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实生物实验室,研发人员在进行操作。
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又称“张江药谷”),华领医药研发生产部高级副总裁佘劲正准备新药上市申报的材料,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就设在园区;100公里之外,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管理公司产业服务部的沈正英刚结束企业回访,她是园区企业基石生物专属的“店小二”,为其提供“一站式”服务。
长三角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高地。作为全国最早的生物医药园区,上海张江药谷聚集了1300多家创新企业,获批上市的新药全国第一;后起之秀苏州“BioBAY”园区集聚430余家创新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前景广阔。在这条新赛道中,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正不谋而合加速布局。广东在2020年9月发布了《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形成2个千亿级产业园区。
起步较早的长三角有哪些机制创新?如何构建全产业链闭环?近日,南方日报记者走访上海、苏州两地,探寻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态构建的方法论。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被企业习惯称为“BioBAY”,集聚430余家创新企业。
让企业不建实验室也能完成研究
“当初选择在张江药谷创业,最看重的是这里不用自建实验室、不用买设备,企业有研发新药的技术就行。”华领医药创始人兼CEO陈力博士回忆,创业初期,公司获得了超过100平米办公区三年租金优惠政策。2011年,陈力创立华领医药,针对糖尿病患者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研发全球原创新药,7年后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给了华领医药强大助力的,是张江药谷创新的研发模式——“VIC+Q”。V代表的是VC,风险投资;I就是IP,知识产权;C就是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Q是Quality Control,质量把控。创业者唯一要做的是控制研发质量。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楼琦表示,生物医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实验室以及设备共享尤其重要。很多像陈力一样从跨国药企出来创业的博士都是单枪匹马,唯一有的是创新药的知识产权。对接资本之后,恰好张江药谷有一批CRO服务的公司。
时间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1992年张江高科技园区在浦东新区成立。两年后,张江高科技园区启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计划,张江药谷高速发展的序幕由此拉开。至今全球十大药企中已经有八家在园区设立了研发中心。随着国际巨头扎堆入驻园区,海归人才溢出效应明显。
与陈力一样,君实生物首席执行官李宁也选择了张江药谷。在加入君实生物之前,他曾任赛诺菲集团副总裁,就职于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十多年。2012年,君实生物成立,先后在港交所、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如今,君实生物在中国和美国建成了四个研发中心。
“全球药企集聚张江药谷,毫无疑问是博士的第一选择。”在李宁看来,张江药谷有着人才自由流动的环境,这也是不断涌现创新企业的内因。很多高管从原来的企业出来,成为了新的创业者。
多家跨国药企巨头入驻,带动张江药谷CRO发展驶入快车道。由于中国具有药物开发成本低以及庞大的患者群体,企业通过为跨国药企提供CRO服务,从外包服务向创新研发转型,逐步加入新药开发的全球医药价值链。
为支持创新药企发展,张江药谷从2005年逐步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包括生物技术平台、研发外包平台、设备共享平台等,陆续引进中科院药物所等30多所高校、20多个国家和市级生命健康研发平台。目前,张江药谷拥有2700平方米的公共实验室。数据显示,仅采购仪器一项,10年来为企业节约成本数亿元。
当君实生物、华领医药等一批创新药企业诞生时,CRO服务平台可以做到无缝对接。
在楼琦看来,这也让越来越多创新药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了临床阶段,加速冲向“终点线”。这些创新药在没有实验室的情况下完成了所有临床前研究。从0到1,创新药企以最小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成果。
华领生物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工作中。
让创新药以最快的速度上市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是张江药谷机制创新的集中体现。这一项改写产业规则的探索变革,直接推动全国生物医药产业与国际接轨。
根据我国原来的药品管理法,新药从研发到生产再到上市只有一家法人实体。但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有规模化的量产能力,而对于初创型的创新药企来说成本过于高昂。
“新药的研发周期一般是10年,研发经费超过10亿美元。在新药能否顺利上市未知的情况下,药企如果一开始就花几个亿建设工厂,风险实在太大了。”华领医药的佘劲表示,MAH制度是国际较为通行的药品上市、审批制度,上市许可和生产许可相互独立,上市许可持有人可以将产品委托给不同的生产商生产。
为了降低创新药企对于产业化的高成本,张江药谷早在从2011年启动了“先行试点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研究”。2017年5月,生物制药基地正式建成启用,标志着张江药谷可为中国与全球客户提供符合标准的生物制药产品代工生产服务。
在楼琦看来,这项制度可以从源头上抑制制药企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新药研发的积极性,促进委托生产的繁荣。
2020年,华领医药获得了在研全球首创新药多扎格列艾汀(一种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创新药物)的药品上市许可证,成为上海市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首批重要案例。这也是2019年新版药品管理法实施以来,首批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生物技术公司。
随后,MAH制度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地试点推广,本土创新药驶入了研发上市的快车道。
为了给企业新药审批提供“快车道”,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就设立在张江药谷。佘劲告诉记者,园区架起了桥梁,让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沟通非常顺畅。目前,张江药谷已经形成了药物研发、化合物筛选、药理毒理评价、临床注册认证以及产品批量上市的完整产业链。
在楼琦看来,张江药谷的发展路径清晰:先通过上海国际化的地理区位特质吸引跨国药企巨头入驻,再培育本地生物医药企业从研发到应用形成一个闭环,推动国产创新药以最快的速度步入上市阶段。
从最初的阡陌农田到如今的一流科技园,张江药谷获批上市的新药占全国近25%,排名第一,同时有超过60个创新药物处于临床Ⅱ、Ⅲ期试验。2020年张江药谷企业融资额超300亿人民币,截至目前孵化了超过35家已上市企业。疫情之下,2020年1—11月张江科学城生物医药工业产值为397.1亿元,同比增长6.9%。
生物医药产业“新赛跑”进入下半场
距离上海100公里,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展厅,不到1小时服务团队已经陆续接待了3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调研参观团,包括媒体、投资人、政府机构等,其中就有来自张江药谷的调研团队。
上海与苏州,长三角两个重要城市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竞合颇具看点。
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建于2007年,企业习惯称为“BioBAY”。彼时的上海张江药谷正进入跨国药企密集入驻的丰收期。后来者如何突围?BioBAY给出的答案是:差异化竞争和专业化服务。
“如果说上海是大型知名药企的首选,那苏州的定位就是支持创新药企”,园区管理公司产业部总经理顾莉娟告诉记者,早期为了吸引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和企业家入驻,她和同事每隔一段时间就飞往美国波士顿等产业高地。
顾莉娟直言,园区从一开始就转变传统的“招商引资”为“招才引智”,邀请一批瞄准细分领域前沿技术、具备较强自主创新实力的团队进驻。
瞄准创新药物研发赛道的基石药业,就是在2016年落地BioBAY,成立不到3年时间便在香港上市。基石药业政府事务部副总监周志云表示:“除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和奖补政策,园区合作的投资机构是其孵化诞生的关键。”
起步晚,但BioBAY以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服务而著称。
园区有专门的服务团队,他们将落户的企业人才称作“客官”,将自己称作“店小二”。在BioBAY,每一家企业都有自己专属的“店小二”,为其提供从园区入驻、人才申报、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而针对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BioBAY提供不同规模的办公空间和符合标准的医学实验室,小到几十平的办公室,大到几栋楼的生产车间。
在BioBAY二期的百济神州SIP生物产业园研发实验室,身着白色的研发团队正在对小分子药物进行对比实验。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化学生产与控制部首席总监杜争鸣博士介绍,百济神州把小分子药物产业基地放在了苏州,大分子的研发中心则设立在广州。
“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是生物医药产业未来竞争的主赛道,全球药企都会提前布局。”杜争鸣说。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推进,BioBAY形成创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即将而立之年的张江药谷也发出了“再出发”的呐喊。2020年11月,上海发布《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重点发展创新药物和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转化制造产业链。
放眼粤港澳大湾区,干细胞、医学检验以及医疗器械等一批前沿技术不断突破,一批专业的生物医药园区正在规划建设,一个具有龙头集聚效应的产业生态圈正逐步形成。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新赛跑刚刚进入下半场,长三角与大湾区竞合发展更值得期待。
建言湾区
在“AI+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率先突破
新冠疫情凸显了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价值。长三角起步在前,大湾区如何弯道超车?记者走访调研中,企业家和专家都提到一个关键词:错位竞争。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魏航认为,张江药谷的崛起离不开上海的工业基础先发优势以及大力引进外企外资,再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突破创新。广东应该错位发展,比如生物医药与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结合发展,后两者都是广东的强势产业。
他指出,目前在东莞形成了以松山湖高新区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区、以华为领头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园区,合力发展“AI+生物医药”大有可为。
对此,复星医药高级副总裁梅璟萍也持同样观点。她认为,广东在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与传统中药方面都有优势,尤其是高端医疗器械。
2020年4月,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获批在深圳组建。11月,国家药监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工作方案》,对药品审批、医疗器械监管提出了很多创新试点,这正是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弯道超车的机会所在。
在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机遇下,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科研力量以及国际资本,促进生态圈各类创新要素加速流通、优化配置,有望在“AI+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率先突破。
南方日报记者 郎国华 彭琳 李赫 王佳欣 拱千舒 实习生 祖艳诗 程朗 朱韵灵 发自上海 苏州
本栏摄影: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金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