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荒岛变身记:自贸区里的小康新生活

2020-10-29 07:09 来源:南方网 梁涵

李德富做监管员的小市场已发展成现代农贸市场。

  ■编者按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我们距离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未如此之近。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广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凝心聚力冲刺全面小康,一幅壮美的小康生活画卷正在广东大地徐徐展开。

  为展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广东故事,南方名记者牵头推出“小康拼出来”系列全媒体报道,走基层、探一线,记录奋斗历程,观察发展变迁,展望美好未来,和读者一起感受我们的小康生活。敬请垂注。

  每每路过花木齐整的横琴律道公园,张丛花总会想起二十几年前她刚来珠海横琴岛时,这里的荒草、海浪、礁石,和对岸澳门的通明灯火。

  “这就是我们以前租铁皮房的位置,就在这儿,我老公修摩托车的地方。”指着近些年新建起来的海滨蓝立体停车场,张丛花仍旧是掩饰不住的激动。

  1996年底,从家乡梅州五华来到珠海横琴后,张丛花和丈夫李少祥靠修摩托车起家,如今已在岛上开起了规模不小的汽车修理行,许多横琴、澳门的车主慕名而来,生意日渐红火。

  横琴岛曾是一座荒凉偏僻的“孤岛”,岛民以打渔、养蚝、打工为生,进出靠乘船摆渡。直到1999年后,第一条通往珠海市区的横琴大桥、第一条通往澳门的莲花大桥相继通车,岛上才开进了第一辆公交车。

  2009年,横琴新区正式建立。而后,历史的机遇一再垂青。广东自贸试验区横琴片区、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粤澳深度合作区……一路走来,伴随横琴岛的日新月异,张丛花等原居民们也走上了属于他们的小康之路。

  第一辆公交车开上“孤岛”

  张丛花第一次踏上横琴岛是在一个傍晚,在她记忆中,黄昏的光晕下,这座小岛显得很是神秘浪漫。第二天白天,她才看清岛上的样子。

  “到处都是荒草,横琴码头旁边的路,还都是海。每次和老公吵架,我都跑到这里来,看看海,心情就好了。”站在崭新整洁的新街道上,细数起曾经陪伴自己的荒芜海岸,张丛花眼里满是回忆。

  如果说,傍晚的小岛黄昏给了张丛花些许浪漫憧憬,横琴媳妇梁艳影对这里的初印象则要糟糕许多。

  梁艳影出生、成长在当时更为发达的珠海湾仔。1994年,因高中毕业游,梁艳影第一次踏足横琴岛。她记得,她和同学从湾仔搭乘铁甲船,历经了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才在横琴码头上岸。“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地方荒凉到可怜。”梁艳影没想到,6年后,自己会嫁到横琴,做了横琴媳妇,又在更后来成为服务大家的社区党委副书记。

  改变始于澳门回归祖国之际。1999年,连接横琴与珠海市区的横琴大桥通车;2000年,连接横琴与澳门的莲花大桥启用。自此以后,横琴彻底告别“孤岛”历史。

  从小在横琴长大的80后小伙儿李永庆还记得,1999年9月28日,当第一辆14路公交车开进横琴时,他兴奋得立即去体验了一把。“以前从湾仔坐船到横琴,船程就要1个小时,一天只有2-3班。有了公交车以后,半个小时就到了,从来没这么快过。”

  路通了,小岛开始活起来。

  2009年8月,国务院批复《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同年12月,横琴新区正式挂牌成立。随后的十余年里,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根根城市管网从地下探入,一条条交通路网四通八达,绿水青山中,自贸新城初现模样。

  “20年前,晚上走到海边,对面澳门的灯光一亮,这边就可以看报纸。”澳门、横琴,一水两岸不同的落差,让张丛花印象深刻。“现在不一样了,再过几年,我都分不清是澳门的灯光,还是横琴镇上的了。”

  笨媳妇儿的远见

  最初的横琴岛,岛民们靠海为生,打渔、养蚝,到对面的澳门打工是主业。伴随珠澳合作的深入,比邻澳门的横琴相继迎来新区、自贸区、粤澳深度合作区等叠加机遇,老横琴们也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1988年,缘于对电视上香港、澳门的憧憬,15岁的梅州姑娘谢速莲在邻居的帮助下,和家人一起来到横琴,时至今日已有32年,是名副其实的老横琴。

  起初,谢速莲一家来到横琴后,尝试做过些小百货生意,但并不容易。1994年,谢速莲和丈夫结婚后又做过许多行业,“开过五金店,帮人带过小孩,到澳门打工,开过餐厅”。长隆海洋王国、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等项目的建设,让谢速莲找到了新的机会。

  “那时候,很多建筑工人需要住房,我就想给他们找些房子。我先从房东那边拿到房子,然后再租出去。”从那时起,谢速莲开始做起房屋租售生意。如今,横琴岛人气越来越旺,谢速莲的办公室挂满了钥匙,她手上可供出租的房屋有一两百套,生意做得十分红火。

  梁艳影则走了另一条路。自小家境殷实的梁艳影,从当时的水产重镇湾仔嫁到落后的横琴时,左邻右舍都难以理解。“刚嫁来横琴时,别人都笑我笨,现在都夸我有远见。”梁艳影说。

  如今的梁艳影,是横琴镇荷塘社区的党委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在她的印象中,此前,荷塘社区下辖的几个村,共计约2000人。而现在,加上迁进来的居民,大约有了1万多人。“人气越来越旺,说明这里越来越吸引人。”梁艳影说,相比过去,如今社区居民的生活丰富了许多,生活质量也高了很多。

  在横琴镇上,像谢速莲这样将生意越做越大的有不少。张丛花和李少祥的汽修行,规模已翻了数倍,近年还接了不少澳门单牌车;曾经的生蚝养殖户黄锦粦虽不再养蚝,但产业链越做越大,如今为横琴多个饭店供应生蚝;李永庆父亲李德富做监管员的小市场,已发展为市场集团旗下的现代农贸市场。

  在这座沧桑巨变的小岛上,曾经的原居民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机会。“如今的横琴人已经不是奔小康了,而是到了小康路上。现在的生活很高大上了,能不出岛我们都不出岛。”梁艳影说。

张丛花与丈夫在自家汽修厂内忙碌。

  年轻人都回来了

  几天前,横琴姑娘黄雪梅在一个名为横琴·菁英社的微信群中,遇到了自己的小学及初中同学。群内一张旧时的横琴一小毕业照,引发诸多年轻人的共鸣。原来,横琴日新月异的十几年间,岛上的孩子们都渐渐长大,其中不少选择回到家乡发展。

  李永庆也是其中之一。1990年,年仅3岁的李永庆随家人来到横琴,入读了岛上第一个幼儿园——横琴中心幼儿园的第一个班,成为第一届学生。

  “那时候横琴很小,走出来大家都认识。学校总共就一个班,十几二十个人。教室连窗门都没有,很热,篮球场还是泥土的。”回忆起儿时求学的经历,李永庆很是羡慕如今横琴的孩子们,“现在横琴的教育资源很好了,有全市最好的幼儿园,横琴一小、首师伯牙小学、横琴一中等都是顶尖的学校,很多重点单位、企业员工的子女都在这里读书。”

  李永庆2001年考上市里的高中后离开横琴,直到2010年底,大学毕业又参军退伍后,才又回到家乡。十年间,外界对横琴的认识让李永庆印象深刻。“我刚出去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横琴是哪里;到我准备回来时,家乡已经变成了新区。很多人会感慨:哇,你是横琴的。”

  回到横琴后,李永庆先是入职横琴新区社会事务局的武装部。2012年4月,响应大学生到基层锻炼的号召,李永庆前往小横琴社区任党总支副书记。直到近两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澳门居民来到横琴工作生活,横琴新区正筹备成立莲花社区,探索琴澳共融共治的新社区治理模式。李永庆正是筹备组的负责人。

  回来的这几年,李永庆发现,自己曾经的同学、朋友也都慢慢回到了岛上。“以前没有人回来,现在我很多同学,都回到横琴的机关单位、国企来工作,有些没读大学的也回来做生意,开酒店、公寓之类。”

  出去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外面的年轻人也进来了。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收尾、产业布局开来、政策环境不断放宽,横琴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年轻人前来,其中不乏海外、港澳等地的高端人才。

  见证沧桑巨变,李永庆、张丛花、谢速莲、梁艳影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横琴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它比邻澳门的特殊区位;另一个是国家政策的大力度支持。

  “珠海因澳门而生,横琴因澳门而兴。横琴的发展,也是珠海的一个缩影。”在梁艳影看来,横琴今天的变化,已不能单纯用“发展”来形容,而是“腾飞”。凭着一往无前的决心,这个昔日“孤岛”已彻底变身,岛民们也早已过上崭新的生活。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梁 涵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应势而动奔小康

  试想一下:生活在一座桥路不通、荒凉偏僻的海岛上,小康梦想是何等的遥远。

  这便是横琴人曾经的生活状态,与现在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令人难以想象。但仅仅用了10多年的时间,横琴新区旧貌换新颜,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横琴人的小康梦想早已照进现实,他们亲眼见证并推动了横琴新区的“腾飞”。

  横琴毗邻澳门,特殊的区位优势早已为其腾飞埋下种子。1999年后,第一条通往珠海市区的横琴大桥、第一条通往澳门的莲花大桥相继通车,从此结束了横琴与澳门、珠海市区没有陆路交通的局面。横琴的发展,再次印证了“桥通路通财路通”的朴素真理。

  回看横琴发展史,桥通路通只是第一步,更有决定意义的是横琴在整个国家战略中被赋予了特殊的定位和特殊的使命。建立自贸试验区,共建粤澳合作产业园区,建设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一个个重大利好接踵而至,横琴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机遇面前,横琴人应势而动,靠着政策红利,靠着自身奋斗,在推动横琴腾飞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小康梦想。机遇,抓住了才是良机。赶上最好的时代,站在历史的风口,横琴和横琴人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让人看到了机遇和汗水叠加一起创造的神奇。

  横琴,一个特殊的小康样本,却可以给更多新区开发和建设以启示。

  南方日报评论员 丁建庭

编辑:何柏梅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