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城口镇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是广东省境内唯一一座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纪念馆。
城口镇的红军街上,一幅油画再现红军与粤北山区百姓之间的军民鱼水情。
图为位于铜鼓岭106国道旁的红军烈士纪念碑。
清明时节,位于湘粤咽喉之地的古镇城口镇早已草长莺啼,绿意盎然。
镇上,依山而建的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每天都会迎来不少游客,有参观学习的党员团体,也有踏青路过的普通市民。这里是广东省境内唯一一座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纪念馆,于2019年正式建成。
1934年10月开始,中央红军长征过境广东,途经南雄、仁化、乐昌、连县等地,一路日夜兼程,期间与国民党军队展开多次激战,突破第二、第三道封锁线,扫除西进障碍,从而极大保证了中央军委纵队和主力红军的顺利进军。
红军在粤北逗留的时间虽仅有21天,但却有红军标语、战壕等诸多珍贵文物、遗址和遗迹留下,这也是红军长征留给广东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奋斗之路
血战铜鼓岭、奇袭城口,5万余大军得以休整
“发生在南雄水口的这场战役,是红军史上其中的一场艰难之战,死伤数千,所以我们称之为‘水口鏖战’。”3月9日,在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讲解员谭慧娴正向来自广东南岭干部学院的学员讲解当年的历史。伴随着铿锵有力的讲解,飞机轰鸣声、炮弹轰炸声也在展厅内此起彼伏——纪念馆运用声光电技术立体重现当年战况,现场观众仿佛“重回战场”。
亲历战斗的时任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曾回忆:“(水口鏖战)双方伤亡之大,战场景象之惨烈,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所罕见。”正是1932年红军在粤北的这些激战,有力地稳定了中央苏区,并为此后红军长征顺利通过粤北打下了军事斗争基础。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途。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的跨省第一站,便是广东北部,此地毗邻赣、湘两省,五岭逶迤,密林丛生,是红军挺进西南的必经之路。
从仁化县城驱车前往城口镇,行至铜鼓岭106国道旁,一座10米高的红军烈士纪念碑赫然而立,红军长征入粤后的一次惨烈战斗——铜鼓岭阻击战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仁化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彭国强带领记者一行缅怀先烈、重温历史,“11月2日午夜,红二师六团一营突袭并占领国民党粤军第二道封锁线上的重镇城口。六团另一部奉命到铜鼓岭阻击从广州前来增援城口的国民党粤军,11月4日,粤军向红军发起猛攻,红军奋起还击展开白刃战,以100多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为代价,粉碎了敌军增援城口的目的,突破了敌人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
城口镇乃第二道封锁线之咽喉,此地一战至关重要。据仁化县史志办公室编著的《红军与仁化》记载,聂荣臻曾嘱托担任主攻任务的一营营长曾保堂:“城口是红军突出去的唯一口子,几万红军的生命就托付给你们营了。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城口。”
“最终,铜鼓岭阻击战为‘攻城’扫清障碍,红军摧毁26座碉堡,俘敌百余人。”城口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黄本洲介绍说。顺利拿下城口后,红军得以在小镇内短暂休整,这是红军自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后首次停下急行步伐,当时有5.7万红军进入城口。
黄本洲带着记者走进与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一河之隔的正龙街,指着手边的门板说:“刚刚我们走过的几条路,都是红军当年露宿的街巷,当时他们人虽多,但纪律严明,绝不进入村民家,村民们见状,便把自家商铺的门板拆下来,铺上稻草,让红军战士睡在上面。”
“不仅如此,镇上百姓还捐赠了很多物资,当时在城口总共筹集了3万大洋,还有250多担稻谷。”黄本洲说,“从捐赠物资的数量就能反映城口老百姓对红军的支持力度,看到红军真心为民,很多人几乎是倾其所有,极大缓解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严重缺粮缺钱的困难。”如今,红军曾经休整过的城口镇被建成红色小镇,战士们席地而憩的小巷被称为“红军街”。
腾细浪、走泥丸,顺利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中描绘了红军长征所到之处多是山势险峻,也体现出红军不畏艰险、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1934年11月5日,红一军团直属部队离开城口,顺着乐昌九峰山往湖南一线疾进,沿五山、廊田、白石等地“开山辟路”。时任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团长杨得志在《回忆录》中感叹:“乐昌与宜章(属湖南)之间,丛林密布,古树参天……由于这里多雨,土质黏性很强,行动极为不便。我们一个团行军时,首尾的距离有时长达二三十华里。况且这是处在敌人前堵后追的形势之下……”
80多年后的今天,红军走过的这些长征路,依旧险峻。
记者一行从山下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驱车1个多小时,方抵达位于海拔800米的五山红军长征临时指挥所旧址——这里被纳入首批广东省54个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
指挥所内保留了很多红军使用过的物品,其中一个电话格外引人注目。乐昌市博物馆馆长欧伦彬告诉记者,这个电话当年帮了红军一个大忙。
中央命令红一军团从九峰山打过去,掩护中央纵队从九峰山以北至五指峰之间安全通过。红一军团于1934年11月6日下午到达麻坑圩时,将当地的敌军乡公所(原五山中山书院)占领作为临时指挥所,在指挥所内军团长林彪和政委聂荣臻发生争论,林彪认为敌人还没到乐昌,不想占领九峰山,想直接冲过乐昌;聂荣臻坚持执行中央军委命令抢占九峰山。正在这时,敌军逃跑时未来得及撤走的电话响了,通过这通电话,红军套取了敌情,得知敌人到达乐昌并有一个团已开往九峰。据此,聂荣臻建议林彪速派红二师四团,直奔九峰山抢占制高点,与右路红三军团配合,掩护中央军委等后续部队顺利通过了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
2018年前后,五山镇小山村、九峰镇浆源村附近陆续发现了当年红军的战壕,由于地处大山而且人烟稀少,虽然历经80多年风雨侵蚀,但战壕仍然保存完好。在周边灌木丛林的保护下,战壕轮廓及形状依然清晰可见。其中,九峰镇阻击国民党部队的战壕被证实是韶关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战场遗址。“战壕保存完好,非常难得,这对研究红军长征在粤北在乐昌的历史增加了有力的佐证依据。”欧伦彬说。
红旗漫卷、长缨在手,革命火种播撒南粤大地
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在粤北的21天,红军每到一处都抓紧时间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利用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抗日主张和政策,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组织打土豪、筹集军饷,救济劳苦大众。
“援助上海罢工运动、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城口镇恩村村委会副主任蒙秀鹏记得上小学时每天经过观光坊,都能看到墙壁上留下的标语。恩村始建于宋朝元丰七年,共出过26位进士和300多位举人、仕宦等,是闻名岭南的仕家古村,当年红军就曾在村中近千年历史的祠堂中休整、补给。
占领城口镇后,红军一边休整,一边向当地群众做宣传工作。他们有的在群众中演讲,分析形势,传播马列思想;有的在城中墙面上抄写宣传标语、画连环画,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在红军的宣传影响下,饱受战乱侵扰、国民党欺压的百姓纷纷站起来,加入红军的队伍,手握长缨干革命。
经过岁月洗礼,城口镇还保留着数十处抄写了红军口号和标语的墙壁,为避免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受损,它们已被整体搬迁到博物馆中保护起来。
红军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还带领村民打土豪,不惜牺牲打“白军”,在质朴的粤北百姓心中,这样的战士才是好人,很多人都将红军赠送的物品珍藏起来,一传就是几代人。
仁化县史志办公室珍藏着一个传了5代人的碗,它由74岁的蒙日娇捐赠。据了解,这个碗是在蒙日娇母亲张堂英家中养伤的红军所留下。当年,张堂英的父亲是城口镇东坑村的一名土郎中——80多年前他在家中收治了10多位受伤的战士,帮助他们康复并跟上了大部队,战士感激不已,无以回报唯有以碗相赠。“粤有一只红军碗”被广为称颂,成为一段佳话。
记者在多日的采访中了解到,韶关当地还有很多这样村民捐赠的“红色遗物”,这些遗物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无声地述说着红军与百姓的军民鱼水情。
圆梦故事
韶关乐昌市博物馆馆长欧伦彬:
“让红军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初春的五山镇山谷中,溪水潺潺流动,青山耸立,桃花灼灼,一座红军墓尚在修护中,10多名红军战士长眠于此。欧伦彬又一次来到此地,查看红军墓的修复情况。
“我们所在的地方埋葬了18位红军烈士,这里是红军战士在乐昌牺牲最多的地点。”欧伦彬是乐昌本地人,在文化系统工作了数十年的他,对乐昌的红色历史如数家珍。每当跟远道而来的客人谈起乐昌的红色故事,他总是滔滔不绝。
这些年来,他奔走在文物、遗址抢修一线,每当收到红色遗址的线索,他总是急切地奔赴现场,生怕历史的痕迹被破坏。在他的奔走之下,乐昌一个个红色遗址得以重见天日,一件件文物得以完整保留。
一次次翻山越岭的走访也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2018年7月,欧伦彬和乐昌相关部门赴浆源村附近调查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浆源村阻击国民党军的历史时,发现了当年红军在乐昌市九峰镇阻击国民党部队的战壕。战壕一角,还有杉木和黄泥搭建的临时指挥所。这是韶关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战场遗址。
为了丰富史实,让红军在乐昌的历史更加有血有肉,欧伦彬还常常去走访慰问老人,寻找当年那段历史的见证者。
“我很着急啊!见证那段历史的老人在逐渐离去,我想要尽可能留下更多历史见证者的口述。”近些年,欧伦彬与时间赛跑,挖掘了百岁老人罗汁来等历史见证者,并通过口述历史的形式,用文字、影像记录下一段段珍贵的历史资料。
历史细节的求证马虎不得。为此,欧伦彬常常要仔细研读史料,与老人的口述历史相互对照。在他的努力下,一个个生动的红色历史故事浮出水面。
“红军部队经过乐昌五山镇时,当地村民自发为红军碾谷筹措军粮,为每位红军战士装满可以维持3天的米袋;当年红七军在乐昌时,家家户户拿出糍粑给红军战士吃,还照顾红军伤病员到祠堂休养。红军路过之处,秋毫无犯。”欧伦彬说,在乐昌,军民和睦、互相支持的故事还有很多。
有一回,欧伦彬在五山镇与村民赖益生老人一起去瞻仰一处红军墓。长眠于此的是当年在仁化城口战役和乐昌九峰战斗中的伤员,他们因为跟不上大部队留在五山镇,最后不幸被国民党“白军”抓捕杀害。
“没有他们的牺牲,哪有今天的幸福?都是共产党给了我们幸福!”赖益生老人满怀深情地说。如今,烈士墓已迁移进了烈士纪念园,英雄可以安息了。
“这些故事不能被遗忘!我要让红军的故事,一代一代讲下去;让红军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欧伦彬说。在欧伦彬等人的奔走下,乐昌诸多红色遗址被重新挖掘利用,近年来先后在五山镇青岭、文书、牛头洞发现4处红军墓;在乐城街道办事处王坪村发现两处红七军烈士墓;在梅花镇石带村发现一处红七军烈士群葬墓等。
如今,每到节假日,曾经的红军长征路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在走访中感受红军长征精神。
蹲点手记
用扎实行动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尽管红军长征在粤北仅停留了短短21天,但这21天留下的宝贵财富,仍然能让走读这段历史的我们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
“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言犹在耳。此次蹲点采访,让我们看到了韶关仁化的实践行动。
距离城口镇30多公里的丹霞山,是著名的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以往人们到仁化游玩,多是冲着丹霞山去。“现在我们仁化不再只有丹霞了!”村民的感慨源自城口镇的变化——2019年城口红色小镇建起来后,沿着106国道,广东唯一的长征纪念馆、红军街、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碑等成为了红色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小镇干净整洁的乡道上,两旁青砖白墙,红旗、红星装点其中,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
城口作为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所在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铜鼓岭阻击战遗址、谭甫仁将军旧居等重要遗址保存完好。近年来,城口镇依托这些革命遗址、红色故事,连同小镇特有的温泉资源、千年古村落,打造出“红色+温泉+古村”特色文旅产品项目,在带动城口镇商贸业、服务业、生态农业发展,拉动就业的同时,亦在改变当地居民的精神面貌。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发展,有的放弃高薪职位回来办民宿,有的辞去大企业的工作来到基层的公务员岗位,满怀热情和干劲,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城口只是一个缩影。广东正在把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和推进乡村振兴、旅游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立足实际发展适宜产业,带动就业创业,群众增收、产业发展、环境改善。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时至今日,伟大长征精神仍然需要大力弘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更需要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勇于担当,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把无数革命先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 范永敬 周人果
实习生 黄靖琦
通讯员 欧建军 李子初 沈明礼 蔡仁银
摄影 南方日报记者 金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