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非洲屋脊”上的中国鞋厂

将资金、技术、经验带到非洲,为大量当地人就业打开大门

2019-10-25 06:55 来源:南方网 吴珂 黄锦辉 王聪

华坚鞋厂内,工人们正在认真地工作。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张由琼 摄

  9月9日,埃塞俄比亚的新年快到了,弗雷泽下班后早早回到家,妻子为他端上了刚煮好的咖啡。在咖啡的香气中,他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感到满足,再过一段时间,他的孩子就要出生了。

  8年前,弗雷泽大学毕业后,进入广东企业华坚集团在当地的制鞋工厂工作;如今,他已是管理千余名员工的部门负责人。在这里工作,弗雷泽赢得了体面的生活,也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户,还收获了他的中文名字——“广州”。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非洲投资建厂,将中国的资金、技术和工业化经验带到当地,为大量当地人就业打开大门。在这些中资企业里,非洲年轻人的成长通道被打通,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梦想也在萌发。

  工厂开建到投产仅用3个月

  2011年8月,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的梅莱斯到深圳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此行,他还有更重要的目的:将中国合适的制造业企业“带”回去,帮助国家大量的失业人口。

  这一建议源自于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过去十年,林毅夫一直研究中国与埃塞、越南等国家之间制鞋业成本与生产率的问题,他建议梅莱斯到中国的华坚集团转一转。

  这一转,梅莱斯看到了希望。他向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抛出了“绣球”,邀其到埃塞俄比亚看一看。2011年9月,预想到“双赢”未来的张华荣赴埃塞俄比亚进行投资考察,并很快下定决心“进军”非洲市场。2011年11月,华坚集团与埃塞俄比亚成功签约,并于次年1月正式开始生产。从工厂开工建设到投产,华坚仅用了短短3个月,创造了埃塞俄比亚的“华坚速度”。

  工厂建成后,华坚开始在当地招聘工人,“广州”——弗雷泽正是在那时应聘进入的华坚鞋厂。“在埃塞俄比亚,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广州”说,即使是大学生,找工作也并不容易,像华坚这样的工作机会更是难得。

  上千名当地人由此进入华坚鞋厂。如今的华坚已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出口企业,每年生产500万双鞋出口海外,并为6000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我是和华坚一起成长的。”“广州”说,他刚进入东方工业园时,华坚还在为正式投产做准备,由中国师傅教授当地员工学习制鞋的各道工序。2012年1月5日,第一批女鞋在该厂顺利下线。看到那么漂亮的东西从自己的手中生产,他高兴得一夜难眠。

  传授当地工人制鞋技能

  “跑起来,快!快!”当地时间9月9日6时左右,记者在华坚国际轻工业城的厂房门口看到,员工们成群结队、组织有序地进行晨跑锻炼。

  “跑完后全身有劲,元气满满地投入工作。”“广州”说,起初埃塞的员工容易迟到,后来工厂通过实施晨练、早会、点名、列队等制度,让埃塞员工有了纪律和效率意识。

  等到了开工时间,数千名当地员工身着制服,走上生产线,为一双双女鞋剪裁、缝纫、拉底、定型。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记者遇到了正在指导工人制鞋的埃塞小伙戴密斯。

  戴密斯也有一个中文名——“上海”。8年前,他和“广州”一起从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毕业后进入华坚。如今,年轻的“上海”已是生产部主任,管理着1600名员工。

  “工厂里的工人,对制鞋的每个流程都能上手操作。”“上海”告诉记者,只需要培训半年左右,工人就能独立完成制作一双鞋子的完整工序。

  别看现在工人们有条不紊,早期由于工人经验缺乏,鞋子报废率较高。为此,华坚在技能培训方面下足了功夫,建立了专门的培训教室,由经验丰富的中方师傅手把手教学。对于表现优异的本地员工,还为他们提供去中国总部学习的机会。

  “上海”和“广州”曾两次到中国,到东莞、赣州等地接受培训。其间,他们不仅系统地掌握了制鞋工序与技能,而且学习了中国企业的管理方法。

  现在,“上海”和“广州”等优秀当地员工被委以重任,监督产品的制造,管理大批员工,保证生产线的顺利运转。

  “这里的管理不能太严格,必须尊重、照顾当地员工。”张华荣回忆,不少员工进厂时营养不良,工厂就免费为他们解决一日三餐。还有员工住在附近的山坡上,根本没有条件洗澡,公司就挖深水井接通水管,修建多个洗澡房。

  年轻人敢于追逐“非洲梦”

  距离东方工业园约七八公里处,就是“上海”的家:满目葱茏的院子、三居室的房屋、中式风格的装修,温馨而舒适。

  三年前,“上海”靠在华坚打拼获得的积蓄,建起了这座房子。很快,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一家人其乐融融。“现在,我一个月的工资可以养活一家人,还能补贴母亲。”“上海”笑着说,他和妻子穆丽叶毕业于同一所大学,是在华坚相识和相爱的。

  在华坚,像“上海”这样的管理人员每月薪水相当于5000元人民币,即便是普通员工,收入也是当地平均工资的两倍。虽然,不是每个工人都能像“上海”和“广州”一样成长迅速,但这里的很多年轻人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

  中国企业带来的新技术,正给埃塞俄比亚带来显著变化:短短两年,这里员工的制鞋技术已达到全球中等水平;该国有了完整的皮革产业链,“埃塞俄比亚制造”的鞋子销往海外……

  华坚的实践,为这个非洲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探索出一条可行道路。现在,该国正大力吸收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加工型企业入驻,渴望成为“非洲制造”的典范。

  张华荣有一个宏大的目标:要在全世界最穷的国家解决10万人就业。2015年,华坚开始建设国际轻工业城,预计建成时将创造3万到5万人的就业机会。就在不久前,华坚集团又与埃塞俄比亚工业园区开发公司签署了协议,将接管中国企业承建的季马工业园的运营,助力园区服装、鞋业工厂落地,并新建咖啡加工厂等设施,届时将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对非洲人而言,在中国企业工作,也是一次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的契机。“我觉得我和中国有着特殊的缘分。”因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上海”说话不时会蹦出几个中国成语和歇后语。闲暇时,他还会哼唱中国歌曲,炒几道如红烧鸡腿、麻婆豆腐等的拿手菜,俨然是一副“中国通”的模样。

  明年初,“上海”和“广州”将带领近百名埃塞员工到华坚广东总部培训,为即将建设的新厂储备人才。“中国有句话,叫奋斗的人生才幸福!”“广州”振奋地说,希望未来埃塞的年轻人都能脚踏实地,勇敢地追寻并实现自己的“非洲梦”。

  对话

  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争取为非洲解决十万人就业

  南方日报:当时华坚集团来到埃塞俄比亚投资建厂,是怎样的背景?

  张华荣:多年前,我们刚到非洲投资时,很多人不理解。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华坚也是在困难中不断成长。

  2011年8月,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的梅莱斯来中国访问。在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建议下,他来到东莞考察了华坚集团,并邀请我去埃塞投资。后来,我和几十名企业家一起组成考察团,在埃塞考察了一周,通过和埃方的多次沟通,确定了投资意向。

  南方日报:刚在非洲创业时,也经历了一些困难吧?

  张华荣:对,我们当时就是投石问路。为了解决当地运输成本高、员工工作效率低的问题,我们招聘了100多名埃塞本地员工到中国接受企业文化和专业技术培训,并从广东直接运输相关原材料。不到90天,企业就开始生产,到2012年1月时已初具规模。

  还记得2015年华坚国际轻工业城刚刚开工时,工厂里没有水也没有电。当时我就住在工棚里,没法洗脸、刮胡子,和大家一起打井,最长一次待了40天。

  南方日报:未来,华坚集团在非洲市场布局中有何计划?

  张华荣:最近,华坚集团正在布局季马工业园建设,计划着重于服装、木材加工、饮用水、咖啡等产业,将内需和外销结合起来。

  非洲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诚信的政府,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是相吻合的。我希望,到2030年,华坚集团能为非洲解决10万人就业,与当地共享发展成果。

  手记

  中非员工“团结就是力量”

  9月9日7时30分左右,近两千名身着浅绿色统一制服的埃塞俄比亚工人跑步集合,准备参加华坚例行早会。

  “立正!稍息!预备,唱!”随着口令下达,整齐而嘹亮的歌声响起,回荡在厂房上空。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谁能想到,这首在中国耳熟能详的歌曲,竟能在相隔万里的东非高原上传唱。

  音乐无国界。歌曲传递的不仅是情感和旋律,还有文化与认同。

  在华坚,我们看到窗明几净的工厂、整齐划一的流水线;我们听到埃塞员工学习汉语,中国员工学习当地阿姆哈拉语。我们从员工脸上洋溢的笑容,感受到他们的幸福和满足。

  如今,在埃塞俄比亚、在非洲其他多个国家,中国人的身影随处可见:开设餐厅、兴办企业、教育培训、医疗援助……他们将先进知识、技术和理念送到那里,助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歌以咏志,乐以抒怀。在这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乘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轮,中非人民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正驶向共同繁荣的新天地。

  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吴珂 黄锦辉 王聪 发自埃塞俄比亚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