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精品力作,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百岁华诞之际,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国艺术报指导,广州市文联、广东美术馆主办的“时代先声——广州文艺百年大展”在全国文艺界“先声夺人”,用文艺见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用文艺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用文艺讲述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继承优良传统、砥砺奋进前行。大展聚焦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系统梳理回顾总结广东特别是广州文艺百年发展历程,通过现当代的文艺精品、历史文献、报纸期刊、名人信札、音像实物等1000余件极具纪实性、史料性、艺术性的珍贵藏品,真实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州波澜壮阔的革命文艺史实和灿烂辉煌的文艺创作成就,真实呈现了南国大地一幕幕驰魂动魄的辉煌与荣光,以及文艺工作者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赤胆忠诚和伟大创造精神。百年广东文艺,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地方的,也是全国的。梳理百年广东文艺辉煌历程,回顾党领导文艺工作的生动实践,对于新时代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启示。
一、发时代之先声,为革命先行先导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聆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是文艺工作者的庄严使命。
广东作为中国红色革命的探路者,也是中国革命文艺、红色文艺的重要发轫地。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伟人巨匠与广州结下了深厚的文艺情缘,《救亡日报》《新华日报》《广州文艺》《文艺阵地》等红色进步刊物在广州最早出版发行,《国际歌》从广州开始传唱。在觉醒年代,初生的中国共产党还未掌握武装力量,把革命文艺作为宣传党的主张、发动群众、教育人民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视为推动革命事业前进的号角。
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立前后,广州成为新文化运动在南方的主要阵地,各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新学生》《南风》《工界》《广州群报》等,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文学创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杨匏安是广东红色文学的先驱。他于1918年发表了文言小说《王呆子》,以浅显的文言描写中国农民苦难的命运,揭示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是中国第一部反封建题材的小说。1921年,随着陈独秀南下广州任职南方政府,他主持的《新青年》由上海迁至广州,1923年《〈新青年〉季刊》在广州创刊,成为党中央宣传革命理论的早期重要机关刊物。
在党领导农民运动的历史中,彭湃是最早的开创者,他也是最早将文艺宣传与党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先行先导者,积累了党领导文艺工作最初的实践经验。彭湃在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就曾经在海丰组织白话剧团,演出《打倒帝国主义》《朝鲜亡国恨》等节目,进行抵制日货和救亡宣传。1922年,彭湃在广州参加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发起组织的白话剧社,剧社由谭平山任主任,彭湃等负责配景并担任演员。该剧社曾上演过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6幕话剧,可惜剧目无存。在农会活动中,彭湃最早把用广东方言表演的时事剧推广到乡村。为了能够毫无障碍地与农民沟通,他煞费苦心,编写了《田仔骂田公》等一批通俗易懂的歌谣,教给农民传唱,既朗朗上口又切近现实。
被誉为文艺界知音的周恩来,在建党初期是将军队中的文化工作和文艺活动与党的工作结合起来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黄埔军校士兵俱乐部得以建立,学生入学后学唱的第一支歌就是《国际歌》。周恩来还创立了“血花剧社”(取“烈士之血,主义之花”之意),共产党员陈赓、蒋先云、李子龙等都是剧社的活跃分子。血花剧社以宣传革命为主要工作,以青年军人的高尚革命理想和娱乐性的演技为依托,演出的剧目主要有《血泪湖》《黄花岗》《还我自由》《鸦片战争》《革命军来了》《马上回来》《联合战线》《沙基血》等,剧情和表演大多朴实、真挚、感人,充满救国激情。血花剧社自成立至结束,共演出50多场次。《广州民国日报》报道,血花剧社的革命号角“由珠江吹到扬子江”,其演出“大受社会赞扬”,在潮汕公演,每次开幕来观者无不人海人山,颂声四起。剧社在反帝反封建国民革命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瞿秋白主编的《新青年》季刊创刊号
毛泽东在半个多世纪的伟大革命实践中,一贯重视发挥革命文艺武器的战斗作用。他在主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就亲自指导开办“革命画”课程,亲自指导农讲所教员和学员把画笔当作革命武器,为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实现中国革命的伟大理想服务。毛泽东亲自培育的革命文艺种子撒遍了全国各地,学员结业后,回到各省区,组织和领导农民运动,广泛地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不少学员到达一个新的地区时,往往首先开办夜校,张贴革命漫画、宣传画,从解释革命画入手,启发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吸引广大农民参加学习,逐步把农民发动起来。当年的学员回忆说:“当时革命画成为在农村发动群众的有力的武器,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南粤大地一批热血文化青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下,奔向革命圣地延安,聆听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党的领导下,以文艺为利器,为大众服务,积极投身抗日民族解放运动。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走向成熟。在革命根据地延安的广东籍文学家欧阳山、草明、阮章竞,贯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到工农兵群众中去,服从和服务于火热的革命斗争,开启了文学创作的新阶段。有“人民音乐家”之称的冼星海,在延安精神的感召下相继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民族交响诗,极大激发了人们的抗日热情。广东革命文艺、红色文艺紧紧连着党的初心与使命,与时代同步伐,与民族共命运,为推动中国革命胜利发挥了特殊重要作用。
二、启智慧之先河,改造国人精神世界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离不开文艺。文艺具有培根铸魂作用,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在近现代、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进步发展中,广东文艺始终走在引领时代精神的前列。
广东作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策源地,也是文艺改造国民性的实践田。在文艺为革命先行先导的同时,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鲁迅、毛泽东等思想文化先驱都对文艺改造国民性这一课题进行了悉心探索,掀起了一股文艺救国的热潮。梁启超从提倡“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了报刊、“新小说”、“新史学”等国民性改造途径,《少年中国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鲁迅是启蒙主义的文学巨人,是国民性改造运动的旗手。在广州的燃情岁月里,他不断用小说、杂文等文艺形式对旧中国贫苦农民和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进行深刻的剖析,写下《在钟楼上》《而已集》《三闲集》等名篇,为其他文化先驱继续探索国民性改造这一永恒的话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培养了大批文艺青年,传播先进思想,成为广州左翼文艺的旗帜。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称赞他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并肯定“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不断攀登思想高峰的努力,永远值得我国文艺家学习。
绿色长城(中国画) 关山月
在建设时期,广东文艺弘扬自力更生、团结奋斗精神,鼓舞人民投入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实践。在党的“双百”方针的指引下,以何香凝、梁思成、梅益、钟敬文、叶恭绰、马思聪、戴爱莲、蔡楚生、陈波儿、郑景康、石少华和商衍鎏、商承祚父子等广东籍文艺家为代表的文艺界领军人物,以炽热身心熔铸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洪流,创作了一大批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伟大民族精神作品。爱群大厦的毛主席巨幅画像《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以及《三家巷》《虾球传》《山乡风云录》《香飘四季》《唐诗小札》《花城》《刑场上的婚礼》《欧阳海之歌》等文学作品、《江山如此多娇》《雪夜送饭》《前夜》《永不休战》《绿色长城》《年青人》等绘画作品、《孙中山像》《五羊石像》《艰苦岁月》《欧阳海》等广州城市雕塑、《南海潮》《七十二家房客》《大浪淘沙》《跟踪追击》《羊城暗哨》等故事片成为几代中国人坚定信仰、拼搏奋进的精神力量,也是那个激情燃烧岁月的标志性作品。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明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广东文艺秉承“岭南文化”厚重的传统,领风气之先,发扬改革开放创新的精神,创作生产了一大批优秀文艺精品。在文学领域,有“伤痕文学”《我应该怎么办》《代价》《普通女工》《在小河边》、“改革文学”《雅马哈鱼档》《海风轻轻吹》《彩色大地》、纪实文学《护士长日记》《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招商集团》《中国铁路协奏曲》《木棉花开》、小说《中国知青部落》《白门柳》《沧浪之水》《纪念》等;在影视领域,有电影《警魂》《孙中山》《花街皇后》《商界》《安居》《邓小平》《所有梦想都开花》《秋喜》、电视剧《外来妹》《公关小姐》《情满珠江》《英雄无悔》《紫荆勋章》《和平年代》等;在音乐领域,有《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我爱你,中国》《弯弯的月亮》《蓝精灵之歌》;在视觉艺术领域,有雕塑《猛士》《开荒牛》、原创动漫“喜羊羊”等。这些文艺经典既有鸿篇巨制,又有青鞋布袜,在全国文艺界独领风骚,为点燃澎湃的奋斗激情、绘就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画卷作出了重要贡献,向世人展现和传播了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欧阳海(雕塑) 唐大禧
三、开审美之先风,
成为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百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感召下,一代代广东文艺工作者自觉拥抱艺术理想,坚持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促进时代变革,并以艺术的方式将文明之光照亮生活的每个角落,直至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时代的深刻变革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为新的文艺样式的孕育、产生和发展创造了环境和条件。
广东作为祖国的南大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新思想新观念新文艺的勃发地。在中国文艺从传统转向现代,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时代发展中,广东文艺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各门类艺术竞相绽放,开审美之先风,成为中国文艺的风向标,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他的小说名篇《狂人日记》《阿Q正传》的创作成就,与他在广州“不忘本来”地研究撰写《唐宋传奇集》等汲取的创作营养密切相关。被誉为“岭南三秀”的岭南画派、广东音乐和粤剧,彰显了广州文艺放眼世界、兼收并蓄、“吸收外来”的胸怀与气度,成为引领中国文艺现代转型之典范。
未完成的老人像(油画) 李铁夫
16世纪,西方油画艺术由欧洲传教士首经澳门传入广州。被孙中山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的李铁夫,不仅是中国赴海外学习油画第一人,更是中国油画艺术以及探索欧洲古典写实绘画之源的先行者。他对油画本体语言、精神与技法、品位的成就,留洋后辈难以企及。广州画坛由此走向一个多元的时代。《未完成的老人像》正是他以东方写意手法融入西方肖像画的一个创造。20世纪是中国水墨艺术由传统文人画脱胎换骨转型的世纪。粤人林风眠试图引进西方现代绘画的一些表现手法来改造传统水墨画法,主张“中西调和”,相互借鉴。他敢于探索,在表现风格和表达方式上蔚然独立,培养了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董希文、苏天赐等足以撑起现代中国美术半壁江山的风云人物。作为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声名卓著、影响深远的岭南画派,主张“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思想,代表人物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在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日本、西洋绘画技法,自创一格,培养出方人定、关山月、黎雄才、司徒奇等“岭南画派”第二代中坚力量,他们将中国画色彩与墨法形成有机体系,再现了自然对象的体积结构和空间氛围,有效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能力。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以“何氏三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为代表的音乐名家尝试将西洋乐器与中国民乐结合,吸收交响乐等外来曲种的元素,推动了广东音乐创新发展,享有“凡有华侨处,即有广东音乐知音”之美誉。与此同时,作为广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粤剧,也进入鼎盛时期,在全国剧种中率先走向海外,出现了当时誉满粤港澳的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廖侠怀、桂名扬五大流派和上海妹、谭兰卿、谭玉兰、卫少芳四大名旦。特别是薛觉先、马师曾均擅长文武旦丑等多角色表演,大胆革新粤剧的表现形式,借鉴电影话剧表演艺术,不断丰富舞台效果,并引入西洋乐器,对粤剧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了“薛马争雄”的壮丽景象。
匡庐诗意写生图(中国画) 陈树人
纵览其他艺术门类,广东文艺同样呈现着外来艺术本土化与本土艺术现代化的“双螺旋”式前行路径。1844年广州诞生了中国第一家照相馆;1922年广州创办中国首本摄影刊物《摄影杂志》,推动着中国摄影走向独立艺术之路。康有为“尊碑”的艺术理念,开启了岭南书坛求新求变的一贯主张。李金发、郑可等留学生的雕塑作品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城市雕塑艺术的发展方向。郑正秋、黎民伟、阮玲玉、胡蝶等一串串闪亮的名字,开垦了中国电影的处女地,谱写出中国电影的传奇。紫罗兰轻音乐队,揭开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序幕,广州发展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源地、主阵地,创造了无数的“第一”,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百年广东文艺实践证明:文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文艺的力量。百年广东文艺深刻昭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文艺的繁荣兴盛。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徐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