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将“花落”大湾区

“种子选手”深圳积极布局机会何在?该中心将给城市带来哪些改变?

2019-05-23 08:54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上海、合肥、北京,这三座城市都握有一张让深圳羡慕的“王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下简称“科学中心”)和大科学装置。早在2018年年初的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上,深圳就首次提出过要规划建设国家级综合性科学、技术中心。时间过去一年,可以看到的是“种子选手”深圳对于基础科学的布局越来越多,近期更是动作频频,从深圳市委书记、市长、副市长的调研、访谈和讲话中,从广东省发改委主任的专题辅导报告里,都透露了正在积极争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信号。到底什么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什么深圳要积极争取?有了科学中心又会给城市格局带来哪些改变?

  最新消息

  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落定”

  5月21日,深圳召开深圳市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专门邀请广东省发改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葛长伟来深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专题辅导报告。根据媒体报道,在这次的辅导报告中,葛长伟透露现在国家已经基本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以国际科创中心为依托,布局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就是要加强基础研究。

  截至目前,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获批。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会花落谁家,国内大型城市都在积极争取,而在这里面,广东一直表示省里缺少一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这一次透露出要在湾区内建科学中心的消息,立即引发了多方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多方争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深圳。在当天的学习会议上,葛长伟还透露,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会集聚国内重要资源,目前惠州正加快大科学装置建设,深圳正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和东莞的中子科学城相互呼应。

  葛长伟还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深圳积极性非常高,争取今年把方案定下来,下一步重点是推进光明科学城和东莞中子科学城建设。对于深圳来说,这无异于一针“强心剂”,可以借着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机遇,补齐基础科学的短板,而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建设利好,湾区内的科创力量将会再上一个台阶。

  “国家队”有什么

  国家级实验室+大科学装置

  被称为“国家队”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底是什么?作为科创强市的深圳为什么一直都没有成为其中一员?这背后隐藏着深圳的“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隐忧。

  从官方的解释来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助于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显著提升中国基础研究水平,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而从合肥、上海、北京三座城市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来看,不仅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也就是国家级实验室、大科学装置,还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和研究型大学,在此基础上更能汇聚一批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一流研究团队,最终开展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简单来说,这不仅要求有国家级别实验室,还要有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这一点上深圳还属于“成长期”。

  对比他城深圳有明显短板

  作为创新高地的深圳,基础科学在全国的地位并不突出。目前,全国已经建成的大科学装置有22个,国家“十三五”规划新建大科学装置16个,其中合肥依托中国科技大学取得8个,北京有7个,上海有5个,合肥、上海和北京作为已确定的三大综合性科学中心城市,其大科学装置总数占全国的50%强。南京、哈尔滨、武汉、兰州则分别拥有2个。

  而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有116家,上海有44家,广州有20家,深圳仅有6家。在5月9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的会议上,深圳副市长王立新在通报时也指出,深圳的大科学设施建设起步晚,缺乏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国家级基础研究平台,难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日新月异变化的科技世界中,起步晚就会变“主动”为“被动”。

  深圳怎么做

  深港、西丽、光明片区将成科学中心建设主阵地

  “深圳科技创新仍存在高端顶尖人才紧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重大创新平台缺乏等问题和薄弱环节,制约了可持续创新发展”。王立新的这一番总结,也侧面印证了深圳未来需要的努力方向。

  实际上,深圳早就意识到了自己的短板,也在致力于补齐原始创新能力的短板,而积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也更不是个短期规划。深圳市长陈如桂此前曾在媒体专访中表示,4平方公里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和57平方公里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这些将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主阵地,而这些区域近期也有好消息频频传来。

  以深圳光明科学城为例,4月4日,深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规划将支持深圳未来集聚世界顶级大科学装置,为大湾区建成一座世界一流科学城。根据布局,光明科学城是以攻坚“基础科学研究”为核心任务,布局大学、科研机构、大科学装置等基础科研功能。

  而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则因为《深圳铁路枢纽总图规划》的获批,西丽高铁站成为“三主四辅”的枢纽之一,在交通上提速,也对整个片区的发展有了提速。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也是规划加速,5月11日,深圳市福田区河套北片区启动第一阶段棚改前期意愿征集,据悉河套北片区棚改范围达到32.2公顷,计划打造成深港融合试验区,作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东门户,将为解决深港融合带来产业空间诉求,计划打造50万平方米办公空间。

  启动大科学装置群 聚焦人工智能等

  除了这些片区上的大规划,深圳也在积极布局大科学装置。深圳鹏城实验室3月29日发布消息称,该实验室与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开展合作,已经初步建成“云脑”“靶场”“云网”三个大科学装置。其中,“云脑”的作用是面向全国提供分布式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靶场”借助虚拟化、虚实互联、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安全检测与分析等技术;“云网”具有160T bps物理交换能力,还有40PB存储能力的网络数据仓库。

  这三个大科学装置聚焦的都是人工智能,而深圳在人工智能研发领域其实落后于北京和上海,这一方面是由于深圳在人工智能领域缺少领军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工智能本来就是个交叉学科,需要依托大科学装置来做复杂性研究。

  不仅是鹏城实验室,去年年中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梁永生就透露,深圳将启动大科学装置群建设,推进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国家基因库二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计划,着力突破工业母机、5G移动通信、合成生物学等核心技术。

  加大科研资金投入

  大科学装置的意义在于建成后通过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来做前期投入,对于深圳这样一座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城市来说,布局大科学装置实际上是早就应该启动的事情,但由于起步晚所以落在了其他城市后面,现在更需要迎头赶上。

  在此基础上,深圳今年又加大了科研资金的投入。2019年,深圳科技研发资金预算规模123亿元,比5年前增加了84 .13亿元,增长了500%,其中基础研究安排45 .36亿元,占科技研发资金比重36.87%。

  可以看到的是,在多方努力下,目前深圳建成、在建和规划中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有9项,分别是未来网络基础设施、深圳国家基因库、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深圳拓展设施、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脑模拟与脑解析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装置,以及材料基因组平台。

  争取科学中心 还要做体制机制改革

  有了国家级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深圳就能争取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吗?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指出,深圳建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要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发展创新等软环境和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先行先试。

  而在体制机制上,深圳也做出了相应的布局。5月13日,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主持召开了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用了近一个小时审议了《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可见深圳一把手的重视程度。根据媒体报道,此次的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涉及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完善科研资金管理、创新项目形成机制、改革项目评审机制、规范科技项目管理、健全科技管理制度体系等“六大任务”,重点聚焦基础研究、项目评审等重大领域。

  这份即将出台的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计划,正是专家们所呼吁的“两个轮子走路”,让深圳的体制机制越改越好,越改越符合创新发展的要求。在这里面,看点之一是如何进一步扶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而如何制定相应规则,既不违背科学伦理、道德和法律,又不至于干预到市场化竞争,也是政策制定的难点。

  这个机制体制改革,实际上对于深圳的科技创新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构建了科技计划管理的大框架,才能让“鱼在活水中越游越好”,当然所有改革方案的调整都需要紧跟时代、紧跟市场、不断变化。

  能带来什么

  若争取成功远期或可成为国际研发城市

  回到最初的问题来看,深圳积极争取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底会对自身的未来有什么深远影响?又会对城市地位有什么改变作用?

  早在2018年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由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领衔,来自深圳的全国人大代表共同联名提交《关于在深圳建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议》,当时就提出了在深圳建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双重意义,这双重意义概括来说,就是既能给湾区建设提供帮助,也能带动产业发展。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积极争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对深圳成为国际研发城市有利。专家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由产业全球扩张进入到研发全球扩张的新阶段,这种伴随研发全球化过程而出现的新型空间形态与城市功能,可称之为国际研发城市。

  专家表示,国际研发城市不仅集中了大量的国际性研发创新资源,并通过以上过程占据了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研发与设计环节而逐渐成为全球新产品与新工艺的创新源头以及全球新知识与新技术扩散和交互的枢纽,拥有极高的技术能级与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目前具备国际研发城市资质的城市,包括美国的硅谷、波士顿,欧洲的伦敦、巴黎,还有亚洲的新加坡、班加罗尔等等。

  对于想要跻身世界一流城市的深圳来说,不管是在创新源头还是国际影响力上,都和现在真正的世界一流城市有一定差距,但是在科技革命中,掌握最前沿的研发技术,能够迅速实现“弯道超车”。另一方面,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国际研发投入和经济增长长期存在着正增长的利益关系,也就是说前期的研发投入到后期都会成为经济上的回报。

  深圳在过去40年中,从一个外贸依存度极高的城市,慢慢成长为科技创新是一面旗帜的城市,为了谋长远的发展,更为了在世界城市中找准定位,抓住“国际研发城市”的定位,能让深圳走得更远,第一步就是要先争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城市的长远布局中,深圳还将有什么进一步动作,值得拭目以待。

  数据

  大科学装置

  合肥8个

  北京7个

  上海5个

  南京、哈尔滨、武汉、兰州各2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16家

  上海44家

  广州20家

  深圳6家

  采写:南都记者 傅静怡

编辑:杨雪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