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广东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奔向致富路

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5年增长近4倍

2021-01-22 07:33 来源:南方日报 黄进

  稳定贫困户增收渠道,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法宝”之一。

  记者从省扶贫办了解到,全省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中,有劳动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3980元增长到15148元,增长近4倍;2277个相对贫困村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底的13万元增长到33.5万元。

  三产融合促增收

  6.3万个扶贫产业项目,实现年人均产业增收2476元

  走进梅州兴宁市多个相对贫困村,可见鸽群在笼里扑腾出阵阵雪白的小浪潮,这是在“陈小鸽”带动下催生的“兴宁鸽”。

  “陈小鸽”是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下称“金绿公司”)打造的品牌,如今在梅州已红红火火。兴宁市扶贫局提供的资料显示,金绿公司共带动兴宁14个省定贫困村,1933户贫困户参与农光(光伏)互补产业、入股分红和肉鸽养殖增收,2017年到2020年仅入股分红收入总额就达210.5万元。

  带动贫困户增收的不仅仅是养殖,第二产业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舒荣村,村民苏少芬一边烧水沏茶,一边说着村里发放的电动缝纫车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改变,“在家里劳作虽然不比在厂里赚得多,但既能照顾小孩,又能合理安排劳作时间,挺满意的。”

  这种帮助源于汕头市税务局和舒荣村探索出“企业+家庭作坊+贫困户”扶贫路径,以工厂来料加工的形式,让有需要的贫困户足不出户依靠劳力增收致富。

  三产融合,带动效果更明显。清远市清新区安庆村通过投资建设“兴农乐”乡村旅游综合体,探索出以旅游景区带美丽乡村、以美丽乡村带能人、以能人带贫困户的旅游扶贫新模式,并围绕乡村旅游延伸产业链,引导村民建设民宿、农家乐等服务产品,同时发展农产品生产和销售。

  省扶贫办提供的数据显示,广东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实施扶贫产业项目6.3万个,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9877名,带动贫困户62.8万人,年人均产业增收2476元。

  增加就业助脱贫

  50.8万农村贫困劳动力全就业,人均就业增收1.8万元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

  梅州平远县石正镇马山村村民凌豪征是一名贫困户,在接受帮扶之前,他和年近90岁的父亲住在破旧的祖屋内,靠种田和打零工度日。

  如今,凌豪征不再到镇上打零工。他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农业服务队,农闲时帮忙打理村里村外众多梅片树园。早上9点工作到下午5点,一天可以挣80元。“和打工赚的钱差不多,照顾父亲还是家门口的工作方便。”他说。

  在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帮扶的清远市秤架瑶族乡秤架村,黄小玉一家以前只能打散工,收入不稳定,生活负担较重。“刚接触时,他们话都不愿多说一句。”驻村第一书记龚劲松说。

  为此,驻村工作队通过产业带动,给黄小玉等人提供就业机会。随着收入的提升,心里有了底气,而且就业使得她接触的人越来越多,黄小玉越来越开朗,笑容常挂脸上。

  在就业扶贫方面,广东通过实施“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三大工程,开发保洁环卫、防疫消毒等公益性岗位1.78多万个,建成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1103个、返乡孵化基地53家,累计开展技能培训42.95万人次;全省50.8万农村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其中就地就近就业22.9万人,人均就业增收1.8万元。

  应保尽保来兜底

  124.52万贫困人员参保,城乡低保标准连续5年提高

  对于一些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即便有产业支撑,对其生活的帮助仍有限。

  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广东通过兜底——包括房屋改造、医疗保障、低保金和养老金发放、帮扶慰问等,让困难村民的生活更有保障。

  韶关翁源县龙仙镇青云村的周厚仁夫妇是低保户,两个女儿已出嫁,家庭住房面积仅有30平方米。经核查,夫妻两人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

  对于周厚仁的实际情况,东莞市寮步镇驻村工作队按有关政策进行了兜底。2018年,驻村工作队发放危房改造金4万元,协助重建一所砖混结构的住房,面积58平方米。2019年,驻村工作人员为周厚仁家庭落实低保户各项生活保障,发放生活保障金,展开“一对一”帮扶慰问活动,落实年满60周岁的周厚仁及其配偶的基本养老金,并对老人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其家庭年人均支配收入8615元。

  省扶贫办提供的数据显示,至今年初,全省符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贫困人员参保124.52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为贫困人员代缴养老保险费350.11万人次,代缴金额4.55亿元。全省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170元,较2015年增加70元。

  教育方面,全省共补助建档立卡学生163.9万人次,发放补助资金56.3亿元。

  广东还连续5年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农村低保最低标准从每人每年402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6384元以上,增长58%。全省44.98万户、9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兜底保障范围。累计实施农村临时救助50多万次。

  全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也从2016年的每人每月100元、每人每月150元提高到2020年每人每月175元、每人每月235元,分别增长75%、57%。

  一线案例

  “一片茶叶”带来的改变

  因残致贫家庭年收入超10万元,日子越过越好

  “双眼几乎失明,感觉整个世界都是黑暗的。”50多岁的梅州市五华县棉洋镇绿水村村民李果清,早些年在外务工眼睛受了伤。他通过移植了眼角膜,视力勉强恢复到0.3,“为了治病,我欠下一大笔医疗债”。加上3个孩子的上学等开支,一时压得李果清喘不过气来。“2016年我们刚驻村时,他很消沉。”广州交投集团驻村干部回忆说。

  2016年,李果清在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通过接受广州交投集团的对口帮扶,种了20多亩茶叶,一年养殖四五批五黑鸡,家庭收入超10万元,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我们发现他一直有种茶叶,只是没成规模,缺技术指导。”广州交投集团驻绿水村第一书记廖永渊说。于是,驻村工作队鼓励李果清发展茶叶种植,并于2016年底邀请华南农业大学的茶叶种植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还帮助其销售茶叶。

  “扶贫队员经常来我家,帮我干活。还带来了城里的专家,教我种茶技术。”李果清说,以前自己不懂得修枝剪叶,茶叶品质不高,听了专家讲解,他才知道,原来自己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还“委派”妻子廖建丹到茶山务工,学习茶树种植、抚育技术,“反哺”家里的茶园。

  3亩、5亩、10亩……接下来的几年里,李果清的茶叶种植规模逐年增加,目前他已种了超20亩的茶叶,“除开人工成本,仅茶叶一项的收入,每年就有五六万元。”李果清拍了拍身上的泥土。

  广州交投集团也把茶叶当成当地长效扶贫产业发展,由专业的茶树种植项目方管理,建立覆盖贫困户、村集体和村民的收益分配机制。目前,该集团对口帮扶的绿水、竹坑、平安三个村,已完成茶叶种植844.1亩。

  茶叶之外,广州交投集团还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特点,建立了养鸡全产业链,集中养殖蛋鸡、走地鸡、中鸡和散养五黑鸡。一项扶贫茶产业,一项全产业链养鸡产业,将竹坑、绿水、平安三个村的利益紧密相连。

  目前全产业链养鸡场,每年能够养殖中鸡8万—10万只,走地鸡2万只,蛋鸡7000只,年销售额约470余万元。采用“专业集中养殖+农户散养”模式,集中养殖的中鸡鸡苗,会分发到贫困户家中饲养,以提高家庭收入。

  该项目自去年投产以来,李果清已养殖了四批五黑鸡,“我只负责养殖,销售有专业团队帮忙,每批纯收入1500元左右。”

  自己有茶场,妻子有工资,两名小孩有工作……李果清的日子越过越好,脱贫攻坚也让他完全变了一个人。“他现在非常勤快,也很乐观向上。”廖永渊说。

  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编辑:周存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