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10时,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表彰一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以党中央名义表彰一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其中,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都市报记者刘军同时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两项荣誉。
2月5日,刘军被派往武汉前线采访,在高铁上接到家人来电。南都记者 钟锐钧 摄
38岁的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刘军毕业于体育新闻专业,一入行却做了调查记者。无论在哪个报道领域,他“硬核”的底色从未改变。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南都派出报道组奔赴疫情最严重的湖北武汉,此前已“三次请战”的刘军被任命为中央赴湖北指导组宣传组广东报道小组的组长,2月5日抵达武汉,率领广东媒体团队在一线接受宣传组直接指挥。
三次请战
2020年1月23日,一封医护人员《请战书》引起了刘军的注意。它是由17年前赴小汤山抗击“非典”的南方医院医疗队全体队员写下的,每个人都按了手印。
此时,距春节还有2天。原本计划年尾做个小手术的刘军,眼看疫情在武汉暴发并蔓延至广州,坐不住了。1月23日晚,他向报社相关领导表示,如果需要,打算留守广州报道疫情。之后,他退掉次日回湖南老家的机票。
1月24日除夕,下午,刘军在南方医院面访《请战书》发起人、当年医疗队队长郭亚兵。郭亚兵的对话稿写到一半,刘军收到新消息:郭亚兵已被任命为广东省援助湖北医疗队领队,将率领第一批130名医务人员星夜出发,增援武汉。
刘军立刻向报社领导申请前往武汉。报社最终决定,让视频兼摄影记者赵明先去。
此后一周,刘军继续在广州报道疫情。2月2日,他第三次向报社领导请战。两天后,报社领导通知他,决定加派几名记者到武汉。
当晚,刘军收拾行李,第二天就和同事钟锐钧、刘威一起,跟随广东省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的队员进入武汉。
刘军在武汉同济光谷医院采访“医生敢死队”前在椅子上休息,避免出汗,以免护目镜起雾。南都记者 钟锐钧 摄
带团队舍身忘我奋战
刘军作为广东报道小组的组长,每天的协调工作、管理工作非常繁忙,但身为记者,他又有到一线去采访的强烈欲望。
抵达武汉的第二天,刘军和同事到湖北省中西医医院采访。司机误将大家送到发热门诊和抢救室,大家仅戴着一个口罩,在最危险的“红区”逗留了约40分钟。
当天晚上,李文亮医生去世的消息传来,没来得及为白天的暴露害怕,他又和钟锐钧、刘威紧急赶到汉口医院,向先期到达的同事赵明学习防护知识。现学现穿防护服后,他们前往李文亮所在的武汉中心医院。由于担心出汗会导致护目镜起雾,无法进行观察和记录,刘军将保暖衣物全都脱下留在汉口医院。
在武汉中心医院,刘军的口罩意外掉到地上,他看着地面上的口罩愣住了。
捡不捡?他第一反应是:这个口罩一定不能再用了。可他又立刻意识到,离开医院前,必须在指定的地方脱掉已污染的防护服。当时正值严冬,若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返回汉口医院穿衣服,他挨不过那个夜晚。没有口罩,路面上志愿者、滴滴司机都不可能载他。于是,他从地上捡起口罩,盖在自己的嘴巴上。
一天出现两次医学暴露,让刘军意识到在武汉采访的危险性,同行和医生甚至严厉批评他们“不珍惜生命”、“不知道生命的可贵”。他立刻联系专家给全体同事做安全培训,想办法保障防护物资……
极度繁忙让他没有作息,每次忙到极度困倦,提前服下安眠药,感觉药物起效后躺下。他每天睡眠时间只有4-6小时,大量地服用安眠药又导致出现耳鸣。
团队成员舍身忘我地工作,创造了一流业绩:《最美逆行者》系列,率先成为宣传组进驻武汉之后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被中央赴湖北指导组作为优秀案例向全国推广。《武汉医生敢死队》是最早来自“红区”的代表性作品,被宣传组的主要领导评价:“离死亡最近的一组报道”。反映重症救治工作的《武汉大决战》引起国务院和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
刘军在武汉同济光谷医院采访。南都记者 钟锐钧 摄
遭遇高危90秒
采访中,刘军获悉一个重要线索:在同济光谷医院,20位麻醉科医护组成了一支插管小分队,他们自称“冲锋队”,其他同事敬称他们“医生敢死队”。
当刘军正式提出,想近身采访“医生敢死队”的插管过程时,医院有些迟疑,他们担心记者的安全。经过多方协调和努力,院方最终同意了采访申请。
2月20日上午,临出发前,刘军在群里再次叮嘱同事注意安全。上午10点,三名南都记者到达同济光谷医院。他们和值班医务人员一样,做了标准的三级防护,但操作插管的麻醉科医生比他们还要多戴一层手套,接近患者口鼻时,他们还要将防护面屏换成罩在头上的负压面罩。
插管术开始后,为了观察细节,刘军越凑越近,被医生和同事提醒,于是他站到了患者床尾。最近时,刘军离患者不足半米,离打开的口腔只有一米左右。
那一天,刘军和两个同事在ICU病房呆了近3个小时,近距离采访拍摄了多个“高危90秒”——为了病人安全,也为了减少医护人员暴露,“90秒”是插管小分队内部给每一例插管操作限定的时间。
那天从病房走出来,刘军就知道,这一定会是有价值的报道作品。
2月23日,《武汉医生敢死队:高危90秒与病毒源最近,最怕晚上ICU插管》在南都新闻客户端推送,第二天浏览量已是999万+,还被新华社、央视、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平台广泛转载。同题摄影报道和短视频报道,也有不错的传播效果。
同济光谷医院的医护人员们看到报道,找到刘军说:“我们的工作,被你们体现出来了。写得真好,拍得真好!”
“每一个从ICU病房走出去的人,都非常不易。”刘军感慨,“所以我对白衣天使、白衣战士们的敬意发自内心。”
6月22日下午,省委组织部领导慰问赴鄂报道抗疫记者刘军(左)。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深度参与抗疫实际工作
刘军表示,团队取得成绩的背后是省委宣传部精心谋划、集团领导、报社领导靠前指挥,团队成员共同“拼命”换回来的。南方都市报团队的15名记者深入“红区”达152人次,前线记者与后方联动,刊发疫情防控报道4万多篇,总阅读量超过74亿。
此外,南方都市报根据宣传组的要求,主要领导协调前后方共同参与抗疫实际工作。比如,在武汉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短缺期间,组织团队搭建物资捐赠平台,募集约200台呼吸机和大量生活物资;武汉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后,团队到湖北潜江和枝江等地为当地农民直播带货,帮助认购小龙虾价值2.2亿元,大米价值9660万元……
“这份沉甸甸的表彰,凝聚着前后方团结一心、英勇奋战的艰辛付出。我感到万分骄傲,同时也倍感压力。我将以此为动力,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努力,用更多的成绩来回报组织的关怀和肯定。”刘军说。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整合:南都记者 任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