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广东省委印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 奋力开创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决定

2019-07-04 06:23 来源:南方网

  近日,广东省委印发《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奋力开创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新局面的决定》,内容如下。

  在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节点,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开的重要时刻,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广东改革开放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总书记宣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对广东提出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四个方面重要指示要求。2018年3月7日,总书记亲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广东提出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重要指示要求。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及对广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广东量身打造的宏伟蓝图和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路线图、任务书,是广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对于广东在新起点上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省委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充分肯定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作出的“1+1+9”工作部署,这既是对广东干部群众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把各项工作继续推向前进的强大动力。“1+1+9”工作部署是省委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新时代广东改革发展的具体行动方案,完全符合中央精神、符合广东实际,只要持之以恒,必将见到成效。要正确把握“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与四个方面重要指示要求的一致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善优化提升“1+1+9”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扎实抓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九个方面重点工作,坚持落细落小落实,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广东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完善优化提升“1+1+9”工作部署,奋力开创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一)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保证全党团结统一、步调一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关系到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福祉。要从省委常委会做起,从各级党委党组做起,从“关键少数”做起,带头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总书记定于一尊的权威,坚决听从总书记和党中央指挥,坚决完成好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的任务,确保中央各项政令在广东畅通无阻。要把“两个维护”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政治责任,保持政治定力,把准政治方向,提高政治能力,增强斗争精神,坚决同破坏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作斗争,做党的政治建设的维护者、实践者、推动者。

  (二)坚持思想引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引向深入,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委党组会议的第一议题和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支部组织生活会的主要内容。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认真学习,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不断强化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筑牢理想信念,自觉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诚践行者。坚持全面系统深入学、及时跟进学,把总书记重要讲话与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与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重要讲话以及对广东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完整体系中去认识把握其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一体学习领会、整体贯彻落实。紧密联系广东改革开放实践,深刻理解总书记讲话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要求,弄清楚新时代改革开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等重大问题,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抓,贯穿广东改革发展各方面全过程,成为引领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把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抓紧抓实,以正确的认识和行动坚决落实“两个维护”。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做到“五个必须”,坚决反对“七个有之”,做到“三个决不允许”,增强纪律建设的政治性,开展圈子文化、官商勾结问题专项整治,铲除山头主义、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滋生土壤。严密防范商品交换原则向党内渗透,严格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入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经常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把党内政治文化融入党的各项建设中,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涵养清风正气。

  (四)坚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主动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意识形态自觉,在原则问题上、大是大非上立场坚定、寸步不让、敢于斗争。坚决维护政治安全,全面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党委党组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下级党委向上级党委定期汇报意识形态工作,党委常委会经常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定期在党内通报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失职行为严肃追责问责。完善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处置机制,深入开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专项行动,坚决打赢意识形态斗争。严格落实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加强论坛讲座、研讨会、报告会等管理,加强新闻舆论阵地和队伍管理,突出抓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全面落实高校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责任制,全方位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把党的政策和主张传播好,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为新时代改革开放营造良好氛围。

  (五)培养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贯穿干部“选育用管”各环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培养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时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强化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注重在重大斗争、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吃劲岗位培养选拔干部,大胆启用改革创新、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坚持公正用人,坚决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成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容错纠错等制度机制。探索建立及时奖励、谈心谈话、规范津贴补贴等关心关爱干部的制度机制。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促进干部知识更新、能力培训、实践锻炼,破除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干部流动障碍,推动干部合理流动。坚持党管人才,落实人才发展条例,扎实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千方百计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

  (六)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严格执行党的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党组工作条例、党的工作机关条例,加强党委党组建设,完善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健全常委会向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深入推进模范机关建设。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入实施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深入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精准培养基层党组织书记储备人选。统筹选派管理使用省定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坚决撤换不合格、不廉洁、不胜任、不尽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优化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扩大企业、社会组织、新兴领域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加强互联网企业、海外企业、律师行业等党的建设。深入贯彻党支部工作条例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其他基层组织和各方面力量的全面领导,落实“三重一大”事项由党组织讨论决定的机制。持续精准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进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基层,强化基础保障。

  (七)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有力削减存量、有效遏制增量,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暗访、查处、追责、曝光“四管齐下”,深挖细查各种隐形变异“四风”问题。紧盯不敬畏、不在乎、喊口号、装样子的问题,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整治为官不为。坚决纠正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等突出问题,纠正重“痕”不重“绩”等错误倾向。厉行勤俭节约,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坚决防止和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领导干部要抓好家风家教,从严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综合研判违纪情节、危害程度、时间节点、动机原因、认错态度、一贯表现、群众口碑等七个方面,精准监督执纪,确保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坚持完善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四个全覆盖”的权力监督格局,不断深化政治巡视巡察,推动市县巡察规范化发展,扎实做好巡视巡察整改,积极稳妥推进派驻机构改革。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重点查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坚持追逃追赃不停步。深入推进基层正风反腐三年行动。

  二、以新担当新作为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

  (八)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广东发展的根和魂。过去40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广东坚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作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创造了广东经验。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党中央对新时代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赋予了新的使命,广东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负重托,关键在于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要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伟大旗帜,保持改革开放应有的定力,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继续走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前列。

  (九)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解决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问题,确保改革开放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确立的改革“三个不能变”原则,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坚持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总结的“九个必须坚持”宝贵经验,坚决遵循中央顶层设计,自觉与中央要求对表对标,按照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推进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

  (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传承改革开放先行者“杀出一条血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担当和革命精神,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尊重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大胆探索,赋予基层更多改革权限,及时总结推广基层改革经验,形成上下联动推进改革的生动局面。立足广东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充分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瞄准国内外最高最好最优,策划战役战略性改革,推动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做改革开放的领跑者,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贡献者。

  (十一)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用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紧跟时代要求深化改革开放。准确把握世界科技产业变革、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变化、全球治理体系规则变革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清醒认识广东发展先发优势相对弱化、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和短板,切实增强深化改革开放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扣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历史任务,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增创新时代广东改革发展新优势。

  (十二)着力扩大高水平开放。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努力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上率先取得突破。充分认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于广东发展的全局性、牵引性重大作用,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的“纲”。把握好党中央战略意图,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以更高政治自觉和更大胸怀,积极回应港澳关切,主动协同港澳发展,助力港澳培育新优势,支持港澳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粤港澳资源融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携手港澳对接世界,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区。

  (十三)抓好一批创造型引领型重大改革。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力亲为抓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高质量完成全省深化机构改革工作,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科学配置行政资源,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机构职能体系。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牵引,重点推进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现代产权、要素配置、城乡融合发展、人才体制、国有企业、民生保障、绿色发展等领域改革。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等重大战略部署,谋划一批战役战略性改革,深入推进“数字政府”、信用广东、农村土地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等改革。聚焦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体制束缚,找准实践需要与制度创新的结合点,谋划抓好一批撬动力强的改革试点。抓好改革协同配套,使各项改革同向共进,提高改革整体效益。加快统一规划体系建设,构建发展规划与财政、金融、产业、区域等改革协调机制。

  三、扎实推进九个方面重点工作

  (十四)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携手港澳、面向世界,着力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把广东打造成为联通国际国内、双向开放的门户枢纽。

  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立足2022年、2035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建设国家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交通物流枢纽和国际文化交往中心,建设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以珠三角为主阵地,全省各地市共同参与,加强与中央有关部门和港澳对接,构建大湾区建设多元协调合作机制。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顺畅流动为突破口,加强粤港澳体制机制和政策对接,探索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专业资格和标准对接、法制协作、通关合作等。促进广东综合制造优势、市场优势与港澳现代服务业发达、国际化程度高等优势有机结合,增强大湾区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挥好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综合效益,规划建设环大湾区城际轨道交通,打造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推动广州新机场建设,增强机场群、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深化与港澳在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等全面合作,支持港澳高校来粤合作办学,在东莞谋划设立湾区大学,协同港澳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围绕便利港澳居民特别是港澳青年在广东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等完善政策措施,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探索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建设面向港澳全面深度开放的特别合作区。学习借鉴港澳国际自由港建设、城市管理、工程建设管理、人才培养等机制安排,完善广东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大湾区建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对接合作、协同发展。

  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抓住国家放宽金融业、制造业等领域外资准入以及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的机遇,做好政策支撑和配套,争取在我省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设施互通、贸易畅通、产业合作及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航运等领域交流合作。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等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建设,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运行。高标准建设广东自贸试验区,主动承担国家扩大对外开放压力测试,成熟一批、推广一批、储备一批,加快投资、贸易、金融、政府职能转变等重大事项改革,争取国家支持创新型期货交易所、创业板注册制、分线管理、技术移民等标志性改革。积极争取拓展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支持珠海、汕头经济特区继续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实干家。建设高能级国际经济交流平台,加快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培育国家级“一带一路”国际博览会,提升广交会、高交会、文博会、珠海航展、海丝博览会等综合性展会国际影响力,办好从都国际论坛,争取更多国际高端会议、会展和论坛等落户广东。

  努力建设外贸强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主动应对中美经贸摩擦,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牢牢把握斗争主动权,做好防范风险的充分准备,在赢得对美经贸斗争中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围绕高质量发展,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大宗商品、高端消费品进口,把广东建设成为进口商品集散地和分销中心。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优化提升广东与东盟经贸合作平台,构建覆盖全球的展贸平台网络,扩大装备制造、自有品牌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推进外贸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创新发展加工贸易,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促进外贸产业链供应链整合优化。全面落实“外资十条”,大力引进高质量、强带动的重点项目和跨国企业,支持设立总部及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创新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强化外资质量优势。完善“走出去”综合服务保障体系,推动对外投资与装备、服务、技术、标准“走出去”有机结合,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的本土跨国企业。同时,大力培育和拓展国内市场,促进消费升级,扩大有效投资。

  对标最优最好最先进,加快建设具有服务效率、管理规范、综合成本综合优势的营商环境高地。围绕开办企业、获得施工许可、获得水电气和电信服务、获得信贷和融资、财产登记、纳税便利化、跨境贸易、保护投资者、执行合同、办理破产等,研究制定便利化措施。支持广州、深圳建设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推进“数字政府”建设,针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推动行政审批流程再造、一网通办,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支撑更多事项“掌上办”,推进自助服务终端覆盖村居、社区。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幅减少审批、核准、备案、管理事项,大幅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依托信息化创新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方式,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代理、运营、鉴定、维权援助、快速诉讼等服务体系,实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充分发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功能作用。推进“信用广东”建设,把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同社会诚信、市场伦理、营商操守、行业自律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人人遵纪守法、个个诚信守信的营商文化氛围。

  (十五)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强化创新第一动力,增强广东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创新策源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高水平大学、世界一流学科群和顶尖创新团队,强化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加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始创新成果、颠覆性技术变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抓住国家调整优化实验室体系时机,争取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及沿海经济带新布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在汕头、湛江等地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合作平台、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经济、现代种业和精准农业、现代工程技术等重点领域,主动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完善政府采购和首台首套政策,建设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加快发展,在高新技术领域培育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积极创建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珠三角国际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推动全球制造业基地向全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转变。

  深化粤港澳及国际科技合作。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高标准建设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打通粤港澳三地科技转化和产业化链条,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创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吸引世界知名高校、研发机构以及国际科学会议落户,支持我省大型骨干企业在全球布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外研发机构。

  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科技创新政策高地。落实“科技创新十二条”,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企业创新普惠性政策支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研发机构,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动市场化配置创新资源,扩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对创新资源的自主使用和管理权限,支持自主确定技术研发方向和路线,深化科技成果权属和科技奖励制度改革。

  (十六)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瓶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确定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政策、配置发展资源、考核发展成效的根本要求,以壮士断腕的果敢和久久为功的韧劲,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评价体系。落实中央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抓紧制定我省实施方案。加快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重点围绕发展综合质量效益、新发展理念、群众主观感受,突出体现高质量发展在供给、需求、投入产出、分配、宏观经济等方面的指标特征。完善统计体系,健全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统计监测制度,加快推进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建设,提高统计效率和数据质量。优化绩效评价体系,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实行差别化、分级分类评价考核,鼓励地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结合实际探索完善现有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健全政绩考核体系,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关绩效评价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好发挥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激励导向作用。

  加快建立高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深化质量标准改革创新,推进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提高产品、工程、服务、营商环境、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社会治理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标准水平,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先进标准体系和标准工作格局。强化质量技术标准门槛准入,建立并执行更严格的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加快推广“广东优质”标准和认证体系,以高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质量标准区域和国际合作,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实施重点领域国际标准比对提升行动,争取更多国际和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广东,鼓励广东企业参与和主导国际行业标准的研制修订,提升贡献度和影响力。支持广州、深圳、珠海创建标准国际化创新城市。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展农村假冒伪劣专项整治。聚焦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交通安全等领域,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倒逼责任落实,确保质量安全。

  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打造广东发展新的竞争优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深入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加强粤北南岭山区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加强海岸带和海岛生态治理保护,建设水碧岸绿景美的“万里碧道”。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淘汰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和企业,大力推动绿色消费、绿色出行,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监测预警能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严格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合作新路子,强化珠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珠三角美丽水网,深化与港澳生态环保合作,探索建立生态发展区与珠三角地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和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加强与邻近省份开展污染联防联治。

  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全面落实“促就业九条”,健全失业调查制度,建立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统筹城市功能规划和教育资源布局,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受益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深入实施高校“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和职业教育提升发展行动计划,支持和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建设健康广东,加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把广州、深圳打造成为国际一流医疗服务中心,建设珠三角现代化医疗卫生示范区,实施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探索推进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进一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扩大社保覆盖面,促进城乡、区域保障水平合理衔接,确保群众基本生活底线。提高社保基金统筹层次,健全社保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各类社保转移接续便利化。关爱老年人、残疾人,完善养老护理体系和康复服务体系。创新多主体住房供应模式,逐步形成开发企业供应商品住房,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化住房租赁机构等供应租赁住房或共有产权住房的住房供应体系;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人才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租售补结合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机构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规范住房租赁市场。落实人地挂钩政策,增加住房用地有效供给。推进社区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智慧社区服务综合体,支持多元主体平等参与提供服务,加强行业规范和管理,促进家政等社区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十七)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面向全球配置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构建以实体经济为主体、科技创新为引领、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力支撑广东现代化经济体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坚持制造业立省,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推动广东制造由大变强,防止出现制造业“空心化”。推动优势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工业投资力度,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提升企业装备水平;培育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应用环境和商业模式,加快4K技术、5G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布局一批标志性项目,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建设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绿色石化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完整产业链、供应链,扶持发展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配套企业,联合打造完整上下游产业,有效掌控产业核心关键环节;引导珠三角产业向省内周边地市拓展,在全省一体化配置产业资源,形成合理空间布局,强化广东的综合制造优势。落实“实体经济十条”,持续降低企业成本,推进制造业改造提升和落后产能退出,促进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

  强化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金融、人才支撑。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风投、创投和产业基金,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动金融机构完善服务实体经济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防止金融脱实向虚,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引进培养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推行人力资本股权激励制度,深入实施南粤工匠培养计划,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完善涉企惠企政策体系,推动“民营经济十条”落地落实,执行好国家税费减免政策,精简中介服务环节,降低涉企收费,优化环保、消防、税务、市场监管等执法方式,降低企业合规成本。健全风险补偿和信用担保机制,下大力气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禁止以任何形式对民间资本设置附加条件、歧视性条款,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招投标等方面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建立经常性规范化政企沟通联系机制和以企业感受度为导向的政策评估机制。有力保障民营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家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

  (十八)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扭住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拿出过硬措施,全力攻坚、务求实效,加固高质量发展底板,补齐全面小康短板。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坚持结构性去杠杆基本思路,强化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严格执行政府债务限额和预算管理,坚决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全面完成农合机构改制组建农商行工作,推动银行压减不良贷款,积极稳妥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综合治理各类金融违规行为,严厉打击涉金融犯罪。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类指导,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全面落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重点统筹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保障性扶贫,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新形势下相对贫困人口脱贫新路径新机制。实施增收脱贫工程,规划建设一批特色优势扶贫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产销对接。完善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贷款支持等就业扶持政策,多渠道开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实施兜底保障工程,深入实施扶志教育、健康扶贫,落实新增相对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实效,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到2022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突出抓好水污染治理,高质量完成茅洲河、练江、广佛跨界河流等综合整治阶段性任务,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和地级以上市建成区黑臭水体,不断提升优良水体比例。突出加强燃煤、工业、车船和扬尘等污染源综合治理,打赢蓝天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强固体废物管控与处置能力建设。把污染防治攻坚战与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结合起来,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十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落实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意见,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振兴,确保三年取得重大进展、五年见到显著成效、十年实现根本改变。

  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发挥广东城市经济发达的优势,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农地分享发展收益的新模式,推进空间功能一体有效管控,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试点和省级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大“三农”资金投入,把“三农”作为财政资金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农村工作队伍建设。

  突出抓好“头雁”工程、富民兴村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项重点工作。做好乡村产业规划,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实施“粤菜师傅”等技能就业工程,实施“新乡贤”工程,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和先导区。开展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百镇千村”提质升级行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重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齐水利、渔港、信息、物流、交通、电力、应急等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跨城乡流转衔接制度,加强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上山下乡”。推进农村拆旧复垦、垦造水田,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稳妥实施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建立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

  (二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一核一带一区”优势互补、差异化协调发展,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

  实行差异化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策略。珠三角核心区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支持环珠三角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粤东粤西沿海地区要加快发展,成为新的增长极,与珠三角沿海城市串珠成链,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高标准推动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建设,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筑牢广东生态“北屏障”。

  构建支撑“一核一带一区”新格局的基础设施、产业和政策体系。加快建设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联通珠三角的骨干通道、出省快速通道和跨江跨海重大通道,加快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加快建设南沙大桥、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赣深高铁、广汕高铁、汕汕高铁、广湛高铁、梅汕高铁等骨干工程,加快广州至河源、深圳至江门、深圳至汕尾、珠海至肇庆、龙川至龙岩、湛江至海口等高铁建设,谋划广中珠澳、广州经清远至重庆、广州经梅州至上海、深圳经江门至南宁等高铁通道,加大珠江西岸交通网络建设力度,推进滨海旅游公路和环南岭旅游公路建设,加快形成支撑新发展格局的现代交通体系。推动珠三角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引导重大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沿海经济带落户,支持东西两翼地区发展临港产业,拓展城市新功能区等平台,集中发展一批大型产业园区,推动生态产业和先进环保技术落户北部生态发展区,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产业体系。研究制定专门配套政策,支持汕头、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推动汕头建设好华侨试验区、江湾新区等城市发展新平台,促进湛江有效对接海南自贸试验区(港)建设,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级市中心城区提升品质。加快制定实施与功能区相适应的财政转移支付、区域生态补偿、对口帮扶协作、基础设施投融资、区域用地保障等政策措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机制,建立区域间交通、环保、执法等合作机制,加快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支持跨行政区统筹开发保护,落实省扶持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形成支撑新发展格局的政策体系。

  发挥广州、深圳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广州要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深圳要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尖兵,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广州、深圳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在全省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在深化改革开放、创新驱动发展、超大城市治理、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发展大局等方面做好示范引领。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深入推进珠三角核心区一体化,努力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审批服务、社会治理、环境监测“一张网”,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市场执法“一把尺”。强化广州、深圳在参与粤东粤西粤北对口帮扶协作、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的责任担当。深圳要担当起办好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主体责任,为全省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创造经验。

  (二十一)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成为广东发展更深层更持久的支撑力量。

  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强化革命文物遗迹活化利用,做实做活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施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工程,建设珠三角文明城市群,深化粤东粤西粤北和县级文明城市创建,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质扩面、下沉基层,推进新时代村规民约修订工作,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新型高端智库。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文化+”战略,做大做强以创意内容为核心的文化服务业,着力培育文化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新业态集群。加强宣传阵地和媒体建设,深度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实施党报党刊、广东卫视、珠影集团、文艺院团振兴提升计划,推动广电影视出版事业新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精品线路,发展全域旅游,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推动三地在文创产业、文化交流、媒体传播等领域深度合作。加强对外文化宣传,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广东故事,推动优秀岭南文化走出去。

  加强民生文化事业。推进省级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补齐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短板,创新举办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打造文艺精品,筑就新时代广东文艺高峰。积极建设体育强省,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体育产业、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同发展。

  (二十二)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融互动,着力提升平安广东、法治广东建设水平,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建设法治广东,使法治成为新时代广东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坚持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加强市场经济、社会建设、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领域立法,完善产权司法保护制度,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法规规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立法。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推进重要改革领域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能力,创新执法方式,加强执法监督。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司法机构改革、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和政法各单位改革,强化对司法活动监督,强化对干预司法行为问责。严格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程序,落实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制度。深入开展全民普法行动,推进宪法和法治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立法、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开展涉外法律事务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法治工作队伍综合素质。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架构,健全完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工作机制,学习借鉴“枫桥经验”,以城乡社区村落为基本单元引导居民自我管理。着力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开展治安形势研判和风险隐患预警,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治理模式。坚持分级分类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推动信访问题依法及时就地解决,完善预防化解社会矛盾和应急处突机制,依法稳妥处置群体性事件。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坚决打击各类商业犯罪、新型犯罪和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解决基层涉黑涉恶涉腐突出问题,构建基层长治久安的社会秩序。加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精细化社会治理,拓展外来人口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式,积极探索城市群协调治理模式。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四、以良好精神状态推动工作落实

  (二十三)强化走在前列、服务大局的责任担当。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焕发奋斗热情,用工作体现忠诚,用发展体现担当,用解决问题体现落实,推动广东改革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大局中担当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省委带头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大局意识,始终立足全国大局主动思考、谋划和推动广东各项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突破部门和地域局限,更加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认真完成中央交给广东的各项任务,扎实做好援藏援疆、东西部扶贫协作、黑龙江合作等工作,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二十四)持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把“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举措,作为结合实际推动广东工作的基本方法,锲而不舍、长期坚持,持续引向深入,形成长效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在发展变化中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聚焦存在不足和短板弱项,研究形成更加务实管用的行动方案和工作举措。坚持群众路线,问疾于民、问策于民、问效于民,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变成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谋幸福的过程。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边学习边调研边落实,真正把学习贯彻成果体现到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

  (二十五)保持苦干实干能干善干的实践品格。大力弘扬广东干部重实干、敏于行的精气神,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和能力本领,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姿态和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驰而不息苦干实干,奋发有为能干善干。坚持领导干部带头,身体力行、以上率下,一级带动一级,切实发挥“头雁”效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攻坚克难。把雷厉风行与久久为功结合起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既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也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稳扎稳打、接续奋斗。

  (二十六)凝聚起抓落实的强大合力。把中央顶层设计与广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对表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形成详细系统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个一个节点推进,一件一件抓好落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压实责任,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抓落实长效机制,鼓励创造性贯彻落实,确保每个阶段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充分调动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好发挥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以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保持定力、激发活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广东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改革开放再出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心聚力、接续奋斗,把“1+1+9”工作部署扎扎实实落到实处,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新局面,为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而努力奋斗,向习近平总书记、向党中央、向全省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