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注资注智注制 粤农信改制迈入2.0

2020-12-29 07:28 来源:南方日报 黎华联

  “农信改制让广东守住了金融安全相对脆弱的农村金融阵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所原所长、现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解读农信改革的广东成效。

  2020年12月21日起,南方日报推出“广东农信改制化险攻坚战”系列深调研,这是全国媒体首次大规模聚焦地方农信改制,对广东改革样本进行深度剖析解读。系列报道引起专家、学者及政策制定者的热烈讨论。

  在任志宏看来,农合机构是广东金融总体改革布局的最后一块堡垒,通过改制化险攻坚,广东守住了金融安全相对脆弱的农村金融阵地,从制度和机制层面探寻出了一条可复制和推广的广东农信经验。

  改制化险攻坚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南方日报:自2003年开始国务院启动全国范围的农信改革,农信改制化险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广东的改制化险攻坚形成了哪些成功的经验?

  任志宏:农合机构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近20年来,中国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科技金融、数字经济发展对于现代金融体系的渗透与赋能,使得农村金融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使得其体制和机制上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凸显。此外,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致力于服务属地三农的地方金融主力农信社积累了大量的地方性存量风险。

  为此,广东农信改制化险攻坚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定位不清、功能不足和治理不力,有效地解决农信社发展的瓶颈与短板,如管理与服务脱离农村的现实需要,规模小实力弱和历年积压的不良资产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农信改制化险攻坚要解决农信社与现代银行管理制度“形似而神不似”的问题,尤其是内部人控制及由此带来的经营管理等问题。

  广东是金融大省,农合机构资产占全国1/10以上,农合机构也成为广东金融总体改革布局的最后一块堡垒。国家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业开放、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大湾区发展的政策红利,对农合机构在内的广东农村金融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广东部分地区探索走出了具有全国推广价值和意义的成功经验。

  在改制化险攻坚中,广东近三年累计化解不良贷款超过600亿元,为广东构造金融平安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是广东连续三年获得国务院化解金融风险督查激励的原因。其中形成了三点主要经验:守住了广东金融安全相对脆弱的农村金融阵地;从制度和机制层面探寻出一条可复制和推广的广东农信经验;有效清除农村金融历史包袱,农信系统轻装上阵,并为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美丽乡村建设发挥力量。

  “注资、注智、注制”叠加以系统性思维综合改革

  南方日报:广东农信改制攻坚对于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来说具有哪些积极的意义?比较突出的举措在哪些方面?

  任志宏:这些经验对于广东金融安全发展的意义有:首先是有效破解了周期律。这一轮改革中,广东省农信社强化系统性思维,以“注资、注智、注制”为根本,把转换农合机构机制体制作为重中之重,进行制度性培育和服务功能的整体提升,在充分利用广东金融人才、机制、市场走在前列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现代金融制度。

  其次是以决心和魄力完成“不可能任务”。农信社所产生的相关问题,最突出的是问题股东清理、不良贷款清收、捐赠资产变现、不良分子追责问责等四块“硬骨头”。广东运用司法、行政、经济、舆论等工具综合施策,立体化地有力打击了恶意逃废债行为。

  比较突出的做法是,广东率先走出了农信社改革的2.0版本,以“注资、注智、注制”叠加,互为补充和完善,以系统性思维综合改革。

  此举有效利用广东区域不平衡所带来的梯度发展空间和红利,以珠三角“一核”带动“一带一区”较为落后的金融发展区域。系列举措包括珠三角农商行对粤东西北地区农信社战略入股,夯实资本化解财务包袱,健全公司治理规范“三会一层”、强化坚守定位内生机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注智”促“注制”,向改制机构派驻管理团队同步注入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经验技术,帮助改制机构真正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和企业化改革方向

  南方日报:广东农信改制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该如何继续深化改革?

  任志宏:改制后的农商行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仍然是治理结构以及相应的法律地位不明确问题,同时存在内部治理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等问题。第二个挑战是生存和发展环境仍处于艰难求生阶段。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着来自于各类商业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准银行类银行以及泛银行、民间金融等方面的多方面的冲击和竞争,尤其是数字金融分割、占领农村金融领地,冲击农合机构原有的市场优势和客户粘性等传统优势。

  在机遇方面,数字化转型为农商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弯道超车窗口期和发展机遇。农商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当中有非常良好的客户基础、发展禀赋和消费偏好,使得农商行在农村金融、数字金融发展领域具有其他银行不具备的准入红利。

  但在发展金融科技的同时,农商行一定要冷静思考,切记不计任何产出效益的高投入、大投入和广投入,与当地的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组织形式形成错位竞争,围绕着农村金融体系的战略布局取舍整合,牢牢把握住入口、场景和平台账户三大重点领域,形成有特色的农村金融商业发展模式。

  广东农信继续深化改革仍然要坚守“改制不改向”的初衷,牢牢地坚守农信社服务三农的本质要求和特征,同时按照现代公司治理和现代金融管理的要求深化改革。另一方面,农信社改革的总体方向必须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和企业化。

  在具体发展要求上,第一,要农商行坚守深耕传统主业的战略定位,牢固坚守服务“三农”本位、回归农村阵地。其次,坚守支持实体经济的市场定位,以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做好农村金融体系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护卫者。第三,要坚守下沉服务的发展定位,有效发挥农商行管理和服务半径小的场景优势,服务“三农”。最后,要坚守严防金融风险的底线定位。

  围绕“农”字做新发展格局有效赋能者

  南方日报:作为广东服务范围最广、支持三农最深的银行机构,广东农信应该如何加强与“三农”的联系,寻找与乡村振兴的共振?

  任志宏:广东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推进更高水平的乡村振兴。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其重要的制度保障。广东农信社一定要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坚决坚持服务“三农”市场定位不变,树立扎根县域、服务“三农”和小微的宗旨,与其他金融机构差异化竞争,持续向“三农”和小微倾斜金融资源,提高支农支小服务力度和水平。

  同时,广东农合机构要紧扣“六稳”“六保”任务,做强化“内循环”、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赋能者,切实将政策落地、落实、落细,顺时、顺势调整服务重点,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牢牢把握数字金融对于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和支撑,不断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

  南方日报记者 黎华联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