短板,另一方面也是为应用研究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为产业升级、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持久的创新源泉。

  深圳的优势,是其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和产业的配套能力十分突出,如今要更进一步,夯实基础研究,将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通过科技成果的转换,去引领新兴产业的成长。

  “补齐基础研究的短板,同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研发体系,对深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将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向晓梅表示。

  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原处长、教授丁力,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基础研究的重点在于培养人才,这是需要政府做的,因为坦率来说这不赚钱,企业是不会去做的。”他认为,当前深圳在投入基础研究领域时,要看到在整个创新体系当中存在什么问题,可以研究华为成功的原因以及下一步创新中面临的短板,对于这些短板政府能够做什么,一定要围绕企业的创新去转。

  也有观点认为,完整的创新链条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过程,目前深圳对科研投入仍然主要集中在技术开发上,对基础研究投入尚不足,经费投入稳定性、持续性还不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基础研究源头供给的需求。

  此外,深圳基础研究项目设置有待优化、评价体系仍不健全,在基础研究载体、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仍需加力。

  链接

  9家诺奖实验室各有侧重

  格拉布斯研究院:聚焦小分子催化和大分子材料两个核心研究方向;

  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聚焦新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研究;

  马歇尔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消化肿瘤发病机制、多源信息精准诊断、个体精准治疗等方向进行研究;

  盖姆石墨烯中心:聚焦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在基础前沿研究和高端产品产业化方面遇到的关键难题;

  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开展尖端生物科技领域技术研究,主要包括计算结构生物学与小分子及蛋白质药物设计、多尺度生物分子模拟、高通量基因序列分析以及基因诊断技术转译研究等;

  内尔神经可塑性实验室:围绕可塑性原理和机制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破译大脑奥秘,也有望发现大脑疾病发生机制,推动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的发展;

  科比尔卡创新医药开发研究院:重点研究领域集中在新药开发上,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药物受体结构生物学研究、药物计算化学研究、功能药物分子的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的研究、受体功能药物分子的功能药理学等;

  杰曼诺夫数学中心:以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为发展方向,致力于推动中国数学基础理论以及数学与生命、信息、工程、金融等领域的交叉研究与应用发展;

  索维奇智能新材料实验室:围绕材料科学与工程展开研究,充分将索维奇教授分子机器人的学术研究应用到智能新材料研发,推动材料科学和健康产业的发展。

  南都记者 程洋

编辑:杨雪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