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广州 深圳 珠海 汕头 佛山 韶关 河源 梅州 惠州 汕尾 东莞 中山 江门 阳江 湛江 茂名 肇庆 清远 潮州 揭阳 云浮

村里来了新项目 村民迈上小康路

2020-07-02 06:33 来源:南方网 王彪 黄叙浩

  开栏的话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

  从今天起,南方日报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全景式呈现广东广大干部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展现基层干部群众自强不息、奋斗追梦的足迹,传递群众平凡生活的温度与感动,助力广东汇聚起坚定信心克难关、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强大力量。敬请垂注。

  夕阳照进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刚下班的村民陆奕和脸上红通通的。“政策帮扶力度很大,但想脱贫,关键还要靠自己。”刚结束今天保安的工作,他心里还惦记着与朋友合办的益肾子育苗场。

  同一时刻,同村的张顶娣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温室大棚里忙着为“碧月西瓜”修剪枝叶。6月初以来,暴雨之后接着暴晒,好在大棚里水分、温度、湿度能精准控制,西瓜长势喜人。

  在最后一缕余晖中,清远英德石灰铺的茶园里,茶农林观金还在山腰的茶树之间忙着采摘新茶。这片茶园,让此前种田、打零工的她有了新工作,原本艰难的生活有了奔头。

  近年来,一个个扶贫工厂、农业示范园如繁星散落,在广东的山野乡村种下希望、落地生根。产业扶贫让万千群众得以靠勤劳双手过上小康生活,致富的路越走越宽阔。

清远英德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村民在查看瓜苗长势。南方日报记者 吴明 摄

  家门口就业

  贫困户成致富带头人

  记者在连樟村见到陆奕和时,他身上的保安制服还没来得及换下,正准备骑着摩托车赶到村口的益肾子育苗场。“最近雨水多,我要去苗场看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一年多前,陆奕和还是村里的贫困户。一家6口人,3个孩子上学,妻子患有精神疾病,父亲年迈体弱,陆奕和成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仅靠种几亩田和打散工维持生计,时常向亲戚借钱过日子。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远连樟村时,走进陆奕和家,详细了解他的家庭情况,询问他生活怎么样、有哪些困难。回想那一天,陆奕和仍历历在目。“是总书记的温暖关怀,让我找到了脱贫方向,坚定了脱贫的信心。”陆奕和说。

  那一年,陆奕和申请了5万元财政贴息贷款,包下60多亩山地,种植麻竹笋。他还报名了村里组织的技能培训班,结业后和朋友合伙开办了益肾子育苗场。

  “今年上半年卖出去一批益肾子苗,除去成本,我和朋友每人还能分得七八千元。”陆奕和掰着手指算账。如今,近3亩的育苗场栽培了2万多株益肾子幼苗,成为他又一致富“法宝”。

  “政策帮扶力度很大,但想脱贫,关键还要靠自己。”陆奕和还到村里的乡村振兴学院找了份保安工作,走路就能去工作,每天上班8小时,每月可以多赚2000多元。

  工作忙起来,陆奕和感到格外踏实。村里人都说,陆奕和连笑容都自信多了。“幸福是靠自己双手奋斗出来的,我现在不但脱贫,还要致富。”陆奕和说。

  林林总总加起来,陆奕和家里一年收入超过12万元,如今,他已经是村里实至名归的致富带头人。“现在大女儿毕业了,在乡镇政府上班。老二、老三也很快能从大学毕业。小康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近,日子一定能越过越红火。”对于未来,陆奕和充满信心。

  大棚挨着工厂

  农民转型产业工人

  伴随着加工机器的“嗒嗒嗒呲、嗒嗒嗒呲”声,不起眼的红绳、塑料零件经过一双双巧手操作,很快变为一筐筐样式各异的玩具。这是记者走进连樟村扶贫车间看到的场景。

6月11日,连樟村村民在扶贫车间里工作。南方日报记者 吴明 摄

  扶贫车间就在陆奕和回家经过的路口旁。头发有些花白的村民李彩均,是这里的“老员工”了,今年6月转岗做清洁前,在这条流水线上做了近3年。

  “以前就是种田,一亩多水稻只够自己吃,哪里能赚钱?”谈起进厂之前的生活,李彩均直摇头,“一年忙到头,只有种植麻竹笋能有五六千元收入。”

  2017年8月,连樟村引入当地企业,利用闲置校舍开设扶贫车间。李彩均第一批报名进厂工作,每月2500多元,收入翻了几番,其家庭也在2018年成功脱贫。“从家里走一会就能到厂里,周末还能给田里除草打药,上班农活都不耽误。”

  3年来变化的不仅是收入。“厂里工作有培训,家里种田有补贴,看病有医保,出村有公交,到镇上只要5元,便宜一半。”李彩均说。

  从扶贫车间出来,拐个弯就是另外一幅景象。乳白色的连片温室大棚沿道路延展,走进去一阵清凉:正午阳光暴晒,但穿过大棚外遮阳系统已经大幅减弱,绿色的果蔬枝叶从盛放进口椰糠的基质槽几乎延伸到大棚顶部,集约立体栽培的景象映入眼帘。

  “在家门口就能种西瓜,收入不少,也能照顾家,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村民张顶娣戴着斗笠,站在温室大棚专用作业车上,边说边忙着修剪挂在半空的藤条。

  由于采用了先进技术,这里的西瓜不是铺在田地,而是挂满“枝头”。摘一个切开来,翠皮红瓤,吃上一口更是甜汁满溢。

  立体无土栽培,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灌溉——正是利用这些现代设备和种植技术,总计3万平方米的大棚可以实现年产西瓜15万斤、草莓5万斤等,吸收周边40多名村民就近上岗。

  “以前都是在外面打工,生活成本高。”张顶娣告诉记者,去年8月,村里建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她头一个报名,不仅可以拿到每天130元工资,还可以照顾老人孩子。

  “他们做的还是农活的老本行,但身份却从传统农民变成懂得现代种植技术的农业产业工人。”示范园负责人何为告诉记者,这里种植及试验的西瓜、草莓、小番茄等优新品种,将向周边乃至全省农户推广种植,带动更多农户致富奔小康。

  采茶忙家兴旺

  单亲妈妈圆了安居梦

  从连樟村沿乐广高速驱车向北转358国道,大约1小时车程,就来到英德石灰铺镇的勤丰村。跟着游客人流往前走,一片郁郁葱葱的茶园映入眼帘。

  从山下到山腰,视线所及都是翠绿茶树,呼吸之间都是清新茶香。二三十名茶农散布其间。

  6月中旬,天朗气清,茶农林观金的心情格外好:今天是女儿从当地职校回来,到英德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实验基地报到上班的第一天。

  “以前没什么收入,自己种自己吃,现在村里有了茶园,我就有了工作,女儿也准备到这里做电商呢!”林观金戴着斗笠背着竹篓,双手快速上下翻动,空竹篓里很快就铺满一层新鲜茶叶。

  47岁的林观金是英德市石灰铺勤丰村委(乌坑村)村民,是村里的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很长一段时间,林观金只能靠租用别人家的田地种植水稻、玉米。

  “家里就我一个劳动力,每天早出晚归,还要照顾两个小孩。”林观金回忆说,到了2008年,家里更是雪上加霜,大女儿上学费用高,小儿子患上哮喘,治疗花费巨大。

  那段日子,作为单亲妈妈的林观金白天带着儿子在广州看病,尽可能抽空打散工,家里依旧入不敷出。“能借的亲友都借遍了,住在破旧的泥砖瓦房,一下雨房子到处都漏水。”

  2014年,石灰铺镇引入英德市英州红茶业有限公司在勤丰村发展茶叶种植及加工项目,为林观金带来了脱贫的好机会。

  “一天可以摘80斤,按每斤茶叶2元算,能赚160元。累是很累,但是我很知足。”经过3年的采茶培训和工作,林观金还成为公司的采茶技术能手,每年务工收入有3万多元。

  2018年,政府危房改造政策精准到户,林观金用政府政策奖补4.5万元,加上自己的积蓄,将泥瓦房改建成楼房,圆了她的安居梦。

  在当地,茶园不仅让村里的186户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还吸引周边20多个本地大学生返乡就业。通过茶叶种植开发乡村旅游,吸引很多游客到这里踏青,林观金和同事种植的英红九号茶叶更销往省内外。

  一线探访话小康

  产业脱贫是

  奔小康的长效良方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连樟村考察时强调,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

  连樟村和勤丰村的发展,正是产业脱贫的生动实践。扶贫工厂建起来,种植大棚搭起来,茶园运作起来,这些项目带来多重效应:村民不用外出就能找到工作、有了稳定收入,农产品附加值成倍提升,村集体收入增加,村容村貌持续改善……

  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当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也就为“以城带乡”提供了条件,现代化工业生产和巨大消费市场是实现脱贫攻坚和走向小康生活的重要基础。我们看到,在广东乡村,道路宽起来了,路灯亮起来了,欢声笑语多起来了,处处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茁壮发展的新景象。

  在这背后,是外部的产业资源与村民干劲连在一起,是现代农业技术与绿水青山连在一起,是党员与群众的心与手连在一起。这3个相连,大大增强了乡村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夯实了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础,让村民们的脱贫奔小康更加看得见、摸得着。这种美好的希望又进一步激发村民们建设家园、学习技术、发展产业的热情。

  以产业扶贫的方式,通过外部力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给每个人以勤劳致富的机会,给每个城镇和村庄以凝心聚力谋发展的空间,这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的最美期望。

  南方日报记者 王彪 黄叙浩

编辑:李润芳
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