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红军长征入粤首战告捷 韶关南雄91岁老人忆往昔唱响军歌

“老百姓爱护咱如同爱儿郎”

2019-06-24 08:04 来源:南方网 卞德龙

韶关南雄乌迳镇新田村91岁的李梅德,在村里的大榕树下唱响军歌。全媒体记者 吴伟洪 摄

  6月22日,在韶关南雄乌迳镇新田村,一棵树龄近千年的大榕树下响起军歌,演唱者是今年已91岁高龄的村民李梅德。这首歌是当年长征入粤第一仗告捷后,红军部队从新田村撤离时在桥头与乡亲们告别所唱:

  “鱼儿离开水活不成,咱离开老百姓就不能打胜仗,老百姓爱护咱如同爱儿郎,咱爱护老百姓如同爱爹娘……”李梅德老人唱起歌来声音洪亮,回忆起红军在新田村打仗的时刻饱含深情。

  一个“猛扑”打退敌军

  站在新田村附近的天昊岭山地上俯视四周,丘陵沟壑相连,满眼郁郁葱葱。85年前,红军长征入粤第一仗——新田之战就在这里打响。

  1934年10月25日,红军部队从江西信丰进入南雄境内。在主力部队抵达的当天,红一军团侦察到敌人正在构筑工事,企图堵截红军。为了迅速扫除障碍,争取时间,红一军团给直属侦察连下了一道命令:坚决把乌迳新田之敌消灭。

  “直属侦察连有160多人,都是精挑细选来的,军政素质较好,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党团员,武器装备也较优良。全连分为机枪、冲锋枪、步枪、短枪四个排,连长刘云彪,福建人,个头不大,外号‘小老虎’。”南雄市史志办公室原副主任李君祥说。

  接到命令后,刘云彪立即召集全体官兵作战斗动员,全连分为左、中、右三路,向着目的地急速前进。10月26日拂晓,各路队伍按时到达前沿阵地,刘云彪率领中路部队乘敌人不备,首先向正面的敌人发起攻击。

  敌人仓促应战,还没听清枪声来自何方,就断送了几条性命。整个新田枪声大作,双方展开激烈战斗。红军战士凭借地形掩护,冲锋枪、步枪、短枪一齐射向敌阵,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敌人看到红军来势凶猛,自己又缺少增援,丢下20多具尸体,仓皇向外逃命。

  李君祥说,新田之战是红一军团进入广东的第一个胜仗,保证了红一军团部和长征部队顺利通过乌迳,沿着梅岭山麓向西前进。

  撤离前买猪肉分给乡亲

  “焚烧田契借约”。在新田村一座老房子斑驳的墙壁上,这行字隐约可见。新田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八斤说,这是打土豪分田地时留下的宣传标语。穿行在新田村古老的祠堂、房屋与村道之间,这些红色印记随处可见。

  “住进新田村后,即便打仗辛苦,红军仍然纪律严明,坚决不扰民。”李八斤说,村中有玉珊祠等8座无人居住的祠堂,红军全部住进那里。村民们看到红军作风优良,纷纷带着茶水以及番薯等土特产前去慰问。

  红军部队撤离时,李梅德老人不过六七岁的年纪,但村民送别红军的场景却深深印在了他的脑中。

  据李梅德回忆,当时,红军吃的大米还是从江西出发时筹的粮食,有的甚至已经变质发黄。但在撤离新田村前,红军却花钱在镇上买了五大箩筐猪肉,在桥头分给村民。出发前,红军战士唱起军歌,对送行的乡亲说:“别送了,革命胜利后,我们会回来的!”

  据李八斤介绍,村里有二三十名年轻人受红军打动毅然参军,随同大部队一起踏上了长征之路。而李梅德本人也在这场战斗结束的15年后,于1949年加入解放军。

  “1949年进军云南,解放西双版纳。战斗很惨烈,我们班只剩下5个人回来,其他全部牺牲了。”李梅德说。如今,他经常将长征和解放战争的历史讲给村里人听,“要让大家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是多么来之不易”。

  ■特写

  南雄油山镇上朔村

  村民墙上糊泥巴 “救下”一首红军歌

  韶关南雄油山镇上朔村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在村里古老的徐屋祠堂墙壁上,一首《当红军歌》的词谱历经80多年的岁月洗礼,至今仍清晰可辨。为了保护这首歌以及村里其他红色印记,村民用的都是“土法子”。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谁来压迫人……”6月23日,稚嫩的童声合唱又在这里响起,这是大塘中心小学合唱团的孩子们正在表演。合唱团成员、六年级的彭希就是上朔村人,她还是村里的红色文化“小讲解员”。

  同为油山镇红色文化义务宣讲员的黄树材介绍了这首歌的由来。

  上朔村是南雄著名的革命老区和红色苏区。早在1928年2月18日,中共南雄县委成立南雄县苏维埃政府,办公地点就设在上朔村洋楼。国民党反动政府因此将上朔村视为“眼中钉”,曾在此实行长达半年的白色恐怖政策,“房要过火、人要过刀、地要刮皮”,村民不得不躲进深山,300多人未及时逃跑被残忍杀害。

  但上朔村的“红色底色”从未改变。

  1932年7月,作为水口战役的后方,400多名村民支援前线,他们有的拿出衣物,有的捐粮油、鸡鸭,还有的杀猪、宰牛,推着独轮车、挑着担子,步行十几里到水口前线慰问和犒劳红军战士。看到红军伤员无处安身,村民用门板作单架,将300多名伤员抬回上朔村,细心照顾,村里的郎中采来草药为红军治伤。

  黄树材说,上朔村有一种“红军茶”,实际上是本地一种叫藤婆茶的植物,泡水饮用有消炎作用。红军长征艰辛磨破双脚,还可以用这种植物泡脚治伤。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从江西出发,在取得入粤第一仗新田战斗的胜利后,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来到上朔村。“尽管村民纷纷让出最好的房间给红军住宿,但红军战士讲纪律,不扰民,都住在祠堂、柴房、街道边或者屋檐下。”南雄市史志办公室原副主任李君祥说。村里有一口数百年的古井,曾是全村半数人的水源,后来年久失修。一天清晨,村民忽然发现古井被修葺一新,周围的泥土、鹅卵石变成干净的青砖。原来,是住在村里的红军主动修好了古井。

  “红军为村民干好事,还写标语,教红军歌。”在徐屋祠堂,红军在墙壁上写下《当红军歌》,这是在南雄留下的唯一一首有曲谱、有歌词、完整的红军歌。村里还有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漫画等。

  56岁的村民徐鸿志说,老百姓为了保护这些红色印记,在墙上糊满泥巴,这才没有被国民党军队破坏。如今,这首《当红军歌》还被写入油山镇的小学校本教材。

  为了纪念革命历史,上朔村在村里建成长征广场,将南雄县苏维埃政府办公地、上朔人民会堂等旧址修葺一新,并在广场中央修建步道,雕刻着一串串脚印。“设计这些脚印,就是为了提醒人们不忘初心,沿着先辈的足迹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黄树材说。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 卞德龙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