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广州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探索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之路

办好家门口实事 创造高品质生活

2021-08-23 07:07 来源:南方日报 冯艳丹 郑慧梓 谭超

  新河浦打造广州首条双层碧道,成为附近居民亲水休闲首选地;阅江路碧道边,数个新时代驿站为市民提供休憩的小型空间……

  最近,广州碧道建设连获两项国际大奖:世界景观建筑奖的“建成类—城市空间”奖和国际景观奖的“基础设施类”奖。这是对广州治水成效的肯定,也是对广州提升人居环境的肯定。

  办好家门口的实事,实现家门口的大变化。广州正遵循“民困我解、民需我帮、民求我应”的工作思路,完善“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办理制度,锲而不舍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广州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闯出一条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之路。

  “实事小切口”撬动“民生大变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高质量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广州制定印发了《广州市党史学习教育“办家门口民生实事”工作方案》,围绕家门口的人居环境、老幼关爱等开展八大专项行动。

  年内完成100个老旧小区环境整治,新建300公里碧道……家门口的任务清单一下发,办实事的蓝图随即展开。

  走进越秀区水荫路34号大院,十多部电梯的地基已经打好,施工声此起彼伏。水荫路34号大院是广州市首个推行连片加装电梯的试点小区。该项试点大幅缩减了居民报建的时间,降低了协调难度,得到了居民的认可。

  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这是广州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准则。作为老城市,不少老旧小区没有电梯,广州通过“同商百姓事 共建幸福梯”行动,打通“家门口的关键一米”,满足老年人的出行需求。

  走进海珠区洲头咀公园,刷脸登录、储存物品,白领李先生开始跑步。一路上的识别杆会捕捉他跑步的速度、里程、用时等信息,系统还能进行跑步指导。

  不久前,洲头咀公园升级改造重新开放,迅速成为周边居民热门“打卡点”。因为改造前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改造后的公园装上了智慧“大脑”,契合了群众意愿和需求。

  从群众需求出发,向人民满意而行,这是广州为民办实事的成色和担当。为提升家门口的人居环境,广州持续推进家园增绿行动。预计年内新建49个口袋公园,新建300公里碧道,实现开窗可见绿、推门即是景。

  走进天河区天河南街颐康中心,这里不仅设有认知障碍照护专区,河涌边还有绿色康复花园。

  “家门口有了养老院,生活更丰富了,幸福感更强了。”从试运营起,64岁的周叔便是这里的常客,不仅一天三顿均在长者饭堂吃饭,还经常来看书、参加活动。

  从日子“将就过”到生活“讲究过”,这是广州开启高品质生活的不懈追求。为做好家门口的老幼关爱,广州全市推动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100%覆盖,并逐步辐射村居,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到户式服务。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紧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一件件了解,一项项跟踪,切实将“任务清单”变为“销号清单”,实现“实事小切口”撬动“民生大变化”。

  “文化大餐”滋养群众精神力量

  茵茵绿草展生机,斑驳树影映红墙。百年前,广州农讲所点燃了农民运动的燎原之火;百年后,它仍是闹市中引人注目的一抹“红”。

  “要让孩子从小接受文化熏陶,树立远大理想。”趁着暑假,家住附近的李伯带着孙子前来参观“大革命的洪流1921—1927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展览。

  红色文物“活起来”,红色学堂就在家门口。作为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红色的种子遍植各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东园文化广场、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星罗棋布的红色史迹经由修缮和周边环境提升,成为滋养群众精神力量的红色阵地。

  广州艺术博物院里,“百年风华 时代画卷——广州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展”展出了7家文博单位精选的两百多件优秀美术作品;广州博物馆内,“从黄浦潮到珠江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全景式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

  进入新时代,精神文明需求日益增长,人们期盼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广州千年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成为回馈民众的文化资源,无数场惠民活动和展览依托场馆阵地而展开。

  随着省“三馆合一”、市“三馆一院”项目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广州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供给水平稳步提升。

  周末,几辆身绘西关景点的游学活动特色公交车载着40余名大大小小的乘客,穿行在西关特色骑楼建筑之间;珠江上,“水上粤语相声剧场”鸣锣开讲,博得阵阵掌声;广州地铁越秀公园站,南越国宫署遗址的文物被送进了人来人往的地铁站台。

  广州用心用情烹饪“文化大餐”,推进文化惠民打造文化强市。如今,活动种类更多、覆盖面更广的文化惠民活动正在形成系列、形成传统。

  今年7月,经过数十年积淀的“羊城之夏”广州市民文化季如约而至。这是广州持续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的群众文化活动,将在半年的时间内举行近千场主题活动。

  大鼓一敲、三弦琴响,广州塔下的名家周末大舞台再次准点上演。粤剧、京剧、相声、快板……丰富的文艺表演走出剧院,向市民免费开放,深受群众喜爱。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接地气的呈现形式,让更多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城市中轴线上的舞台,让更多市民拥有了近距离欣赏精品文艺演出的机会,岭南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亦藉由这个窗口走向世界。

  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在荔湾区大坦沙桥中中路,总投资超26亿元的广州呼吸中心已完工,今年国庆前将投入使用。这项目是广东省和广州市的重点工程,也是重大的民生建设工程,这里将打造成亚洲最大的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中心。

  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今年上半年,广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万亿元,稳居全国第四。GDP增速为13.7%,在四大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经济运行呈现出“固稳、提质”的特点。

  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享有高品质生活就是最有说服力的高质量发展答卷。2020年,广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53.04亿元,民生支出占比约七成。其中,教育支出558.75亿元,卫生健康支出300.8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7.79亿元。

  数据背后,是群众沉甸甸的获得感,折射出一座超大城市的民生底色。

  今年9月,地处天河东北部的清华附中湾区学校、执信中学天河校区将迎来第一批新生入学,打破该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局面。目前,广州已成立了10个市属教育集团,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辐射到外围城区。

  广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推进教育领域改革创新,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健全大城市大养老服务体系。

  “一线城市生活成本挺高的,继园东小区让我有了一份踏实感。”近日,广州继园东“工改租”项目迎来首批租客。这是省内首个有合规“出生证”的非住改租赁改造项目,总投资1374万元,在中心城区供应167套租赁住房。

  广州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今年计划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7万套、公共租赁住房0.2万套、共有产权住房0.6万套。“十四五”时期,广州力争供应新建商品住房65万套,筹建政策性住房66万套。

  新就业无房职工将得到过渡性住房支持、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可享30万元一次性补贴、顶岗实习报酬不低于试用期工资标准的80%……近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措施》,为稳就业保民生推出一套政策“组合拳”。

  广州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出发,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幸福感是市民对一座城市最大的肯定与褒奖。广州瞄准“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住有宜居、出有畅行、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急有速应”的目标,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努力闯出一条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之路。

  南方日报记者 冯艳丹 郑慧梓 谭超

编辑:周存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