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潮起粤东粤西:广东再造沿海增长极

2019-03-09 08:0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杜弘禹

  又一份工作没谈下来,董文彬有些失望。他在广州一家摄影器材公司上班,老家位于汕头。父母最近总催他回去,他也想回,但没能在老家找到满意的工作。

  最近看到的这份不错,可工资还是太低,月薪6000元,差不多只有他在广州的一半。“我的心理价位是8000元,但人家说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行情,最后只能算了。”

  职场行情不同,折射出两地的发展差距。广东珠三角经济高度发达,GDP占全省80%,而面积更大的非珠三角地区一直发展滞缓。

  粤北毕竟是山区,可粤东粤西地处沿海为何始终发展慢一拍?尤其是顶着经济特区光环的汕头,以及拥有得天独厚天然深水良港的湛江。

  汕头、湛江两地在历史上皆有过光辉岁月。抛开特区不说,汕头在建国前后曾在发展上领一时之先,我国第一家感光材料企业就诞生于此,公元胶卷早年曾一度闻名海内外。湛江旧称广州湾,过去也曾是广东省第二大城市。

  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化进程提速,珠三角依靠港澳拉动,制造业飞速发展,但粤东粤西距此均有数百公里之遥,难以受到辐射。同时,全国其它沿海城市相继崛起,粤东粤西先发优势逐渐减弱。

  当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广东正为消除区域发展失衡付诸新的努力。最近,广东提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试图打破过去简单划分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的传统思维,更精准立足于各功能区的基础和禀赋,推动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优势互补和差异化协调发展。

  这一战略不仅强调要强化珠三角引领带动,更空前地对沿海经济带寄予厚望,明确要将这“一带”打造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无论是粤东粤西还是广东,这都是一个再也不容错失的机遇。

  特区与良港曾经辉煌

  如今,提起粤东粤西,很多人大概只知道美食和旅游,然而两地的经济发展均有过高光时刻,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许多个“第一”“巨头”便诞生于此。

  回溯这段历史,不得不提起林希之。1952年,在汕头市区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年仅31岁的林希之难掩喜悦,捧在他手上的是中国第一张性能接近进口的感光印相纸。

  林希之被称为中国感光工业之父,从这间不起眼的实验室开始,又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感光材料生产厂,并相继研发出我国第一张印刷制版胶片、卫星云图接收纸和新闻传真照片等。随后,贴着“公元牌”商标的各类感光产品,源源不断从汕头走出,占据海内外庞大的市场份额,巅峰期其感光材料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约十分之一。

  历史之所以选中汕头,有偶然也有必然。林希之本身是潮汕人,怀有以科技报效家国的情怀,彼时汕头的工业基础在全国来看极具优势。

  1860年汕头港开埠之后,这块位于东南沿海的土地开始工业化积累,一时抢占先机。1864年便有日本人在此创办船舶修理厂,1878年又有香港英商在此创办糖厂,这之后扩建成为汕头的第一个现代化工厂。1905年,华侨陈炳秋在汕头创办中国首家罐头企业,带动汕头罐头产业兴盛长达数十年之久。

  汕头工业历史博览展的策展人之一、早年曾在汕头区办企业工作多年的陈成人说,受外商带动,汕头地方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外商用机器榨糖,我们也开始用机器榨油。

  民国时期、建国之后以及改革开放初期,汕头也有不落人后的表现。上世纪50年代起,凭借着先发优势,在当年在国内生产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汕头快速建立起了较为先进的感光材料、超声仪器、电子器件、机械等行业,工业生产能力一度在广东省内仅次于广州。

  改革开放后更是活跃,今天珠三角的电子产业,彼时是汕头的优势产业。1983的数据显示,汕头半导体器件产量占广东63%,电子元件产量占44.88%。

  粤西的湛江亦是如此。

  湛江旧称“广州湾”,1946年建市后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这里一度是广东发展最快的城市,时有“北青岛、南湛江”的说法。

  上世纪70年代,珠江电影制片厂拍的电影片《今日湛江》,主题曲曾唱道:“湛江啊、富绕美丽的好地方。”到80年代,湛江又入选全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沿海城市,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速。

  彼时,湛江的辉煌从其电饭煲产业可见一斑。上世纪80-90年代,诞生于此的半球和三角两大电饭煲品牌曾行销全国,两家企业更一度成为中国家电巨头。直到本世纪头10年,湛江成为中国电饭锅产业基地,占据海内外市场绝对份额。

  但到了今天,无论是汕头还是湛江,皆未能成功续写辉煌,甚至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落了下风,汕头不再有公元胶卷,湛江电饭锅还在生产可品牌不再响亮。

  产业为何跟不上节奏

  如今走在汕头市区的道路上,抬头不时能看见历史感极强的建筑和招牌。一位年纪稍大的广州游客惊呼,这一切仿佛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广州街景。这种感觉,一方面说明汕头曾经的风光,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汕头的发展滞后了。

  今天无论是汕头所处的粤东,还是湛江所在的粤西,其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已与珠三角地区相去甚远。

  2018年,汕头和湛江的GDP分别为2512.05亿元和3008.39亿元,均低于中山、惠州和佛山、东莞等珠三角城市,更别说广州、深圳。

  质量上,2017年两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3.9%和36.7%,低于珠三角地区除肇庆之外的其余8个城市。

  同是沿海地区,而且汕头和湛江都占据了一定先发优势,在一些产业发展上领一时之先,怎么到今天却被珠三角远远甩开?

  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各界普遍认同的一个是区位因素。尽管粤东粤西沿海,但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开放接受港澳带动,而粤东粤西距离港澳远达数百公里。

  按照当时“三来一补”产业模式,港商需输送来生产所需的大量设备、原材料、技术人员、图纸等,因为首选是毗邻的珠三角,而与粤东粤西较远的距离阻隔了资源流动。

  “大约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湛江就开始跟不上发展节奏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贸研究中心主任陈万灵说,因为要素密集配置在珠三角,虽然湛江是一个港口,也有一些产业基础和空间,但始终无法有效连接港澳的市场、资源、产业、劳动力和商业机会。

  “因此,湛江在产业分工中不断走向低端。”广东海洋大学原副校长朱坚真表示,当湛江优势不再之后,三角、半球等家电企业的技术人员都跑到珠三角去,很多人去了直接当上厂长、经理或工程师,湛江优势产业逐渐弱化。

  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分析,一直以来广东的经济中心都是珠三角,并且改革开放之后极大增强。汕头特区设立之初,依靠政策优势产生了一定吸引力,但随后特区政策泛化,政策优势难以弥补区位劣势,资源分流外流。

  汕头大学一份《汕头百年发展历程及城市定位分析》的论文指出,汕头特区走过第一个十年之后,因为港口功能不健全,出口货物流失到盐田港、厦门港。同时,加大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甚至造成本地企业和在汕头投资的台资企业、港资企业搬迁。

  陈鸿宇认为,1991年汕头市分治为如今汕头、潮州和揭阳三市,也导致行政区划的碎片化和割裂,阻碍统筹发展。

  汕头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庄学斌指出,汕头与厦门也不可比,后者也是计划单列城市,并获得福建全省大力支持。

  近20年探索,区域协调战略再升级

  进入新世纪,广东开始为区域发展失衡感到头疼。

  2002年的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上,广东将全省发展战略从3个增加到4个,加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此举当时在全国是唯一。

  随后,广东开始多年努力,包括探索从县域经济切入,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发展。2008年又启动了“双转移战略”,即推动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东粤西粤北转移,并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以及向珠三角转移。

  2013年,当意识到粤东粤西粤北“底子”较弱,无法有效承接资源和自身造血后,广东再次提出新战略,具体是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三大抓手”,重点突破制约粤东粤西粤北发展的三大瓶颈。立足于此,2016年又提出要推动两大区域之间跨区域产业共建,希望进一步振兴粤东粤西粤北的发展。

  这些努力一方面在产业上注入了一些新动能,另一方面也确实补齐了粤东粤西粤北发展的诸多短板,2009年之后的数年里,粤东粤西粤北的经济增速均高于珠三角。

  不过,转折再次出现。

  2015年,粤东粤西粤北结束了经济增速上的领跑,再次被珠三角反超,两大区域发展差距短暂缩小后又有扩大趋势。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珠三角经济增速为6.9%,继续高于粤东的6.3%、粤西的5.4%和粤北的4.1%。

  这刺激了广东区域协调战略的升级。今年1月,广东宣布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总抓手。

  所谓“一核一带一区”指的是:以广州、深圳为主引擎推进珠三角核心区深度一体化;重点打造粤东粤西沿海产业,与珠三角沿海地区串珠成链,形成沿海经济带;把粤北山区建成生态发展区。

  3月6日,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林少春专门介绍,此举旨在从各地发展基础和自然资源禀赋出发,打破从地理方位和行政区划来简单划分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的传统思维,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和差异化协调发展。

  陈鸿宇分析,尽管过去广东的区域协调战略都取得成效,但也都存在一大问题,就是将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简单分为两个板块,并将后者视为一个欠发达整体,忽视内部差异性,导致有限资源难以形成有效的非均衡配置,效率和质量较低,平均用力。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陈松州认为,广东区域多样,发展日渐复杂,而且在过去的协调发展中,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粤东粤西粤北内部城市之间,都存在同质竞争问题,亟待引导差异化发展,促进互补。

  打造新增长极,再不上车会被甩远

  区域协调战略再升级,对粤东粤西尤其是汕头和湛江而言,将是一个不容错失的机遇。

  从战略精准度来看,此番粤东粤西被明确纳入沿海经济带统筹,强调发展沿海产业,以及要与珠三角沿海地区串珠成链。同时,广东在2017年出台的《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中,将汕头和湛江定位为省域副中心。

  未来沿海经济带要发挥海岸线长、工业条件好的优势,推动大园区、大项目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实现大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广东“一核一带一区”战略的实施,亦有更深层次考量。

  广东明确,要以珠三角为主阵地,全域参与大湾区建设,具体是结合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发挥好珠三角主阵地作用,建设好核心区,并且强化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的融入支撑作用,全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陈松州认为,广东在沿海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不仅考虑解决粤东粤西发展问题,更着眼于全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沿海确实也有巨大增量空间。

  两地自然也翘首期盼,甚至早已开始部署和准备。庄学斌说,汕头如果错失这一历史性机遇,未来恐怕很难再追赶,因为当前一轮发展突出以科技力量作为驱动,所迈向的发展层次更高,对发展能力的要求也极强,一旦“上不了车”就会被甩远。

  庄学斌说,当前汕头已有所谋划,综合分析认为自身存在三大短板亟待补齐,分别为科技创新能力、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软实力,未来要突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区域科教文卫中心、建设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培育壮大高端现代服务业。

  庄学斌表示,汕头未来也希望能在新的区域协调战略下获得带动和支持,包括支持汕头申报自贸试验区。

  林少春表示,未来广东将加大统筹力度,建立共享发展成果体制机制,不断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沿海地区、山区加快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加强产业共建和对口帮扶,珠三角要在资金、产业上更多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

  企业亦满怀期待,总部位于湛江的金岭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当前正加快从传统产业向跨境电商、现代仓储物流及科技产业转型布局。

  全国人大代表、金岭糖业董事长林水栖说,希望“一核一带一区”战略推进能扭转湛江交通、城市建设等方面不足,从而解决优质人才、项目和企业落地发展动力不强的问题,并获得珠三角更多资源支持,包括智力支持。

  本报记者 杜弘禹 实习生 黄婷 杨诚 汕头、广州、北京报道

编辑:林涛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