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英德90后返乡创业团队:我们要当乡村振兴火车头

2019-07-08 10:36 来源:南方网 李思敏 李丁丁

  70年砥砺奋进,神州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的深刻变革,往往发端于乡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新实践、新文明,乡村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即日起,南方农村报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乡村振兴蹲点报告”及“新时代文明实践”栏目,力求通过记者的蹲点调研报道,展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面貌。

  7月3日,一场主题为“美丽乡村梦·团圆上春晚”的广场舞大赛在英德市横石塘镇龙华村热闹上演。从协调选址到搬运桌凳,从协办活动到召集村民,在一个贫困村里办好这样一场大赛并不容易,好在村里有一个90后返乡创业团队。

  2017年底,在广东省委组织部帮扶下,龙华村创办英德市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兴农合作社”),随后5名90后陆续返乡加入团队。“2016年刚退伍回到家,村支书就动员我留在村里。”兴农合作社总经理詹志豪是团队中最早返乡的,对村庄的发展变化尤为感慨,“刚回来时,进村路很烂,危房很多,现在完全变了个样。”

  “我爸让我回来看看,刚开始我不太愿意。”另一成员刘子科坦言,初回村里,全靠情怀,留住他的是兴农合作社。“这是一个零起步的公司,我们要把它从0变成1,其中的成就感,远非在外打工可比拟。”返乡两年多,1992年出生的刘子科如今是龙华村党总支副书记、兴农合作社理事长。

  还有梦想成为作家的曾祥科、外来媳妇董海丽、专职财务李珊珊,5名年轻人携手发力,创立不到两年的兴农合作社,目前累计销售量已超百万元。

  “年轻人,有文化,村庄发展还得靠他们。”村党总支书记华岳可非常看好这个团队。

5位年轻人经常开会讨论工作中遇到的大小问题。

  村干部挖掘父亲“怂恿” 90后创业团队终“成团”

  清晨5点20分起床,晨跑、买菜、上班、下班、健身,詹志豪仍如在部队般规律生活。2016年,刚退伍的他回到龙华村,还没来得及思考未来的路该怎样走,村党总支书记华岳可便找上了门。对詹志豪而言,华岳可如引路人一般,总在他人生中的重要节点出现,“他把我送进部队,又把我引回村委,手把手教我处理村中事务”。如今,詹志豪是村委会的计生专干。

  团队中的另外两人也是机缘巧合下被村干部或省委组织部的扶贫干部挖掘返乡的。外来媳妇董海丽自怀孕后便留守在村,村妇联主席找上门时,她正专心照顾几个月大的孩子。大学毕业却无用武之地本就遗憾,恰有村委会的工作机会找上门,既能照顾小孩,又能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董海丽没有丝毫犹豫便同意了,成了兴农合作社的专职员工。毕业于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曾祥科结束实习后返乡学车,却碰巧被广东省委组织部驻龙华村扶贫干部遇见。曾祥科正逢就业迷茫期,被扶贫干部一番说辞打动,决定回乡加入创业团队,成为兴农合作社的一员。

  刘子科则是被父亲“怂恿”回来的。“当时我爸给我打电话,说村里环境变好了,省里有人到村驻扎了。”刘子科回忆道。省委组织部帮扶龙华村,着力改善民生项目,村里供电正常了,农田水淹问题大大缓解了,村庄旧貌换新颜了,父亲切身体会到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的推动作用,便催促刘子科回村发展。在情怀的驱动下,刘子科参加了村委会招聘,经层层筛选后留了下来。一直想做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的李珊珊,也通过村委会招聘,成为村委财务。

  今年3月,这个90后创业青年团队,正式“成团”。

  享受从0到1的成就感 这群年轻人坚守家乡

  早上8点多,英德市龙华村委会逐渐忙碌起来。刘子科通常来得最早,坐下几分钟便电话不断。詹志豪停好摩托,将买好的午饭材料放到厨房,开始罗列今日工作事项。董海丽安置好家中幼儿,一到村委会就马不停蹄处理兴农合作社的琐事。李姗姗每天都在跟单据“纠缠不休”。曾祥科检查完订单数量,立刻去二楼仓库打包茶叶快递出去。

  说是创业,但实际上合作社的收入与他们5人并无直接关系,他们领的是村干部的固定工资——每月2000多元。“情怀真的有这么大的驱动力,能让人放弃所有,只为建设家乡吗?”从这5个人下决定那一刻起,来自外界及亲朋好友的疑问,从未断过。

  “留在广州,我是推动公司和社会发展的一员,多我一个少我一个毫无影响;回到村里,我们这个团队是带领村庄从0到1的火车头,为村里带来的变化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刘子科曾是广州一家企业的工程师,完善的公司体制和按部就班的工作虽然稳定,却让他找不到激情。情怀及美好愿景驱动下,返乡这个决定几乎不需要再多的考虑。但返乡一段时间后,高涨的热情稍微冷却,刘子科开始忐忑——这条路走得对吗?迷茫时,省委组织部和碧桂园集团的帮扶力量又给了他信心。“这样的机会可遇不可求,哪有什么对与不对,只有做与不做。”

  “现在做的事情,是不能简单地用工资的数字去衡量的,因为这期间我们个人的能力得到锻炼,见识得以增长,人脉也搭建起来了,这些都是看不见的价值。”刘子科认为,合作社是个人成长及未来发展的肥沃土壤。

  2017年至今,刘子科越干越起劲,曾经腼腆内向,少与人沟通,如今却每天电话不断,微信聊天记录能划十来屏。同事都说他“几乎每天都在加班,不知疲倦”,他自己也乐在其中,“合作社相当于村里组建了一个公司来给我们运营,每一项工作既是挑战又是学习,每一项工作都能给村委会和合作社带来发展,很有成就感”。

  客户认可合作社品牌 销量累计突破百万元

  “你临时说要发货,我本来就有事肯定来不及啊!”“你下单收钱要及时做备注,这样我才能按顺序发货,提高效率。”“客户拖着不给地址,联系又没回音,我有什么办法呢?”

  这样你争我吵的场景,常常出现在这个青年团队的例会上。创业初期,工作上虽有大概分工,实际运作起来却并不是这么“泾渭分明”。“每个人都要操心很多事情,大到合作社发展方向,小到空调什么时候安装,开会时都要拿出来讨论,所以很容易变得这么热闹。”詹志豪通常是其中最“激动”的一个。他性格直爽,遇事易急躁,“经常讨论着事情就急起来了”。幸而,团队中众人对他脾气都有所了解,也十分包容,“对事不对人,大家都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已”。

  “其实我们团队氛围很好,大家年龄差不多,都没有创业经验,遇事要一起分担,所以很多事情的解决办法都是这样‘吵’出来的。”董海丽想法很简单,“只要大家的力气往一处使,最终结果能让合作社发展得更好,怎么吵都无关紧要。”

  让合作社做大做强,是团队的目标。往大了说,合作社是全村脱贫致富的希望,是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建立脱贫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是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重要步伐;往小了说,这是他们5个人齐心协力带大的“孩子”,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是首次创业的成果。

  兴农合作社实体商铺内,刘子科(右)向来访客人介绍扶贫产品。

  近日,兴农合作社的实体商铺在村委会旁落地了。此前,兴农合作社的隅乡情英红九号、冬菇、木耳、番薯等产品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号中的商城平台销售。“合作社刚成立时,我们的产品销售只能依靠省委组织部帮扶。现在品牌逐渐打响,我们拥有了一批完全不认识扶贫干部的客户,他们纯粹是凭借着对品牌的信任购买我们的商品。”这个发现让5位年轻人很是惊喜。目前合作社产品累计销售量已超百万元。

  “希望合作社能真正成长起来,脱离帮扶力量自力更生,实现独立运营。”“希望未来能联结更多农户,带领他们脱贫致富。”“未来合作社离了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能照常运转的时候,应该就算是成功了吧。”“先实现一个小目标,年销售额百万吧。”“未来可能会发展采摘旅游一体化的生态观光农业区吧,现在已经很多人联系我询问资源了。”……从无人力无启动资金无办公地点,到凭借着帮扶资源打开销路,再到如今累计销售量超百万元,兴农合作社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让这5位年轻人相信,合作社定能走上市场化道路,步入发展正轨。

  帮扶力量 筑巢“留凤”

  沿着笔直的村道往前走,路过木制的“革命老区龙华村”牌坊,便能看到崭新的龙华村委会大楼与大楼前干净宽敞的文化广场。“文化广场这块地本来杂草丛生,村委会也很破旧,哪里有这么好的环境。”龙华村村党总支书记华岳可亲眼见证村庄的变化,十分感慨。

  龙华村坐落于英德市西北部,是广东省委组织部定点帮扶村。因历史上爆发过三隅乡农民革命战争,龙华村于1992年被定为革命老区,2018年被省委定为“红色村”。在省委组织部帮扶前,该村村道坑坑洼洼,危房遍布,连日常用电都得不到保障,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2015年,依靠集体山林发包和村委会门店租金,龙华村集体年收入仅2.1万元。

  2016年广东省委组织部定点帮扶,2018年碧桂园集团帮扶力量驻村,龙华村迎来了新发展。在帮扶力量的支持下,该村水利治理工程项目完工,村民再也不用担心汛期时村庄、水田被淹;供电正常了,村道硬底化完成了,村民生活、出行比以往方便舒适了。村容村貌的根本改变,帮扶力量带来的资源,成功留住了5名90后,组成村集体企业——英德市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核心创业团队。

  这个90后青年创业团队,其实还有一个“编外人员”——易德育。易德育是碧桂园集团扶贫干部队伍中的一员。“我是穷苦人家出身,家里曾经也是贫困户,是杨叔叔(杨国强)创办的全免费的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帮助我完成了求学梦。”感恩于碧桂园和社会曾经的帮扶,易德育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扶贫工作中。

  驻村大半年,年轻的易德育的工作得到了省委组织部、龙华村委会及碧桂园集团等多方的表扬,省委组织部还为其开具了一份工作鉴定表以示肯定。龙华村是易德育入驻的第二个贫困村,之后也许还会有第三个、第四个……“帮扶过程中,看着村民,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我要尽最大的努力,给他们一点力量。”易德育说。

  据统计,在省委组织部和碧桂园集团的帮扶下,2018年底,龙华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增加至30多万元,57户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多元,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李思敏 李丁丁  摄影 谭家富 马炳华

编辑:樊静东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