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2020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结果出炉

老房新生,让历史建筑“活”起来

2020-11-13 07:34 来源:南方日报 黄堃媛

  11月12日下午,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与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的“2020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传推介活动”发布会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行。

  主办方介绍,本次评选共收到54个申报项目。其中,文物古迹类型涵盖线性文化遗产、古村落、古建筑、古遗址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多类。经过专家初评、公众网络投票、专家终评等环节,最终评选出15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介绍,本次评选涌现了一批颇具创新性的活化项目,在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业态选择和管理模式创新,以及服务社区和促进公众参与、促进乡村振兴、打造区域文化品牌等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

  对此,南方日报记者走访广州、东莞、汕头、韶关等多处古迹,采访多位古迹活化负责人,解读广东首批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的亮点和创新点,为更多老房子焕发新活力提供样本借鉴。

  管理模式创新 老房子“变身”网红打卡地

  在广州中山四路与越秀中路交界处,低矮的竹林下,掩映着写有“东平大押”字样的牌坊。牌坊后方,一座五层高的青砖碉楼就是“东平大押”。清末民初,它是广州第二大当铺的储物楼,如今是广东省首家典当主题博物馆。

  早在2018年之前,东平大押就以民办博物馆的形式对外开放,但因运营困难,曾一度暂停开放。

  “运营模式单一、展陈方式相对陈旧是当时的主要问题。”东平大押现副馆长王莹莹告诉记者,2018年,她所在的广州市铂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受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委托,对东平大押进行合作管理,开始了长达一年的闭馆升级改造。

  在以前,为了保护古建筑,馆内同时段参观限流30人,游客往往要在侧面玄关处排队等候,现在这里被改造成一个茶室,作为博物馆服务配套设施。原有的落地玻璃与碉楼的青砖紧密相接,游客一边等候一边品味茶饮,四周绿意环绕;菜单也颇为讲究,多为香槟茶、氮气茶、冷萃茶等新式茶饮,不少网友专程为了这杯茶饮而来,评价这里是“城市中难得的一份清净”。

  “对于广东人来说,饮食文化很具代表性,如果能以此吸引更多人来‘打卡’,无形中可能对整个社区形成一种美学培育,也为博物馆参观带来更独特和丰富的体验。”王莹莹说。

  步入馆内,替代传统文物陈列展柜的是百年前广州当铺的场景还原。一个高高的柜台被密密麻麻的栅栏围着,台面上摆设着典当必备的算盘、账簿、当票、印章盒、试金石……游客走上柜台,就能感受到店主和当户高低悬殊的地位,而一面巨大的“押”字屏风恰好能遮掩住当户的举止,保护其隐私和“面子”。

  沿着唯一的木楼梯拾级而上,每层楼的功能都有明显区分:二楼是“广州典当史”和典当业相关物件的文字及实物展示区域;三、四楼是当代艺术展览区域,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艺术展览及专场导览活动和专题分享会、讲座等活动,使博物馆集历史空间传承、艺术导赏、美学培育和互动体验为一体。有趣的是,附近学校的学生也常常在午休时间前来博物馆,观看各种影像资料。

  事实上,东平大押结合文物建筑价值打造综合文化展示空间的方式,与此前同时入围的逵园艺术馆颇为相似。“东平大押和逵园的活化利用是同一个运营团队完成的,我们想让这些独特的老建筑更年轻化、更具创造力,从而达到文化推广的目的。”逵园艺术馆艺术总监、东平大押馆长黄轶群说。

  曹劲介绍说,以东平大押为例,这次评选中,有多个项目均体现了管理模式的创新,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文物保护利用体系:如沿用社会委托管理模式,将东平大押由政府委托铂林公司进行合作管理;广州邓村石屋活化项目则通过政府主导、村企合作、村民参与盘活闲置文物古迹资源,建设成精品酒店,带动乡村振兴;深圳大鹏所城规模较大,2017年成立专门的运营主体——深圳华侨城鹏城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文化旅游区的管理,逐步呈现出“政、企、民、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促进公众参与 讲好革命历史故事

  记者注意到,在入选名单中不乏革命文物古迹,如广州杨匏安旧居活化利用项目、汕头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活化利用项目、韶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项目等。

  近几年,汕头小公园历史街区升级改造,众多被遗忘的骑楼古建筑被重新发掘修缮、进入公众视野。海平路97号,这座三层楼高的老房历经百年已经风雨飘零,破败不堪,乍看与周边建筑并无两样。直到2016年,由工程师、文保专家、政府管理部门组成的修缮团队进驻,附近居民才知晓,原来这里曾是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

  汕头红色交通站陈列馆馆长张如强介绍,这一旧址是1931—1934年间中共中央交通局的直属交通站,在中央交通线的4条南方线中,有3条经该站转至中央苏区,是秘密交通线上的枢纽,也是大革命时期南方地区唯一未被破坏的红色“生命线”,为中共中央安全转移起到关键作用。包括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陈云等263名中共党员经该站进入中央苏区。

  不同于其他革命遗址,汕头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吸引了政府、社会、公众多方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项目之初,便有本地乡贤听闻消息,匿名捐赠600万元,作为旧址的修缮资金;陈列馆建成后,众多民间收藏爱好者、汕头市民自发捐出这一时期的历史物件,丰富了馆内的文物陈列。

  “相对于建筑艺术价值,革命文物更多承载的是历史价值,因此保护好本体,讲好历史是最重要的方向。”曹劲认为,位于粤北的韶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项目同样提供了较好的范本。

  上世纪40年代初,中山大学等多所学校的前身都曾在韶关短暂扎根。随着“三师”志愿者团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多位教授的寻访发掘,这段“学术抗战”记忆逐渐浮出水面。自2019年起,多处遗址被重新保护修缮,连缀成“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去年国庆假期,广东省博物馆、南粤古驿道网及广之旅、广中旅等推出的“韶关乐昌坪石古村游”主题线路接连“爆满”,成为国庆省内旅游市场的“网红”,一批批学生研学团走进坪石古村,在古迹中读懂这段革命历史记忆。

  目前,坪石基地场地整理、相关建筑的信息牌安装等工作已基本完成,坪石老街广同会馆就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设置了若干展览,位于武阳司法学院旧址的王亚南故居内设立了“亚南书舍”,三星坪工学院旧址、塘口村理学院旧址也建立相关临时展览等等。曹劲说,未来还将进一步挖掘更多学院旧址和史料,形成游径规划图,有效推进粤港澳人文湾区与粤北地区的联动,深化为文旅融合的典范。

  东莞市茶山镇寒溪水村,在依托罗氏宗祠新建成的村史馆和依托古民居建成的寒溪水罗氏革命史迹陈列馆里,村民、游客频频驻足,细读罗氏族人的革命历史故事。

  这座建于清代的祠堂是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据记载,罗氏族人曾主动捐资支持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在解放后的近50年间,罗氏宗祠一直是当地的教学场地,一代又一代的寒溪水村人在这里读书、交流、成长。1997年,由于村里建起专门的学校,罗氏宗祠被闲置了。

  2014年起,在村委会负责文物工作的何凤葵找出村中保留的罗氏族人的联系方式。在她的带动下,多位罗氏红色名人子女积极提供家族资料,并多次回到寒溪水村,参与宗祠的修缮和布展工作。“我们村的祠堂修缮工作是全民参与、全民出力的!”谈及来自全村人民的支持与帮助,何凤葵十分动情。

  如今,焕然一新的罗氏祠堂除了用以展示寒溪水村村史外,还充当起了乡村文化实践场所。在这里,村民们学习书法,组建“农光曲艺社”排演节目,弘扬传统民俗……时隔多年,罗氏宗祠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欢歌笑语。

  “有人气的老房子更不容易破败。”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秘书长崔俊介绍,本次入围的潮州广济桥、揭阳洪氏爱祖祠活化利用项目也在老旧建筑修缮的基础上活化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让当地居民有了文化认同归属感,更为昔日老宅旧院增添了新活力。

  ■链接

  2020年度“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评选启动 面向全社会征集申报

  为进一步保护和活化南粤古驿道及沿线历史文化遗产,2020年度“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评选活动也在本次发布会上正式启动。

  该评选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指导,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与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旨在梳理近两年来的重大发现,鼓励社会各界对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关注和投入,传承岭南历史文化,使古驿道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本次评选面向全社会征集申报案例,申报范围为广东省辖区内的古道及其沿线两侧1000米范围内的历史实物遗存,包括文物考古新发现、调查研究新发现和社会人士新发现等。提名列入“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或文化价值,如埋藏于地下的遗迹或遗物须是依法经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发掘的,并已经有明确的考古结论;社会人士发现的古道及其相关遗存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或宣传媒体的广泛关注,并经过专家学者的调查核实等。

  此前,在2018年度“南粤古驿道重大发现”评选活动中,包括台山大洲湾遗址、肇庆古城驿道遗址、韶关莱山遗址六朝墓群等在内的15处重大发现入选。在发现古驿道的过程中,主要以修复为主,从省的层面建立相关机制,设立修复古驿道的技术标准,并积极鼓励各地政府加大投入,从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角度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建设。

  南方日报记者 黄堃媛 实习生 孙羽嘉 杨湉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