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名小学生在广州起义纪念碑前敬礼。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刑场上的婚礼”雕像。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奋斗之路
二月的广州暖意渐浓。走进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下称“烈士陵园”),在青松翠柏间,高大的木棉傲然挺立,鲜红的花朵迎着阳光绽放。只见一名游客拾起一朵掉落的红棉摆放在广州起义纪念碑前,伫立默哀。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经过三天激战,终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起义失败,5700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 广州起义虽以失败告终,但它仍是“中国无产阶级建立苏维埃政权之英勇的尝试”,首次公开打出工农红军的旗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广州苏维埃政府,被誉为“东方巴黎公社”,并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使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93年后,南方日报记者探访烈士陵园,追寻广州起义留下的城市印记,回望这段壮烈而峥嵘的革命历史。
57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牺牲
沿着宽阔的陵墓大道往前走,尽头便是高耸的广州起义纪念碑:一只巨手高擎步枪,冲破三块大石直指云天,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冲破“三座大山”的压迫,以武装夺取政权,彰显“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烈士杨殷的曾外孙女崔淑敏在此驻足,敬礼、默哀,缅怀先烈。
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国共合作破裂。南昌起义后,中共中央在八七会议中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中共广东省委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开始部署和筹备广州起义。
1927年12月11日,因广州起义计划不慎泄露,加上粤桂军阀战争爆发、广州市内防务空虚形成的有利时机,中共广东省委决定提前起义。凌晨,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陈郁等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并迅速占领了广州珠江北岸绝大部分市区,在原广州市公安局所在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府——广州苏维埃政府,被誉为“东方巴黎公社”。
登上台阶抬头仰望纪念碑,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广州起义烈士永垂不朽”金色大字之下,巨幅的浮雕向游客重现了广州起义中四个光辉的历史时刻,其中一幅便是庆祝苏维埃成立。
在广州市起义路200号之一,昔日的“广州公社”旧址已经成为广州起义纪念馆。当年广州苏维埃政府就设立在这里,中间的两层洋楼是苏维埃政府的办公地,工农红军指挥部设在北楼,警卫连宿舍则在南楼。
如今,北楼内是“广州起义”基本陈列展。走进展厅,一条鲜红的红布带首先映入眼帘。“这是纪念馆最重要也最有标识性的一件藏品。”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谢莹告诉记者,广州起义时,每位参与起义的人员都要佩戴一条红布带,作为识别身份的标志,它也是广州苏维埃政权的象征。馆藏的红布带便是广州工人赤卫队第一联队第一大队中队长杨馨坤在起义时保留下来的。
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纲领法令。但随着国民党广东当局以绝对优势兵力疯狂反扑,广州起义军遭到重挫,损失惨重。3天后,起义军从广州撤出,分别转移至海陆丰、广西、韶关等地,广州起义失败。
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击。经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在各地举行的一系列起义,党进入了创建红军的新时期。
广州起义期间,张太雷遭遇伏击牺牲,年仅29岁,还有57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部分烈士遗骸丛葬在红花岗。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决定在红花岗修建烈士陵园,1958年正式对外开放。
雕像重现“刑场上的婚礼”
清晨,红日从烈士陵园内的广州公社烈士之墓东方冉冉升起,陵墓被灿烂的曙光笼罩,瑰丽非常,形成著名的“羊城新八景”之一“红陵旭日”。
“每年12月11日,我都会围着广州公社烈士之墓走一圈,缅怀先人。”参加广州起义的广东第一位女共产党员高恬波之孙阮钦彤说,每每到此,心情总是沉重而自豪。广州起义中,阮钦彤的祖母高恬波带领救护队冒着枪林弹雨,冲向战斗最激烈的前沿阵地,抢救浴血奋战的伤员。
为了纪念牺牲的5000多名烈士,烈士陵园内修建了广州公社烈士之墓。陵墓为圆丘形,种满青草,四季常青,墓墙由白花岗石壁组成,柱顶40只石狮子日夜为烈士守灵。
这其中有两名烈士周文雍和陈铁军,他们的爱情故事至今传颂。烈士陵园中,“刑场上的婚礼”雕像纪念广场和血祭轩辕亭纪念的就是他们英勇的革命事迹和凄美的爱情故事。
1927年10月,周文雍和陈铁军受党的派遣,假扮夫妻,参与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1928年1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从香港回到广州,重建党的地下机关,在共同的战斗过程中,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后来因为叛徒告密,两人同时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他们毫不屈服。周文雍在监狱墙壁上写道:“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志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驱为群裂!”
最终敌人无计可施,宣判周文雍和陈铁军死刑。在红花岗刑场,周文雍和陈铁军并肩而立,视死如归。临刑前,周文雍将围巾披在陈铁军身上,握着她的手。枪声响起,两位英雄倒下了,临终不屈的周文雍,在尚未绝气的时候,顽强地抬起头来,用尽全身的气力呼喊道:“同志们,革命到底!”
他们的英勇形象,定格成“刑场上的婚礼”雕像——两位烈士被铁链绑着,陈铁军的头靠在周文雍的肩上,从容就义。雕像静静矗立在烈士陵园东侧的小广场上,他们爱情故事也历经风雨却历久弥新。
在这里,记者偶遇了广东仲元中学学生罗瑞琳。她一边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一边认真端详着雕像。罗瑞琳说,今年学校要举办戏剧节,她和同学要为作一个剧本,因此特意到烈士陵园来“找灵感”,“刑场上的婚礼”是她重点想了解的故事。
在血祭轩辕亭,河南省新乡学院学生马玉乔正在亭前驻足细细观看。她说,周文雍和陈铁军两位烈士的英勇事迹是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生动体现,“没有这些历史,就没有我们如今的安逸生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了解历史,记住这些烈士,不断鞭策自己”。
走进广州起义展览馆,多名游客驻足研读烈士游曦的故事。
广州起义中,游曦担任教导团中唯一一个女兵班的班长,带领女兵班奉命在珠江北岸的长堤阻击敌人。1927年12月13日,敌人越过珠江,女兵班与起义军总指挥部失去了联系,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还在长堤的一个街垒死守。两天两夜粒米未进、滴水未沾,子弹所剩无几,形势危急,但游曦带领女兵们誓与阵地共存亡。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游曦看着战壕里负伤的战友们,指着飘扬在阵地上的红旗,沉重而坚定地说:“只要有一个人活着,就要高举这面红旗,与敌人血战到底……”她话音刚落,敌人又疯狂地扑来,年仅19岁的游曦和战友们与敌人激烈搏斗到最后一刻,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每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
“广州起义的枪炮声虽已远去,红色精神仍代代传承。”烈士陵园办公室主任何秀婷介绍,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于2019年转隶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后,褒扬烈士、教育群众的职能更为突出。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烈士陵园每年约接待学生、社会各界人士600多万人次。
春节假期前,在班主任蔡晓玲的带领下,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三年级(4)班的同学们就在这儿上了一堂红色历史课。
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纪念碑前驻足,仔细地阅读上面的碑文。在紧邻的广东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里,他们面向国旗,自发地唱起了国歌。
这一幕令蔡晓玲动容。她说,虽然孩子们在学校里参加过读红色故事、手绘党史等活动,但到烈士陵园实地参观,感觉更为震撼。目睹烈士们留下的足迹,孩子们更加能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何秀婷表示,近年来为了讲好红色故事,烈士陵园打造了网络直播讲解平台,方便世界各地的游客了解广州起义的历史。陵园还与广州市执信中学合作开发《踏着先烈的足迹》思政研学课程,推广“广州起义红色之旅”精品线路,把红色地标打造成具有广州特色的全民国防教育阵地。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烈士陵园发起了“寻找烈士后人”、寻访广州起义遗迹活动、广州起义青年战士生平展、叶剑英同志诗词青少年书法作品征集、“春暖花开,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听巾帼英雄故事”定点讲解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广州起义的社会影响力。
在广州起义纪念馆,一系列有特色的宣传活动即将启动。“今年我们重点策划了‘红色文化轻骑兵之追寻革命足迹’特色主题活动,将邀请百名大学生重走红四师转战广东的足迹,一方面把话剧、木偶剧、书籍、讲解、微党课、音乐等特色活动带到当地,另一方面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争取创作一批有代表性的文创作品。”谢莹说。
此外,广州起义纪念馆今年还计划对“广州起义”基本陈列的四个重点展项进行声光电技术提升改造,预计5月份改造完成并向公众开放。
“我们有一种使命感,要管理好、保护好烈士陵园,更要让其发挥褒扬烈士、教育群众的作用。”何秀婷说,英雄英烈是生生不息的民族魂,他们的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奋发向上。
蹲点手记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一走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扑面而来的就是气魄雄伟的正门门楼的庄严肃穆感。在闹市里,它是一处特别的存在,诉说着革命故事,激励着一代代人。
蹲点多日,偶遇不少游客。男女老少,走到广州起义纪念碑前,都自发举起右手敬礼,驻足默哀。园内的“英雄花”木棉花开得正烈,游客捡起落花,自发献给烈士。置身这样的场景,让人切身感受到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不禁动容。
采访烈士后人,聆听英雄故事。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杨殷烈士的曾外孙女崔淑敏专程到现场与笔者讲述外太公的故事。她说,自己每年都会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缅怀先人,重温他们的事迹、品格、精神。作为烈士后代,每每瞻仰广州起义纪念碑、听到国歌,她都很容易落泪,也备受鼓舞。这,就是榜样的力量,革命精神的力量。
笔者走访陵园,重温历史篇章。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一一参观广州起义纪念碑、广州公社烈士之墓、叶剑英纪念碑、广州起义领导人雕像广场、“刑场上的婚礼”雕像纪念广场等地,仔细研读碑文,感悟革命精神。正如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教师蔡晓玲所说,与在书本上阅读不同,实地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走走,会更真切地感受到震撼、感动、激励。
如今,作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每年约接待游客600万人次。越来越多人在此接受红色教育,致敬革命先烈;越来越多大中小学生成为红色讲解员,讲述广州起义故事,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我们看到,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守正创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该园打造网络直播讲解平台,参与人数达140余万;在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创新开展“云祭扫+代祭扫”,吸引60余万群众参与;新建党员阵地和未成年人活动室,发掘拓展烈士精神内涵,优化展陈内容,策划主题展览。
有传承,有创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党和人民的事业生生不息。
硝烟已散,枪炮声已远,但昔日广州起义的英雄壮举和革命精神,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在建党百年之际,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广州起义纪念馆将举办多样化的活动,让广州起义的故事更加鲜活,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接受党史宣传教育,塑造对历史的敬畏心。期待有更多青少年走进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学习红色历史、继承先辈遗志、高举信仰之旗、践行红色精神,在新时代肩负起属于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尽显豪情壮志,书写时代荣光。
圆梦故事
革命前辈饶卫华之子、广州南沙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饶潮生:
“奋斗在和平年代是进取心”
“我以前经常在中苏人民血谊亭背书,那里是最安静的。”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蹲点期间,笔者见到了精神矍铄的饶潮生老人。
曾任广州市南沙区法院法官,在法院系统工作长达33年的饶潮生立过两次三等功,还曾获得最高人民法院颁发的天平奖章。作为革命前辈饶卫华最小的儿子,父亲的革命信仰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父亲17岁在广州参加革命,后来在广东大学入党并担任大学支部书记,支部同志多数参加了广州起义,不少同志在革命斗争中牺牲。”饶潮生说,第一次到烈士陵园便是由父亲带领。在烈士墓前,父亲曾跟他讲起广州起义的故事。
多年过去,近期意外发现的一封家书令饶潮生感慨万千。那是一封上世纪60年代的家书。“是我父亲写给正在北京上学的哥哥的信,信中嘱咐哥哥‘要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这让我想起下乡前,父亲也跟我说过类似的话。”饶潮生说,“我当时未意识到这是一项如此凝重的人生嘱咐,找到这封信时才发现他一贯如此,对党的忠诚和信仰从未改变。”
“父亲为革命理想奋斗的人生,对我几十年的学习与工作是有积极影响的。”饶潮生说。1984年,饶潮生通过公开招考进入法院系统工作。法律审判工作专业性强,要求高,高中毕业的饶潮生意识到亟须加强学习,提高专业技能。
于是,他开始了长达10年的求学之路。“当时白天要上班,每周有三晚到学校上课。带着儿子去听课也是常有的事。”饶潮生回忆道,工作、家庭和学业,就像“三个战场”,让他每天忙得晕头转向。
但饶潮生一有时间便抓紧学习,黄花岗和烈士陵园是他的学习胜地。考试前,他会在这两个地方背书,一待就是一整天。2000年,饶潮生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得研究生学历,“我们同一批读研究生的5个同学,只有我一个读完了。”
先后在民事审判、行政审判、刑事审判等业务部门,饶潮生经历了多次司法体制改革。他坚持钻研,深耕法律研究,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2016年退休后,饶潮生用更多时间关注青少年成长。他担任了南沙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作为讲师团一员送法下乡进学校,巡回向南沙乡村村民和在校青少年宣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
每次接到任务,饶潮生总是提前几天便开始搜集材料、备课、制作演示文稿。每一次从市区往返南沙的车程需要3个多小时,对于一个年逾六旬的老年人而言并不轻松,但饶潮生身体力行,坚持了5年。“我理解的奋斗,在战争年代是生死,在和平年代是进取心。”饶潮生说,虽然退休了,但仍应当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作贡献。
发现南沙外来人口多,有学习粤语的需求,饶潮生还参加了南沙区老干部大学教学活动,给外地来穗人员教授粤语;作为广州老干部大学研究员,他为呼吁关注和重视老年教育撰文……
立春已过,烈士陵园内的紫玉兰和黄花风铃木盛开。采访之余,饶潮生举起手机拍下这一抹春景。
“去年因为疫情,很多线下活动都暂停了。”但饶潮生的退休生活依旧充实,“现在有时间,我打算把家里这些年攒下的300多本书都看完,希望能将父亲参加革命的历史梳理出来。这是我最想完成的一件事,也是我的责任。”
南方日报记者 马立敏 余嘉敏 实习生 杨薇 蔡楚萍 通讯员 梁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