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市光明区新湖街道新羌社区党委书记朱广保的办公室窗户望出去,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红墙绿瓦的建筑似乎近在咫尺。2020年8月24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迎来首批师生入驻。一张白纸上,擘画出一所高等学府。朱广保见证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崛起的全过程。
事实上,他不仅是见证者,还是推动者。这几年,朱广保带着社区干部积极投身到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光明科学城启动区等重大项目土地整备工作中,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的落地,新羌社区这个昔日全市落后的社区正在迈入发展快车道。朱广保正带着社区“两委”班子撸起袖子加油干,让社区能将发展红利接得住、接得好。
带领社区干部啃下土地整备“硬骨头”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光明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新羌社区就位于光明科学城的科教融合区。
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落户光明开始,朱广保敏锐感觉到改变家园的机会到了。他说:“这是新羌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当发展的功臣,不能做贻误发展的罪人。”作为社区党建第一责任人,朱广保带着社区干部们努力当好“三员”:当好“学习员”,听取群众声音;当好“服务员”,尽心帮群众解决难题;当好“宣传员”,把重大机遇向群众宣传好,凝聚最广泛共识。
面对土地整备过程中常遇到群众思想不通、谈判加码难度大、历史问题盘根错节等问题,朱广保带领社区“两委”班子跑断了鞋底,磨破了嘴皮,以真心真情打动群众。羌下居民刘某对谈判组上门宣讲始终保持抗拒的态度,他多次到刘某家中进行宣讲,把征收拆迁政策、法律法规说熟说透,并把项目建设带来的发展前景讲清楚,协商20余次。最后一次谈判从晚上10点多谈到凌晨两三点都无果,朱广保和同事将业主送到车上,不想放弃的他,在大暴雨中隔着车窗又继续和业主聊了很久,被大雨淋得湿透。第二天,终于收获了小组最后一签。这位业主说,“是你们的真诚和韧劲感动了我。”
正是像朱广保这样一大批党员干部“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把党建“势能”有力地转化为工作“动能”,才创造了“深圳土地整备奇迹”,如45天完成中山大学273份补偿协议签署、1.45平方公里土地整备任务,22天完成科学城启动区项目全部527户私宅签约工作,比计划提前9天。
关键时刻群众安全的守护人
新陂头河水绕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流淌,水清岸绿。但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让人掩鼻而过的臭水沟。新羌社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归侨侨眷集中、经济底子薄、群众收入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也相对薄弱。
在基层扎根近21年,朱广保深谙基层工作的真谛:“社区干部直接面对老百姓,代表的是党和政府形象,要利用深入群众的优势,关心老百姓的柴米油盐,把党委政府和群众紧密联系一起”。
利用“强基惠民”“城市品质提升”等项目契机,朱广保带领社区“两委”班子、专职工作者和广大群众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2018年以来,共开展了16个“强基惠民”项目,推进龙湖公园建设,打造新陂头村特色水体公园,有效解决居民出行难、文娱活动少等问题。曾经光明区在册的贫困人口有20%都在新羌社区,朱广保和同事们坚持“造血式”帮扶,2018年底,105户困难帮扶户提前半年全部出列。新羌社区率先在街道开展“全科网格”基层治理,推进113名街道、社区各类人员“多网合一”“一员多能”;并搭建群众诉求服务平台,受理的587宗矛盾纠纷得到100%化解。
不仅是日常服务群众的贴心人,他还是关键时刻群众安全的守护人。在疫情防控期间,朱广保不仅带头捐款10000元,并带领社区“两委”班子迅速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靠前指挥,动员50余名群众严守社区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在这期间,他还做了一个小手术,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仅休息半天就重新回到岗位,挨家挨户进行排查,发放防疫物资,社区居民无不感慨:“有这样的书记在,我们就放心了”。
南方日报记者 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