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防空铁拳!实探南部战区空军地导某营

保卫祖国蓝天,是地空导弹兵的荣耀与担当。

  南国的烈日仿佛没有尽头。

  仲夏七月,还不到9点,徐国梁在训练场待了不到5分钟,脸颊就被晒得通红,汗顺着迷彩帽檐,一滴滴滚下。

  在24岁生日前,徐国梁赶上了参军入伍的末班车,进入到南部战区空军地导某营,成为了一名新兵。

  在单位,他和战友们听得最多的,是“全营一杆枪”的传统——每个人都是零部件,只有全员配合到位,才能确保导弹精准命中。

  战士们的青春,可能是整天操纵台前的紧盯空情,也可能是成千上万次转动零件,就像军营里会准时响起的号声,就像太阳会照常升起。

  训练场上,年轻官兵们的影子随太阳的抬升缩回脚底,一天又开始了。他们迟早也会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使命——在地面,守护着这片蓝天的安宁。

  青春与蓝天为伴

  徐国梁的操作精确到以毫厘来计。

  一声令下,他和战友迅速奔赴战位,指挥倒车,将导弹从运输装填车快速装填至发射臂上,一气呵成。

  他所在的导弹装退班组,一切都要通力合作。徐国梁是装配一号手,需要兼顾前后。“手臂要准、心态要稳”,谈起动作要领,下连不到一年的徐国梁十分熟悉。

  从军,是徐国梁从小的心愿。以前,他想过要支援边疆,也想过去当突击队员。大学毕业后,在24岁生日前,徐国梁赶上参军入伍的末班车,来到了地导部队。

  与徐国梁一样,单位里的官兵构成都已经以“90后”“00后”为主。这些年轻人来自天南地北,汇聚成一股所向披靡的钢铁洪流。

  地空导弹部队不仅担负着驻地的要地防空任务,还可能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因此有“车轮上的部队”之称。

  战士李志盛的军旅生涯随着滚滚车轮到过很多地方。15岁那年,看着周围不少人都入伍,李志盛第一次萌发了报名参军的念头。不过因为年纪太小,最终未能入选。

  为了能进部队,李志盛连续报名3年,终于在2013年如愿。入伍第2年,他就因参加空军的一项考核中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成为旅里在义务兵时就荣立三等功的第一人。

  军旅的时光有时是荒漠戈壁,有时是无际海边,但更多的是和蓝天为伴。“想着自己守卫的是这片蓝天,总会有种莫名的成就感。”李志盛说。

  李志盛所在的南部战区空军地导某营自2008年成立,教导员肖颖见证了单位这些年的发展。他记得,刚来时,营区内只有几栋新建的楼房,没有任何绿化。“以前经常停电、停水,一到夏天尤其难受。”肖颖说。

  后来,一茬又一茬的官兵们自己种树、铺草,营区的工作生活条件改善多了,战士们的根,也仿佛随亲手栽种的树木,一同扎在了这里。

  担负重要战备任务

  身处前沿地区,这里不存在绝对的平静。

  官兵们面对的是真实的敌情,防空警报响起时,原本宁静的营区会瞬间被“点燃”,不管身处何处,他们就要用最快时间赶到战位。

  第一次听到警报声,当时刚刚下连的何胜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这种状态,他花了一段时间才适应。

  “最多的时候,一天跑了6趟。”何胜一度分不清楚是训练还是现实空情,那种紧张状态,哪怕切身感受过的人也无法准确描绘。何胜也曾怀疑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

  正是这段时间,何胜对“地导兵”有了更深的认识。“只有我们清楚,在这看着湛蓝的天空背后,有多复杂的敌情。”何胜说。

  在地空导弹部队,一直都保持着“故障不过夜”“宁跑千次空,不漏一次情”的战备传统,营长胡明友了解,即便没有敌情,部队也要时时保持战备状态。“只有多年如一日地保持着箭在弦上的状态,在战备值班和重大任务中磨练指挥能力,备战打仗水平才能提升。”胡明友说。

  经常会被提起的,是1958年第一支地空导弹营成立时,就曾创造了世界防空史奇迹,击落敌机的故事。

  时间走到今天,官兵们也清楚,良好的战斗力靠的是日复一日的训练。“以通信来说,要保持全时通畅。”胡伟兴适应能力强,入伍3年就当了班长,他的专业入门难,学技术过程相当于重新学习一门语言,起码需要半年到一年才能担负值班任务。

  一旦上岗,还要24小时值班守着通信设备不能放松。不过也是在这几年里,他觉得自己成长迅速。在2018年空军某次比武中,胡伟兴带领的班组获得野战通信组网项目第一。

  胡伟兴不是个例,无数官兵在岗位上不断磨练自己的军事技能。比如,司机杨琼旭可以用吊车吊一根铁丝到塑料瓶里;排长何胜可以精准操作雷达捕获目标;司机张海涛能快速直线倒车到指定位置不差毫厘......

  正因为如此,单位连续8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2018年同兵器比武中,获得了5个第一,8人被评为尖兵。

  守卫祖国南疆

  自上世纪50年代第一支地空导弹营组建到现在,地导部队发展走过了六十余载。

  “如今的地导部队织就了一张密集的防空网,足以保护蓝天的安全,在这背后,是一代代青年官兵的付出。”该旅政委马志刚说。

  防空警报再次响起时,全营又一次开始了机动演练。这一训练留给战士们的,通常不到十分钟,他们要快速打包,全副武装列队集合。只需一声令下,便可奔赴战场。

  新兵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紧张的日常,哪怕没有训练任务,他们中不少人都会找班长加练,一遍遍地反复操作,为的是不拖累班组,为的是这杆枪更加凝成一个整体。

  他们最喜欢的,是看准备工作完成,发射架旋即抬升指向蓝天的样子,那是辛苦过后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苦和累是相对的”,一连范江涛对连队战士要求很高,他坚持,对于新时代的战士而言,只有苦过累过,才能体会到奋斗带来的快乐。“再简单点说,如果军人都没有这样的精神,谁还会为这个国家付出和贡献?”范江涛语气坚定。

  空旷的驻地,抬眼可见飞机起落。日复一日的守卫,官兵们总能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在地面,守护着这片蓝天的安宁。

  “一谈到空军,人们想到的一般是飞行员。”望着划过天际线的飞机,肖颖感叹,这里的战士们和其他军人一样,为了守护更多人的自由,宁愿牺牲自己的自由。“地导部队虽然不是开飞机的,也是驻扎在土地上,守望着蓝天。”肖颖说。

  夜幕降临时,热气逐渐退散。挥汗锻炼,组队练乐队……士兵们在为数不多的休闲时光里,也能找到自己的寄托。

  “昨天,你是我故乡头顶的那片天空。今天,你是我用青春去守卫的祖国南疆。”在学习室,有战士工整地写下自己对蓝天的寄语。

  来源:南方日报 南方+

  摄影:张迪 董天健

  文字:曹嫒嫒 欧楚欣 实习生马子浩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0111号 粤工商备E011501000076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68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