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高考作文围绕“立德树人”基本点 将古圣先贤智慧照进现实话题

齐桓公 管仲 鲍叔 你怎么选择?

2020-07-08 06:43 来源:南方网

7月7日,在广州市第七中学,考生在考完试离开考场时表情各异。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听取鲍叔的建议,大度地重用曾经向自己射过一箭的管仲,终成一代霸业。这段为国人所熟知的“一箭之仇”典故,被选为今年全国Ⅰ卷的作文材料,进入广东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上述材料,选取感触最深的一个人物进行思考,写一篇班级读书会上的发言稿。

  此外,由于使用不同的试卷,今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1道,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内容涉及人生感悟、历史、国际关系、科技等方面。

  书春秋“管鲍之交” 展为国为民情怀

  齐桓公、管仲、鲍叔3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7月7日,202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揭晓。今年广东高考作文题,要求就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鲍叔3个人物,写一篇在班级读书会上的发言稿,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让我们从历史人物中获得启发

  “这是一个材料作文考题,考题创设了相关写作情景——班级读书会。”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玉金分析,规定了写作者身份和写作对象,要求谈对3个人物哪个感受最深,文体应是发言稿。

  他认为,在这3个历史人物中,选择哪一个人物来写都可以,应具体说出为什么对某一人物感触最深。比如齐桓公志向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所以能成就霸业;鲍叔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对齐桓公任用管仲起到重要作用;管仲才能出众、恪尽职守、功勋卓著,有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他们的情怀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能够让我们从历史人物中获得启发。

  那么,如何写好这一篇作文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创意写作中心执行主任朱志刚认为,学生可以进行创造性写作:“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发现人才和任用人才,这需要有知人善用的卓越眼光。选择鲍叔——知人,这个角度展开最为合适,材料的最后一句话也暗示了这一点。”

  “从考卷提供的阅读材料来看,也能了解这3人故事的基本脉络。多角度均能成文,学生可择其一。”诗人、一级作家杨克说,对鲍叔这个人物感触最深的同学,可从“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来阐释朋友间的生死莫逆之交;心仪齐桓公小白的同学,可以从知晓大义、知人善用等落笔。当然,同学们也可抒发对管仲才干的赞誉。

  无论选择谁,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特级教师、广东省高考研究会语文专家组成员李旭山分析,广东高考作文命题选材与命题形式继续将高考指挥棒指向文化经典,突出了语文的学科特点。

  “从不计私利的角度看,鲍叔最难得,最让人感慨;从能不计前嫌的角度看,齐桓公最难得,尽显明君风范;从足智多谋、灵活识时务的角度看,管仲最难得,他的第二次选择改写了齐国历史。”李旭山认为,考生要先在3人中作出明确的选择,再根据自己的思想积累和方法储备完成作文。

  “这可能是近年来主题最开放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彭玉平认为,考生从素材中可以读出管仲的“坦荡之心”、齐桓公的“任贤之心”、鲍叔的“谦让之德”。

  广州市十佳青年语文教师、广州市第六中学语文教师肖刚分析,在齐桓公、管仲、鲍叔3人中选择哪一个来写,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只要紧扣其中一人身上所反映的精神品质来进行写作,就能较好地完成审题。”

  肖刚认为,虽然审题难度较低,但是要写出新意、深度和高度,需要考生熟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在极短的时间里快速“调出”素材储备,还需要有勾连现实的应变能力。

  发言稿的格式,你知道吗?

  “今年延续了2018年写书信、2019年写演讲稿的实用特点,要求考生写一篇发言稿,场景也贴合学生生活,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中山市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杨军认为,作文题依然采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在审题、立意方面不给考生设置过多障碍。

  杨军表示,在材料的选择上,虽然选取了史料,但以现代文的形式呈现,没有增加阅读难度;选取古圣先贤作为讨论的对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增强文化自信”的课程理念。

  佛山南海区石门中学语文老师王建骅分析说,“从材料看,3个历史人物都非常爱国,要注意将传统文化中的美德古为今用,强调历史感和现实性的有机结合;从文体看,一定要符合发言稿的格式,比如说要有称谓,在文章结构上要尽量分条列点,可以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使听众理解透彻。”王建骅说。


  历史材料如何写出彩?

  历史题材的高考作文题应当怎么写、如何出新出彩?南方日报记者采访多名省内作家、学者,请他们从文学和写作的角度点评今年的高考作文题。

  谈选题

  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这次的作文题所提供的不是单一答案,也不是要求单向的思维方式,而是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贺仲明分析,虽然是历史题材,但材料已经介绍得比较清楚,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个人各自体现了不同的品格和能力,不需要太多相关的历史知识。贺仲明支招,学生写作不必拘泥于历史,而是可以结合现实,从身边的故事、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创作,也可以有不同的结论,关键在于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储备。“这样的考题灵活不死板,能够在能力和素质上考察学生,是很好的高考作文题目。”

  以史为鉴 借古喻今

  青年作家陈崇正分析,“管鲍之交”是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典故,历来被视为齐桓公能够“九合诸侯”的重要前提,故事本身对于如何识人用人,如何宽恕信任,有非常明确的寓意。“以史为鉴,应在历史故事中读懂选贤举能之道,大时代召唤大胸襟、大栋梁之材,这值得考生思考。”

  他举例,从齐桓公角度切入,其不计前嫌的宽恕可以引申很多话题,比如如何信任他人、挖掘人才;从鲍叔角度,则可涉及嫉妒与避让、信任与宽厚,如何正确评估他人和自我的才华;从管仲角度,则可选择“良禽择木而栖”或“有智商也得有情商”等话题展开讨论。

  谈创新

  想要高分得在创新方面下功夫

  朱志刚介绍,从创意写作的角度,考生可以从“炼意”“定意”“创意”三个步骤展开。首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实际上分别代表了容人、能人和知人的人,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德、才、谦等多个主旨含义。

  其次,朱志刚认为,考生不妨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的传承应用相联系,例如,在人才资源丰富的当下,鲍叔的知人善任即是国家发展亟需的才能。朱志刚指出,考生可以尝试反转式的写作、“动物视角”的叙述方式,甚至在文章开头结尾、词汇句式、事实材料等方面进行创造性写作。

  角度多仍要“专攻一点”

  “虽然提供的材料十分清晰,但是想要写好却是比较困难的,非常考验考生的基本功。”网络文学作家阿菩提醒,可选择的写作角度比较多,考生则需要注意写作时“专攻一点”,避免“四处发力”而导致文章不好展开或主题不明确。

  网络文学作家出身的阿菩还谈到,如果是在考场之外,“00后”考生们在思维方式上或许能出奇制胜——活用网络文学中流行的“组CP”(人物配对)方式,在3人中挑选两人,针对他们的关系进行讨论,如齐桓公与管仲之间的信任、鲍叔跟管仲之间的友情,都非常值得书写阐释;也可以从3人之间的互动入手,探讨彼此间的定位和关系,“3人就像一个创业团队,齐桓公是董事长,管仲是总经理,鲍叔是人事,刚好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


  这些高考作文题目与疫情相关

  广东高考使用的是全国I卷。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1道,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其中,多道作文题与疫情相关。

  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把握时代脉搏,紧贴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应用写作能力考查,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

  ●全国Ⅱ卷作文题

  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演讲稿)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分析:材料中点明“2020年的春天”,实际上就是在讲述抗疫的时代背景,所引用的名句从不同的角度指向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之间相融相合的紧密关系,要求表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主题。

  ●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

  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分析:“距离与联系”的辨证关系在疫情这一大背景下不断转换、不断凸显。即使距离在变,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突出了联系的价值。

  ●天津卷作文题

  中国面孔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分析:题目明确,必须是2020的春天之后产生的新思考,也就是经历过新冠疫情造成的世界与社会变动后,考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哪些改变。

  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 马立敏 王雅铄 廖冰莹 黄楚旋 李文轩

编辑:杨格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