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深圳湾畔,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的前海,在一片滩涂之中迅速崛起为一座现代化新城。这里平均每年诞生超过3万家企业,每3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上演着新时代的“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迹”。
202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迎来建立40周年的“生日”。
一路大胆探索、一路改革创新,一路快速发展、一路高歌猛进,40年来,深圳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地区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1.96亿元增至2019年的2.69万亿元,增长超1万倍,迅速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蝶变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一年多前的2019年8月18日,深圳迎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的伟大历史使命。
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深圳,在新的征程上,牢记党中央战略意图,将特区“金字招牌”举得更高、擦得更亮,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不断前行。
率先改革▶▷
特区的天然使命和未来的道路方向
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成立、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创办……40年里,勇于“吃螃蟹”的深圳,创造出1000多项“国内第一”。
仔细分析这些“第一”不难看出,深圳引领了全国市场经济体制探索的潮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试验场,将土地、资本、人力资源等要素进行了充分释放。
改革是特区的天然使命。进入新的历史关头,更要将改革进行到底。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深圳结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谋划推动着一批批新的改革。
今年3月,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提出,将推进实施各领域七个方面43项重点改革任务。为充分发挥改革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圳推出一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项目,包括大力推动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推进经济特区立法变通改革等。
如果创业失败了,应该怎么办?今年6月,《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外发布,深圳拟在全国率先建立个人破产制度,为创业者免去后顾之忧。
自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以来,共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达200多件。深圳的法治建设正在继续与改革同频共振。
经济特区建立以来的40年,是深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路的40年,也是深圳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40年。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认为,作为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产物与路径选择,经济特区的使命仍在继续着,“经济特区还要继续具备、保持率先改革的勇气,承担改革风险的大无畏精神和担当情怀。”
创新驱动▶▷
力促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形成“核心循环”
8月18日,深圳光明科学城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开工建设。该项目所在的大科学装置集群,重点建设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的世界级、稀缺性大科学装置,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宏伟目标正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
如今以科技创新闻名于世、号称“中国硅谷”的深圳,1980年特区初创之际,全市科技人员只有1名拖拉机维修员和1名兽医。40年后,深圳科技人才大军数量已经超过200万。
回首深圳经济特区走过的40年,创新是“深圳奇迹”动力不竭的发展密码。
在“杀出一条血路”的“赶上时代”,深圳一直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以创新精神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改革开放的代表作。
在“走出一条新路”的“引领时代”,深圳以先行者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今年3月,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地深圳,成为深圳进一步汇聚国内外顶尖人才,提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的重大平台。
深圳正在加快补齐原始创新短板,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努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本身就意味着深圳要在基础研究上,在‘卡脖子’的技术问题上率先突破,同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一起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一座创新之城,也是一座创业之都。深圳全市商事主体数量超过300万户,其中企业超过200万户,商事主体数、创业密度均居全国第一。每4个深圳人中就有1个是“老板”。
40年来,历经简单贸易、“三来一补”、低端制造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深圳已构建起“四个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市产业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之一。
“在关键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内要形成‘核心循环’,使龙头企业与配套产业形成我们自己的产业链。”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说。
先行示范▶▷
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
1985年竣工的国贸大厦,高160米;1996年竣工的地王大厦,高325米;2011年竣工的京基100大厦,高441米;2017年竣工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高599米。节节拔高的“深圳第一高楼”,成为一座城跨越式发展的生动写照。
不过,在很多专家看来,深圳最值得自豪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力量。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到“敢为天下先”,深圳成为我国新思想新观念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承担的历史使命升级。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经济特区的先行先试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破冰、探路。如今,中央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不止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圳发展的空间和格局更大,先行先试的范围更大、任务更重、标准更高。
以人民为中心,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七成投向民生领域。剑指高房价,推出“二次房改”,着力构建多层次、差异化、全覆盖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未来三年要新改扩建146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21万个,努力让“学有所教”变为“学有优教”;通过引入高端医疗资源、医疗团队,实施一系列重磅医改举措,深圳的医疗整体水平正迅速提升,国际医疗中心,是深圳的下一个目标。
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环境更优美!今年,深圳已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建成各类公园1090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超40%,实现公交车100%纯电动化……“深圳绿”“深圳蓝”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福利,提升了市民群众的幸福感。
建设先行示范区与经济特区使命接续、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寄望更高。
陶一桃表示,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要以深化改革的创新性实践,为中国社会的制度变迁与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具有说服力的实践模式与理论支撑,从而有可能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提供具有可借鉴意义的中国方案。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围绕亟须突破的重点和难点继续先行先试,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制度,以“一子突破”求得“全盘皆活”,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中央对深圳的要求一以贯之。
40年,一段缔造奇迹和辉煌的黄金时代,一座城先行探索的伟大历程。以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新的起点,深圳满怀信心再出发,奋力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壮丽篇章,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南方日报记者 张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