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河源东源:看好“大水缸”,打造 “聚宝盆”

2020-08-07 16:17 来源:南方网 闫怀强 赖志刚

  “酒香不怕巷子深,没想到头一次搞特色水果直播带货就引发这么多人关注……”河源市东源县双江镇父母官笑得合不拢嘴,“做好东江源生态链文章,双江必成网红打卡地。”言语间,流露出干事创业的自信与激情。

  万绿湖畔好山好水,千年古道焕发新机,万亩果园硕果累累,美丽乡村游人如织。其实双江镇只是东源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

  “绿色是河源最鲜明的底色,绿水青山是河源最大的发展优势和最重要的民生福祉,河源要做全省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排头兵,走出生态河源、现代河源相得益彰的新路。”正如河源市委书记丁红都所言,作为省委、省政府划定的“生态发展区”,近年来,坐拥新丰江水库——广东省最大饮用水源保护区、粤港4000多万人重要饮用水源区的东源县首当其冲,积极探索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坚定不移看好“大水缸”,因地制宜打造“聚宝盆”,2017年东源县获得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初步探索出了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东源模式”。

  坚持高水平保护 坚定不移守住绿色青山

  思路决定出路,担当才能有为。东源县立足于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依据不同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特点,构建县城都市经济片区、灯塔盆地、东部资源经济片区、万绿湖生态保护核心区“四大功能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实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分类考核,以功能区引领推动区域分类绿色发展,加强点上集约发展,面上科学保护,推进“两个河源”思路在东源成功实践。

  规划引领,源头治理。东源县先后制定《东源县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方案》《中共东源县委 东源县人民政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行动方案(2019—2021年)》《东源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规划、方案,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为40.36%,比全市高出12.73%。三年来,全县否决有污染企业12个,涉及投资额18亿元。

  持续发力,合力攻坚。三年来,东源县共投入整治资金约3000万元,强力开展万绿湖、禽畜养殖污染、矿产资源、桉树林整治、河道采砂、水浮莲、临江临湖餐饮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专项整治,共清理关闭非法养殖场2165户,清理生猪约28.5万头,拆除栏舍约44.26万平方米。万绿湖累计拆除非法养殖网袋789个、灯光网2178张、网箱215个、拦河网笼92张,拆除库区“两违”建筑设施133宗,拆除总面积15243平方米。全县对35个持证矿山进行全面摸排和埋设矿区界址桩,打击新发现非法开采矿点15个,整治历史采矿点205个,完成治理复绿面积9公顷。

  全面办结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交办案件22宗及省环保督察交办案件42宗,突出解决了部分河流水质不达标问题,出台不达标河流“一河一策”整治方案。投入整治资金约5000万元,大力推进木京河水系连通工程、木京河排污口分类整治工程及徐洞河污染源分类整治工程建设;船塘河由原来劣V类水质直接提升为III类甚至II类水质。全县已建成镇级污水处理设施15座;村级污水处理设施74座;全县村庄污水终端处理设施完成1124个自然村,完成率为63.46%,正全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及省定贫困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EPC项目。

  近三年,东源县空气质量常年维持在国家一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分别是97.8%、97.2%和97.6%,中度及重度污染天数比例均为0,环境空气各项污染物指标全面达标 。新丰江水库水质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Ⅰ类标准,境内东江干流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省考核断面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地表水水质、跨界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无黑臭水体,森林覆盖率持续保持在70%以上,生态经济基础不断夯实。

  力推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转化金山银山

  东源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藏富于绿,构建现代绿色产业体系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全县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省市级研发机构73家,2019年来共推动36家企业开展技术升级改造,共计完成技改投资13亿元。深圳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和现代物流为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园区规模以上企业38家,2019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1.87亿元,同比增长32%。

  发展生态旅游,拉动民宿经济。东源县瞄准粤港澳大湾区健康休闲生活需求,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2019年东源县共接待游客1037.19万人次,创旅游收入73.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46%、12.63%。万绿谷休闲度假旅游区已成为绿色发展典范,游客接待量从2008年的3万人次增至2019年的25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008年的300万元增至2019年的1320万元。稳定带动村民就业约500人,帮扶资金近百万元,带动旅游区周边有农家餐馆13家,住宿旅馆5家,蓝莓、火龙果等规模性水果种植基地8个。

  坐落在青山翠屏中的双江镇“万绿人家·梨花屋舍”堪称世外桃源,是一间藏在万绿湖畔深山果园里的民宿,田园风格清新自然,乡村风情淳朴休闲,被评为广东省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获得“岭南十大精品民宿”称号。目前年营业额达200多万元,提供固定就业50多人,临时工100多人,每年直接与间接带动乡村经济效益数百万元。

  发展绿色农业,力促产业融合。东源扎实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工作,全县建立板栗、茶叶、灵芝、绿竹、水果、畜牧水产等特色农产品基地10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镇2个。船塘镇以板栗为支柱产业和龙头产品,2018年被列为广东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镇。全镇共有板栗种植面积约10万多亩,种植农户有1.2万多户,年产量5000多吨,年产值9730多万元,成为全省最大的板栗种植生产基地。

  上莞镇围绕“茶”元素,做大“茶”文章,入选2019年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全镇茶叶种植面积18800亩,每年产出403吨,产值1.35亿元,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其它专业合作社共171家。“东源仙湖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

  实施精准扶贫,推动乡村振兴。东源县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示范创建为抓手,成功探索出了“全域推进、绿富双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与新模式。投入贫困户脱贫增收产业扶贫项目资金4.3亿元,引进农业企业52家、培育合作社260家、发展乡村农家乐126家,建立长效农业特色产业197个,带动贫困户4230户实现户均年增收6500元,贫困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有劳动能力贫困户5114户20921人全部达到年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以上,无劳动力贫困户3797户5427人全部落实政策兜底,贫困人口100%达到2019年脱贫标准,5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20.62万元,100%达到出列指标要求。

  灯塔盆地田园综合体于2017年8月入选国家首批试点项目,是广东省首批国务院批准的田园综合体试点示范项目之一,随着大坪村古树公园等一批项目的竣工,田园综合体试点示范项目已初具规模,“看得见水,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近在咫尺。

  创建美丽乡村,打造美好人居。 东源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以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专项行动为总抓手,共拆除破旧泥砖房 68.5万平方米,完成厕所建设126座,村庄保洁覆盖面达到100%,省定贫困村完成雨污分流的自然村356个,已铺设暗渠化管道258公里;完成2019年农村公路村道硬底化建设任务239公里,完成投资1.3亿元。

  仙坑村逐步形成了“赤南公路—农田水渠—四角楼—八角楼—登云书院”的民俗展示与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路线,带动了茶叶种植园、研学旅游、万家旅社、民宿、农家乐等项目的发展。

  目前,仙坑村年吸引外来游客超过7万人次,随着“万家旅社”项目的落成,预计可为开办民宿的群众每户年均增收2万元。下屯村确定“以红色为底色、以绿色为支撑、以古色为依托”发展思路,强治理、促脱贫,助推革命先驱阮啸仙家乡红色振兴、绿色发展,该村被评为“2019中国最美乡村”。

  2016—2019年,东源县GDP由104.69亿元增加到140.9亿元,年均增长10.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8.31亿元增加到10.22亿元,年均增长7.1%;旅游人次由727.94万增加到1037.19万,年均增长12.5%;旅游收入由48.2亿元增加到73.18亿元,年均增长14.9%。

  单位国土面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居民人均生态产品产值占比,绿色、有机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生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生态旅游收入占服务业总产值比重,生态补偿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均有所提高。

  接下来,东源县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巩固生态环境核心竞争力,同时进一步健全机制,逐步打通“两山”转化路径。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好一江清水和青山翠岭。完善绿色生态发展约束机制,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精准化勘界落地,建立东源县生态保护红线数据库,实行生态保护红线分类治理和精细化管理。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开展生态发展区产业空间清理整治,推动蓝口镇、柳城镇石英砂加工企业等工业集中进园。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建立绿色发展基金,设立县级水环境综合整治专项奖补资金,转移支付优先向水质改善、森林覆盖率提升乡镇倾斜。

  (图片来源:广东省生态环境厅)

编辑:许萌萌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