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珠海劈山建港 面向世界抢占发展制高点

开放大门 自九洲港而启

2020-09-07 07:18 来源:南方网 蒋欣陈 余嘉敏 骆骁骅

如今的香洲城区宜居宜业宜游。南方日报记者 关铭荣 摄

  9月2日,随着工程车轰鸣而作,珠海九洲港的原口岸大楼主体结构拆除完毕,原址重建后的港口片区将成为珠海城市新型综合体。

  38年前的同一天,一艘名为“太阳神”号的双体高速喷射客轮从九洲港出发,驶向香港大角咀码头,打开了珠海特区“面朝大海”的门户。

  以港兴市,城因港兴。九洲港,作为珠海特区起步的“第一号项目”,以其自身飞速发展,见证珠海兴盛发展与转型升级,成为特区40年建设的注脚。其所在的香洲区,以GDP和人口两个“过半”,推动珠海从落后的边境渔村,崛起为南海之滨的现代化花园城市。

  珠海的港城联动,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发展。正是由港口开始,中国的对外开放,循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一纵深推进的演进梯次,由点及面,拥抱世界。

  迭代升级的九洲港,好似一个隐喻,由香洲起航的珠海,也站在了“二次创业”、开放发展的历史新关口上。

  珠江口东西两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靠拢。

  ——由九洲港向南,港珠澳大桥如“巨龙卧波”,串起伶仃洋两岸,天堑东西,通途无阻;

  ——由九洲港向北,深珠通道酝酿成势、蓝图初现,两大特区“牵手”,加速深度融合。

  如今的珠海,正在凝聚不可匹敌的开放发展新优势。

  改革春风吹入“荒崖海角”

  从一片荒滩上起建的九洲港,对于老特区人而言,依然是那段燃情岁月不可替代的符号与象征。

  刚成立的特区,临海却无海港,作为一个新兴城市,特别是以对外经济活动为主的海滨城市,拥有自己的港口,成为特区初建的当务之急。时任珠海特区管委会副主任罗知回忆说:“市委、市政府决定从港口建设着手,打通经济脉络。”

  当时的珠海,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修建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几乎相当于开天辟地。

  一切从零开始。罗知将修建九洲港比喻为“杀开一条血路”,“就是凭一张嘴,两条腿,四处找‘财神’筹集资金,挖掘人才,不分昼夜地埋头苦干”。

  自筹资金2000万元,劈下4座山头,搬动179万方土石沙……珠海凭着一股敢闯敢干的劲儿,硬是把人迹罕至的“荒崖海角”建成现代化新港口。

  杨沫、秦牧、杜埃、王蒙、贺朗……热烈繁忙的建设场面引来一批批作家诗人齐聚珠海。

  “……正值元旦,工地上响亮的机器声、汽锤声,代替了节日的鞭炮声……仅仅一年多一点的时间,特区的开拓者们,终于以巨大的魄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在波涛汹涌的伶仃洋上,建成了现代化的九洲港。”文艺工作者们被开拓者热火朝天、排山倒海的精神所感染,用热情、真挚的笔触歌颂特区精神、记录时代足音。

  1982年9月,九洲港正式通航香港。借助外籍客轮,珠海打通了至香港的海上通道,两地交通最快被历史性地缩短至1个小时,开港首年客运量便突破4万人次。

  自此,九洲港驶上一骑绝尘的高速公路。从当初简易铁皮棚、单一水路航线,九洲港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水路客运口岸之一,年客运量最高峰达530万人次。

  时至今日,珠海九洲港客运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聿鸿仍然对2006年初来港口时的“火爆”记忆犹新。从口岸开放初期的每天对开6个航班,到后来增加到30个多班,九洲港的香港航线依然“一票难求”。

  改革春风,自九洲港吹入珠海。

  1984年、1992年,邓小平两次到广东视察,两次考察九洲港,并从这里开始珠海之行。

  九洲港,见证着珠海大步流星融入世界。

  最早成立专业集装箱码头、率先启动出口分类通关业务改革、探索通关作业无纸化……上世纪90年代,九洲港货运码头吞吐量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前十位,一度成为珠海最大的集装箱喂给港。四十年间,珠海外贸总额从仅有0.19亿美元增长至410.72亿美元,年均增长22.1%。

  跳出珠海看世界

  一座九洲港,不仅让珠海跳出珠海看世界,也让国际资本看到了特区的机遇。

  看准特区发展潜力,香港投资人通过九洲港来到珠海创业发展,蜂拥而至的投资热潮催生了天威、飞马等立足珠海数十载的优秀港资企业。

  九洲港附近的景山路上,诞生了改革开放史上多个第一。

  全国第一家补偿贸易企业香洲毛纺厂的建成,被媒体誉为中国开放政策的率先项目、中国试办经济特区最早的花朵。

  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酒店——石景山旅游中心,从破土动工到建成试业,仅用了9个月时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特区速度。

  时驻北京的西德广播协会记者汉斯·巴格曼曾感叹:“这里的服务比香港好,我怎么也想象不到在这里会有这么好的旅馆。”

  在九洲港不远处,珠海第一个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的南山工业区仅用半年时间,就在23万平方米土地上矗立起5座工厂、13栋标准工业厂房,创造了特区史上前所未有的“南山速度”。

  九洲港这一对外窗口,让香洲一跃成为投资热土,涌进的资本深刻改变了小渔村的地理面貌。

  从九洲港出发,沿着情侣路向北打卡,九洲机场、渔女雕像、珠海大剧院等地标建筑串珠成链,塑造出珠海最美海岸线,也浓缩了特区40年城建发展脉络。

  在吉大商圈,商业综合体、星级酒店和购物中心拔地而起,成为珠海当年耀眼的城市名片。

  在特区创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洲代表着珠海,“去珠海”就是“去香洲”。

  特区自香洲而始,不断扩容,其策源的澎湃动力,也自香洲辐射珠海全域。

  自1984年建区以来,38年里,香洲总人口增长约5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约1285倍,均占到珠海人口和GDP总数的“半边天”。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占珠海1/3,成为特区发展主引擎主动力。

  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新的起点上,与珠海特区相伴而生的九洲港,正在刷新着自己城市门户的形象。

  去年6月,九洲港启动原址重建工程,所有航线转场至临时站场。新的客运中心将于2022年底完工,这里将成为珠海未来的城市会客厅。

  放慢脚步的九洲港依然保持着旺盛活力。香港恒超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周超辉和他的员工依旧喜欢从九洲港往来珠海与香港,“从这里走只需要一小时”。

  更多的开放之门,正在越开越大。

  在拱北海关,这个连续八年位居全国客流第一大陆路口岸,建设自助查验通道将近400条,近80%的旅客实现自助通关,“秒放”成为通关新常态。

  一桥连三地,港珠澳大桥的架起,彻底重塑珠海的开放格局。

  “大桥通车后不久,我们便推出海上观光航线。”在黄聿鸿看来,港珠澳大桥虽然分流九洲港客流,但也带来了新机遇,“用好大桥和珠海沿岸景观资源,企业能实现新腾飞”。

  告别九洲港货运码头,香港恒超发展有限公司将货物运输转向港珠澳大桥。“大桥通车后,企业与更多品牌建立合作关系,大家都很看好大桥。”周超辉信心满满。

  借助港口重生、口岸升级、大桥机遇,香洲势要打造“融通港澳、联通八方”的湾区极点门户。曾经辉煌的“城市之心”吉大商圈、南山工业区也进入更新改造,加快变身现代高端城市综合体。

  自九洲港而启,珠海在特区建设之初,曾以坚定开放融入全球经济合作与产业分工,面对“二次创业”的新蓝海,也正以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市场互联互通,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交流的强劲纽带。

  ■亲历者说

  珠海九洲港客运服务有限公司客运总监余永德:

  对比35年前后变化,我非常满足

  走进九洲港码头,两座由货物仓库临时改造成的客运站场和临时口岸里,客运航线正在逐步恢复运营。

  在九洲港服务了35年的余永德年近退休却依然忙碌,为新客运中心建设奔走。从检票员到公司客运总监,余永德的人生轨迹和九洲港的发展高度重叠,密不可分。

  从货仓改建的客运港起步

  1985年1月,余永德因为工作调动从海南来珠海,进入九洲港工作,那年他21岁。“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对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是有吸引力的。”但当时特区的发展状况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刚到的时候有点落差,人口很少、城市很小。”余永德回忆,彼时九洲港刚刚开港,服务设施比较简陋,候船室也是利用货运码头货仓改建。“客运站还是铁皮棚,站场里只有电风扇,外面没有路灯,到了晚上一片漆黑。”

  余永德介绍,上世纪80年代,九洲港已经开通前往香港、深圳航线。往香港一天三班,最晚下午3时左右结束,往蛇口的船每天有四五班,走一趟要两个半小时。

  刚到特区,余永德也经历过一个“好奇期”:“境外客、香港客非常容易辨别,刚刚入境的旅客,在贵金属的装饰、化妆、举止方面,与大部分普通人的装扮区别很明显。”

  在余永德的印象里,那时来九洲港乘船的旅客特点鲜明。香港线的客人大都是来自香港或是经香港入境的外籍人士,蛇口线主要是从外地到珠海投资经商的旅客,还有少量居民往返。

  客流步入快速增长期

  在余永德看来,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生变化,这与一个特殊的年份有关。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到珠海视察,九洲港新建的客运大楼投入使用。

  1992年1月23日,邓小平从深圳蛇口乘船至九洲港登岸,余永德是码头的工作人员之一。

  “当时我作为一个现场工作者非常激动。”虽然只有不到半个小时,余永德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看到小平同志神采奕奕地登岸了。”

  “南方谈话之后,珠海开始在基础设施上大量投入,西部大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特区发展更加突飞猛进,更多国内外旅客到特区去参与建设投资。随着城市扩大、人流的增加,我们的客流步入快速增长期。”余永德说,此后客船突破了夜航技术障碍,香港航线航班不断加密,深圳航线也逐步实现了公共化交通。

  也是在这一年,九洲港告别了简易铁皮棚,客运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在那个年代,九洲港口岸客运大楼是一个很先进的服务场所,装有玻璃幕墙、中央空调和电视。”余永德说,当时客运大楼开始使用电脑售票、验票,一线的员工都要分批进行理论学习和现场实操学习,熟悉电脑和电器设备操作。

  “我还没有接触过这个东西,觉得很新鲜、很兴奋,大家都学习得很认真。”余永德说。

  35年来,余永德从未离开,一起工作的老同事也大都退休了。回首从业生涯,余永德认为,最大的收获是能够感受九洲港跟随改革开放发展的变化,耳闻目睹特区在不断稳步提升。“对比35年前后的变化,我感到非常充实,非常满足。”

  南方日报记者 蒋欣陈 余嘉敏 骆骁骅

编辑:陈雨昀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