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八月十五中秋节只剩下4天的时间,在东莞,每年的中秋节除了月饼还有一件单品不可或缺——灯笼仔。
从八月初一到十五,小孩子人手一个灯笼仔(小灯笼),入夜走街串巷,边走边唱《耍乐歌》。灯笼仔是外婆送给孙子孙女的节日礼物,寓意前路光明。
在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东莞市文化馆携手南方+推出第二期非遗云课堂。本期的课堂将邀请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刘淑如现场教学灯笼仔的制作技艺。
本期非遗云课堂将于9月29日下午3:00在南方+客户端直播,欢迎预约收看。点击链接预约: 非遗云课堂|中秋怎么过?东莞非遗传承人约你做灯笼>>>
感兴趣的观众,可在9月29日下午前准备好制作灯笼仔的材料,具体如下,
制作材料准备:
竹蔑、竹片、玻璃纸、红纸、拷贝纸、浆糊、剪刀、状元仙女贴纸
相关链接
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
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是入选广东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莞市石龙镇泗洲村数百年来生产灯笼仔(小灯笼)。
[ 崇祯]《东莞县志》载东莞《风俗》:“中秋节聚友赏月。戏油团(小儿群聚为柚灯、油球)。悬火(灯笼仔)。歌曰:‘洒乐仔,洒乐儿,无咋糜’。”[ 康熙]《东莞县志》卷二《风俗》注:“咋音谢,闽人呼食为咋。言当洒乐,无徒吃食也。”[宣统]《东莞县志》所载同,其注有“今俗以纸为鱼虾花果之状,中可悬灯。中秋节相遗,曰送耍碌。”东莞中秋风俗多姿多彩,家家户户竖灯笼仔。
东莞市石龙镇泗洲是有名的灯笼村。妇女心灵手巧,除了种田、带小孩、主持家务外,有空就编织。每天吃饭后,拿着小板凳及一捆篾丝,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编织灯笼。中秋节前,常常要赶工,妇女一人一小时可编织六、七个,快者多达十个。一般家庭一年可编织五、六千个、多者上万个。
【记者】李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