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广东省文化艺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守护“城市之魂” 传承历史文脉

2020-10-17 07:00 来源:南方网 黄堃媛 徐子茗等

  10月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先后来到潮州、汕头等地,深入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企业等,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深化改革开放、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等进行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市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察看文物修复保护、非遗文化传承、文旅资源开发等情况,又前往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走进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了解汕头开埠历史、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的建设发展情况,和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历史,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广东各级文化工作者深感振奋、备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要进一步推动岭南文化的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保护城市文脉 微改造活化历史街区

  包括广济桥、广济楼在内的潮州古城比较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实属难得,弥足珍贵。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潮州古城时的重要讲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说,潮州古城在古建筑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文旅发展新模式,以古桥为依托,引入“潮州广济桥非遗展示项目”,为潮州非遗传承人提供绝佳的展示平台,昔日桥市文化得以重现,堪称诸多古城街区活化的案例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广东的历史文化街区,对于我们而言,既是鼓励也是鞭策。”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认为,重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的实质是中国城市不忘初心、保护源脉、彰显活力的文化自信。“我们要用更高品质、更精细化的绣花功夫持续进行历史街区的微改造,让这种历史文脉的传承发掘、老旧街区的活化更新作为城市建设的新常态。”

  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伍茸表示,潮州将以高度的责任意识深入开展潮州文化研究,以改革担当精神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绣花功夫开展文化保育活化利用。“未来,我们要推动整个古城街区创5A,以此提升古城旅游体系的资源配置,以及智慧旅游文化的应用,将古城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古城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和潮州非遗国家文化示范区。”

  近三年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深圳、汕头、潮州的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分别达到3876万元、1.22亿元、1.37亿元,推动扶持深圳建成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汕头开展开埠文物保护、潮州开展“百家修百厝”和传统工艺振兴等工作,2019年成功推荐深圳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深圳中英街界碑、汕头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一步,广东将健全岭南考古学文化谱系,加大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建设力度,评选一批岭南文化地标和标识。打造改革开放、红色革命、华人华侨等特色文旅品牌,持续做好岭南非遗文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南粤古驿道等保护利用工作,推出第二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加快出台《广东省非国有博物馆管理办法》。”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汪一洋表示。

  保护非遗生态 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非遗保护工作充满期待,寄予厚望。全省各地非遗工作者都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颜永树说。目前,我省已在潮汕地区建立了潮汕文化(湘桥)、潮汕文化(潮阳)两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已组织开展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论证工作。广东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也从今年8月开始正式施行。“我们将推进两个生态区建设,对孕育、滋养生态区文化的人文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颜永树说。

  “系统的、完备的、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潮州木雕,为岭南特色文化艺术未来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来深远的启发意义。”广东省文联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广东省美协主席李劲堃认为,潮州木雕这种既古老又现代的艺术样式,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新求变的源头活水,为当下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范本。

  “作为新一代潮剧艺术工作者,我们深受鼓舞,这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把潮剧艺术传承好、发展好。潮剧又迎来一个新的春天!”广东潮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张怡凰说。今年6月13日晚起,广东潮剧院每周六晚举办“戏亭印象”之小公园有约演出活动,以优秀潮汕文化凝聚民心侨心。每场演出通过网络直播,让海外华侨华人同步欣赏到家乡精彩的潮剧。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潮汕文化时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对文化工作者来说,感到很亲切,信心大增。”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挺表示,潮剧和潮州音乐是潮汕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下一步,汕头将大力弘扬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繁荣以潮汕文化和人文精神题材的艺术精品创作,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组织潮剧进校园、进农村和非遗进校园活动,整理出版优秀潮剧、潮州音乐音像作品。

  “今天,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刻,对以潮剧、潮绣、潮瓷等为代表的潮汕非遗保护应该有大格局、大作为,发挥好潮汕非遗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纽带和驱动作用,提高潮汕非遗的国际影响力。”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说。

  “岭南文化重要瑰宝的潮州金漆木雕,展示在广州城市地标——小蛮腰。从广州塔的岭南之窗到永庆坊名家大师工作室,我们把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美丽的城市和时尚的景观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表示,“接下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广州对外交流门户城市优势,高质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示范区建设”。

  保护侨批文物 讲好华侨文化故事

  “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习近平

  汕头侨批文物馆馆长林庆熙告诉记者,侨批诉说了游子的思乡情,记录了华侨创业史,见证了侨乡的历史变化,是勾连海内外潮汕侨胞浓浓乡情的重要载体。“总书记的到来让所有热爱潮汕文化的同志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抢救侨批文化遗产,弘扬侨批文化的决心。”林庆熙表示,汕头侨批文物馆将继续传承和弘扬潮汕文化,通过侨批文化讲好汕头故事、华侨故事、中国故事。

  江门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华侨文化资源丰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我们在新时期深入挖掘侨乡文化资源、讲好侨乡故事、凝聚侨心侨力的重要指引。”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说,“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侨为‘桥’,做好新时代侨乡文化发展的大文章。通过深入挖掘侨乡文化资源,打造华侨华人文化研究高地;拓展文化交流合作渠道,打造侨乡文化交流品牌;提升华侨华人文化传播水平,唱响侨乡文化时代强音。”

  江门五邑地区把侨汇和书信的结合体称为“银信”。“总书记对侨批文化的关注,也激励着我们要把银信文化资源进一步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江门市博物馆馆长黄志强表示,江门市博物馆作为银信重要的收藏和保护单位,今后将继续做好银信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让馆藏的银信文物“活”起来。

  梅州是世界客都,具有深厚的客家文化、侨批文化积淀。近年来,梅州建立了“梅州市侨批档案馆”,出版了首部侨批专著《梅州侨批》,建成了中国移民纪念广场和世界客侨移民展览馆。“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扎实地做好客家文化和侨批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传承工作,讲好侨批故事,继续用好海外‘客家春晚’等形式,做强文化外宣,推动中华文化、客家文化走出去。”梅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晓建说。

  南方日报记者 黄堃媛 徐子茗 杨逸 李培 李文轩 苏仕日 张伟炜 余丹

  见习记者 王昕桐 肖涵琦


  木雕大师李中庆:将在扬弃中创新 让传统技艺焕新

李中庆。受访者供图

  “第一次看到潮州木雕,我真的惊呆了!一只只螃蟹趴在镂空的蟹篓中,太精美了。”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李中庆至今依然记得初次见到潮州木雕时的震撼。他17岁开始在浙江学习东阳木雕,当时未曾想到,日后会凭借这门手艺,与潮州广济桥修复工程“结缘”,让东阳与潮州木雕擦出“火花”。

  上世纪90年代,李中庆受邀到潮州市一家木雕厂担任总验收。此行让他和潮州结下不解之缘。借着工作之便,李中庆不断观察潮州木雕师傅雕刻技法,常常和潮州师傅们互相启发、切磋技艺,闲暇之余醉心于木雕技术的钻研,渐渐掌握了部分潮州木雕技术。

  “东阳木雕与潮州木雕同为中国四大木雕之一,都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大木雕艺术流派,各有千秋,各成体系。”李中庆说。潮州木雕比较粗犷,东阳木雕则以细腻著称。李中庆觉得,如果能结合两者所长,创作出的木雕作品肯定会独具风格。

  2005年5月,李中庆听说广济桥修复工程有不少木雕业务,原本只打算去接点雕花的活,当他把样品拿出来时,广济桥修复工程负责人被其工艺打动,因此让他承接了广济桥亭台楼阁的整体修复任务。“我之所以能接到手,是因为我集东阳木雕与潮州木雕两家之长,而且有一批关系很好的木雕师傅来帮忙。”李中庆如是说。

  两年多后,广济桥所有亭台楼阁修缮完毕。修缮一新的广济桥亭阁成为潮州市一大景点,李中庆在潮州的名声也由此大振。

  近20年来,李中庆一直致力于将这两大木雕艺术流派相互融合的研究,创立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新艺术风格,他起名为“东潮木雕”,意为“东阳木雕”与“潮州木雕”的结合。在探索过程中,李中庆创作出大批题材新颖的木雕艺术精品,如《春风得意》《玫瑰》《鸟巢》等。近10年来,他雕刻的艺术精品共获得国家级金奖18项、省级金奖9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察看了非遗文化传承的情况,我很受鼓舞。”李中庆说,将在扬弃中创新,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南方日报记者 郑淼鑫 黄堃媛

  见习记者 王昕桐


  潮剧名旦姚璇秋:为潮剧奉献余生 努力培育传承人

姚璇秋。南方日报记者 仇敏业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察看了非遗文化传承的情况,我心情激动万分。”10月13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潮剧名旦姚璇秋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她会不遗余力,为潮剧奉献余生,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我这一生都属于潮剧。”聊起从事了70多年的艺术,姚璇秋满怀深情。应邀演示起潮剧身段,今年86岁高龄的她仍神采飞扬,举手投足间仿若窥见当年舞台神韵。

  潮剧,又名潮州戏,是用潮州话演唱的古老地方戏曲剧种,于2006年入选国家非遗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姚璇秋是新中国成立、潮剧废除童伶制后的第一代女旦,于2010年获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潮剧多年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姚璇秋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潮剧开始改革,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涌现许多好剧本。她由此遇到第一个启蒙戏《扫窗会》。

  该戏是潮剧经典剧目,戏中有一幕是女主王金真面对无法相见的丈夫,内心苦闷,感叹了一句——苦啊。就这短短两个字,她足足练了8个月,“我常常对年轻人讲,功不唐捐。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个成功的出演,都离不开日复一日的排练。”

  从《扫窗会》《荔镜记》,再到《江姐》《万山红》,姚璇秋塑造了一系列不同性格、横跨古今的舞台人物形象。她所在的潮剧团到北京演出,京剧大师梅兰芳观看后挥笔写下“雅歌妙舞动京华”7个字相赠;到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演出,也受到潮汕籍华人的热烈追捧。

  早在1959年、1961年,她就尝试“触电”,分别拍摄了《苏六娘》和《荔镜记》两部潮剧艺术影片。在影片中,她成功塑造了苏六娘和黄五娘两个古代少女的形象,讴歌古人追求婚姻自主的勇气。影片发行至海外,让更多人从荧幕了解潮剧。

  如今,姚璇秋已退休20年,但她退而不休,一直关注潮剧界的最新动态,致力保护好、传承好这一有近600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从2003年起,她就“以戏带人”,从身段、唱腔等各方面,毫无保留地传授《扫窗会》,开展潮剧传承工作。

  “只有培育好新一代传承人,才能守住这门艺术。”在姚璇秋看来,传承是根,只有把根保住了,才能谈创新和发展。

  姚璇秋认为,现代年轻人更看重潮剧演出的舞台效果,灯光、服饰等各方面也变得重要起来。“潮剧正在不断创新、发展,以前一条板凳,三四个演员,撑起千军万马一台戏的情况,不复存在。”

  这名曾被誉为“凡有潮音的地方,无人不闻姚璇秋”的潮剧名旦十分渴望,潮剧能俘获更多戏迷,“我们也要向兄弟剧种汲取营养,互相交流才能有所促进,弥补当前地方剧种存在的不足”。

  南方日报记者 沈丛升 徐子茗


  基层文保工作者肖湘源:守好潮州牌坊街 让后人了解历史

肖湘源收藏的潮州牌坊街历史原貌图片。受访者供图

  走在潮州古城的牌坊街上,肖湘源能清楚说出每一座牌坊的来历,还能回忆起复建牌坊时寻得每一块构件的欣喜。

  作为基层文保工作者,肖湘源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就和这条古街结下了不解之缘。

  “牌坊街是世世代代潮州人的情感寄托,更是潮州文化的根脉。”肖湘源说,一座座牌坊的背后,是古代潮州崇文重教的缩影。唐宋以来,潮州人才辈出,太平街上的牌坊就是当时为表彰名贤而设,明清最为兴盛,城内共有100多座牌坊,因此也叫牌坊街。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牌坊街被老百姓称为“大街”,游客慕名而来,却看不到牌坊的踪影。因为历史原因,大街的牌坊曾被全部拆除,大量石构件变成建筑废物,部分精美的石雕、石刻散落民间。

  2006年,潮州牌坊街修复工程启动。文保人员手上仅有的资料是20余张历史照片,早已斑驳、发黄。通过不断地比对,修缮团队基本还原出多座牌坊的形制和建筑工艺。

  “最难的是要寻回流散的牌坊构件。”肖湘源记得,当时潮州向全城发出“寻宝启事”,倾尽全市之力来寻找每一块构件。在最初阶段,肖湘源和同事挨家挨户去询问,去比照,找回了匾、碑刻、石雕等部分小巧精致的构件。有一回,他们还意外在一个荒废的鱼池里找到了一块牌坊次间匾额构件,欣喜若狂。

  “我们总共寻回来100多块构件,尽可能把这些老牌坊构件安置在复建中不同的牌坊上,使每座牌坊至少有一块原构件。”肖湘源回忆,这次重修选取了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的23座牌坊,在原址、原貌修复的基础上将牌坊的体量作了调整,以便消防车能通过,为古建筑减少灾害隐患。两侧近2000米长的民国骑楼也依照原始风貌对外立面进行穿衣戴帽式的维修、加固。

  在文保人员和潮州市民的共同努力下,23座牌坊、古街路面、沿街骑楼在3年内修复完成。重新开放的那天,老一辈的潮州人难忍激动,带着家人回到这条曾经熟悉的牌坊街上,笑着抱抱状元坊的大柱,眯着眼辨认牌坊上的名人字迹,告诉后辈要好好读书。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潮州古城,对广大基层文保工作者而言,既是鞭策,也是鼓励。”肖湘源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我做了大半辈子的文保工作,对这座城市的文物很有感情。能守住它们,让后人了解这段历史,是我最欣慰的一件事。希望每一代文保人都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好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

  南方日报记者 黄堃媛 实习生 程钰琳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